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九上文言文复习教案”。
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记叙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2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3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4积累并欣赏名言警句。
5拓展延伸相关的名人,故事,名言,俗语,成语。
6能根据现实生活对各篇文章提出并表述中肯的见解看法。复习重点
1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2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复习课时:二课时 复习步骤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方法
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
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
一、复习《公输》: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二、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三、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四、复习《鱼我所欲也》
1、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3、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5、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6、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①比喻论证:例如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的作用,论证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事例比喻守义不辱。②对比论证:例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向合今对比。③举例论证: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论证以嗟来之食为羞。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从反面论证丧失其心。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11、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2、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13、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者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试题
《公输》
一、填空题《公输》选自《________》。墨子名________,相传为________时期______国人,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墨子重要的政治主张是“________”,在本文中就有明显体现。
二、给加黑的字注音
公输盘()至于郢()
敝舆()鲋鱼()
守圉之器()
禽滑厘()
三、解释加黑的字词
(1)起于鲁________
(2)请说之________(3)胡不已乎________
(4)胡不见我于王______(5)虽然________
(6)以牒为械________(7)待楚寇矣________
(8)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子墨子九距之。____________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3)公输盘诎。____________
(4)公输盘不说____________
五、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反语
(1)宋何罪之有?
(2)夫子何命焉为?
(3)胡不见我于王?
(4)胡不已乎?
(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虽杀臣,不能绝也。____________
六、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七、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八、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实词的解释。
天时:
地利:
人和:
城:
郭:
环:
是:
兵:
革:
委:
去:
域: 固:
威:
至:
顺:
池
亲戚
畔:
道: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3、陈水扁要搞“台独”,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写的那样: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举:
恒:
过:
作:
征:
喻:
苦:
劳:
饿:
出:
曾:
衡: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3,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五、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六、.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鱼我所欲也
一、注音:
箪()蹴()羹()死亦我所恶()
二、解释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2、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通____,_______的意思;____通____,_______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三、解释黑子1)、,义,(2)、得兼,(3)、苟得空乏:
入:
(4)万钟
(5)、箪,豆(6)、呼尔
与
蹴
(7)、已
(8)、本心。
四、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了论述论点作者如何论述的?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一、墨子
翟
战国
鲁
墨家
非攻
二、bān
yǐng
yú
fù
yù
gǔ
三、(1)出发
动身(2)允许,敬辞(3)停止(4)引见(5)这样(6)用、拿(7)入侵(8)杀尽
四、(1)拒
抵挡
防御(2)御
抵挡(3)屈
折服(4)悦
高兴
五、(1)宋国有什么罪呢?(2)您有什么见教呢?(3)为什么不把我引见给楚王呢?(4)为什么不停止(进攻楚国)呢?(5)虽是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我一定要轻取宋国。(6)即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六、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班和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的?
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圈套: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七、、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
八、(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
(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自己找)
一、1.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2.地利:地理形势。
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5.七里之(郭):外城。
6.(环)而攻之:围。
7.(是)天时不如地利:这。
8.(池)非不深:护城河。
9.(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10.(委)而(去)之:放弃。去:离开。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以:凭。12.(固)国:巩固。
13.(威)天下:威慑。
14.寡助(之)(至):到。至:极点。
15.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16.天下(顺)之:归顺。
17(以)天下之所顺:凭借。
18.(故)君子有不战:所以。二(略)
三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的主旨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己找)
一、1.(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2.(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
3.举于(士):狱官。
4.举于(市):集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所以;任:使命。于:给。是:这。
6.(苦)其心志:使……痛苦。
7.(劳)其筋骨:使……劳累。
8.(饿)其体肤:使……饥饿。
9.(空乏)其身:使……贫困。10.行(拂)(乱)其所为:违背;乱:扰乱。
11.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忍:通“韧”,使……坚韧。
12(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13.人(恒)过:常常。
14.(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15.(衡)于虑:通“横”,梗塞,不顺。
16.而后(所):有所作为。
17.(征)于(色)(发)于声:表现。色:脸色。发:抒发。
18.而后(喻):明白,了解。
19.(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通“弼”,辅佐。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20.(出)则无敌国外患:在国外。
21.生(于)忧患:在。二(略)
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四、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
五、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六.本文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
一、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二、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三、四(略)
五、1、人应该有“本心”
2、先从正面论述舍生取义观点,并举了“不接收施舍”的例子,又从反面举了“不辨礼仪而受万钟”的例子,论证了人应该有“本心”的论点。
九年级下复习检测题班级姓名得分一、名著题。1《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的经历。小说的讽刺包含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四、填空题1《关雎......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陈涉世家 文学常识 1.司马迁,字子长,汉朝夏阳人,史学家、文学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 3.“世家”是《史记》传记中之一体,主要记录......
文言文复习教案伊滨一高 高三语文组【教学目标】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
一、梳理考点:1、理解词义: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辨析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2、翻译句子。3、理解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4、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文章观点。5、联系时代......
文言文复习卷21《与朱元思书》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风烟俱净(散尽),天山共色(一样的颜色)。从(顺,随)流飘荡,任意东西。自(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多)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水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