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我与地坛教案1”。
生活与文本碰撞 情感与智慧齐飞
——《我与地坛》德育教案
一、案例背景:
在我第一次执教《我与地坛》一文时,我预想了学生会有种种的感动:母亲在子女临难时表现出的无言却无比博大的爱;人类渺小脆弱的生命在苦难面前坚韧的气概以及生命最质朴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反应很平淡,对于“作者从地坛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等深层思考更是茫然无措。一篇我以为会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文章,为何在学生面前失去了魅力?难道是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了?他们真的是冷漠、自私、浮躁、叛逆、不负责任的一代?还是我的教学出了问题?
因此,如何在这文质兼美文章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成了我思考的主题。
二、过程描述:
1、导入:(投史铁生像)
他这样诠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地去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些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他就是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史铁生。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但最终还是顽强地活了下去,并拿起笔走上了文坛。从苦闷彷徨到精神的再生,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让我们一起走进记录他心路历程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2、文本研读:
(1)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地坛的哪些方面给了史铁生以生命的启示? 明确:①鲜活的自然。(三段景物描写,让学生反复诵读以上三段景物描写)②古老的民族文化。(出示地坛的有关资料)小结:史铁生在地坛里除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给了他生命的启迪之外,地坛这个特定的所在所蕴含的古老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中滋养的民族精神也给了他无尽的启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遇困难不低头,遇挫折不弯腰,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的灵光辉映着史铁生受伤的心,促使他从自虐走向自强,完成了他精神上的蜕变,最终他以自强不息的音符融进了民族精神的大会唱。
(2)如果说地坛就像一个深沉而又含蓄的父亲,给予史铁生活下去的启示。那母亲是怎样的母亲?请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自由放声朗读,找出最让你感动的细节,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与体会。
(等我饱含深情地读完之后,学生不自觉地鼓起了掌)
下面是部分学生的发言:
生1:我觉得这个细节很感人:“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正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这一细节看似平淡,可在这平淡当中蕴含着的是浓浓的爱意。我也有同样的生活体验。每次离开家,母亲都要亲自送我到车站,车不开她就不肯回家,等车快要开时,她又到大门外站着,看着我们远去。我转过头,总是看见她张望的情景,然后是小心翼翼地横穿马路去等公交车。每想到这情景,我都有一种欲哭的感觉,这是一种幸福。
生2:我找的是“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自己平时也从来没有为母亲想过,现在我体会到了做母亲的艰辛和痛苦。
生3:我找的是:“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我也是一个倔强的人,很多时候跟母亲生气后,我总是故意地要气母亲,引起母亲的不高兴,读了这几话,我明白了,其实我不应该这样,如果没有母亲,我还能这样快乐地生活吗?
小结:对于母亲,我们有太多的文字予以了歌颂: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英国„„ 下面,让我们用歌声向我们的母亲传递心声。(播放满文军的《懂你》,学生跟着唱。)在唱完之后,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眼中噙满了泪花,就连几个平时特别令人头疼的调皮的学生也都低下了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脸上写满了复杂的表情:几份懊悔、几份自责、几份感叹„„
三、案例分析:
在这堂课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感动:为学生的表现而感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是我在备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情感是不能支配的,也是不能计算的,但经过这堂课,学生情感的火花还是如约而至。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1、教师的情境创设与真情引导
如果说情境的创设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情感体验的氛围的话,那么我认为教师只有拥有真情实感,才能生发出好的情境,有时教师的情感甚至就是一种情境。真情实意伴随着语言的流淌,能扣击学生的心扉,在学生心灵深处弹奏,以引起悦耳的共鸣,达到体验的最终目的。我想学生的表现也正是在我动情引导下的自然流露。
2、读为先声,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智慧。
老师激情澎湃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文中那份毫不张扬的深沉而博大的母爱之中,也激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老师为文造境,学生披文入境,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急切地想与文本展开对话。
3、找准学生生活体验与文本的最近切入点,让学生在多元互动和对文本的延伸中走进大语文的课堂。
如果说教师开放性的预设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那么学生充满灵性的生成则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让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课外延伸,而是比较好地体现了抓住切入点感悟文本、联系生活、运用语言的过程。让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又从生活中回归文本,形成了新的语言、新的思维、新的认识,这正是新课程意义的所在。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我与地坛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教案《我与地坛》,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案《我与地坛》教案《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3、体会文章第二部分......
我与地坛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我与地坛》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