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_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5:49:4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一、设计思路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单元。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烛之武退秦师》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分析和借鉴烛之武说服秦王时采用的叙事技巧”、“概括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文章使用的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带领学生朗读采用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将自己的想法烛之武的论辩进行对比来体会烛之武的论辩技巧。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关注文章每个环节中的前后联系和伏笔。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分组找出文章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活用词和古今异义词语。教学将以学生诵读感悟、自主研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二、教学目标

1.说出《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 2.掌握概括、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3.说出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4.分析烛之武劝说秦王时所用的语言技巧,归纳烛之武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在劝说方面的规律;

5.评价烛之武、佚之狐、郑伯、晋文公的性格特点,概括其人物形象; 6.体会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临危不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

1.说出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2.概括烛之武、佚之狐、郑伯、晋文公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2.掌握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师: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各国纷争。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如果你是当时郑国国君的话,你会派谁去挽救国家狂澜之中?

生:有勇有谋口才好的人

师:那真正为郑国力挽狂澜的是又是谁? 生:烛之武

师:烛之武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学生连连摇头)师:大家都连连摇摇头。请看幻灯(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请一位学生翻译并表演此句内容)

师:这位同学表演得很传神,大家都笑了,当时秦朝戒备森严,不苟言笑的宫女、侍卫们见了郑国竟然派了这么一个人物也都忍不住笑了。

诺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

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凭什么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其言其人。(预设情境,引出悬疑)幻灯片:(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2.初读课文——读懂课文的内容:文章写了什么事。让学生默读文章,在默读时注意圈划、标记重点字词。Q1:文章每一段交代了什么?

第一段:烛之武退秦师事件发生的背景:主角是晋国、秦国、郑国,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春秋时期,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激烈斗争,晋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郑国、楚国、秦国等国家。在齐国和楚国,重耳都受到了优待,在秦国也结下了秦晋之好。但是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权郑伯不要厚待重耳,还请求将重耳杀了,故得罪于重耳。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中,晋、宋、齐、秦的四国联军和楚、陈、蔡、郑四国组成的联盟对阵。郑国帮助了楚国,加上在重耳流亡期间与其结下了仇怨,所以郑国想方设法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都没能打动晋侯。晋侯要对外扩张,于是发动了与郑国的战争。秦国与郑国一向交好,故也参加了这次围郑行动。两军驻扎的地方不同。总结:秦晋围郑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智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

3.精读课文——阅读文章的二三段,体会文章的伏笔和反衬手法。Q2:佚之狐的推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出郑伯请烛之武以及烛之武退秦师事件,侧面烘托出烛之武的政治和外交才能。Q3:为何烛之武的劝说对象是秦伯而不是晋国? 1)晋国攻打郑国的决心不会动摇; 2)秦晋围郑的主要发动者是晋国,(发起的原因与秦国无关)秦国只是参与者,想要从中渔利,所以拉拢秦国很有必要。

3)外部条件:秦国和晋国不驻扎在一起(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使得烛之武有机会接近秦伯,减少了潜入秦军的困难。

4.研读课文——分析烛之武的辩说技巧。

设定情境,请学生想象自己是烛之武,在偷偷潜入秦军营帐的情况下怎样说服秦伯。先请同学自主思考,在请同学回答自己的想法,由其他学生评定、打分,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看看与烛之武的论辩方法是否相同。

放低姿态、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以利为突破点,充分映证了:国家之交“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烛之武面对强秦、临危不乱、陈说利害、层层深入,凭借着对政治局面的敏锐感觉和对秦君心态的敏锐把握,说服了秦君,显示出了过人的智慧和极强的论辩能力

可见,语言是一门艺术,要善于对照《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劝服人需要有哪些技巧: 态度要好、不让对方反感

充分了解对方情境,了解对方心理,找到突破点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多角度考虑问题

采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接受更有利的观点

5.品读课文——说说文中的人物形象 品读文章第二段

Q1:烛之武会不会接受郑伯的请求,他推辞的真正理由是什么?是因为自己不如别人吗? 烛之武肯定会接受郑伯的请求,但是他之所以说自己不如别人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委屈和不满,由于长期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烛之武的语气中自然含有一丝抱怨。Q2: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士:不顾为难、不计安危(夜缒而出)辩士:不卑不亢、机智善变、侃侃而谈 志士:热爱国家、深明大义

Q3:在烛之武推辞之后郑伯又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呢? 先是反省自己,再将国家利益与烛之武个人利益挂钩。郑伯完全可以用命令的口吻要求烛之武退秦,但是他主动检讨自己,体现了一国国君的大度、理智、敢于反省。

Q4:佚之狐是怎样的人? 善于举荐人才,伯乐

Q5:晋侯退兵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他是怎样的人?

不仁:不希望失去与秦国的利益关系,理智、冷静、能敏锐地分析利弊。

6.字词意义、用法

Q6: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从文中找出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词类活用进行分析。讨论汇总后在班级当中汇报成果。

重点实词: 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为晋军赐矣——给予 阙——侵损、削减 戍——戍守、守卫 因——依靠 敝——损害 易——替代 武——武德

虚词:

臣之壮也——取独 急而求子——承接

是寡人之过也——这、的朝济而夕设版焉——转折

君之所知也——结构助词,无义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标志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古今异义: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乏困——缺少的东西 夫人——那人,秦穆公 去——离开

词语活用:

封——名词作动词,使动,把„„当做封地 臣之壮也——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时候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东——在东边 说——通悦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7.迁移训练

阅读教材“研讨与练习”中的第三题,结合历史史实或文学作品,以丘吉尔“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主题,写一段议论文字,不少于600字。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宾语前置、重要虚词等)。2、有初步的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第一课注意点:《烛之武退秦师》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本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教案是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供参考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一)【教学设想】1、由于学......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文情节说出烛之武在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何处。 2.能辨析“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实词与“若、......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烛之武退秦师》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