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20:38: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第4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

1、了解孔子的生平,2、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3、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二)讲授新课

一、孔子生平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青少年时代

纥与颜氏女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2、齐国岁月

①离鲁适齐的原因:维护礼的尊严 •

天下无道久矣

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

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

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②在齐国的活动:齐景公的顾问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君、臣、父、子各自都要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这些政见得到了齐景公的称赞和赏识,但却遭到了齐国有些大夫特别是著名人物晏婴的 阻挠和反对,他们指责孔子宣扬的那一套礼乐并不能解决齐国的现实问题。齐景公改变了态 度,对孔子敬而远之。孔子只好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3、在鲁从政 ①管理内政

孔子51岁时,被任命为中都宰(中都地方的最高长官),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第二年,他被升为司空,专管全国建設。不久調任司寇,相当于现代的法院院长。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②外交胜利

公元前500年,孔子作为主持礼仪的副使,参加了齐景公提议举行的齐鲁两国之间的夹谷之会。当他看到齐国组织一批人企图制造混乱、劫持鲁定公的时候,挺身来到齐景公面前,指责齐国失礼。当时周礼是诸侯的行为准则,失礼即成为丑闻。齐景公见势不妙,当即承认错误,挥退众人。齐人不肯就此罢休,在起草盟约时提出,如果齐国有事出兵,鲁国必须派300乘兵车相助,否则就是破坏盟约。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齐国必须归还强占鲁国的汶阳之田,否则也是破坏联盟。孔子就是这样利用周礼和自己的勇敢机智,顶住了强齐的外交攻势,为鲁国争得了荣誉和利益。③改革碰壁

夹谷之会的胜利,提高了孔子的威望,迎来了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于是,季孙氏便让孔子出任代 理宰相职务。孔子勤于政务,且以身作则,树立了良相 形象,与季孙氏密切配合,融洽合作,使鲁国的政治形势有明显改观。但是,当时的 鲁国,定公虚位,三卿擅权,家臣控主。为了维护国政权威,加强公室的权势,使国君真正成为国家的最高主宰,公元前498年,孔子向鲁定公提出拆毁家臣管理都邑的计划。这一计划的实质,是打着打击家臣的旗号,通过拆毁三卿作为自己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的都邑,实现抑三家而强公室。当时,由于三卿都受到或担心家臣的叛乱,故支持孔子的堕都计划。于是,孔子拆毁了季孙氏和孟孙氏的都邑。但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说破要害,指出都邑是孟孙氏家的保障。于是,孟孙氏阳奉阴违,暗中抵制拆毁都邑的计划。鲁定公气愤之下,派遣武装包围都邑,想攻克之后强行拆毁,但却大败而归。孔子堕三都的计划被迫终止。④失意去鲁

在孔子堕三都的计划中途夭折的时候,又接连出现了两件对他不 利的事情。一是由于夹谷之会的失利,加之担心鲁国的强盛,齐景公接受大夫黎祖的献计,派人给鲁国送来美女与骏马。鲁定公与季孙氏欣然接受后,沉醉于女乐中,三月不理朝政,不见孔子。二是鲁公郊祭,按惯例,仪式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大臣,每次都有孔子一份,但这次却有意没有给孔子,使孔子感到愤懑。失意的孔子于是决定辞去职务,离开鲁国,希望到其他诸侯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 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

▲鲁定公13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

▲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带弟子离开。

▲鲁哀公3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

▲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5、晚年献身文教:整理典籍、献身教育事业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条件

(1)时代因素: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①经济: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②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③文化: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随着西周统治的崩溃,周平王东迁,社会形势混乱,王室掌管传统文化学术的官吏流散到周边各国,他们所掌握的学术和某些典籍也流散到各国。春秋后期,一些文化职事人员已不能保持世袭爵禄,于是脱离官府,散落民间,以其掌握的文化、学术知识谋生,成为士阶层。他们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传播不同的知识,宣扬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辉煌时代。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2)历史传统: “儒”地位的变化

春秋以前,儒是主持礼仪的巫、史、祝、卜一类的文化人;春秋时期,儒以相礼为业,或为人师。

(3)个人作用:崇拜周公,精通礼乐,充满弘扬传统文化、复兴周礼的使命感

他开门授徒,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有72贤人,将其学说和思想继承与发扬,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礼和仁的思想(1)“礼”的思想

①含义:“周礼”(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②礼的实践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正名:指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③“礼”的主要内容:尊尊与亲亲

a、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仁”的思想 ①含义:“爱人” ②方法:“忠恕 ”之道(《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怒”)“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③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3)仁和礼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

4、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打破官方垄断办学的传统。

②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使文化教育下移。

③教学实践:重视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教学方法:善于“因材施教”

⑤学习方法: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培养目标:强调弟子要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学而优则仕”。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他能平等对待学生,做到教学相长,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孔子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

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成为最负盛名的伟大教育家。

【教材问题参考答案】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提示:政治改革碰壁,失意去鲁。

孔子“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在大变动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天下无道,礼坏乐崩,陪臣执国命,臣弑君、子弑父、兄弟相残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君主制和宗法制原则,做到尊尊、亲亲,孔子在“礼”的基础上提出了“正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提示: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迷失方向。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学思并重,互相促进,才能更好地进德修业。

1.简要说明孔子提出的“仁”的意义。

提示:积极意义:首先,仁即爱人,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爱护人民的主张;再者,爱人精神就要积极参加现实的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求仁行仁,所以,仁的提出还是忘我的、无私的、积极奋发的表现,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现实态度。两千余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仁”的思想,在维护封建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消极意义:“仁”的思想必须与其表现形式即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特别是“礼”、“义”相结合,必须为封建的生产关系尤其是“士”即“君子”来服务,因此,就不能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封建性。如孔子虽然讲“爱人”,但却又把劳动者看做“小人”;虽然主张“求仁”要通过“六艺”,但又鄙视劳动等。这些落后的东西,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巩固,越来越起消极作用,与社会各种政治经济的原因相结合,也越来越阻碍了社会的前进,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

2.如何理解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才标准? 提示:“内圣”指具有高度道德修养的人,“外王”指施行仁政,建立事功者。儒家把能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视为古代社会理想的政治人才。

1.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苟全性命而损害仁,宁肯牺牲生命来完成仁。”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想要的;要是两者不能兼有,就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2.下面一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提示:这段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与治理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推究事物的原理一一认识明确一一意念诚实一一心思端正一一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一一整治好自己的家族一一治理好邦国一一天下太平,使美德显明于天下。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第2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教学时间:4月29日 主备人:宋之明 授课人: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3课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

第1课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论据素材导语: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孔子的议论文作文......

下载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第2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