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最新上课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与地坛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主旨——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及这种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死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教学重、难点:作者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所获得的对生命的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罗曼罗兰在《名人传》中说,世上只有一个真理:忠实并热爱生命。泰戈尔说:“我的存在,对我是一个永久的神奇,这就是生活。”两位哲人都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要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必修二的第一板块“珍爱生命”。
一、由“人”而“文”,切入文本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文章最开始发表在《上海文学》1991年第1期。当时这期杂志的小说栏目分量不足,编辑和史铁生商量,说能不能把它放到小说栏目发表,结果史铁生坚决拒绝。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为什么坚持要把它作为一篇散文发表?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不像一般的小说是虚构的。] 师:是的,这篇文章是史铁生心灵的真实担露,因此,我们要走进地坛,走进这篇文章,首先要走近这个人。
(投影)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这是18岁插队期间的照片
这是史铁生18岁时的照片,风华正茂,生机勃勃。可是21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他双腿残废,命运强行把他把在轮持上。
(投影)史铁生21岁时的照片: 1972年双腿瘫痪回北京。这一年21岁。
师: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失魂落魄,他被命运击昏了头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要是我们遭遇这种情况,可能会怎么办了?(有学生小奋地说会自杀)师:是的,史铁生曾有三次自杀的经历,可最终都坚强地活了下来。
直到23岁那年的一个下午,他无意中进入了一个园子,他的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这个园子就是地坛。
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在这个园子里他又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认真拜读史先生的作品,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大家已经阅读了《我与地坛》的整篇散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明确:我在地坛的见闻与感悟。见闻:景(地坛)、人;感悟:生命(生存)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过渡语)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是作者在自己遭受厄运后引发的关于苦难、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为了更真切地走入史铁生的内心世界,四.研读课文。1.史铁生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提示:包括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颓废)2.那时,您眼中的地坛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高墙坍圮,雕栏散落(荒芜)
3.自从那个下午史铁生无意识中进了地坛,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一呆就是15年。请问:北京的好去处多了去了,史铁生为什么单单痴迷这样一个荒芜冷落的园子呢?
师讲解:地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地神的神圣场所,曾有过怎样的繁华与辉煌,不难想象。可经过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却冷落如一片野地,由盛到衰;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残废了双腿,由完全到残缺。相同的命运轨迹,令他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在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眼里,其它一切地方的繁华与热闹都与他无关。只有在地坛沧桑、宁静的怀抱里,他那颗颓废绝望的心才能找到憩息地。地坛,给了他母爱般的慰藉。4.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请问史先生面对双腿残废的现状,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呢?(提示:第六段、第七段找关键句)
①.为什么要出生 ?②.是不是一死了之?③.怎样活 ? 5.他找到答案了吗?
全体学生朗读一遍第六段有关文字。
师板书: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
6.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史铁生已经从死亡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请问:是什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提示:是地坛里各种植物和动物的蓬勃生机。)
请一个同学朗读有关描写文字,要求声情并茂。
请学生四个一组交流、讨论,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来谈谈它们是怎样给作者以生命的启示的? 生各抒己见,师谈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探讨: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说明它是多么快乐、悠闲、自在。“疾行”,说明它充满活力,充满信心,有目标。
瓢虫:先是“爬”,接着是“祈祷”,最后是“升空”。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
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象蝉一样经历蜕壳的煎熬吧!
露水:没有生命的小小一滴露水竟也能摔出万丈金光,人又该如何?也许是即将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师小结: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们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但当今社会中漠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四位同窗好友,而杀人的原因竟是打牌时发生了争执;今年上半年重庆巴南区一名初中生跳楼自杀,原因只是因为父母责备他不该通宵上网。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人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责任;珍爱生命,是一个人对他父母最大的敬重。
7.史铁生在这园中找到“生与死”的答案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也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信心。带着这种心胸去观察,地坛呈现在您面前的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请全体学生朗读六个“譬如”
师板书:落日灿烂、雨燕高歌、气象万千
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像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从一个残疾人成长为北京作协副主席,完成了生命的质的飞跃。
热爱生活
8.结束语: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吹过,是百花盛开。生命的磁卡,我们不能掌握它时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古希腊的荷马,他的双眼熄灭了光芒,可他依然迎着风沙,弹着七弦琴,吟唱着《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莱茵河畔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失聪了,可他的心中却激起了奇妙的旋律,化作了伟大的《欢乐颂》;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集聋哑盲于一身,可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却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不幸的人。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凡是历经劫难而不屈者,才是真正大写的人!
《我与地坛》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让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悟作者对母亲深挚的感情并感受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加深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
2、知识目标——散文的阅读理解,品味散文的语言;
3、能力目标——回忆性散文的片段写作方法:注意内心描写,设想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品味散文的语言,体悟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感悟式和问题研讨式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内容,提出自主问题。自主问题摘录: 1.作者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2.怎样理解“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句话? 3.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有何变化?
4.文章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与“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与“脚印”?为什么? 5.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写母亲与地坛景物的作用?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的问题,先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天下的母爱都是相同的:无私,伟大。那么我们再来看看《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史铁生笔下的母爱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去理解体会作者在母亲去世之后,所感悟到的母爱。(显示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
(一)母亲的付出
1.残废了双腿的“我”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快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明确:“心里苦闷”,“整天”“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2.面对苦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母亲对我的理解和疼爱?从文中找出并加以品味,说出自己感受。
明确:体现于课文第2段,第3段,第8段
板书:
第2段 送“我”上地坛: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第3段 在家担忧“我”:坐卧难宁
坚忍的意志
第8段 到地坛找“我”:悄悄缓缓
毫不张扬的爱 细节、表情、动作
①“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疼爱理解,毫不张扬 “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 特定的姿势动作 毫不张扬 ②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睛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
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身影。(母亲久候不归,出去找儿子大海捞针一般,孤独无助,茫然但又执著,这是多么柔软而坚定的信念。)③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语言
①
“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朴实的语言却蕴涵了无限的内容,作者到许多年以后才渐渐听出其中的滋味,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心理(“我”的设想)
① 儿子对母亲心理的设想“当我不在家的时候„„终于能找到” ——形象地突出了时间之长和母亲始终在焦虑、空虚和痛苦中煎熬。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伤在儿身,痛在娘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③她理解儿子,知道有些事要儿子自己想通,但出于母亲的本能,她要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整日整夜活在痛苦、惊恐之中。“我”所承受的,是我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与形色的痛苦。他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坚忍的意志 “担心”;“自我安慰”;“暗自的祷告”;“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小结: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懂事,当我们懂事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但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补偿。所以趁我们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一份关心,尽一份孝心。也许它只是一杯粗茶,也许它只是一碗淡饭,但在爱的天平上,他们等值,因为———孝心无价
(二)儿子的感悟
1.儿子从母亲身上读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我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
第1节:我现在才知道我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第2节:当年我不曾想过。
第3节: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我才有余暇设想„„现在我可以断定„„事实上我也真没有为她想过。„这样一位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第5节: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第7节:心里才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子中找我了。第8节: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第9节: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第10节:多年来头一次意识到,„„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小结:我们看到了“我”经历了“不解”—— 理解——愧疚——怀念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让我变得成熟,理解母亲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活下去。
(三)地坛、母亲与我同学们,读到这个地方,我们能不能想一想地坛、母亲与“我”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 明确:写地坛之景:解读了生命与世界,使我平静地对待生与死,解决了“生”的问题;
写地坛中的人:解读了母亲,读母亲的爱、命运、苦难,解读了生命的意义,生存的价值,让我更坚强,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而母亲是一个特殊的人她除了给“我”感动外,也给了“我”生活的启示。
正是在地坛的物和地坛的人的启示下,“我”走出了阴影,用笔碰撞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两者融为一体,“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一个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一个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总结
史铁生在地坛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使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一次一次地寻求中,终于体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自己的车辙与母亲的足迹在这个荒芜而又充满生机的园子中融为一体,成为永恒。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我与地坛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教案《我与地坛》,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
我与地坛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我与地坛》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