秦兵马俑导学 教案_兵马俑导学案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10:31:0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秦兵马俑导学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兵马俑导学案教案”。

《秦兵马俑》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3、能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课文用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来体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4、能用导游的身份介绍类型众多的兵马俑。

5、能借助文字、图片资料,想象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并用“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一说。

6、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与英雄气概,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内容的复习

 上课,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秦兵马俑》,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能用那些词来形容兵马俑?(举世无双 惟妙惟肖 享誉世界 栩栩如生 ……)

 看来大家对兵马俑的评价很高,那就让我们带着赞赏之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2、课文结构的复习

 对呀,这才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兵马俑,那么,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板书: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点评:注意回答问题的完整性。表扬上节课学习的认真、有效。如:答得很正确,能把问题回答完整吗?这样回答就更棒了。

(复习导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短语训练:“()的秦兵马俑”。这个复习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了两读课题的环节中,既复习了知识,又能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走近兵马俑的世界。二是复习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这个内容的复习既是为了巩固课文要点,又是为了出示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思路。)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精读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1、提出要求,自读感悟

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细细感悟兵马俑的这两个特点。同学们,你们准备好走近兵马俑的世界了吗?我们先来感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课文是通过哪些语句来体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等会交流的时候,你可以先读一读找到句子,然后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说说你的理由。)

 不懂笔墨不读书。有的同学能边读边圈划出重点词句,我觉得这样的习惯很好。

2、交流体会

 大家刚刚读得非常认真,相信收获颇丰,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文是通过哪些语句来体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小白板)

(1)用列数据、举例子、打比方的方法来体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句子一:已发掘的俑坑中,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通过具体的数字来体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这种说明事物的方法是列数据 通过与足球场做对比来体现规模宏大,这是作比较。

句子二: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同样也有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通过对一号坑的介绍,来体现规模宏大,这是举例子。

 总结:看来这两句话是通过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来说明兵马俑的规 模宏大。

 指导朗读:哪位愿意读一读这两句话,把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读出来。(把圈出来的词重读)

(2)从气势上来感受“宏大”。句子一:走进大厅,人们„„所折服。

恢弘气势:气势很大的样子。从这个词能看出兵马俑规模很大。句子二:站在高处鸟瞰„„所向披靡的大军。鸟瞰:从高处往下看。看到是什么?  齐读,读出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3、播放一号坑视频(配乐),深化感受。 看,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来了,播放视频。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还要学生初步了解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设计了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朗读感悟、观看视频等细小环节,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达成目标而服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朗读时要重读找到的词语,才能突出情感等)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细读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提出要求,交流类型

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体会他的 第二个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4-10小节,找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哪些类型?

交流兵马俑的类型: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第十小节写了什么?神态各异。

2、重点学习将军俑

 让我们进一步去接近他们,与他们一一交谈。首先让我们来到将军俑的身边。出示课文第四小节。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一小节。

 哪些语句是描写将军俑的衣着、外貌、神态的?你读出了什么?

头戴金冠 :地位的象征。

站在队伍前列:身先士卒。

神态自若:久经沙场、大将风范。

作者的自然的推测: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 看,他们威风凛凛的来了。出示将军俑的图片。请同学们做介绍。 秦朝有许多赫赫有名的大将。如白起,王翦,蒙恬他们都是久经沙场、英武非凡,他们的形象也许就在这惟妙惟肖的将军俑中。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将军俑的威武。

3、采用导游介绍的方法学习其他兵马俑。 仅仅是将军俑就如此栩栩如生,让人赞叹。张老师真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品读其他类型的兵马俑,看看他们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你们想不想读?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小组,按照学习将军俑的方法,选择一种其他类型的兵马俑,进行品读感悟。等一会要求小组内推选一个代表采用导游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一下。(你可以用边看文字边像我们介绍,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结合文字来进行介绍。)表示OK的手势。进行时间限制。(计时器) 小组合作学习

 交流(随机点击相关兵马俑的图片)

评价重点:(1)是否像真正的导游 语言是否生动,神态是否自然(2)有没有把不同类型的兵马俑的特色介绍出来。武士俑:身高、身材 骑兵俑:衣着很特殊

车兵俑:分工很明确,能互相配合 弓弩手:资料补充

马俑:跃跃欲试,你看到这样栩栩如生的马俑,有什么想法?

4、学习第十小节

 小结过渡:同学们刚刚介绍得都非常精妙。在刚才的介绍中,我们是按类型观 赏了惟妙惟肖的兵马俑,其实,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他们神态各异。配乐引读。

 读到哪些不同的神态?前面是作者的观察,后面半句是作者的想象。你能仿照这样的句式,想象兵马俑的其他神态,用“有的„„有的„„”来说一说吗?  用同学们造出的句子,再来配乐读一读课文。你看同学们的想象力一点也不比作者差。

(这一段的教学是整篇文章的重难点。学习“类型众多”:我采取了先教学“将军俑”,再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其他俑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检测学习成果时,我让他们用导游的身份的进行介绍。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又巧妙地检测学习目标。学习“个性鲜明”,我则采取了以读促悟,想象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想象中升华感受,真正走近兵马俑的内心。)

四、总结升华,感受骄傲。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文字,走进秦兵马俑,感受到了它规模宏大,类型 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学到这,你想再对秦兵马俑说些什么?

 看来你们和作者已经是心意相通,他也是这样赞叹兵马俑的呀,齐读: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

 这是一份民族的瑰宝,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这就是——秦兵马俑。

(这是本课的最后的目标,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目标,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心里应该积淀了对兵马俑的许多感受,所以我不急着教学最后一小节,而是先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想,在此基础上,再来读最后一小节,引起读者和作者的共鸣。)

五:作业: 继续收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了解研究兵马俑,为秦兵马俑设计一份导游词。

(反思:如何才能有效的达到我的目标,如何才能体现目标导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每一环节都要学生清楚要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对于简单易学的目标,我放手让他们自学。对于有些难度的目标,比如学习课文第三段,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段有7个小节,内容很多,学生完全自学可能会有些困难。我先指导学习将军俑,以此导学其他类型的兵马俑的学习,学生在课堂既能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也学到了学习方法。三读课题,一读是为读而读,二读是入境之读,三读是升华之读。)板书:

13、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秦兵马俑》导学案

《秦兵马俑》导学案赵镇中心小学郑兵雷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

《天鹅》导学教案

《天鹅》导学教案《天鹅》导学教案【学习目标】1. 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 品味本文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品味本文优美、......

《统计》导学教案

《统计》导学教案《统计》导学教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

《列子》 导学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列子》 导学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兰亭集序》导学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兰亭集序》导学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秦兵马俑导学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秦兵马俑导学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