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3课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 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
② 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发行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③ 知道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 2.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
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2、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你认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应是什么?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 【新课探究】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含义:
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制定,基本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常被概括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其中“一化”指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一化三改”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2、开始时间:1953年。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其中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讨论原因:结合 19 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加以说明。①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主要靠重工业提供;②发展农业的技术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也要靠重工业生产;③国防建设的武器装备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④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尤其是重工业。
注:从 1953 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4、建设成就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内容 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绝对优势地位,奠定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经济基础。
3、途径:对于农业和手工业,引导二者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于私营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法,逐步实行公私合营,使资本家私有制过渡到实质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较顺利地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不足: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一些缺点和偏差,表现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一些问题。
讲到此,提醒学生“过渡时期”的时间跨度是1949—1956年,而不是1953—1956年。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制定目的:
引用课文 24 页第一段小字部分毛泽东的话明确制定宪法的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2、制定经过
1954 年 9 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注意:①《宪法》取代已完成历史使命的《共同纲领》。②《共同纲领》完成了临时宪法的历史任务,但仍是政协的指导性纲领。③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行使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是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3、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时代意义: 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总结历史经验。确认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新成就。
规定了国家体制(国家性质: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等。)
课堂小结1、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3、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课后习题 【达标巩固】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常概括为()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四项基本原则”
C.“一化三改造”
D.“一五计划”
2、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B.时间相当长,任务十分艰巨 C.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
D.体现了工农联盟的原则
3、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实施4、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其中不包括()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优先发展重工业
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举办“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准备的以下图片资料,不适合采用的是()
A.鞍山大型轧钢厂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长春一汽生产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7、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地城市,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
(1)
材料反映的是哪部文献的内容?制定于何时召开的什么会议?
(2)
这部文献的性质是什么?在它产生之前,是哪部文件代替它起到了临时作用?
(3)这部文献的颁布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习题参考答案: 1—7:C A D D D B A 8:(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
(2):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
板书
冷水中学八年级历史学案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备人:王松格审核人:杨红闯课型:新授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2.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
第2课《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课标依据: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目标设计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
田忌赛马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24个新词语的意思;能从课文中找出"怀疑、约定、讽刺、轻蔑"等词语的近义词。2.能用"胸有成竹""转败为胜"造句。3,初步学会看课题椎......
课题:第3课土地改革编写人:建湖县裴刘学校周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道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平定王党叛乱、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和发动对外战争等。2.认识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对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