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新课标学案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国八大、1957——1966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对经济的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史料解读,问题探究,图表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 【资料使用指导】
1.本学案 对应《创新设计 二轮对点》专题十二,(P63-69)2.请注意:知识点后的《规律启示总结》、P68 13题。知识点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背景:①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②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落后,领导人民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③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借鉴。
(2)过渡时期总路线:①制定:1953年,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②内容:“一化三改”。③实质:解决 问题,把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④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 与社会主义 同时并举。(3)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①农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试办,以、统一经营为特征。高 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②手工业:1953年,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 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
二、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议
(1)内容:①基本形势: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已基本建立。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左”倾错误发展
(1)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2)表现:①1958年,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②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③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3)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后果:①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 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1959~1961年的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2)内容:1960年,提出了“、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作用: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2)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
(3)“*”十年中国民经济损失约 亿元。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经济体制改革 1.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上来的方针。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改变一切不适应的 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概念: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负盈亏。②试点: 省和四川省。③特征:。④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①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②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①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②中心环节:。③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①目标:建立 制度。②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①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 ”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③发展创新: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 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初步建立:到2l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1)经济特区:①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②概况: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 五个经济特区。③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b.区位优势:是著名,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④目的: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以促进经济发展。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发区:①开放城市: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③开放浦东: 年成为经济建设重点。④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从2004年以来逐渐引起世人关注。(3)特点:、多层次。
(4)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意义:①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②标志着 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③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重难讲述】
1、建国初,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意义 【巩固练习】
1.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 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
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标语,就是人们书写在墙上,张贴或张挂在公众场合的文字简短的宣传鼓动口号,一些标语经过无数的春秋忠实地记录着某段历史。“总路线光芒照,大跃进快步跑,人民公社办得好”是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标语,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3.某人收藏有一本1958年编写的《扫盲识字课本》,上面有“苦战十五天,摘掉文盲帽”的口号,该口号实质上反映出()A.当时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倾向B.新中国教育的有效性大为提高 C.到1958年我国基本上扫除了文盲D.党和政府始终重视教育的发展
4.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5.下边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图中所示信息解读最为恰当的是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运动导致了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
6,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 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7.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当时的上海
A.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家庭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C.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即将改变 D.农民将失去土地承包权
9.2008年12月,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在重庆市正式挂牌成立,交易所除了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服务之外,它还首创中国土地交易的“地票”。这表明
A.土地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 B.土地作为私有财产可以买卖
C.拥有“地票”就依法拥有土地所有权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化 10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新区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1,1982年1月5日,FOLLOW ME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掀起了全民学外语的高潮。这一“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恢复高考制度 B.经济特区的建立 C.对外开放的实行 D.广电事业的发展
12.下幅图片反映的大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的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13.材料一 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由于当时 8 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1年l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回答:
(1)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2分)
(2)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3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5分)(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3分)
答案
知识点一:1952 工业化改造 工业布局 土地入股 行业 国家资本主义 1956 知识点二:工业国 人民需要 高速度 八届二次 大炼钢铁 生产力 调整 1962 5千
知识点三:改革开放 上层建筑 管理 自主经营 安徽 包产到户 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
现代企业 十四大 非公有制 海南 侨乡 管理经验 1984 闽南三角区 1992 全方位 2001世界大市场
1---6 D C A A D C 7---12 B B D C C B 13.(1)从1953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必要的。(2)从1978年到现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且将非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结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承认私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长期存在,发展到认定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认识:不同意。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的私营工商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产物。(4)半个世纪以来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对于我们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健康发展。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第十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二)上一节我们讲到批判《海瑞罢官》的历史事件时,还有一件事没讲,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斗争的复杂性。这就是罗瑞卿遭到突然袭击......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①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②1958年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探索建议社会主义道......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第1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知识梳理·自主预习 考点梳理一、我国的国家性质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考点1)(1)国家及其根本......
2011届高三音美班政治复习教案(经济)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考点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市场与计划 2.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3.市场配置资源4.......
2018届一轮复习作文教案(全国)目标明讲1.了解高考议论文命题规律及写作要求。 2.掌握高考议论文写作方法。 考点四:语言 【真题回放】1.【2016年高考上海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