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我与地坛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粤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案”。
《我与坛》教案
吴汉伟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长跑运动员,他一心想出名。他的愿望是:自己的照片被展示在街头的宣传栏里,因为自己长跑成绩突出。他顽强地跑呀跑,当他跑了第十五名时,宣传栏里展出的是前十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七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六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四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是前三名的照片;当他跑了第三名时,宣传栏里展示的只是第一名的照片。他终于跑了第一名,可宣传栏里展出的是这次比赛的群众场面!这个一个多么不幸运的“人”啊!(板书“人”)。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比这更加不幸的人,同学们看黑板上这个“人”字,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稳稳地站着吗?因为它有一撇一捺,因为它有两条“腿”,正是这两条腿撑起了一个大大的人,大写的人,顶天立地的人。那么,如果严格人失去了双腿,他又该靠什么来支撑他的世界呢?
■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说:妻子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我,任何时候睁开眼,都见她在我身旁 ■他说:残疾人是个体的问题,而残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21岁的他突然因病致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多年 ■他曾想过自杀,但最终找到了文学之路来解放自己
■现在他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但他仍坚持写作,那怕一天只写几行 ■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就是史铁生。
有那一个同学了解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师:美国著名运动员卡尔•刘易斯以9秒99的速度夺冠,卡尔•刘易斯是数届奥运短跑冠军,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但卡尔曾经和一个中国作家会晤时说,你是一个真正的强者,你比我更强大。这个人是谁呢?这是在一个文人相轻的传统中,却得到异口同声颂扬的人!就是中国的传奇作家——史铁生。关于史铁生,同学们了解多少,谁来谈谈?
生1:我知道他是一个双腿残疾的作家,但却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师:什么优秀的作品,能够列举一些吗?
生1:我知道他的代表作品是《遥远的清贫湾》,还有《我与地坛》等。师:好,说得不错。知道史铁生名字的含义吗? 生(齐声):不知道。
师:要知道,作家身上的任何一个细节,常常影响到我们对他们作品的认知。作为当代最有思想的作家之一,史是对他作铁生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品的最好的诠释。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把课文默读一遍,读的过程中,要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厚情感和哲思。
二、品读文本
师:好,都读完了。我提一个问题,你们如何读一篇文章?
我的方法是,先是读一篇文章,然后读一种人生,再是读了段感悟。
1、读一篇文章
1: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师:很好。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坛是作者的再生之地,找出写地坛的一个关键句。2: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里等待了四百多年。3:我认为那句只是引出地坛,能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学生大都同意后者,教师(板书这句话):荒芜在哪里?为什么又说不衰败呢?
4:荒芜很明显嘛,是说它显得很破旧;至于不衰败是说里面的动物,哦,还有植物很有生机。
师:我还想再补充一点。荒芜除了残破之外,还跟人们对它的态度有关,当时的地坛无人重视,不管是官方还是百姓。(有学生说,对,人们上下班抄近路才去呢!)说它不衰败是因为它的内里各种生物充满生机,它丢掉的只是——,见学生回答有难度,教师提醒:剥蚀的是什么琉璃?淡褪了什么朱红?学生从“浮夸”、“炫耀”中马上找到了答案,它只是失去了虚荣、浮华。
5:地坛至少给作者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场所、思考的场所,我觉得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 身影,也更容易看到自己的灵魂。
6:我认为地坛也有创伤,这能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是唯一的受苦者。
师:你说得真好!地坛昔日有何等的荣华,连皇帝佬每年都去祭拜!现在无人关注,而且还有一些肆意雕琢它的人,可它仍然沉静、安详的呆在那里。作者自己的磨难跟地坛的沧桑相比真是渺小的。7:我认为园中的花草和虫子对作者的态度变化很重要。师:是的,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教师打出第三段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你感兴趣的句子。8:我喜欢写蚂蚁的句子,想好了才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
9:我注意到蜜蜂如一朵小雾停在半空。云和雾的构成是一样的,但是云给人飘忽感,而雾把人笼罩其间,感觉很稳。蚂蚁的稳和作者的烦躁不安形成对比。
10:我注意到蝉蜕,蝉脱皮的时刻是十分痛苦的,但它仍然坚持住,于是它完成了再生,于是它得以飞翔,这会对作者摆脱旧我走向新生有启示。
师(掩不住脸上的喜悦):我真想为你鼓掌!
11:我也注意到蝉蜕,但我想到的是蝉蜕皮的过程虽然是痛苦的,有纪念意义的,但它并不留恋过去,而是勇敢地飞向新的高度。(学生鼓掌)
12:我注意到露珠。它在叶子上滚动、聚集,然后继续滚动,再聚集,露珠就越来越大了,大到叶子不能承受时掉下,如果这时有阳光,那就太美了。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自己的能量,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展现自己的美。
师:说得很好。我想问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窸窸窣窣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草木生长的声音呢?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虽然不能一一对应说蚂蚁教会作者什么,蝉、蜜蜂教会作者什么,看了一下露珠便如何,但几年的观察、思考还是会影响作者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人可以残废但不能颓废。在解释“不能理解园子的人肆意雕琢它,但有些东西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时候,作者用了六个譬如,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读。
师:这一段的景物描写和前一段相比如何?
13:我觉得这一段写得更大气,这一段写的是古柏、落日、暴雨,而上一段写的是蚂蚁、瓢虫、蝉、蜜蜂。师:我请那个刚才笑的学生发表一下高见。
14:我同意他说的大气。但认为前一段的生物是自得其乐,过一种“小资”的生活;而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雨燕、落日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我认为这一部分更厚重更深沉。生18:我还觉得古柏和落叶身上有很好的东西。古柏永远那么镇静,落叶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那样坦然。
师:是啊,一个是宠辱不惊,一个把死当成必然降临的节日。它们是生命中的长者、智者。
15:六个“譬如”,从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这不是一种永恒吗?]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16:“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园中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到使这里不再衰败,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生6:(1)为什么说忽然间什么也找不到了?
生7:一是遭遇不幸,二更主要地是被击昏了头。
生8:“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两个“世界”如何理解?
生3:前一个指“现实”,后一个指逃避现实的“精神世界”。
生9: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没有同学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呀,你说说你自己的理解吧。
生9:我想一是焦躁,二是同病相怜,三是你们有什么活头,我又有什么活头。
师:你思考得很深入,一二三,都很有道理。实际上,精彩的答案往往是属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的。
生10:(4)蚂蚁想透了什么?
生11:实际上是写史铁生自己想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生10:“疾行而去”有什么含义?
生12:想好了去做,想好了马上去做。作者有时想到了生活的出路,也有一种“疾行而去”的狂热。
生13:写“瓢虫”象征着什么?
生5:我觉得这是在写作者的思考状态:想累了,歇一会儿,忽然走神了。
师:想象精彩。
生14:“蝉蜕”?
生8:这可能是写作者思想斗争的:经历了一场思想的“蝉蜕”,一种新生,痛苦之后的新生。
生15:露水一句的含义?
生16:露水生命短暂,但也有它的坦荡,也有它的辉煌。
生3:史铁生在痛苦中挣扎,好好地活下去的念头,终于压弯了软弱、颓废、沮丧的“草叶”而放出万道金光。
师:精彩!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精神幻觉。我们在精神发呆或特别专注的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
生17:为什么能听到草木生长的响? 生18:是用心听到。因为平静下来了,感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可爱,有这样的心理基础,他才能听到。
师:大家的表现可让老师平静不下来了。可是,史铁生需要平静,我们也需要平静。马克思也说,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下面让我们平静下来齐读第五段。
师:下面我在大家问答的基础上,谈谈我个人对这些写景的理解。它是史铁生内心挣扎的形象表达。他的心理忽而很稳定,忽而想透了什么,忽而又很不耐烦,头脑发热,忽而想到过去,深深寂寞,忽而又想到出路,内心里爆发出万道光芒。总之,痛苦,飘忽不定,然而又有一种生的欲望,一种生还要有意义的生的欲望。非常真实。
也可以这样看,自然充满变化。人生如此,草木昆虫在变化中发展、生长;那么,自己的苦难也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中自然的事,苦难之后,新的生机的降临也是自然的。
总之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地坛给了史铁生内心的平静,地坛使史铁生认识到生命的顽强、可敬,地坛还给了史铁生人生哲理的思考,提升了史铁生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在中这样写道:
师:这六个譬如,就如同六幅画,看到这六幅画,你想到了什么?
19:对第一幅,我想到“夕阳无限好,„正因‟近黄昏”;也让我想到坎坷是灿烂的,对于强者来说。
20:对第四幅,我想到了老师刚才说的两句话:那个获诺贝尔奖作家的和马克思的。
师:哦。是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说的,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颗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马克思说的是:
宁静是唯一能够产生成熟果实的土壤。
21:我也想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
22:我想的是第二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引发对生命的惆怅、伤悲、思考。
生2:第六幅:秋风扫落叶,落叶却飘摇歌舞,坦然安卧,使我想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大家联想都很好。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是这样,能够激发读者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高水平的阅读也应该是这样挥动联想与想象的双翅。
石门落日,容易伤感,史铁生却看到光辉灿烂,最为落寞的时间,他看到的是雨燕的高歌;冬雪覆盖一切,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候,孩子们的脚印却让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苍老而孤独的古柏树,让他看到了亘古不变的宁静之美;暴雨骤临园中他闻到了灼烈与清纯;秋风忽至,似乎满目凄凉,然而,他看到的落叶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总之,他是从凄凉之中,看到美好,看到人生的丰富。正如《我与地坛》第七部分中说: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在这一面熄灭着走下去,散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上烈火朝晖之时。在这一方看来是落日,在另一方看来却是旭日;在悲观看来是落日,在悟出了人生哲理的人的心里和眼里,看到的却是旭日东升。
另外,我认为这一部分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写的是史铁生在人生不幸中所体味出的,人生真正的一种沧桑之味。不管我们怎样理解,总而言之,地坛使史铁生从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地坛给了史铁生第二次生命,地坛成了史铁生无言的母亲。下面总结一下本文景物描写的作用: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作者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的外化。
最后老师提一个寓言故事,说掉在枯井里的驴子,主人无法救它,只好埋它,结局可能是什么呢?
23:爬了上来:驴子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了提升自己的阶梯。
24:悲观绝望地死去:主人都不要我了,我还有什么活头。
25:主人都没有办法了,我还能怎么办!
师:让我们齐读“把埋葬自己的土块变成提升自己的阶梯”,作为精彩一课的精彩结束。
2、读一种人生
教师: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
思考:作者所描写的地坛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关键字词和关键句)
学生:废弃、荒芜冷落(板书)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教师:还有没有对地坛的描写?
教师:可以说:地坛的破破烂烂的样子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经过了四百多年风雨的洗礼,这些古建筑已经失去了原来鲜艳的颜色,没有了往昔的辉煌和宏伟;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那么,作者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学生:第三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到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教师:21岁可以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龄,用作者的话说,最狂妄的年龄,然而,作者却残废了双腿,没有了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在作者看来几乎所有的一切都离他而去了,我们可以想象,突然的残疾对作者的打击是很大的,我们看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失魂落魄荒芜冷落的古园,正给作者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考的机会。作者每天来到这里,看见太阳循着自己永远不变的路途东升西落,在满园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到自己的身影”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中,很容易回想自己以前的时光,并思考自己的过去。
指导:“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
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一个世界”是指现实的社会环
境,“另一个世界”是指不与人接触的个人封闭世界。而具体的说来,这个“另一个世界”就是指的地坛。
老师:“我”是不是经常去地坛?
学生:是
老师:“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学生:(第四段)“自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在人口密聚的大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地坛是宁静的。教师:在人口密聚的、喧嚣的大都市,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学生: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第六段)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教师:“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成了一个事实,是没有必要辩论的问题,我们只有无条件地接受这个事实。同时,人出生了,必然的结果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就像我们平常要经历的一个节日一样,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自杀,没有必要自己决定是生还是死。
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用了一个很贴切的比喻,请同学们找一找。
学生:“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象棋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教师:那么这个比喻和生死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不知道
教师:相信大家都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学习,而很晚才可以休息,就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这样的日志是枯燥而乏味的,但是忽然想起考试结束了我们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一个长长的假期可以任我们安排,这样你的心情会不会好多了?
学生:是的
教师:也就是说,在你很迷茫,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你突然想明白了,才感觉原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教师:来地坛以前,由于双腿残废而极端痛苦,有死的念头,而来地坛,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为什么地坛使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呢?地坛仅仅是荒芜吗?
生6:我觉得第一部分是作者在追寻,第二部分是解答。我觉得这样理解,特别简捷,思路也特清晰。师:好,那就最后一种,路是你们自己选择的,无论如何艰难,你们也要走下去,对不对?十五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苦思冥想,上下求索,那么,作者追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生7:史铁生追寻的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我的身体是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该就此结束?也就是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问题是,既然生命是苦痛的,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出生?第三个是,我应该怎么去活?这是作者的心魂。
师:作者追寻的结果如何?引用文中的话,谁来说说? 生8:对第一个问题,作者思考了多年,终于领悟到“死是一种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对于死,应该顺其自然。师:第二个问题的感悟是什么?
生9:第二个感悟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也就是说,“我为什么出生”,这是一个无须思考的问题。
师:那么,现在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应该怎样去活?”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命运的冷酷、残忍、不公。
生10:对于这个问题,第一部分作者没有给我们清晰的解答,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达到托物言志的目的。师:具体来说说。
生10:比如,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小生命活跃其间。还有夕照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等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
师:说的不错,我现在再回到文章的切入点上来。作者为什么把自己人生的追寻,放在地坛里来完成?就是说,我与地坛有什么联系?地坛在我的追寻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能起这样的作用?
生11:我认为作者和地坛惺惺相惜。从“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作者强调两者的近,不仅是距离上的,还有缘分上的,甚至还有命运上的。
生12:我认为地坛是作者的人生上的导师。他用自己的历经沧桑,荒芜并不衰败来开导作者,提高作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生13:我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同病相怜。有共同的遭遇,所以,作者才会有共鸣,才会因此想通很多问题。师:好的,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提炼出了以下关键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人生导师。下面请同学们为它们找出依据,当然还可以补充新的见解。
生14:作者花费很大的笔墨来写地坛的破落,我觉得是大有深意的。地坛剥蚀、坍圮、淡褪、散落;而我残疾、没工作、没出路。地坛荒芜冷落,而我失魂落魄。两者之间确实有一种宿命。
生15:我想补充,地坛在喧嚣的都市,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冷清的宁静的背景。我觉得这个背景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这种情绪正好和作者的心境相吻合,二是在安谧、沉寂、荒芜的园子里,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另外,作者对地坛、对地坛的景物的解读,实质就是对世界对生命的解读。
生16:还有,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什么时候?应该是地坛破落的时候,应该是我残疾无路可走的时候。该来了,为什么该来?自己因为双脚残废,而心情悲凉,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来调试自己的心绪,而园子正好处于一个荒芜冷落的境地,也需要人的陪伴。所以说,史铁生和地坛的相遇,可以理解成是一种精神上的相遇,这或许是一种缘分,一种宿命!
生17:地坛尽管荒芜了,但作者说:“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我觉得这是作者借地坛来说自己。地坛在岁月的流逝中显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欣赏到人类前进的步伐与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吸和歌唱,在不屈中获得尊严,在苦难中享受幸福,在虚无中创造价值,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师:在这个荒芜的园子里,作者化了几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对生命的思考和解读。这一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经历了哪些肉体上的挣扎和心灵上的洗礼。且看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思考,他认为:“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就是说,死是目的,生便是过程,所以,史铁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这样告诉别人,“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在他的另一首诗歌里,史铁生这样写到: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时间被忽略在存在中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过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种回归。史铁生眼里的死,有着回家的温馨。他曾经和友人说,“我越来越相信,人生是苦海,是惩罚,是原罪。对惩罚之地最恰当的态度,是把它看成锻炼之地,便有了一种猜想——灵魂曾经不在这里,灵魂也不止于这里,我们是途经这里!„„我们途经这里,那就是我们可以期待一个美好的世界,比如说极乐世界。”史铁生对死的向往,不是意味着对生的淡漠吗?同学们,你们怎么看?
生18:我不这样认为。史铁生向往死,并不等于他淡漠生。相反,当他认定死只是所有人同样的结果,他更加自觉地追求过程的美丽,更加强调过程投入的姿态。
生19:我的理解是史铁生对死的向往,还能表明他的冷静和豁达,他把自身的残缺和痛苦昭示给我们,但他又能艰难执著的对待生,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打个比方,比如,人之战与蚁之战,人和蚁都能为了自己的群体,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但人与蚁还是有区别的,人知道勇往直前是死,而蚁觉察不到死,所以,人和蚁的境界还是有天壤之别的。能够清醒的洞察未来,那以后的选择,才更为可贵。
生20:我觉得作者把“死”看成一个节日,大有深意。想一想,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够面对呢?
3、读一段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注意到,史铁生能够领悟生命的内涵,首先,在于他战胜了自己的残疾。前面说过,史铁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尔•刘易斯,但他们见面的时候,史铁生却没有丝毫卑怯的阴影。因为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尔•刘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后卡尔•刘易斯输给了约翰逊。在《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说,“后来知道,跑进9秒79的约翰逊战胜卡尔•刘易斯是服用了兴奋剂,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约翰逊的故乡牙买加的人们这样说,‘约翰逊什么时候愿意回来,我们都会欢迎他,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他都是牙买加的儿子。’这几句话让我感动至深。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吗?”在这里,史铁生深刻的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局限,而且还有比肉体残疾更严重的灵魂残疾的人,他们更需要同情和抚慰。因此,史铁生终于从残疾的阴影里走出来师: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史铁生的个人问题,演变成众生的共同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的“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在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一个更大也更恢弘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弘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表现出了自我形象: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合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了死生的时间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个体的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生命的永恒欲望而洗涤。
师:史铁生是救赎了?我们呢?同学们能不能谈谈你们是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苦难的? 师:怎么不愿意说,那我先说。
三、给课文插图
四、对话史铁生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访谈,你们就是记者,而我就是史铁生,咱开始好吗? 师:好,从我坐下这一刻起,我就是史铁生了,访谈开始。1:请问史先生(学生笑),在你残疾后,你第一个念头是什么? 2:当你残疾后,最想做的是什么? 3:是你怕死吗?
4:假如现在有人愿意比如我要捐献给您双腿,您愿意接受吗? 5: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您若有幸康复,您最想干的的什么呢? 6:您的将来如何打算? 师:我沉思,我写作,我活着,我写作。
7:先生,请问您为什么要写作? 师:我的写作是逼的,是为生存找到理由,是为写自己的感受,但我的文字打动了一些人时尤其是一些残疾人时,我就为写作找到了充足的理由。8:什么力量使你站起来的?
9:在您的小说中,可以看出您对母亲的爱,但您怎么评价您的母亲?
10:很不好意思提到您的伤心处。假如让您的母亲回来,您想做点什么呢?
11:您这么爱您的母亲,可为什么您却任由母亲去找您呢?您要知道那是很辛苦的。(师生齐读)12:史先生很冒昧的问您一个问题,您为什么只字不提您的父亲? 13:您有孩子,您是怎么教他的? 14:您为什么会选择地坛? 15:谈一下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16:您既然对生死看的这么透彻,有没有想过做个禅师? 17:残疾是不是更有利于您的写作?
18:张国荣在事业顶峰时跳楼自杀,您如何说死是一种不必求成的事?
19:如果让您做高一六班的一名学生,您会怎样? 生20:最后,您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20:我来自新华社。请问史先生,在你残疾之后,你为什么写作?
21:请问,残疾对你是幸运还不幸?
23:请问,如果有一天,你可以站起来,你最想做的什么呢?
24:我是美国CNN的记者。请问,如果有人请你到国外去写作,而且稿费优厚,你愿意吗? 25:请问,你认为有什么东西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五、感悟生活和生命
第一次读《我与地坛》是中学的时候,本是阳光的年龄,却读上了这样感伤与深邃的文字,我不得不承认,那时对自己是怎样的一种触动.后来,我还依稀记得,在我的一次作文中大量引用其中的文章,搞的我的语文老师找我谈了好几次话,她那时无法明白我怎么会有那样复杂的思想,当然前提是那时我的语文老师还没有读到《我与地坛》.多少年过去了,我读了很多人的书(但近几年来,已几乎不再读书,是互联网改变了我们).但史铁生与他的《我与地坛》一直藏在我内心深处,而且无法磨灭.这两年,是我生命最寒冷的冬天,我会时常的感到命运的飘忽和生命的虚无,因为要上公开课我反复地朗诵《我与地坛》,然后怆然泪下。
好几个深夜,当我感觉到命运的飘忽和生命的虚无,我曾经反复地朗诵《我与地坛》,怆然泪下。那是我成年之后不多有的几次哭泣。
尘缘
作者: 席慕蓉
不能像
佛陀般静坐于莲花之上 我是凡人
我的生命就是这滚滚凡尘 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 快乐啊忧伤啊
是我的担子我都想承受 明知道总有一日
所有的悲欢都将离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丽的纠缠着的 值得为她活了一次的记忆
六、小结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 我荒芜冷落 失魂落魄
剥蚀、淡褪、坍圮 工作?出路?
不衰败 不颓废
被肆意雕琢 躯体遭受残疾
不能改变 精神不变
古园成为精神家园。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教学重点: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教学方法:师生讨论,领悟、鉴赏教学过程:一、板......
史铁生《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体会作者审视了自己以往15年尤其是病残以后的心路历程,重新获得的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2)理清本文的线索; (3)体会、借鉴本文的写作艺......
《我与地坛》说课稿(一)我与地坛(案例)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高一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围绕以“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为重点的单元学习要点,我们本着学生已经在教师的两篇课......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一上册),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