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教育教案解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际关系教育教案”。
课程教案(教学要求)
讲授题目:沟通你我他——大学生人际交往 所属章节:第四章 计划学时:1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当自己处于人际冲突时的心态,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2.技能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并能自觉运用;
3.情绪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际交往中的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效应,让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注入正能量。
教学重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效应的概念、理论,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刻板效应等。(这是由知识点的客观性决定的。)
教学难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心理效应的调适。要引导学生“怎么做、怎么办?”使学生将概念和理论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这是由学生认知因素的主观性决定的。)
教学方法:
主要使用讲授法和讨论法,鼓励学生讨论、配合案例分析、分享互动等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体验性。
参考资料:
主要参考由彭贤主编于2012年08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一书第四章。
教学内容:
导入:
(一)小活动
搭“人”字
指导语:请各位同学伸出双手,用左手食指和右手食指搭成一个“人”字。(此时观察,有的同学搭出了人字,但有的同学搭出的是入字)
启示:在搭建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一致的现象,此时的人字是不和谐的。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奥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地狱与天堂》的故事
一个人不知道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于是他去求教上帝,上帝先带他去了地狱,他看到所有人都是面黄肌瘦,但面前都是美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双长长的筷子,很多人都在努力往自己嘴里送,但太长了,自己永远都送不进嘴里。
上帝又带他去了天堂,结果天堂里的人红光满面,欢声笑语,原来是一样的筷子,自己送不到自己嘴里,但两个人可以相互喂食,其乐无穷。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知道,通俗的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红光满面。
一、人际交往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个体与周围人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流通过程。
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第一层,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层,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层,情感和归属的需要,人人都需要得到相互的关系的关系和照顾;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人打交道。
有人估计,个人每天除8小时睡眠以外,其余16个小时候中有70%的时间是在进行了人际交往。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表层因素
(1)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
(2)交往频率(来往密切关系更近,如麻友们、恋人们)(3)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2.深层因素
个性品质: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最重要的是人品。
特点相似: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特点互补,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
久。如夫妻、同伴等。
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
(一)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忌 “以貌取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启示: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忌只看一时一事,要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启示:
认真对待每一次交往,有好的开始,也要重视好的结尾;发生冲突及时道歉,知错就改;说话的语序也会影响沟通。
(三)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忌以偏概全(全盘肯定或否定),要要尽量消除“偏见”,多角度分析取舍 启示:注重塑造突出的正面形象。
(四)刻板效应和定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定势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人际交往中,定势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曾经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制,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忌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分析。
(五)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忌片面地以己论人
启示:要顾及他人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反黄金规则
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反黄金规则:“别人必须像我希望的那样对待我。”
(七)对自我的认知偏差
对自我的评价过低:看不到自身价值、妄自菲薄、唯唯诺诺、畏畏缩缩。(自卑)
对自我的评价过高:盛气凌人、骄傲狂妄、对他人求全责备、不屑一顾。(自负)
三、人际交往的四种心理模式
(一)我不好——你好
表现:自卑、社交恐惧
根源:童年的无助感,长大后容易放弃自我或顺从他人;喜欢以百倍的努力去赢得他人的赞赏,或者喜欢与父母意识重的人为友。
(二)我不好——你也不好
表现: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常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极端孤独和退缩。
(三)我好——你不好
表现: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把人际交往中失败的责任推在他人身上,常导致自己固执己见,唯我独尊。
(四)我好——你也好
表现:相信他人,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他们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长处,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模式。
请你思考:
为什么交不到知心朋友? 为什么“话不投机,半句多”? 为什么“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为什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为什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为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
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语言沟通 人际沟通----语言的艺术
例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说话的艺术: 急事,慢慢说 小事,幽默地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地说 没发生的事,不要胡说 做不到的事,别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说 自己的事,听别人说 尊长的事,多听少说 2.批评的艺术:
先表扬后批评:良药不苦口。
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检讨:消除对立情绪。点到为止,给人台阶。描述行为,不要做人身攻击。不要把个人情绪因素牵涉进去。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不要小题大作。3.争辩的艺术:
避免无谓的争辩。“没有人能在争辩中获胜。” 让对方陈述他的情况或理由,倾听 回答前稍作停顿; 得理也要让人;
温和而准确地叙述你的情况和理由
保持风度,有器量,不做人身攻击;接受、承认别人合理的观点。4.拒绝的艺术:
补偿式拒绝:提出另一建议,以示诚意。先肯定后拒绝:以示其情非得已。爱护性拒绝:站在对方立场谈理由。
(二)非语言沟通
1.人际沟通——非语言符号的艺术 2.人际空间与人际距离
3.身体语言(动作、表情、体态、语调等)
个人空间的分类(1):亲密距离,如爱情关系,一般是0-50cm。个人空间的分类(2):个人距离,如亲密友谊,一般是50-130cm。个人空间的分类(3):社交距离,非个人化的或公务化的社会交往,一般是1.3—4m。
个人空间的分类(4):公共距离,如政治家、演职人员、公众人物与公众正规交往时是4m以上。
4.微笑:真诚的微笑,是你交往的法宝。
戴尔·卡耐基
《 如何赢得朋友并影响人们 》
让别人喜欢的方法如下: ※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 ※微笑
※要记住名字是一个人所有语言中最美、最重要的声音
※做一个好的聆听者,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己
※谈论别人感兴趣的事情
※真诚地使别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三)让人喜欢的技巧 1.修炼自己的良好个性 积极:个性积极者乐观开朗,豁达大度,与之相处,如沐阳光,自然令人感到愉悦畅快;个性消极者悲观阴沉,多疑狭隘,与之相处,如顶乌云,必定令人感到忐忑压抑。
自信:自信的人宽容大度,容易相处。自大者令人反感,自卑者易受伤害的脆弱自尊令人无所适从,且容易导致摩擦。
2、遵循“三A”原则 :
接受、赞同、赞美
(四)阳光心态正能量
和谐交往你我他
把自己当成别人——客观的审视自己 把别人当做自己——设身处地的理解别人 把别人当成别人——尊重差异、留给彼此空间 把自己当做自己——带着正能量来做自己
结语: 青春年少意气发,交往困惑不惧怕,阳光心态正能量,和谐交往你我他。
课后作业:
1、请对十位陌生人微笑点头
2、请发现宿舍某位同学的五个优点并表扬他(她)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指导语:
本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是” 或“否” 的回答。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苦难言
2.和生人见面时感觉不自然
3.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
4.与异性交往太少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7.时常伤害别人
8.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9.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10.极易受窘
11.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12.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13.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常感到不自在 14.担心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坏印象
15.总是尽力使别人欣赏自己
16.暗自思慕异性
17.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18.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19.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20.瞧不起异性
21.不能专注地倾听
22.自己的烦恼无人可申诉
23.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24.被异性瞧不起
25.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看法
26.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27.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28.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的相处
结果解释(回答“是”的1分,回答“否”的0分)
总分在0~8分,说明受测者善于交谈,性格开朗,主动,关心别人,对周围朋友很好,愿意与他们在一起,彼此相处得不错。
总分在9~14分,说明受测者与朋友相处有一定的困扰,人缘一般,与朋友的关系时好时坏,经常处于起伏变动之中。
总分在15~28分,说明受测者在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严重困扰。
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很严重,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受测者可能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班级:12心理 学号: 1209030143 姓名:林井泉 制表时间:2014年12月30日人际关系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影响的人际关系的因素 3.让学......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中文常指除亲属关系以外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朋......
人际关系心理学之我的大学恋爱观杨新坤 前言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成双成对的身影,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在谈恋爱过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独生子......
《人际关系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 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⑴人际关系: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关系。包括认知(理性条件)、情感(基础)、行为(外在表现和......
情商教育教案第一课 小小记者教学目的:通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语言表达与人际共通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合作与分工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尊重、体会责任。 教学道具:采访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