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复习教案_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6:30:5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曹刿论战复习课教案”。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苏教版九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让我们通过长于记述战争的《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原因。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

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基础知识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音、语调。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4、【古今异义】

1.又何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3.弗敢也(古义:虚报夸大 今义:增加)

4。必以(古义:言语真实 今义:诚信)

5.玉帛(古义:用来祭祀的牛、羊、猪 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6. 肉食者,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7.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行)

8.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第二次)

9..必以(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10.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今义:忠诚、忠心)

11.忠之也(古义:类 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2.衣食所(古义:养 今义:安稳)

13.弗敢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14.神弗也(古义:赐福,保佑 今义:幸运)

5、一词多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所以 故

既克,公问其故

原因

民弗从也

听从 从

战则请从

跟随

既克,公问其故

这样 如此 其

吾视其辙乱

他们的指齐军的其乡人曰

他的指曹刿的6、【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为动词,赐福。

2.公将鼓之: 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四,背诵课文及注释 五课文内容、一分析层次

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

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

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

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二、问题探究: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8: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最佳时机,“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条件,我们可以概括为“辙乱旗靡”。这两层都表现了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9.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说明必须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 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远谋体现

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 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 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

集体备课教案曹刿论战执教:吴海涛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2、掌握文中的重点句子;3、综合理解课文内容;4、鉴赏拓展 复习重点:1、实词解释。2、句子翻译。3、曹刿、庄公的......

复习:曹刿论战

复习:曹刿论战复习: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鄙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

复习:曹刿论战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复习:曹刿论战,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卷)

大连五中初三语文学案设计人:高文审题人:潘妮 鄢东石 范思扬 1《曹刿论战》复习案一、解释加点字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下载曹刿论战复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曹刿论战复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