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_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4:35:4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游褒禅山记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游褒禅山记的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山东省寿光中学刘艳君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从体裁上说,它是一篇游记,是宋代王安石写作的。宋人在游山玩水之余,常会运用学问思考辨析,因而创作的游记充满了理性的色彩。《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它通过叙述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坚持“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思路】

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不仅要重视文言现象的积累,还要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因而在此篇文章的处理上,为了更好地兼顾两者,要借助预学案,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地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要标记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现象,同时要标记疑难知识点,能够大体疏通文意。

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文言词等文言现象的处理,要贯穿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中,采用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在初中时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吗?(生答:《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能告诉我,在学过的这几篇文章中,你认为游记写了哪些内容吗?(抓住景物特点,精细描绘,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向我们阐发了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究竟向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游褒禅山记》。

二、点名诵读文章(可以找两名同学),其目的是正音、断句。

三、走进文本,品味研读。

(一)齐读第一段(因为第一段较短),读完后,让学生提出疑难文言词,可以先由学生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纠正或强调重点。

1、词类活用:舍、名(这一部分要记得板书)

2、其他重要的文言词:盖

3、判断句式: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特别注意句子“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翻译。

内容概括:由褒禅山引出华山洞,介绍华山洞的概况——仆碑。(板书重点内容)

(二)学生自由诵读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提出疑难文言词,由学生解决,再由教师点拨或补充。

①词类活用:侧、穷、明(这一部分要记得板书)

②其他重点文言词:咎、极

2、内容概括: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游华山洞的经过,其中重点写了后洞。其特点是:窈、寒、深。所以进入此洞后,发现愈深、愈难、愈奇。在此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出,可是结果却是“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游玩应该是让人尽兴,可作者却以“悔”来结束此游。于是诸多感慨涌上心头。(以此过渡到第三段)

(三)齐读第三段。

读完后,问:作者在最后一句写道:此予之所得也。“得”是什么意思?(得到)这句话是说:(由学生说出)这就是我所得到的。

这一段第一行有句“往往有得”,这一“得”是什么意思?(收获)

作者在这一段两次提到有“收获”,那么作者究竟收获了什么呢?(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提示: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的是“志”的重要性。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至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讥”。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然后还要有“物”。其中,“志”是最根本的,但要取得成功,三者缺一不可。

总之,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板书重点内容)

(四)对于倒在路旁的石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快速诵读此段,用一句话概括。(治学要“深思而慎取”。)(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探讨:

作者由“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互相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若学生答不出或争执不下,教师要做一提示:古之人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借此启发学生,即可看出两者关系。)

参考答案如下: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可以由此联系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强调要在学习过程中“尽吾志”。)

(五)文章到此就已经完成了任务,第5、6段是否有些多余?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两部分补叙了同游者的籍贯、姓名、作记的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四、课堂小结:

作者由游山经历看到治学的关键,告诉我们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五、当堂巩固:(以学案为主)

六、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其他内容。

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解决疑难文言词,学会依据语境来推断词义。只有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诵读这一环节;课堂气氛整体而言,比较活跃。

同时,在本节课的处理过程中,不但重视了重点文言词的处理,同时重视了文章内容的分析,即充分考虑了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文”与“言”的处理。这样课堂容量就比较丰富,当然只依赖于课前学生的充分预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2.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能力目标: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

游褒禅山记(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研习课文一、二两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习过的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学习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虚词“以”“其”的意义用法。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理解课文“尽......

游褒禅山记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

下载游褒禅山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游褒禅山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