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五册教案_论语教案五年级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4:32: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论语》第五册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语教案五年级”。

第1课 孝为根本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3、对《论语》中的“孝”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到孝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孝顺的人。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孝”的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体会到孝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孝顺的人。

四、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有很多的传统美德!谁能为大家列举一些你们所知道的美德? 生自由答。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说了很多的美德。说明同学们平时也都拥有这些美德,是吗?老师为你们骄傲!师:(重复学生说过的美德)在所有的美德当中,你们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生自由答。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既然能说出来,就说明同学们身上都有着不同的优点!刚刚也有同学说到了“孝”,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百善孝为先”。(板书: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谁能帮老师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

师:非常好!百善,意思就是所有的美德,百善孝为先,就是说在所有的美德当中,孝是最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换句话说就是---(出示课题)“孝为根本”。2.解读课题: 神奇汉字—孝。(1)观看视频:“孝”字的演变(2)说一说:你对“孝”字的理解。(生自由答)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孝这个字就像上面是个老人,下面是个孩子,我们可以理解为老人依靠着孩子,孩子支撑着老人。是不是呢?人的一生当中,开始都是父母照顾子女,慢慢的,随着我们的长大,变成了子女赡养父母。组起来就是个“孝”字。你看,多么形象!

除此以外,对“孝”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古人又有哪些其它看法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圣人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是怎么说的吧!

3、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鲜”、“谏”的意思(正字)。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师:第一则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对“孝”的看法。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你能用另外的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吗?(孝为根本/百善孝为先)

第二则是孔子表达了子女面对父母有错进行劝说时,如何体现孝的看法。是什么呢?你觉得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

第三则是面对父母日渐衰老,孝顺的孩子心里的两种情绪。是什么呢?(喜和惧)为什么会又喜又惧?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观看动画《百里负米》,思考:(1)子路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2)从故事里,我们还明白了什么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六、学有所获

说一说:课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则论语。或者学完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生字词,成语,句子,道理等等)

七、课后作业。

收集并阅读古代24孝故事,以备课上小组讨论;记录生活中一些“孝”的行为。

第2课 无违为孝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

3、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明白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孝为行,敬为心。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理解“孝”的含义。明白孝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尊敬。——孝为行,敬为心。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看图谈话(出示“二十四孝”部分图片)

师:古代有一些有名的子女孝顺父母的故事。你知道哪些?他们是如何孝顺父母的? 生自由答。

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说的?

2、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御”、“馔”等字的意思(正字)。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3)老师指导。

师:首先有两个人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分别是什么?(无违/ 唯其疾之忧)

接下来,有两个学生,都来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都没有回答,而是用了两个反问句。这些都是我们平时认为是“孝”的行为,为什么孔子都用反问句回答呢?

(4)师小结:其实孔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不管我们平时对父母做些什么,那怕是一些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孝”的行为,但如果在内心里不能真正的尊敬我们的父母,那就不能算是“孝”。人们常说:孝敬孝敬。孝敬就是孝是行,敬是心。(板书:孝敬—孝是行,敬是心)只有从内心里真正的尊敬父母,才能在行为上做到孝顺父母。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观看动画《古代的丧礼》,思考:(1)你还知道哪些丧礼上的礼仪?(2)从故事里,我们还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五、“爱的天平”填写游戏 :

1、课堂小节: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是“孝”,真正的“孝”不光是行为上要做到,更重要的是要内心里尊敬自己的父母。作为学生,能好好学习,在生活上少让家长操心,爱护自己,注意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孝”。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些,相信我们的父母都会是快乐的!

2、“爱的天平”:

师:老师给大家留道家庭作业,叫爱的天平,请看大屏幕。(多媒体—爱的天平)①要求:以昨天(星期天)为例,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例举出来,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从点点滴滴例举中体会父母的爱。

②倡仪:爱的天平如果太倾斜,你做的事情太少,孝心太轻,请加重爱的砝码。

第3课

克己复礼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3.知道“巧言令色”“克己复礼”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三. 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初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该怎样“孝”了。孔子除了告诉我们如何“孝”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着孔子对人的理解与尊重。“仁”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课《克己复礼》

(二)新授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师评价)

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课文理解

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3、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巧言令色?

4、孔子认为什么是仁?(克己复礼)

5、“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6、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呢?你能找到孔子的原话吗?请说一说孔子这一句话的意思。

7、孔子还认为具有四种品德的人接近仁,是哪四种品德?(刚、毅、木、讷)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五.拓展

1、听老师讲故事:《杜甫劝吴郎》。杜甫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你认为你身边的谁是仁爱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4课 仁以为己任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知道“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理解“仁”的思想的重要性。培养“仁爱”的精神。学会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呵护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第三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

(二)新授

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课文理解

1、请学生自由读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2、“礼乐”为六艺之首,但孔子却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了什么?(“仁”是最重要的。)

3、智者和仁者有什么不同?

4、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任重道远?能造个句子吗?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配乐)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五.拓展

听老师讲故事:《子产惠人》。子产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哪些地方?

第5课 推己及人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理解“推己及人”的思想,学会为他人着想,体谅理解别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背诵第4课,说说第4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2)解读课题:“推己及人”。

你还知道哪些与之意思相近的词?

2、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纲”、“弋”“厩”的意思(正字)。神奇汉字“焚”。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①孔子认为实现仁义的方法是什么?你怎么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② 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以及马棚失火不问马,说明了什么?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晏子谏景公》,思考: 1)景公错在哪里?

2)如果你是晏子,你会用文中的哪句话劝谏景公?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五、思考联系。

说一说:平常,我们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相处时,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顾及别人的感受。你是这样做的吗?如果是的话,给大家讲一讲具体的事例。

第6课 不违仁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各则的大意。3.知道“当仁不让”“求生害人”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够准确运用。

4、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三.教学难点:

对《论语》中的“仁”学思想的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在现实生活中本着仁爱之心,关心、爱护他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第五课,说说学到了什么?

(二)新授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谁愿意读一读,请读一读你最喜欢的一段。(师评价)

3、师带读,读出一字一句的韵律美。

课文理解

1、读了课文,让我们再一起来理解课文。

2、请学生自由读译文,告诉老师,读了译文,你读懂了一些什么?

3、对照译文说一说:什么是当仁不让?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当仁不让?

4、孔子认为志士仁人会做什么事?不会做什么事?为什么?

5、历史上有哪些杀生成仁的英雄人物?举例说明。(岳飞,文天祥等。)

再读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

2、小组比赛读。

3、请个别同学表演读,要求读出音律美、节奏美。五.拓展

听老师讲故事:《求生害仁》。说说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7课 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对课文中关于“忠”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忠”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6课,说说第6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师: 什么是“忠”?(忠心、忠诚等)

孔子是怎么看待“忠”的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省”、“诲”的意思(正字)。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曾子的“一日三省”的名言。“三”是虚指,指多次。表明了曾子的自我反省精神。其中提到为人办事要尽心尽力,即为忠。

第二则是孔子对季康子为政治国的建议:要想百姓尽忠,首先要尊重他们,自身也要做好表率,并多多提拔重用人才。

第三则是孔子对“忠”的另一种看法:毫无顾忌的进行劝告即为忠。如历史上著名的忠臣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君主。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六)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精忠报国》,思考:(1)岳飞是如何表现“忠”的精神?

(2)历史上还有哪些具有“忠”的精神之人?举例说一说。(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说一说: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哪些小事上做到“忠”?

四、课后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8课 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信”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诚信、守信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1.背诵第7课,说说第7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师: 什么是“信”?(信用、诚信、信任等)

孔子是怎么看待“信”的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輗”、“ 軏”“谤”的意思(正字)。

3.简介“古代的车马”。(车马的分类,车辆的构造等)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孔子借车马比喻,表明了“信”对人的重要性。(可以请学生模仿用其他比喻说明信的重要)

第二则借古人说明正因为诚信很重要,所以不可轻易许诺。(提示生思考:承诺之前应该如何做?)

第三则是有子对“信”的看法:任何信用和对诺言的遵守要有一个前提—承诺要符合义。(提示生思考:哪些诺言可以不用遵守?)

第四则子夏以君臣相处为例表明信任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缺乏信任,忠言会变成诽谤。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七)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尾生抱柱》,思考:(1)尾生的诚信是否值得效仿?

(2)如果你是尾生的朋友,你会用文中的那句话劝告他?(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讲一讲生活中自己或别人的诚信小故事。

四、课后作业。

收集关于守信,诚信的成语或俗语。

第9课 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宽”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宽厚,宽容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8课,说说第8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什么是“宽”?(宽容,宽广)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成语“成人之美”的意思。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孔子指出身居高位之人若不懂得宽容则是一件让人不耻的事情,说明为人宽厚的重要。(提示学生思考:不宽厚的人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

第二则通过伯夷叔齐的故事说明对人宽容,自己的怨恨也会变少。退一步海阔天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第三则通过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说明君子愿意成全别人的好事恰好是心胸宽广的表现,小人则自私狭隘。(提示学生思考: 怎么做是成人之美?)

第四则表明对待别人应该更加宽容,对待自己则应严格。体现了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精神。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八)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观看视频《负荆请罪》,思考:(1)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说一说:生活中,如何做到“宽”?

四、课后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0课 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对课文中关于“恕”的思想论述有初步认识,培养推己及人的情怀,遇事多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9课,说说第9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解读课题:

分析“恕”的字形:上如下心,“如心”即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从而做到对待一切人和事要予以宽容和体谅。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讨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引导学生提问,借机解释“贯”、“唯”“加”“行”的意思(正字)。

(1)神奇汉字“贯”。

(2)古人对“是,是的”不同表达。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3.老师指导:

第一则曾子将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概括为“忠恕二字。“忠”就是尽心尽力为别人办事,“恕”就是将心比心体谅他人。

第二则孔子评价子贡的话,说明孔子认为根本上在于严格要求自己,不要靠比较之后才想到别人。

第三则可以看出孔子更重视“恕”。因为只有以宽容的心体谅别人,自然得到他人的信任,在此基础上,再去帮助他人,“忠”的实现才有人心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九)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自读故事《的卢马》,思考:(1)大将军庾亮是一个怎样的人?(2)从他的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思考联系。

说一说:有个同学经常嘲笑你,让你很反感。这一次他考试不及格,很怕你嘲笑,你会怎么做呢?

四、课后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1课 安贫乐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3.对君子“安贫乐道”的价值追求有所感悟,最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计较物质生活的优劣。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积累基本的文言词,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2.对课文中关于“安贫乐道”的价值追求有所感悟,最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计较物质生活的优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0课,说说第10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1课的学习: 神奇汉字“饮”。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老师指导:

第一则记载了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善于经商,是孔门弟子的首富。孔子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淡于贫富差别,注重道德修养。

第二则记载了孔子对颜回“安贫乐道”品行的赞扬。说明人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三则是夫子自道,与第二则意思相近。在孔子看来,粗茶淡饭,敝衣陋居,都不足以影响一个人的快乐。君子自有他的乐处。第四则说明君子不在乎外在条件是否简陋,都能泰然处之。更深一层,孔子认为,君子担当道义,所到之处,皆能受到感化。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1.自读故事《原宪安贫》,思考:(1)原宪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说说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2课 坚贞刚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准确理解课文关于“坚贞刚毅”的思想主题,培养“坚贞刚毅”的性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1课,说说第11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

看“花中四君子”图,说一说它们分别象征了人的哪种品格?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

第一则表现了曾子弘大刚毅的气概。儒家优“内圣外王”之说。曾子的话,体现了君子坚贞刚毅的一面。

第二则体现了儒家所崇尚的君子应具备刚毅精神。三军虽众,但如果人心不一,统帅也会被杀害;匹夫虽小,但坚守其志,就能成为至强之人。

第三则是孔子从大自然中悟出的道理,即只有在困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高低。君子只要有气节,志向坚定,任谁也无法改变。

第四则通过千里马的例子说明一个人获得别人称赞,不仅仅是有才学,更重要在于德行。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自读故事《苏武牧羊》,思考:

为什么称赞苏武是一个有气节的君子? 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说说本课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3课 君子风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准确理解课文各则的含义,了解儒家有关“君子风范”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2课,说说第12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3课的学习:

看看在这一课里面,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哪些君子的风范?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3.老师指导:

第一则意义非常丰富。人不应该成为某种器具。作为君子,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他致力于道,也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第二则是说君子应少说多做。

第三则是讲真正的君子应该文质参半。

(三)日积月累,读故事。

1.自读故事《君子固穷》。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做老师,讲讲课文和故事的含义。

第14课 君子与小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准确理解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辨析,立志成为新时代具有君子风范的人。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心目中的君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新课学习。

(一)熟读课文。

1.听老师中速范读课文一遍。可自由轻声跟读。2.学生自由读,尽量把句子读通顺。3.学生齐读,正音。4.分小组读。

5.提出要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展示读:已经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流利地读。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请大家对着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理解课文内容。2.小组合作学习,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1.理解之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全班齐背诵。

(四)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君子与小人》。

2.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样的人可算是君子,什么样的人是小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15课 四海之内皆兄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试着复述故事。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中有关 “交友”方式、目的等思想,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念。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3。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3。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第14课,说说第14课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2.导入第15课的学习: 诗歌赏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新课。

(一)熟读课文。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出示划分好节奏的文章,让学生对着练习。

7.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理解课文。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老师指导:

第一则讲了君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主张交友要立志向上,不结交与自己志趣不相投之人。第二则说明人只要自己行事恭敬,待人有礼,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天下人都会敬爱你,何愁没有与你相亲善的朋友兄弟呢!

第三则说明与朋友相交要讲一个“信”字。对朋友的错误,开诚布公予以劝导,但也要把握分寸,适可而止。

第四则是曾子的名言,主张以文章学问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提高为目的。这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

(三)日积月累,理解故事。

1.自读故事《管宁割席》,思考:为什么管宁与华歆断交?

2.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3.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3.尝试背诵。全班起立,大声齐背。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把本文内容背给家长听。和家长交流关于正确交友的问题。

第16课 乐多贤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故事,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和课文内容。3.学会正确的交友。会辨别有益的朋友和损友。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词句意思并背诵。学会正确的交友。会辨别有益的朋友和损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赏读《别董大》。(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体会拥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快乐。)

二、学习新课。

(一)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课件出示学习内容)。1.老师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大声读、小声读,个人读或同桌齐读)3.指名学生读。评价(正音)。4.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5.男生女生交叉读,共同评议。

6.齐读,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准确而流利。鼓励性评价。

(二)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1.认真看看课下注释和课后译文,看自己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2.学生读,并尝试谈自己的理解。

(三)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1.加深理解文意。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正义)。

2.学生回照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老师指导:

第一则通过师生间的对话,讲述了朋友之间深刻而美好的友谊。

第二则孔子讲述了三种有益的朋友以及三种损友。(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前三种是有益的朋友,后三种是损友?进而补充还有哪些表现是益友和损友。)

第三则是孔子分析了朋友间交往的三件有益的事情和三件有害的事情。(提示学生思考其好处和害处有哪些?)

(四)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2.填空式背诵。鼓励评价。

3.尝试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五)引经据典以史为鉴——看典故。

1.观看故事《高山流水》。思考: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体现在哪里? 2.试着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三、学习小结。

说一说:学完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1.把本课背给家人听,跟家长谈谈自己的理解。2.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第五册教案

第一单元 文明的曙光1、我们共同的祖先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是四大文明古国。 2、知道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炎黄和皇帝,了解有光他们的传说、故事与历史。教学准......

第五册教案

三年级学前教育一、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1、老师逐条讲解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2、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能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

第五册国学教案

第9课 课宽教学目标:1.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在朗读和背诵中体会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3.正确理解课文关于......

第五册作文教案

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目标1.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中的有趣或高兴的事,也可以写你愿意写的其他事。2.写好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写作的快乐。 重点、难点突破方法:......

第五册故乡教案

第五册故乡教案目的要求: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主题,陶冶学生情感;初步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难点:1、对比分析闰土命运的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探讨小说的......

下载《论语》第五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第五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