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推荐)_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3:08:0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明白大意,能独立进行翻译。

2、体会本文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豁达情怀。

一、导入

1、他在永州呆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柳五祠》余秋雨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谁?(柳宗元)

2、介绍柳宗元生平(阅读书下注释1并且参照《三维设计》)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传记文有《童区寄传》《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山水游记有“永州八记”,寓言散文有《三戒》等。

二、正式上课

(一)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永贞革新),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补充“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1、“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维设计》)

山水游记是柳文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它继承了《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不仅用凝练的文笔、精华的语言描绘南国美好风物,并且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幸遭遇、怨愤抑郁的心情融注其间,文笔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2、通过题目的比较,提问:

标题: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 [始得]:“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始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西山]:“西山有何特点? ” [宴游]:“作者以“宴”字形容西山之游,表达了怎样的心理?” 让我们走入文本,来揭开谜底。

(二)齐读全文,注意字音与停顿,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感情,疏通全文大意。

思考:为何这篇文章要加“始得”二字?文中哪几句话提到了“始得”?

直接找出关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翻译:自认为所有这一州山水有不同形态的,都为(被)我所享有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奇特。

望西山,始指异之。(才)

翻译:远望西山,才指点它并认为它奇异。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开始)

翻译:这时才知晓我从前没有开始真正地享受到游山的乐趣,游山的乐趣从此才开始。通过这三句话对文章进行分层,第一段是写唯有西山之前的景,而第二段是写西山之景。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部分。

(三)解释字词,顺通句子(分段落穿插分段落理解涵义的问题)(1)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漫漫而游 古义 漫无目的 今义 长而无边的样子 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 所有;是,这 今义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2)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3)词类活用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入梦,名作动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每天,名作状 穷回溪 走到尽头,形作动 始指异也 以„„为异,意动 箕踞而遨 像簸箕一样,名作状

萦青缭白 青山,白水,形作名 四望如一 一体,数作名 自远而至 远处,形作名(4)特殊句式

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定语后置句

皆我有也 被动句

因坐法华西亭 省略句

(5)分段落理解涵义(穿插在文本翻译中讲解)

第一段:

1、“恒惴栗”直接交代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被贬之后的郁闷痛苦的心情,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

2、“施施”“漫漫”两个叠词有何作用?

表现了作者平时浏览时的随意与漫无目的,反映了其被贬后压抑、消沉的心情,同时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韵律文辞美。

“到则披草而坐„„起而归。”用了哪几个动词?“醉”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状态?可见作者游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披、倾、醉、卧、梦、觉、起、归。整个过程是机械化的。“醉”字表现出作者仕途失意,借酒浇愁愁更愁。生动形象地表达出被贬后的孤寂苦闷。

(引导:当我们去浏览美景时,会是这样子的吗?)

3、“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在文中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指出西山“怪特”的特点,引出下文。

4、总结第一部分:

总述未识西山时的浏览情况——疏散无居的宴游之乐。

游玩过程: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入、穷;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漫无目的、随意、来去随意)所见之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心理状态:恒惴栗(心中苦闷)

第二段:

1、分析“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有何特点?

排比,急促而有气势,自然又讲究,随意又工整,写出作者急欲登山的心情;与上文“漫漫”“施施”之态形成对比,突出西山“异”景的吸引力大。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也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2、分析“攀援而等„„莫得遁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比喻、夸张。从俯视角度写山下之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山的“怪特”之景。

3、文中又一次写满酌而归,与前一次有何不同,有何作用?

表明作者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欣喜,为找到精神的寄托而欣慰,进而沉醉于西山之美和西山之游的精神愉悦之中。心领神会,悠然自得,酒不醉人人自醉。流连忘返,物我交融。(讲解情景交融)

4、总结第二部分

写始得西山后的游览情况——突出西山的独立出众和作者的“宴游之乐”。再次回到解题时提出的问题:

西山有何特点?怎样理解“萦青缭白„„不与培塿。”? 西山特点:“特立”,独特卓立。以西山自喻,孤傲不群,不同流合污,比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反映自己孤高不俗的志向。以“不与培塿为类”,培嵝喻指阿谀奉承的小人。西山之怪特和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人人格美相互映照。山之特立,人之特立,却无人赏识,巍然挺立,正气浩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真是“古来圣贤皆寂寞啊!”(讲解本文的托物言志,联系写作背景)

游玩过程: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态度:有目的的,积极主动)

所见之景:数州之土壤。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境界开阔)

心理状态:悠悠乎;洋洋乎。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陶醉,身心解脱)

(四)整体把握文章

根据前两部分的分析比较提问:

1、通过对于游玩过程、所见之景、心理状态的分析比较,分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手法运用。

心情苦闷-景色幽深-失意而归;

积极主动-境界开阔-陶醉忘归、物我合一(联系“悠悠乎„„而不知其所穷。”)可见作者之前的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而后浏览西山的豁然开朗、欢喜愉悦。这里运用到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手法的运用。

(1)被贬后的忧惧、苦闷的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给“山水之乐”定下一个悲凉的情调。

(2)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3)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见到西山的惊喜(4)万物的渺小,西山的“特立”

2、其他景色的游览与西山之游构成了对比,那么,我们对于,“作者为何花如此多篇幅来写其他之景?”这一问题就很好解答了。(1)衬托西山的与众不同;(2)引出下文西山之游;

(3)说明他徜徉于山水只是为了排遣内心的被贬的苦闷,并非全身心的投入,衬托下文浏览西山之景后,物我合一的不同的精神状态。

构思之妙。曲折入题。

3、再次看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我们知道这个标题交代了地点、事件,那么这个“宴”字又写出了什么,交代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呢? 宴:快乐

《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言笑 : 1.谈笑﹐说说笑笑。2.声音笑貌。言﹐通“音”。晏晏 : 温柔,和悦

表现出作者心情的愉悦、平和,可见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心境的变化。

4、再谈“始得”的涵义即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1)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2)初次遭遇西山,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

(3)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4)(游感角度)作者希望游览奇山异水聊以忘忧,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但是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带给他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八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八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5)(心境角度)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

所有,标题强调了这次浏览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

5、机动题:比较小石潭记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异同 如《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对潭水、游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历来被人所诵记称道,归功于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细致描摹。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反衬出水清潭小,“日光下澈,影步石上”,则从另一角度突出水澄清透明。“似与游者相乐”,把鱼儿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既写出水清又写出鱼乐,水鱼相映成趣,互相点缀,充满诗情画意。以乐写哀,表现了自己被贬谪的凄凉痛楚。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却偏重于写主观感受。如写“西山之怪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缕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可见作者把西山视为知音,与西山心心相印,西山怪特之貌恰似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志高品峻的情操。

(五)总结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2、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整体感知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穷回溪:极、尽。披草而坐:拨开。更相枕以卧:互相。意有所极:至。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外与天际:交会。引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三、文本研读

(一)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 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3、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4、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二)翻译这两句话。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b、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1、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1)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2)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神游”?)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2、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

神游:与万化冥合从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由《小石潭记》中的佳句导入,可引起共鸣,温故知新,激发兴趣。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长达10年,后虽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贬为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响,曾提出“官为民役”的观点。文学创作上支持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寓言、传说、山水游记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东先生集》(刘禹锡编)、《柳河东集》(明人辑注)传世。

三、研读课文

1.一读课文,落实词句。

①学生自读:圈出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标记解决。

②教师范读:补充注释。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隐:躲避、隐藏。

③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语调。

(解说:反复读课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以便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2.二读课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参照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画疑难词句,并质疑。

③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④复述主要内容。

3.三读课文,把握总体。

①说说作者围绕“始”“游”叙写了哪些内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讨论解决:第1段写游西山前,自以为永州的奇山异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对幽泉怪石饮酒娱乐自然洒脱。

第2 段写游西山,通过望而见其异,登高知其隐,醉而忘归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胜景的喜悦。

第3段点明游西山的时间。

●小结:文章过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为过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异之”领起西山之 游,结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与前文相照应。

4.四读课文,难点突击。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4)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 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所记游山水景物无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4)第一次出现是往日游览时,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这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 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压抑烦闷并未减少。而西山之游却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他要“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归,心中的欢喜愉悦不言而喻。前后对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的独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对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写“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再写登上西山始感高险难测,云天相连。由“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高悬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萦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我们自然如身临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饱览这高峻西山,发出相同的感慨。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5.五读课文,欣赏品味

本文虽记写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却句句写景,字字见情,真正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品味文中精美词句的描写。

(2)推荐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喜欢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苹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 同趣。觉而起,起而归。

此五句语气急促,并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个字与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强 调“到”、“醉”、“卧”、“起”等动作,造成一种单调、无味的效果,表现出以往的游览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鸣,并照应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点:怪、特,为后文写西山之貌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③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平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穷。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时他仿佛觉得脚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作者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流连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真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泯灭了主客之差异,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 精神愉悦。因此把西山之游视为真正的游览。

⑥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作者将主观感受融人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可见柳宗元写景之传神,文笔之幽丽,用词之精致。6.训练巩固,拓展迁移

(1)完成课后练习二,并背诵妙语佳句。

(2)词语古今用法比较,完成练习三。

(3)分析“为”、“穷”在本文中的不同用法。

(4)试比较本文与《小石潭记》在写景时的不同之处。

(5)翻译句子

①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我自从成了受刑被侮的人,住在这个永州常惊恐不安。②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深青的夜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什么都看不见了,还是不想回家。③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心凝住了什么都不想了,形体散开不复存在了,与万物暗暗合成一体。④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这之后才知道我自己从前还没有开始游览。7.课堂小结, 强化能力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再小结。

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绘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风光之中,今天我们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万物之中,领会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达的自己的人格与情操。作者在游览之中得到了解脱以至醉而忘归。我们不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本文比照映衬写景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柳宗元的山水诗文都流露出借游解忧的情绪,试找出有关诗文并加以体会。

2.背诵全文。

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1)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宴,安逸,快乐。游,游览。记,文体的一种。

(2)余自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3)居是州:居,住。是,这。是州,指永州。

(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忧惧的样子。

(5)其隙也:隙,空闲的时候。

(6)则施施而行:施施(yì),缓慢行走的样子。

(7)漫漫南游:漫漫,随意不受拘束的样子。

(8)日与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

(9)穷回溪:穷,尽,穷尽。回溪,弯曲的小河。

(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异的石头。

(11)无远不到:意思是,只要风景好,不管多远的地方都去。

(12)到则披草而坐:披草,拨开草。披,拨开。

(13)醉则更相枕以卧:更,更换交替。相枕,互相紧靠着。

(14)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梦中也就到了那里。极,到。趣,通“趋”,往。

(15)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异态,奇异的形态。

(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尝。怪特,奇怪、特别。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翻译。

(1)始指异之:指异,指点而称奇。

(2)缘染溪:缘,沿着。

(3)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杂乱丛生的草水。

(4)焚茅筏:焚,烧。茅筏(fá),茅草之类。筏,草叶众多的样子。

(5)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两脚伸直岔开,成簸箕状。遨,游赏。

(6)则凡数州之土壤:土壤,土地。

(7)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8)岈(xiā)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样子,溪谷低洼的样子。

(9)若垤若穴:垤(diã),蚁垤,蚂蚁洞外的小土堆。穴,洞。

(10)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远近,而实际上有千里的大小远近。

(11)攒蹙累积:攒(cuán),聚集。蹙(cù),缩小。累积,重叠积压。

(12)莫得遁隐:遁隐,隐藏不见。

(13)萦青缭白:青山和绿水萦绕在一起。萦,缭都是缠绕的意思。

(14)外与天际:际,连接、结合。天际,天边。

(15)四望如一:向四面环顾,看到的情景都一样。

(1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这样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

(17)不与培塿为类:培塿(pǒulǒu):大小坟冢。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

(18)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广大的样子。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灏,水势大。涯,边际,极限。

(19)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样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

(20)引觞满酌:引觞(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

(21)颓然就醉:颓然,形容醉倒的样子。就,接近。

(22)心凝形释:凝,凝结,停止了思维活动。释,消散。

(23)与万化冥合:万化,万物。冥合,融化其中,浑然一体。

(24)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从前。未始,未尝。

(25)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从现在。

(26)故为之文以志:为,写。志,记,记叙

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①未始 古义 未尝,从来没有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义 没开始 ②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攒蹙累积。今义 积累

③然后古义

这样以后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④于是 古义 从此,从这时 游于是乎始。今义 连词,表示后事紧接着前一事 ⑤更 古义,动词,更换交替。醉则更相枕以卧。今义 程度副词,更加。⑥披

古义 拨,拨开。到则披草而坐。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⑦就 古义 接近 颓然就醉。今义 就是

⑧向

古义 从前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今义 朝 ⑨志

古义 记 故为之文以志。今义 志气、志向。⑩是

古义 代词,这 是岁元和四年也。今义 判断动词。(2)一词多义。

①异A称奇 始指异之。B独特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②特A特别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B超出一般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③为A成为

自余为僇人。B作,写。故为之文以志。

○4则A连词 就 醉则更相枕以卧。B 转折连词

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 动词 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名词 模范 榜样 以身作则。○5 与A 动词 连接 外与天际。B 介词 和

悠悠乎与颢气俱。

C 连词 和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6其 A代词 我的 日与其徒上高山。B代词 那些 其高下之势。

C 代词 它的 而莫得其涯。

D 表反问的语气助词 其如土石何?

E 代词 这种 专其利三世矣!

○7 而 A 连词 表修饰 则施施而行。B 连词 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C 连词 表承接 卧而梦

D 连词 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E连词 表并列 蟹六跪而二螯。F连词 才

穷山之高而止。(3)通假字:

①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趣,通“趋”,往,到。意有所极,梦亦同趣。(4)词类活用:

1箕踞而邀

名词作状语 像簸箕一样。○2日与其徒上高山

名词作状语 每天(5)文言句式

○1故为之文以志。省略句 “志”后省宾语。○2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

○4皆我有也。被动句

“我有”即“为我所有”。

山人合一

物我两忘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

浙江省青田中学

颜碧伟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设想: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所写的著名的“永州八记”的首篇,它被誉为“游记之祖”,对后世影响深远。

文章极写西山之“怪特”,登西山壮观天地,把自然与个体情感完全融为一体,西山的景物特征与作者志趣相互映照,浑然天成。

该文被编排在苏教版必修一最后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第二篇。它的前面有本板块的《赤壁赋》和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的两篇散文:郁达夫的《江南的冬天》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它的后面为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两篇美国作家的散文:梭罗的《神的一滴》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象山那样思考》。本专题的“写作指导”为“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写作实践”是以“大自然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专题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

根据此文的特点和苏教版教材编者的意图,笔者以为,此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继续引导学生像山那样思考、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

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

即目标3。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

僇(lù)人

惴(zhuì)栗(lì)

施施(yíyí)

斫(zhuó)

榛(zhēn)莽

茅茷(fá)

衽(rân)席

岈(xiā)然

垤(diã)

攒(cuán)蹙(cù)

培塿(pǒulǒu)

颢(hào)气

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三、研读首段,理解作者游它山之情

过度: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我们可以先看看第一段到底写了些什么?

是否可以这么去思考:写景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一)游“是州之山水”前之心情

1、你怎么理解“恒惴栗”?可以改成“常惴惴”吗?

明确:“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但“恒”与“常常”又有所不同,“恒”,还有“永久的、连续不断的”意思,而“常常”则是有间隔的。“惴惴”,只是表明不安的样子,但“惴栗”一个“栗”字将“惴”的情状“战栗”显现出来了。

2、怎么理解“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以将“漫漫”改为“慢慢”吗?

明确:施施而行,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漫漫而游,是无拘无束地游,漫无目的地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漫漫,漫无目的不受拘束的样子,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改“漫漫”为“慢慢”,一则少了漫无目的的意思,二则与“施施”语义重复。

3、补充写作背景(PPT):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贞元九年(793),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十四年(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以及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太守的属官)。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4、由此可见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恒惴栗”可以看出,身为“僇人”的作者被贬谪到永州后是持续处在“心惊胆颤、忧惧不安”的状态中。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看,作者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心情,往往故作轻松,悠哉游哉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内心苦闷,所以想借助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二)游“是州之山水”后之心情

1、请一生读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日与其徒上高山——觉而起,起而归”,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词写“游”,哪些词体现了“异”。

明确:写“游”的词有“上”、“入”、“穷”、“无远不到”等;体现出“异”的词主要有“高”、“深”、“回”、“幽”、“怪”等。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三)小结: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感叹“吾向之未始游”,彻底否定了文章首段提到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研读次段,领悟作者游西山之情

过度:作者在文末说“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意思是说我先前的游览全是白游了,根本算不得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是从游览西山开始的。作者否定了第一段的游览,肯定“西山”的游览,这又是为什么?

1、齐读第二段,思考(PPT):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由此看到西山之“博大”。(板书:博大)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字。(板书: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相机补充解释字词。

2、游西山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与游永州其它山水心情一样吗?引导学生重点研习“引觞满酌”、“犹不欲归”、“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等词句。

明确:作者游西山后的心情是“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真正从“恒惴栗”中解脱出来了。因为西山让他感受到了“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们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可以看出,这与作者游其它山“觉而起,起而归”恰相反,作者游西山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怪特而自慰。游他山是“倾壶而醉”,是存心灌醉自己,而此时酒还是那个酒,却是“引觞满酌”,一“倾”一“引”,一“壶”一“觞”,虽然都是一醉,但醉的境界大不相同。前者醉而睡,醒而归;而此,虽醉而流连忘返,“犹不欲归”,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心疑形释)

3、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4、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内容?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5、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6、自由读全文,思考: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1)作者到它山时是“披草而坐”,而到西山时是“箕踞而遨”。“披草”是分开草,这种坐只是说作者到山上坐得比较随意;而“箕踞”,意为“形同簸箕状坐”,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更强调了一种不拘礼节的无拘无束,“遨”则与《兰亭集序》之“游目骋怀”相类,均突出了西山使作者到达了忘我之境带来的精神享受,且与后文“与万化冥合”相照应。

(2)作者登上永州其它山水时饮酒,登上西山时也饮酒。但前者是“倾壶”,一个“倾”字一个“壶”字,暗示这是作者有意把自己灌醉,以便忘记现实中的忧愁;而上西山后是“引觞满酌”,一个“引”字一个“觞”字,暗示这是作者此时的陶醉,是忘我,是享受。

(3)上它山醉后梦,梦醒后即归,毫无留恋;上西山醉后“致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留恋忘返。

小结: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西山。

7、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明确:写游它山主要为后文写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一则突出作者得到西山之不易,二则突出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点以及它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总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课外作业: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附板书设计:

它山(异态)→醉→卧→梦→觉→归 •

罪→惴→游 →(衬托)

西山(怪特)→醉→犹不欲归→心凝形释 •

↓↓ ↑↑

人迹罕至 不甘沉沦 •

高峻博大 特 志高不俗 •

境界宏大 立 胸怀宽阔 •

↑↑ ↑↑ •

不与培塿为类 卓而不群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能够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用侧面烘托写景的方法

学习本文前后对比的写法

学习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在学习中感受作者热爱西山的情感和卓然独立的情怀

[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点和用侧面烘托的写法写景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学,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近一段时间我们相继学习了几篇写景散文,其中哪些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随便谈)这些语句作者都抓住了景物特征,同时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又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同样的文章,它蕴含着柳宗元的别样情怀板书课题《始得西山宴游记》

新课探究:

一.概括课文两段主要内容:

释题,从题目切入,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谪居永州,漫游山水

始得西山,发现西山

二,重点探究:

自学指导1:

用一分钟时间阅读课文第二段,从文中勾画出描写西山所见之景的语句

“攀援而登„„四望如一”

自学指导2:

用三分钟时间阅读文中作者西山所见的语句,思考:作者写西山抓住了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可以自己归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并继续体会作者是什么方法来写景的

设疑:作者目睹了西山的高峻,有什么样的感受?齐声背诵出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而不知其所穷”这些语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西山,赞美西山,板书]

面对着如此壮美的西山,让作者倍感欣喜,能不饮酒吗?能不酣畅淋漓吗?从文中找出宴饮的语句,齐声读出来

“引觞满酌,„„而犹不欲归”

由此我想到了,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也写到了游和宴,那么下面同学们讨论交流:

作者始得西山,由游而宴,前文中作者得西山前也写到了游和宴,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之前漫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说明游历时是随意的,漫无目的的,也是消极被动的,其出游的目的在于寄情山水,消忧解闷,“恒惴栗”的心情就是真实的写照,此处可结合背景简单介绍那么作者的目的达到了吗?从他所到之地,深林,幽泉,结合学过的《小石潭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没有让自己的抑郁之情得到排遣

文中也写到了饮酒,是“倾壶而醉,„„起而归”这些短促紧凑的语句反映了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虽然他想在游览山水中得以解脱,但酒醉之后依然如故始得西山之前的漫游,并没有让作者获得真正的心理愉悦]

[始得西山之游: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照西山之异吸引作者,从四个短句,构成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急促之势可以看得出来可见,西山之游是积极主动的游之后的宴与前文完全不同,是倒满一杯,慢慢地喝,边喝边赏景,其醉与其说是酒醉而不如说是美景醉人,故而在日之入,至无所见的时候,犹不欲归在西山之游中,作者的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得到了释放,得到了解脱,达到了超然忘我,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程度郁积在胸中的苦闷,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西山就是作者的知己,心心相映,无话不谈;同时,我们不妨可以这么理解,此时的西山与作者难以分得清,西山就是自己,作者赞美西山就是在赞美自己,写西山的特立,不与培为类,就是在写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想必同学们还记得在那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雪之是,那个独钓的孤翁,那是个孤独的形象,他不畏严寒,在无人垂钓季节和天气,独享江雪的美丽,不也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超凡脱俗吗?从那个孤舟到西山,柳宗元用他的文字,给我们诠释了他的精神世界:人就要西山那样巍然屹立作者正是对自己全部的情感寄托于西山之上,这也正是本文所采用的寓情于景的写法]

三.主题归纳:赞美西山,表现作者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品格

四.写法归纳:

抓住特征 对比烘托寓情于景

五.拓展延伸:

文学史上有一种贬官文学,他们在被贬之时却创作卓著,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感受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对“月光如水”的描写,中感觉到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柳宗元也被贬失意,他寄情山水,你赞同柳宗元这种人生态度吗?

六:布置作业

欣赏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体会作者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七:结语

柳宗元政治失意,寄情山水,抒写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卓然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态度可圈可点,但他的西山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感谢西山,感谢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文意的疏通,教师是一个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言优美,准确,传神,结合注释,文意相应比较浅显易懂,学生相互间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当老师问及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却出现了分歧,这与我备课之初的设计是背道而驰的,原以为学生一下子能得准确的结论,当时迫使我不得不及时调整过来我想,既然学生能在文章的阅读中,找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何不就此引导学生去分析发现呢?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积极的组织学生去分析讨论,学生很快就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得出了结论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如果只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结论,教师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这种灌输式的方法能加深学生的感受吗?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本身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意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文的教学中,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学习,学生的态度是如此的积极主动,使我倍感欣慰: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二是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探究中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首先,我们先检测一下预习情况。僇人 惴栗 施施而行 颓然 茅茷 萦青缭白 衽席 培塿......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介绍作者、作品及创作背景;2、疏通全文文言字词、句式;3、简略分析第一段内容。 一、导入新课齐声背诵柳宗元《江雪》一诗,体会诗歌......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正确辨别文中的难词难句。用比较的方式理解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用文白对照的方式把握某些句子的意思。2.正确理解“其......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