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

教案模板 时间:2024-10-28 08:44: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锦集20篇)由网友“楚天”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

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

第4节 细菌、真菌和病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细菌 《二》、细菌 【教授新课】: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有: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三)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 (一)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 (二)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1)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 ――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2)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 ――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1)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2)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 ――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3)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进入新课 【引入】:在自然界微生物中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真菌,肉眼就能够看到,但也有少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 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 形态结构。 【提问】: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单细胞个体) 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二》、酵母菌 【教授新课】: 一.酵母菌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发面中的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了。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提纲:有无细胞核;有无液泡;是否看到有连在一起的酵母菌。 (同学制片、观察,教师分别指导。)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观察结果,并进一步学习有关酵母菌的其他知识。 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连在一起的酵母菌,但他们还是独立生活的。 (一)形态 卵形,单细胞。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讲酵母菌的结构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酵母菌的简图,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与细菌明显不同的是酵母菌有细胞核。 讲解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营养方式 ――腐生:酵母菌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以维持生活,这一点与细菌相似。 有氧气时,把萄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提问】: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性,可以让酵母菌为我们做什么? (答案:造酒。) 【提问】:在造酒时应当把酵母菌放在什么环境中? (答案:没有氧气的环境中。) ――讲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四)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成熟的酵母菌,向外生出的突起,叫芽体,芽体脱落后,成为新的酵母菌。 (在刚才画的酵母菌的图上画一个芽体并注上名称。) 当酵母菌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时,一个酵母菌会产生几个孢子,每个孢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叫做孢子生殖。 【小结】: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营腐生生活,有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而酵母菌可以用来造酒。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三》、霉菌 刚才我们学习了酵母菌,它是单细胞的真菌。除单细胞的真菌外,还有多细胞的真菌,霉菌和蘑菇是多细胞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霉菌。 二、霉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活动】:同学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看形态和颜色。 讲解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有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 出示青霉和曲霉的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二)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某些种类的青霉可以产生青霉素,用来制药;有些种类的曲霉用来制酱油和酿酒。生长在花生和玉米上的某些种类的黄曲霉有致癌作用,故发霉的花生等不能食用。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四》、蘑菇 蘑菇是大型的真菌,许多的种类都可以食用,也有一些的种类有毒,误食后使人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蘑菇往往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树桩等处。 蘑菇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示蘑菇的形态(挂图)。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 (二)营养方式 营腐生生活,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在菌盖的下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片状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当它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孢子萌发长出菌丝,以后可以形成子实体。 (三)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口蘑、双孢蘑菇、香菇、侧耳(平菇)等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香菇等蘑菇含有的香菇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蘑菇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二》、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教授新课】: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

篇2:《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

其实本节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已详细的学过一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重难点,而且距离之前的学习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本章的重难点就是这三种微生物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细胞结构(单细胞、多细胞、无细胞结构)、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本节课中需要明确向学生强调以下的知识点:

(1)蓝藻(蓝细菌)是单细胞的细菌,而不是藻类植物,这种细菌体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硝化细菌、硫细菌也可进行化学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为自养,它们三种细菌虽然扮演生产者角色,但要给学生强调它们不能位于食物链开端;

(2)根瘤菌也是单细胞的细菌,但是它和根瘤共生,有固氮作用。

篇3:《细菌、真菌和病毒》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细菌、真菌和病毒》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其实本节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已详细的学过一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重难点,而且距离之前的学习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有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真正掌握知识,及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本章的重难点就是这三种微生物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细胞结构(单细胞、多细胞、无细胞结构)、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本节课中需要明确向学生强调以下的知识点:

(1)蓝藻(蓝细菌)是单细胞的细菌,而不是藻类植物,这种细菌体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自养;硝化细菌、硫细菌也可进行化学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为自养,它们三种细菌虽然扮演生产者角色,但要给学生强调它们不能位于食物链开端;

(2)根瘤菌也是单细胞的细菌,但是它和根瘤共生,有固氮作用。<

篇4:细菌真菌练习题

1.简述细菌外毒素、类毒素、抗毒素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

(1)外毒素是G+菌和某些G-菌合成并分泌的毒性蛋白质,毒性强,对组织

器官有选择性毒害作用,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2)类毒素是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失去毒性(破坏A亚单位)而保留免疫原性(B亚单位结构不变)的生物制品。用类毒素进行人工主动免疫预

防相应疾病。

(3)抗毒素是类毒素或外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通过与外毒素B亚单位结合而中和外毒素的毒性。抗毒素可通过用类毒素或外毒素免疫马而人工制备。抗毒素用于外毒素性疾病的紧急预防和治疗。抗毒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使用前进行皮试以预防Ⅰ型超敏反应。

篇5:细菌真菌练习题

病例分析:

患者女,52岁,因慢性反复尿路感染入院检查。取尿液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支原体、衣原体等可疑病原体检查,结果均为阴性。询问病史得知,病人曾长期、间断性自行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该患者可能为何种病原体感染?为什么?你对该病原体的微生物检验有何建议?在抗感染治疗上应采取什么主要措施?

感染的病原体为:细菌L型。

诊断依据:

(1)慢性反复尿路感染

(2)常规细菌培养为阴性

(3)病人曾长期、间断性自行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头孢菌素类为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

病原学检查建议:进行细菌L型的专门培养,即使用高渗培养基。

抗感染治疗的措施:停用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药物,而改用抑制细菌蛋白质或核酸合成的药物。

简答题:

简述病毒体的结构、各部分结构的化学组成及主要功能。

结构

化学组成

功能

核心

核酸:DNA或RNA

指导病毒复制;决定病毒特性;部分核酸具有感染性

衣壳

蛋白质

保护病毒核酸;某些衣壳蛋白为病毒吸附蛋白 (VAP),能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介导裸露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

包膜

脂质双层

脂质,多糖,少许蛋白质

维护病毒体结构的完整性;辅助病毒感染

刺突/包膜子粒

糖蛋白

某些刺突糖蛋白为病毒吸附蛋白(VAP), 能与宿主细胞表面蛋白结合,介导包膜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

核心+衣壳=核衣壳=裸露病毒;核衣壳+包膜=包膜病毒。

篇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注意事项:

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皿。

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

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议学生先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篇7:《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

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

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

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

教学设计

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察到了细菌的生长。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繁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了培养基。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养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

学生:牛肉膏应该是营养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营养物质吗?

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继续汇报:配置好培养基后必须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到处都是了。灭菌后趁热分装在培养皿和试管中,试管和培养皿也要灭菌。等培养基凝固后,我们将其暴露在空气里,细菌就落到培养基上,这是接种。然后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到温暖的培养箱里培养,细菌就大量繁殖形成一个个菌落。

教师:为大家展示学生们培养的细菌和真菌菌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菌落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的光滑,有的长了很多毛,有的凹凸不平,有的是绿色、黑色、米色、黄色等。

教师:根据课本中的描述,你能从菌落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吗?

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那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同学们投票选出最感兴趣的选题,中选的小组将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投票评选最有科学性的、最吸引人的实验方案。

教师:虽然这一次我们只有三个小组获得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但其他同学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时2:

教师:上节课后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

案分别进行了实验,下面就请同学们将实验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看,并进行简短汇报。

学生:我们比较了厕所和食堂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厕所中央的地面上,一个放在食堂中央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说明厕所里的细菌比食堂里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厕所中人的粪便含有很多细菌,而且打扫的程度没有食堂里好。食堂经常用洗涤剂进行擦洗和消毒,所以细菌就比较少。

教师:分析得很好,人本身就是细菌的携带者,清洁剂和消毒剂都可以减少细菌的分布。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虽然在厕所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明显高于食堂中的;但如果只计算霉菌的菌落数,食堂中的霉菌菌落又明显高于厕所中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食堂里吃的多。营养多。

教师:可见,对真菌的生活而言,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

学生:我们比较了教室和操场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是:准备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教室中央的课桌上,一个放在操场看台的地面上,打开盖暴露在空气中三分钟,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这是我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食物投影仪展示)。

我们看到在教室里接种的培养基中,菌落数目高于操场上的,说明教室里的细菌比操场多。我们推断的原因是:教室通风情况比较差,所以细菌比较多。

(学生继续比较了洗手前和洗手后手上的细菌和真菌;湿抹布和干燥抹布上的细菌真菌等,总结出:营养、潮湿、温暖、人类和动物的活动等条件有利于细菌真菌的分布;通风、洗涤剂、消毒剂、紫外线会减少细菌真菌的分布。)

教师:这是同学们设计的另一组实验,他们比较了学校中心花坛和学校门口大马路边的.空气里的细菌。实验方案和同学们的一样:他们准备了两个同样的培养基,一个放在中心花园的草坪上,一个放在马路边上,打开盖三分钟后,盖上盖放在培养箱里培养。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个的菌落多?为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激烈辩论)

学生:马路边多:那里尘土飞扬,还有汽车尾气。

学生:中心花坛多,那里潮湿、很多落叶作为营养。

学生:马路边更通风细菌少。

学生:紫外线强烈,细菌不容易生长。

学生:汽车尾气是污染,对细菌的生长更不利。

学生:马路边人来人往,细菌多。

学生:中心花园还有很多蚯蚓、虫子等,身上都有很多细菌,都会散播到空气中。

教师:经过学生讨论,大多数同学认为中心花园里细菌比较多。是不是这样呢?请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看到:中心花园和马路边的细菌和真菌都很多,比刚才其他同学展示的都多。两者比较起来,中心花园的细菌真菌还是明显比马路边多。理由大家都已经说了。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在家里利用简单的材料做了很好的实验,下面请这些同学也来展示一下他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自己用果冻、柑橘、面包做的探究实验。

教师:同学们爱好钻研的科学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为他们鼓掌。

教学反思

在进行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班额过大一直是困扰教学实践的难题。课堂讨论过程中,有的学生混水摸鱼;课堂展示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展示所有学生的设计。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这次讨论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时候,我就采取了竞争答辩的方式:首先是要求9个小组进行比赛,最先书写完成完整的探究计划的4个小组可以参与竞争答辩;然后要求全班同学从在参与竞争的4个小组中,投票选择2个设计科学、创意新颖的方案。

这三个小组将获得教师提供的培养基。这样,小组为了尽快完成设计方案必须积极参与,分工合作;同学们为了参与评选必须专心倾听。这样就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大家的竞争意识。为了获得最有创意的方案,大家开动脑筋,精益求精,也提升了设计方案的品质。无须担心没有获胜的其他小组丧失了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大家可以轮流参与,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简单材料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对于自己进行实验的同学,可在记分等方面给以各种形式的表扬。这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

在实验结果展示过程中,以辩论的形式预测实验结果,是课堂的一个高潮。这个亮点不是我事先设计的,而是学生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学校的中心花园和马路边”这个课题也是学生提出来的。这个课题选择得非常好,大家都直觉认为马路边很“脏”,但通过阐述理由,很多同学认识到花园的条件更适宜细菌和真菌的存活。这种通过自己的知识预测事件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养,而通过辩论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乐于参与,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篇8: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 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 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 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 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 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 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 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 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 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在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时,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接触的物体设计探究方案。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 种不同的方案,同时要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近事实。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综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认同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同其他生物一样也 要一定的条件。

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 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2 案例设计思路

从生活经验中提出质疑,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 真菌,学生从实物中获得有关真菌的感性认识, 同时也产生认知矛盾:怎样才能 看见细菌?激发兴趣,自然引出“细菌和 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因为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意义。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物、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教师通过质疑,鼓励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五、案例

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教师展示木耳、蘑菇、长“毛”的馒头,引导学生观察真菌。质疑:变质的米饭、牛奶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我们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细菌,应怎样才能让其露出“庐山真面目”呢?导入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学生阅读课本56页“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①要对所用材料用高温灭菌 。②培养皿要冷却后再用,并且不要随意打开培养 皿。③接种时要用无菌棉棒,避免污染。④要进行恒温培养。

质疑:有关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同学们还有那些疑问?留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教师分发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给各小组,学生自学课本55页最后一段到56页第一段。教师建 议学生先 看书后观察、讨论,知道如何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

教师展示长霉的物体(面包、水果、衣物),长有木耳的树桩,真菌寄生在人体 皮肤表面使人得足癣 、背癣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实物和图片思考讨论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在何处?学生观察、讨论并获得新知。

质疑: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真菌和细菌?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

教师质疑: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那么在哪种环境中会更多,哪中环境中会更少呢?请同学通过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得到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材57页的提示,指导学生选定自己想要检测的环境(建议学生选择自己经常活动的环境或经常接触的物体) 设计探究方案。小组讨论 完后,教师要组织各小组交流方案,相互完善,利用下一节课上时间交流研究成果。

小结: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篇9: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课前准备

教师: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篇10: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篇1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篇12:细菌和真菌同步练习题

细菌和真菌同步练习题

31.判断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

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C.只要有合适的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

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

32.利用表面培养法培养细菌的优点是

A.利于吸收氧气B.利于光照C.细菌生长快D.不易污染杂菌

33.在实验室里培养细菌或者真菌时,通常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下列哪个温度环境中培养()

A.低温B.高温C.变温D.恒温

34.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B.真空的罐头食品中C.刚煮熟的食品中D.流通的`货币上

35.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膏、琼脂等是为了()

A.使培养基闻起来很香,容易吸引细菌B.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黏稠

C.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36.下列对细菌和真菌来说,属于必须条件的是()

①有机物②适宜的温度③充足的阳光④水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篇1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学会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很真菌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的实验探究中,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我的授课思路也基本按此展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探究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的依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说学法

学习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理论依据: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各项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并简单提问。(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2~3分钟)通过直观观察的方法进行导入。事先准备一个长毛的的馒头,抛出问题,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揭示馒头上长的是青霉的菌落,那么什么是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30分钟):

(1)通过导入引入课本66页菌落的概念,让学生仔细阅读67页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PPT上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导学生仔细阅读67页科学方法中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五个步骤。

(3)在理解五个步骤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完成68-69页探究实验,并分别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实验的过程,并请同学进行互评,最终通过教师进行总结探究实验流程。(4)通过探究实验引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并让学生在70页勾画出相应的重点。

(4)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把本节的重点,再次强化。

(5)在课堂小结的基础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检测和课后练习。

(6)对自我检测和课后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的问题进行解惑。

(7)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请同学自行列举出怎样的环境含有细菌和真菌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可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侵染,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篇1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1、观察菌落

2、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布置作业:针对初二 年级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作业是:完成课时练第五节的基础满分练和提能测试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是根据 初二 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15:《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1、观察菌落

2、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布置作业: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作业是:完成课时练第五节的基础满分练和提能测试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是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16:《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四)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二、说教法

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使学生主动地获取有关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特点的知识,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学生围绕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提示帮助本组设计完善的方案,最后组织各小组汇报交流方案。

四、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提前一个课时布置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进行小组分工。设计实验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实验。对本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小结,得出初步结论。

(二)、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相结合。

(三)、教学步骤:

导言观察讲述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总结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

一、观察菌落

真菌

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

篇17:《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稿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第四章第一节。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该章的要求是学生能够描述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倡导学生学会培养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科学方法。用培养基培养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是认识细菌很真菌是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将涉及的“菌落”“培养基”和“接种”等重要的生物术语会起到铺垫的作用。这一节也对下面学习细菌和真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的实验探究中,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细菌和真菌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无处不在,从而更深的认识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我的授课思路也基本按此展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特点

2、能力目标:探究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条件。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操作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细菌和真菌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很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的依据: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现学生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初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身边发生的现象,发展思辨能力,关注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在活动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学法

学习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理论依据: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各项活动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复习上节学习的内容,并简单提问。(5分钟左右)

导入新课:(2~3分钟)通过直观观察的方法进行导入。事先准备一个长毛的的馒头,抛出问题,馒头上长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终揭示馒头上长的是青霉的菌落,那么什么是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相同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30分钟):

(1)通过导入引入课本66页菌落的概念,让学生仔细阅读67页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区分ppt上哪些是细菌的菌落哪些是真菌的菌落。

(2)引导学生仔细阅读67页科学方法中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五个步骤。

(3)在理解五个步骤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完成68—69页探究实验,并分别找出一名代表回答探究实验的过程,并请同学进行互评,最终通过课件教师进行总结探究实验流程。

(4)通过探究实验引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并让学生在70页勾画出相应的重点。

(5)在课堂小结的基础上完成ppt上的自我检测和课后练习。

(6)对自我检测和课后联系所表现出来的的问题进行解惑。

(7)最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请同学自行列举出怎样的环境含有细菌和真菌多,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可以防止细菌和真菌的侵染,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板书设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2、实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布置作业: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素质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作业是:完成课时练第五节的基础满分练和提能测试。

八、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是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要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篇18:《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5.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的共生。

三、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如:链球菌,各种癣,等

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如:地衣,根瘤等

六、作业

1、腐烂的水果往往散发出洒味,这主要是由什么菌引起的( )

a、霉菌 b、蘑菇 c、酵母菌 d、甲烷杆菌

2、引起人感染臂癣、甲癣、足癣的生物是一种微生物,这种微生物是( )

a、寄生虫 b、真菌 c、链球菌 d、病毒

3、饮用水是否符合标准,通常通过测定水中的数下列哪种菌群数来确定( )

a、酵母菌 b、乳酸菌 c、大肠杆菌 d、霉菌

篇19: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

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

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

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污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

讲授新课

篇20: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

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

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时补充。

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

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

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

提问:

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

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

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

3、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腐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

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

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

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

指导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百昔”。请同学讨论课本75页练习第2题。指导学生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细菌和环境保护

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

《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教学反思其实本节内容在八年级上学期已详细的学过一遍,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依然是重难点,而且距离之前的学习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所以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

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设计)

《细菌、真菌和病毒》复习课【教学目标】1.通过互学、填图、表格和练习掌握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通过看图记忆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通过自学了解细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下载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