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案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成功家教案例”。
另一种温暖
鹤琴幼儿园 朱秀英
教室里出现了一只懒蛤蟆,女孩子们惊叫,男孩子们欢跳,乱得就像一锅粥一样。突然,林旭排众而出,抬起脚,狠狠地向癞蛤蟆踩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然后大摇大摆地返回队伍,朝着我咧嘴一下。教室里在一阵鸦雀无声后,顿时集体爆发惊呼:陈林旭踩死了懒蛤蟆!作为老师,我也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我一下子束手无策,只觉得心底有点发寒。
林旭是今年刚刚插班进来的孩子。聪明活泼,在活动中能积极发言,并且常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动手能力很强,总是很快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务,在作画时也常常有神来之笔,这样的孩子在班级中应该是很受欢迎的。但是恰恰相反,因为林旭的个性比较霸道,小朋友的玩具他随意地取玩,如果玩破了就随意地一扔,如果同伴不同意给他玩具,他就立刻拳打脚踢,孩子来告状,我让他道歉,他也道歉,但下一次的时候仍旧是这样,孩子们渐渐不愿意和他玩了,躲得远远地,他也不是很介意。我一直认为他只是个具有攻击性的孩子,但在踩蛤蟆时他冷漠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无动于衷。这么小的孩子就如此行为,等他长大了,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无限担忧,那么,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让孩子变成了这样的呢?
据家访了解,林旭家中经营着一家小饭店,只有一个服务员,父亲既是老板也是厨师,从早上经营到深夜。父亲在家时一般都在睡觉休息,母亲也在饭店中帮忙,有空的时候就外出打麻将,家中一般只有奶奶和他两人。奶奶负责照顾料理他的生活,家庭经济收入一般。林旭的父母都只有初中文化,平时只要林旭犯错误或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会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把孩子打一顿来解决问题。奶奶却对林旭非常溺爱,基本是百依百顺。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林旭缺少来自精神上的温暖。
就这次发生的情况,我决定和林旭的父母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此之前,我也作了很多思考。
一、追溯行为发生的本源
事实上,在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后,出现这样的问题,多半是源自对父亲行为的模仿。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幼儿模仿的主要对象,正是因为父亲有爱动手的习惯,孩子就也很快地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点。当孩子表现出错误倾向时,家长没有去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缘因,而是将孩子痛打一顿以解决问题,这样的办法并不有效。父亲没有让孩子“心服口服”时,以暴力解决了问题,由暴力产生的不满情绪就会储积下来,它像洪水猛兽,必须找到发泄的途径,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疏导,就会造成孩子心灵的扭曲,最终产生过激行为。孩子在受到父亲粗暴地行为影响一下,也会产生“你打我,我打猫”的行为,因此和同伴发生矛盾时,首先采取的就是暴力手段。
而在幼儿园里,林旭在做错一些事情后,貌似在老师的引导下跟同伴道了歉,实际上,在孩子下一次依旧发生同样的错误的情况可以看出,孩子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和林旭的谈话,他也说:老师让我道歉我就道歉,反正又没有关系。在这里,老师也犯下了一个错,没有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简单的把老师的是非标准,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依旧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会觉得:老师认为你错了,你就错了,而做错了事情,也只需要道歉就够了,长此以往,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二、制定纠正行为的措施
我很快找到了林旭的爸爸妈妈,复述了事情的起末,家长着急而又无助,反复的问:这怎么办?这怎么办?
(一)纠正家长的角色定位。
不做“法官”,学做“律师”。因为文化层次的关系,我跟林旭的父母打了比方,家长在在家庭中不是法官而是律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是法官,不是来判断孩子是否有罪的,而是一个律师,要在孩子的的孩子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孩子本身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立刻的对他定罪,放下作为父母的架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
(二)停止家长的暴力行为。
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行为时孩子的镜子,当家长因为孩子某些错误的行为,进行体罚以后,孩子自然而然觉得动手攻击时一种正常的行为。在孩子无法对父母的权威进行挑战时,孩子会产生,“你打我,我打猫”的心态,而去攻击其他他能够攻击的对象。
(三)丰富家长的教育方式。
考虑到孩子家长没有更好的应对策略,我给家长提供了几条教育建议。1.孩子反抗时,不要让自己的高压方式升级。
2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孩子的暴力行为——孩子关在他们的房间里,让他们自己平静下来。
3.监控孩子表现不好的行为,建立一套分数体系:孩子做得好,便可得到好分数、奖励或某些特许;表现不好,就得不到这些奖励。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行为规则,让孩子参与规则的讨论。
4.以积极热情的方式对孩子表现出的亲善行为予以鼓励。积极鼓励的态度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表现出积极、关心的情感。
同时我也告诉家长小孩这样的性格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让他在短期内完全改变,那是不可能的。目前,他的情绪稳定多了,脸上的那淡漠的表情减少了了,笑容也渐渐地增多了,和一部分同学的关系也还不错,我想,这是幼儿园家庭合力的结果。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个案,我意识到家庭内不正确的教育手段必然促使孩子对爱的情感的缺乏,缺少家庭温暖,一味溺爱,让他对爱的情感的麻木不仁,亦抑制了其对周围人产生爱,容易滋长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的心理,加剧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林旭家庭教育的恶性循环,加重了孩子仇视学校、老师、同伴的心理。家庭因孩子的问题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从溺爱到打骂,对一个心智还不成熟,分辨能力不强的孩子来说,心理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导致孩子问题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只能通过不恰当的方法宣泄内心的不满。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同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在对待一些特殊幼儿时,我的经验是多么地匮乏。但是我也知道,当我下一次面对这样的镜头时,我不会让震惊迟缓我的行为,我肯定会立刻将他拥进我的怀里,先给他一点温暖。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家庭教育案例周**是我们五年级的一个活泼的小男生,我还清楚地记得刚认识他时,甜甜的微笑,和每天早晨见到我开心的问好。 他非常懂事还很善于和别人交流,......
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篇8:河南洛宁县的贾容韬,原是该县服装鞋帽公司的经理,为了把一双儿女培养成才,忍痛关掉生产红火的工厂去陪读,潜心研读了数百本教育专著,终于将一双儿女送上了......
家 教 案 例学生的表现:姜某,男,预备年级学生,个子最高,是一名令老师、家长头痛的学生,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很“傻”,他的一言一行总是那么令人讨厌,无论是学习还是行为,表现都是“......
家教案例兰某,男,10岁,小学五年级学生,组合家庭。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原因分析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
家教案例孟母教子“动之眼情晓之以理”孟轲出生于战国时期,他幼年天真活泼、博爱好学,家原居住近坟地旁,邻舍又是一家吹打响器的鼓手,轲听到看到,吸引他的年幼奇爱之心,他便以筷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