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组歌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思路:
这两首散文诗,形象生动感人,情感美好真挚,语言清丽流畅,是进行朗读训练的上佳文本。教师以其中的一首诗为范本,在精心设计的有序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形象,品味情感,并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再以另一首诗作方法实践,自学自读,使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感情朗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文的节奏
2.在美妙的意境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发挥想象力,借助丰富的联想,在反复品读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4.通过仿写锻炼学生的自由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散文诗《组歌》。
二、听读――入诗境,绘形象:
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
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中的《浪之歌》)
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
你在听读中感受的“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不作评点。
3.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对“浪”的形象的理解,口说无凭,课本为证!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你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吧!
4.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5.总结“浪”的形象。
“浪”的形象感知可能有一定难度,可视课堂情况引导学生先从前4个诗节感知“浪”的热恋中的情人形象,再由后2个诗节感知“浪”多情浪漫的形象特点。
三、品读:察情感,悟意蕴:
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句时,老师反复地要求同学要读出感情。老师是要告诉你们,诗根情,诗中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
1.学生轻读《浪之歌》,讨论交流。
2.总结:前4个诗节总体上抒发了热情洋溢的爱恋之情,后2个诗节则抒发了博大深沉的爱恋之情。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
四、美读:习技巧,传情意: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1.重点读后两个诗节,教师作朗读技巧指导。
2.技巧简介:
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
停顿 1.生理停顿;2.语法停顿; 3.强调停顿。
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
语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五、实践:自主学习《雨之歌》:
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
情感——慷慨无私的爱。
3.全体和乐朗读《雨之歌》
六、结语:
诗人敏感而多情地体察寻常生活,激荡出心灵的鸣唱,展现了海浪和雨水的诗意形象。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深情地朗读再现了诗情画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
重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2.记叙的详略处理3.对偶和排比难点:诵读指导,并当堂熟读成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略)二、正字音(略)三、要求学生参看......
一、设计理念1.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2......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2.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学生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重......
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以及《雷电颂》在《屈原》中的地位。2.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3.体会象征含义。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