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_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8:50: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学目的1.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2.使学生理解篇杂文驳论方法学习鲁迅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3.通过对课文中选用论证方法的分析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设想

1.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文字可能有些障碍,教学中应适当介绍课文写作的背景,再者让学生先粗略地整理写作思路、文章结构层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了整体性认识后,再逐段精读、分析。这样,文字上的障碍比较容易疏通。可采用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提示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了解这篇杂文所选用的论据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方式;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如“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远不变的人性‟罢”等。

2.这篇杂文结构严谨,推理严密,教学中可进行一些逻辑推理的剖析,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篇杂文的异同,从而认识鲁迅杂文的特色,了解杂文的特点。教学时数 一个教时

教学新课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文学和出汗》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性杂文。这两篇杂文从思路程序上看相同,都是先摆出敌论,后批驳敌论,最后总结,但写法上略有不同。有哪些不同呢?提问:《文学和出汗》是怎样摆出敌论,怎样批驳的?学生回答(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怎样摆出敌论,怎样批驳的?现在我们研究课文。

二、研习新课。

1.将两篇杂文比较、对照,让学生理解新课内容,并了解进行批驳的方法。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敌论。

(1)提问:两篇杂文在摆出敌论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学生讨论,时确:《文学和出汗》先摆出敌论论点,再摆出敌论论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先摆出敌论论据(1自然段),即“两年以前”、“不久”和“现在”三个阶段中国社会舆论和上层社会对中国前途的态度,由盲目自夸到乞求国联,再到“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三件事,然后引出敌论(2自然段):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前文意在显示敌论论据的荒谬,后文意在显示敌论论证的不合逻辑。

(2)提问:第1自然段中的“总”、“只”、“一味”三个词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却”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总”,是说从来如此,指时间长久;“只”,是说没有其他办法,单会如此,指无能为力,一筹莫展;“一味”,是说死心塌地,一心一意,指对鬼神的虔诚,如此来麻醉自己。“却”,表不相信他会如此,但竟然会如此。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这部分的内容可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点。

(3)提问:两篇杂文第一个层次批驳敌论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讨论,明确:相同——都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不同——《文学和出汗》抓住敌论论据失实的矛盾,先从破敌论据入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抓住敌论论证过程中的矛盾,即三个论据不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个结论,先从破敌论证入手。

(4)提问:“自信力”、“他信力”、“自欺人”三个概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学生讨论,明确:三个概念都有共同的语素“力”,作者取“自信力”中的语素“自”的反义语素“他”,构成“他信力”;取“信”的反义语素“欺”,构成“自欺力”。“他信力”、“自欺力”都是反义拈连的“仿词”修辞方法。

(5)提问:“地”、“物”、“国联”、“信”、“他信力”、“自己”等都加了引号,试比较这几个引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处国联和他信力都不加引号?学生讨论,明确:“地”、“物”、“国联”加引号表引用;“信”加引号表怀疑、否定;“自己”,“他信力”加引号表强调与特指。不加引号是作者直接作出论断。

(6)提问:两篇杂文第二个层次批驳敌论论点时方式有什么不同?笔调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明确:前文是运用直接批驳的方式,自己的立论隐含其中;后文则运用正面立论间接批驳的方式,驳论和立论并重。前者语言幽默,冷嘲热讽,辛辣有力;后者语言则不全用嘲讽笔调,对敌方无情讽刺鞭笞,对人民则赞颂讴歌,笔调热情奔放。

(7)提问:作者正面立论后,第7、8自然段从哪两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国的脊梁”指的这些人,请分别举例说明。学生讨论,明确:第7自然段从历史上,第8自然段从现在,论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指历史上那些改革家、发明家,如毕昇、李时珍等;拼命硬干的人,指历代起义反抗封建统治和抵御外来侵略压迫的英雄人物,前者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等,后者如岳飞、文天祥等;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吁的人,如杜甫、关汉卿、海瑞、包拯等;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第三部分:

(8)提问:两篇杂文最后一段总结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明确:①角度不同,前文从揭露敌人的角度总结,后文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总结;②运用的方法不同,前文运用类比法,揭露问题的实质,后文运用正面启发,告诫人民擦亮眼睛,从本质看问题。

(9)提问:最后一段多用比喻,请指出下面词语在本文中的比喻义:①脂粉;②筋骨和脊梁;③状元宰相;④地底下。学生讨论,明确:①指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炮制的、“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麻醉自己”的欺骗宣传;②指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和当今一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中国人;③指反动统治的当权者及其御用文人;④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以及广大革命人民。

2.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口述本文结构层次或用图表示意:

(2)本文批驳有理有据,特别突出的是它严密的推理逻辑。为了展示这种严谨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作者很讲究接榫和过渡。请找出标志衔接和过渡的句子。

提示:第2段开头用“于是有人……”承接第1段。第3段“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是承接第1段的“事实的”。第3段末句“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与第4段的首句“失掉了他信力”紧密衔接。第5段得出“发展着„自欺力‟”的结论后,第6段马上就讲“„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第6段末句:“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引起下文,而第7、8段就紧扣这一句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去说明,最后得出结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章开头引出敌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通过批驳,结尾便回答说: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前后呼应圆合。

(3)将两文批驳的方法列表对照。

板书提示:

三、参考资料:鲁迅关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加黑点语句的说明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是写给《太白》的。凡是对于求神拜佛,略有不敬之处,都被删除,可见这时我们的„上峰‟正在主张求神拜佛。现仍补足,并用黑点为记,聊以存一时之风尚耳。”

——《且介亭杂文•附记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 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驳立相结合的论证方式;2、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本篇文章的驳论方式。 三、教学难点1.学习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 2.学习文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

下载《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