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案的编写应当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紧密结合素质教育的教案范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一
最初决定上杨羽仪的《水乡茶居》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特别喜欢那儒雅的文字和透过文字渗透出来的雅韵。文章通过广东水乡茶居的建筑结构、茶室名、茶室用具的变化,品味水乡人生活的高雅情趣。水乡人品茶,不仅仅是品着茶水,品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他们在茶室中谈论的内容不是闲聊,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更多的议题则是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由此可见,作者写“水乡茶居”的目的,则是要表现水乡人在新时代的变化以及水乡人的雅致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篇用清淡雅致的语言写清淡雅致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来阅读、品味,如同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边“叹”茶边谈论一样,边阅读边品味,自然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据此,我设计的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而把重点放在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上。在品读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涵义,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感。再通过假设茶室聊天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
一节课算已成过往,但留给我的积淀才是永恒,反思如下;
其一、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其实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一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二、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决不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得。其实,语文教学因为每一篇文本内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学目标尽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学思路和方法却不尽相同。而我感动无论什么课,要使学生得到快乐,必须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须设置障碍,惟其有障碍,学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发现,惟其发现,他才能感到快乐,他才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水乡茶居》的教学思路时,我把由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内涵的理解。虽然有些难度,在课堂上有可能冷场,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间会使他们深入到文章内部,透过字面挖掘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找准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思路是教师必须反复揣摩的。找准了切入口,整堂课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反之,一篇好文章也会趣味索然。
其三、语文课堂应该立足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文本,解读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诠释者也是倾听者。有些人认为大多学生并未喝过茶,因此,对《水乡茶居》中描述的生活并不了解,这种课是很难上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水乡人通过喝茶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参与社会,参与文明进步的能力,这是要透过文字来理解的。因为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教师也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互相的探讨达到交流,沟通和发展的统一体。所以说设计好交流的话题是至关重要的。
其四、运用成熟而优美的语言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的积淀。“一杯茶就是一首诗”,水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同学去品读,使学生有一堂课也便是一首诗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表达能力,然后形成书面表达。因此我感到我们的读本、我们的教材、课文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课一面。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积淀。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纵观这堂课,虽然引领着学生们在《水乡茶居》里“叹”了一回茶,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既要保持一堂课的完整性,又要做到融会贯通,因此,有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而,没有讲透。另外,语文的品读,不能离开一个“读”的环节,文本中有许多诗般的语句学生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读过,并没真真深入细细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二
这单元的主题是“名园·水乡”,这一组课文选取了不同的角度,既游览了名园,又展示了祖国南北各具特色的风光,表达了“名园风情”的鲜明主题。可见长春版教材内容的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而且每一篇文章都极具代表性,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课例分析。
《水乡》一文意境非常优美,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把江南水乡秀美迷人的景色作了尽情的渲染,让读者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由此产生无限眷恋之情。
1.选编此文,编者意在展示江南水乡的风情,同时赞扬江南人勤劳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2.语文课标明确了中年级的阅读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依据课标及教材,结合学生探究欲望强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几点为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巧妙,感受作者热爱江南水乡之情。
4.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词语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灵活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三、寻觅中走近江南。
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对于没去过江南的我来说,太缺少亲身的感受了,但如何才能领略到江南水乡的别具一格,如何体会到江南水乡的无穷韵味呢?在不尽的思索中我一遍又一遍读着课文,一次又一次上网查询资料的过程中,江南水乡鲜活于我心中,“江南”就是美丽灵秀的代名词。
1.“水乡”是指河流、湖泊较多的地区。本文指的是江南水乡,在长江以南是指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然而雨中赏江南美景,更平添了几许风采与神韵。下面请各位评委老师乘上去往水乡的船,让我们随同作者的视线与文字,一起走进烟雨迷蒙的江南:从堤岸、田野、村落、拱桥等方面细细品味江南风韵。
(1)乘船靠窗而坐,从窗口往外望去,外面的景致嵌在框里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这江南水乡就是绵延不绝的画卷,婀娜多姿。
(2)再看沿河两岸,绿意扑眼而来:绿树环绕着清水,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有我们熟悉的垂柳、白杨,水杉、刺槐在北方并不多见,桑园、竹林更是江南特有呀!品种齐全的树木展示着江南自然的无限风光;彩色的田野也让人赏心悦目:金黄的菜花,彩霞般的紫云英,翠绿的麦苗……景中有人,人在景中,田间一片繁忙的景象。
(3)随船来到村落:“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的写照。古民居的风韵,美的可以入画。那有着浓郁江南风情的青瓦顶白灰墙的房子,一座座一排排,或倚山而建,或依河而建,强烈的青白对比,让人感觉到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犹如酣畅淋漓的书法,浓墨重彩地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写意画。
(4)水是江南的血脉,桥便是江南的骨架。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河面,半圆的桥洞倒映在水中,合成一轮圆月,或优雅别致或玲珑飘逸。
(5)水乡自然是船的世界,乌篷船是水乡的精灵,更是水乡的风景。还有摇橹船、木船、罱泥船、农用水泥船、放鸭船……河面上舟来船往,一片繁荣兴旺的景象。此时,对江南美景的向往,对江南人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江南水乡的景色,真叫人目不暇接!”此时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文中这句话的含义。徜徉与江南水乡,品味这里的民俗民情,是一种梦境,是一种情趣,更是一次洗涤心灵的文化之旅。作者以清晰的层次布篇,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以优美的画面构图,带领我们饱览了江南美景。
四、赏析后教学水乡。
这么美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呢?有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那么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遵循这样的理念,将这三者有机结合,把握四条主线进行教学。
(一)品语言赏江南。
1.诗词朗读,创设情境:在《忆江南》或《清平乐·村居》的朗诵中走进恬静的江南。
2.以读代讲,“读、思、议、赏、述”五步教学法。信息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既欣赏江南风光,又生热爱之情。
(1)读:整体读文,找出作者描写的具有水乡特点的景色。学习作者有序描写的方法,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思:默读课文,批划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巧妙。
(3)议:组内、班内品评重点句子,重点是三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赏: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重点部分配以音乐和画面。
(5)述:当导游,口述水乡之美,学以致用。(播放影音资料)。
(二)读人物赞勤劳。
1.浏览课文,找出体现江南人勤劳不息精神的句子。
2.启发想象“河面上这么多来往的船只在干什么?”
(三)比景色深感受。
1.江南民居雕刻装饰极为繁多,但色彩淡雅;北方民居色彩绚丽。
2.水路,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别于北方民居的独特风味。
3.江南山水的婉约,北方山水的壮美。
(四)留作业再体味。
1.根据课文,编写一首赞美江南的小诗。
2.设计导游词。
3.依据课文为江南水乡配一幅画。
4.选择背诵文中的精典段落(至少一段)。
5.课外阅读,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水乡的诗文读一读,了解水乡更多的美。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三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二十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或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朦、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看榕荫、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佬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一座水乡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绘。茶被冲进壶里,不论同桌的是知己还是陌路人,话匣子就打开了。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的还是野史的,电台播的大道新闻还是乡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叹茶中互相交换。说着,听着,有轻轻的叹息,有呵呵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无怪乎古时柳泉居士蒲松龄先生要在泉边开一小茶座,招呼过往客人,一边叹茶,一边收集可写《聊斋志异》的故事了。
在茶居里,也有独自埋下头,静静地读完一张《晚报》的人,读着,读着,突然拍案而起,惊动四邻。他们评论着、叹息着、赞扬着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桩桩事儿,就在叹茶中经过斟盘而拍板了。这时,茶客们的兴致更浓了,他们举起茶杯碰起杯来。
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生活有了诗,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而世间最好的酒肴,莫过于生活中的诗了。有了诗,桌上即使摆着盐渍鸡、炸禾花雀、炖水鱼、炸花生米等,也味同嚼蜡了。惟独那一盅茶,绝不可放弃,因为它也能酿出生活中的诗来。
月已阑珊,上下莹澈,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奔驰,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疑在醉乡中。一切都和心象相融合。我始觉这个叹字的功夫,颇如艺术的魅力,竟使人渐醉。
【作者介绍】。
杨羽仪,1939年生,广东宝安人。现任《作品》文学月刊主编。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四
指导朗读课文。
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一、谈话导入,进入情境。
1、旧知回顾。
2、谈话导入,进入情境,引入学习。
【设计意图:切入主题,激发兴趣。】。
二、品读课文,内化积累。
(一)第一节:水多。
1、同学自读课文。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图文对照,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相机理解“荡”字。
4、指导背诵。
(二)第二节:船多。
1、生自读这一小节。
2、交流。
3、通过理解“船多”“飘”来理解水乡人民的勤劳。
4、指导朗读。
(三)第三节:歌多。
1、质疑。
2、引导解疑。
3、体会朗读,读中体会。
(四)全文回顾,感情升华。
1、小结。
2、朗读或者背诵全文。
三、搭建平台,能力迁移。
1、激发写诗歌的兴趣。
2、编写《柳州歌》(可灵活处置,假如同学一下子说不好,可以作为作业,鼓励同学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去图书馆、访问等途径调查了解家乡的特点。)。
四、课后延伸,自主作业。
你还想用什么形式把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出来?今天小朋友自身给自身留作业,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完成作业。(诗歌、画画、收集资料、写日记……)。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五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1课。本课是一首诗歌,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小节,分别写了水多、船多、歌多。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诗人以活泼清晰的语言,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使人如闻劳动者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二)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写好“荡”、“船”、“飘”、“装”。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水乡美景,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起学生共鸣,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荷花贴画。
(四)课时安排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奇异的东西所吸引。根据孩子这些年龄特点和教材自身的特点,这一课我主要运用课件及荷花贴画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运用闯关游戏、多种形式的朗读等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最后进行迁移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闯关摘荷花的游戏,寓教于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生字;通过学生自读自评、加动作读、师生比赛读、以唱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最后的迁移运用更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一)旧知引路,激趣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觉得似曾相识,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为学生们描述了江南的美,再让学生背诵学过的《识字1》,勾起学生对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回忆。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美丽景色的诗歌《水乡歌》。小朋友们请准备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回到那个美丽的地方!
这样的导入,即复习旧知而提出新课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我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寓识字教学于玩乐之中。
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池塘边的小青蛙送来了许多荷花,要得到荷花就得答对小青蛙的问题。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为了得到美丽的荷花,就会积极地投入到这个闯关游戏中来。
按照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我按顺序出示了带有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的生字、带有生字的词条,引导学生开火车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来读、当小老师带读,通过多种活泼有趣的读,使学生掌握了生字的读音。
最后再让学生跟着课件书空,在课本上描红。做到了《课标》要求的“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三)感情诵读,感悟诗句。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一小节来朗读,并让学生间互相评价,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中感受、体验和理解的评价。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导”的工作,采用加动作进行朗读、师生比赛读、唱歌促读、师生齐读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感受阅读的乐趣,进而喜欢阅读,愿意阅读。
此外,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是本篇课文的一大特色。根据《课标》第一学段中对阅读的要求:“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每小节都有的一个相同的句子,即问句,让学生练习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把握了问句所表达的疑问语气。
(四)迁移运用,综合提高。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在教学的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美丽的风光,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再模仿课文说说“海南什么多?”并动手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六
在广东水乡,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个村庄,百步之内,必有一茶居。这些茶居,不像广州的大茶楼,可容数百人:每一小“居”,约莫只容七八张四方桌,二十来个茶客。倘若人来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临河水榭处,湾泊着三两画舫,每舫四椅一茶几,舫中品茶,也颇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多是一大半临河,一小半倚着岸边。地板和河面留着一个涨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较大的变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也有砖木结构的,而我却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顶上,覆盖着蓑衣或松树皮,临河四周也是松树皮编成的女墙,可凭栏品茗,八面来风,即便三伏天,这茶居也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旧时多用“发记茶居”、“昌源茶室”之类字号。现在,水乡人也讲斯文,常常可见“望江楼”、“临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号。
旧时的水乡茶室,多备“一盅两件”。所谓“一盅”,便是一只铁嘴茶壶配一个瓦茶盅。壶里多放粗枝大叶,茶叶味涩而没有香气,仅可冲洗肠胃而已。所谓“两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头糕、萝卜糕之类,虽然不怎样好吃,却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乡人颇觉实惠。现时,水乡人品茗,是越来越讲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见粗枝大叶,铁嘴壶也被淘汰,换上雪白的瓷壶。柜台上陈列着十多种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龙井、英德红茶……偶有一两种大众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红了。至于那“两件”,也绝非粗品,而时兴“干蒸烧卖”,“透明鲜虾饺”、“蛋黄鱼饼”、“牛肉精丸”之类,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叶糯米鸡”了。在那“史无前例”的年月,因为《爱莲说》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鸡”外面的荷叶也被取消了,糯米饭中裹的也不是鸡肉而变成了猪肉,“糯米鸡”变成了“裸裸糯米猪”。现在,水乡茶居的糯米鸡,不但恢复了传统的荷叶包裹,而且糯米饭里头的确裹着鸡肉,还拌以虾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属上品,百啖不厌。
水乡人饮茶,又叫“叹”茶。那个“叹”字,是广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论“叹”早茶或晚茶,水乡人都把它作为一种享受。他们一天辛勤劳作,各自在为新生活奔忙,带着一天的劳累和溽热,有暇“叹”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紧张生活的一种缓冲。我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叹”茶的特点是慢饮。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栏杆“叹”茶,是在欣赏小河如何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两岸的番石榴、木瓜、杨桃果实,或浓或淡的香气,渗进小河里,迷蒙、淡远的小河,便如倾翻满河的香脂。也许,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看榕荫、朝日及小鸟的飞鸣吧!倘在傍晚,日光落尽,云影无光,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声渐渐远去,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不知不觉,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为之倾倒,然而多是“卜佬”的茶客。他们“叹”茶,动辄一两个小时,有如牛的反刍,也是一种细细品味———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
一座水乡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绘”。茶被“冲”进壶里,不论同桌的是知己还是陌路人,话匣子就打开了。村里的新闻、世事的变迁、人间的悲欢,正史的还是野史的,电台播的大道新闻还是乡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叹”茶中互相交换。说着,听着,有轻轻的叹息,有呵呵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无怪乎古时柳泉居士蒲松龄先生要在泉边开一小茶座,招呼过往客人,一边“叹”茶,一边收集可写《聊斋志异》的故事了。
这样的“草草杯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生活有了诗,“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而世间最好的酒肴,莫过于生活中的诗了。有了诗,桌上即使摆着盐渍鸡、炸禾花雀、炖水鱼、炸花生米等,也味同嚼蜡了。惟独那一盅茶,绝不可放弃,因为它也能“酿”出生活中的诗来。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小道消息愤世嫉俗拍案而起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维训练】。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文章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听觉:“小鸟的飞鸣”。
视觉:“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觉:“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请举例说明。
最初决定上杨羽仪的《水乡茶居》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特别喜欢那儒雅的文字和透过文字渗透出来的雅韵。文章通过广东水乡茶居的建筑结构、茶室名、茶室用具的变化,品味水乡人生活的高雅情趣。水乡人品茶,不仅仅是品着茶水,品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他们在茶室中谈论的内容不是闲聊,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更多的议题则是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由此可见,作者写“水乡茶居”的目的,则是要表现水乡人在新时代的变化以及水乡人的雅致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篇用清淡雅致的语言写清淡雅致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来阅读、品味,如同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边“叹”茶边谈论一样,边阅读边品味,自然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据此,我设计的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3、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而把重点放在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上。在品读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涵义,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感。再通过假设茶室聊天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
一节课算已成过往,但留给我的积淀才是永恒,反思如下;。
其一、新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这其实真是对老师出了道难题。事实证明,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教师首先要有这种理念,然后才能在教学中善于留意,善于挖掘文本,并能以教材为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单元所选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乡茶居》等都是要求通过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场景,来反映不同地区人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生活场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这种精神面貌更是一种文化与时间磨砺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后的内容往往更丰富,更有意义。于是以“茶居”为突破口,了解水乡人在品茶之余折射出的生活品质,了解源远流长的茶历史,丰富的茶文化,从而探究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这对于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识面,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二、教学中常常提倡“教无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决不是五花八门,无章可得。其实,语文教学因为每一篇文本内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学目标尽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学思路和方法却不尽相同。而我感动无论什么课,要使学生得到快乐,必须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须设置障碍,惟其有障碍,学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发现,惟其发现,他才能感到快乐,他才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设计《水乡茶居》的教学思路时,我把由饮茶文化带给水乡人的生活乐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内涵的理解。虽然有些难度,在课堂上有可能冷场,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间会使他们深入到文章内部,透过字面挖掘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找准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思路是教师必须反复揣摩的。找准了切入口,整堂课的教学会如行云流水。反之,一篇好文章也会趣味索然。
其三、语文课堂应该立足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文本,解读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对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诠释者也是倾听者。有些人认为大多学生并未喝过茶,因此,对《水乡茶居》中描述的生活并不了解,这种课是很难上的。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水乡人通过喝茶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参与社会,参与文明进步的能力,这是要透过文字来理解的。因为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而教师也有自己认识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互相的探讨达到交流,沟通和发展的统一体。所以说设计好交流的话题是至关重要的。
其四、运用成熟而优美的语言为课堂创造良好的气氛,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的积淀。“一杯茶就是一首诗”,水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同学去品读,使学生有一堂课也便是一首诗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表达能力,然后形成书面表达。因此我感到我们的读本、我们的教材、课文要很好地利用起来。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课一面。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积淀。
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纵观这堂课,虽然引领着学生们在《水乡茶居》里“叹”了一回茶,但是因为时间有限,既要保持一堂课的完整性,又要做到融会贯通,因此,有些内容只是蜻蜓点水而,没有讲透。另外,语文的品读,不能离开一个“读”的环节,文本中有许多诗般的语句学生只是浮光掠影般的读过,并没真真深入细细细细品味,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七
《水乡茶居》教案执教:张敏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2、领会“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3、品读文章的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教学难点: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是水乡人生活中的诗”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二、作者简介:杨羽仪(1940-),广东宝安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三、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一)思考:1、作者在介绍水乡茶居的生活时,引用了哪句诗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的?2、“草草杯盘”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3、既然把水乡茶居用“草草”一词来形容,可见其小而简,但是为何又缀以“共一欢”?此欢何来?4、作者为什么把这种“草草杯盘共一欢”称作是水乡生活中的诗呢?5、由此可见,作者在这喝茶品茶的国粹中寻觅到的是什么呢?(二)讨论:(1)为什么说“叹”茶不是品味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2)“茶越冲越淡了,话却越说越浓”一句中,“淡”和“浓”含义分别是什么?(三)赏析:1、散读课文,选择最让你陶醉的语句。2、点评你陶醉的理由。3、齐读语段,品味文章的艺术魅力。四、拓展延伸:请设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身处茶室,围绕校园生活,和你的左邻右舍聊一聊。交流聊天内容和感受。五、总结:六、作业:1、阅读散文《品茗》,完成练习。2、双休日闲暇时刻,泡壶茶,看一看,品一品,想一想,写一写。随笔《茶的联想》。[教学设计说明]杨羽仪的水乡茶居是一篇用清淡雅致的语言写清淡雅致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来阅读、品味,如同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边“叹”茶边谈论一样,边阅读边品味,自然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文章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广东水乡茶居的建筑结构、茶室名、茶室用具的变化,品味水乡人生活的高雅情趣。水乡人品茶,不仅仅是品着茶水,品着食物,而是品味着生活,他们在茶室中谈论的内容不是闲聊,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更多的议题则是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落实,由此可见,作者写“水乡茶居”的目的,则是要表现水乡人在新时代的变化以及水乡人的雅致的生活情趣。据此,我设计的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朗读课文,体会水乡茶居的诸多变化。2、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从喝茶品茶这一中国古老的国粹中所寻觅到的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3、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把重点放在沉浸文本,品读赏析上。在品读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着重理解“草草杯盘共一欢”的深刻涵义,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再引导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去感受文章的艺术美感。再通过假设茶室聊天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道理。[教学反思]杨羽仪的《水乡茶居》是一篇用清淡雅致的语言写清淡雅致的生活的美文,要用淡雅的心境来阅读、品味,如同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边“叹”茶边谈论一样,边阅读边品味,自然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说实话,喝茶品茶的生活毕竟与初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准备上这一课时我就担心学生的理解力能否达到这种程度。“一杯茶就是一首诗”,水乡人富有诗意的生活,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同学去品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形成书面表达。让学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在感悟中有所积淀。在教学中,我坚持立足文本来品味语言。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细致地分析“草草杯盘”和“共一欢”的深刻内涵,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由于课前预习比较充分,所以这部分学生回答问题都比较到位。然后是让学生品读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通过散读、个别品读分析词句的妙处,再齐读,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美文的艺术魅力。只可惜时间安排不充裕,“品”得有些仓促。拓展延伸部分的假想的茶室聊天,设计这道题本来是想让学生天南地北,畅所欲言,明白“品茶即是品人生”的道理。可没想到这样的讨论让学生有点无所适从,虽然说了一些,但不够精彩。所以,如果再上的话,我想应该给他们确立一个主题,相信他们一定能说得更好。我设计的第一个作业是比较阅读,要求学生说出《水乡茶居》和《品茗》两文的异同点和优缺点。第二个作业是小作文《茶的联想》。从作业的反馈情况看,我的担心有点多余,特别是那篇小作文,绝大部分学生都写得相当好。如果再上的话,我想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出全文的线索,然后进行品读赏析,最后再总结归纳中心主题。还有对学生的回答要点评到位,不能一味地全盘鼓励。作为教师的上课语言,我感觉自己还需要不断锤炼。[点评]1、三维目标明确,并且如期解决了目标,达到了教学要求。2、由于找准了本文的文眼“草草杯盘共一欢“作为“突破口”,所以解决难点势如破竹。3、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并且题与题之间有一定的坡度。4、板书简洁明了,而且设计的相当的合理、完善。5、多媒体的运用合理,恪守沈教职员多媒体要做“减法”的原则。当然,任何事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这节课要说不足,那就是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的情况下,也不能充分的点拔到位,致使这节课没有到达尽善尽美的地步。(初中语文教研组)
-->。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八
本课是描写南方水乡的一篇诗歌。每一节开头都有一句问话“水乡什么多?”,然后作答,突出了水乡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的特点。全文压韵,琅琅上口。插入的插图也很精美。
由插图入手,先理解插图的内容,读懂课文,体会水乡的美丽景色,识记14个汉字,学会写8个生字。通过学习,了解水乡的四大特点,层层递进,渗透对劳动、对水乡生活由衷的热爱、赞美的情致。收集有关家乡的事例,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了解水乡的四大特点:水多、桥多、船多、歌多,识记15个汉字,学会写7个生字。
同学们对于水乡的景色了解不多,而且课文去掉了拼音,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1、教学挂图
2、收集家乡的图片资料;准备生字卡片。
学习儿歌《水乡歌》,理解课文内容,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学习生字。
一、导课:
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学挂图,说一说自己的印象。
二、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图画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按一定顺序说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也可以采用互相评价的方法进行)
板书课题:水乡歌
(齐读课题)
为什么这些地方叫“水乡”?
欣赏课文:
放录音听读课文,说说你了解了水乡的什么特点
五、初读课文
(1)看课文怎么描述的?大家自由读
(2)小组讨论:水乡什么多?
(3)指名说一说
(4)哪一个特点给你的印象最深?
六、知道学生美读课文
(1)小组内分段来朗读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3)指名说一说
我们读了课文再来看一段有关水乡的录像,说说你最喜欢水乡的什么?
学生随乐曲欣赏录像
七、学习生字:小组内划出生字表中的生字,读一读,分析字形,交流记忆方法
(1)指名说一说:你认识了什么生字
(2)小老师领读生字
(3)生字游戏:对对碰
八、深入理解课文
(1)你喜欢水乡的哪一方面?新生活表现在哪里?从课文找出有关的小节在小组里读读试试。
(2)通过读课文知道了水乡什么多?
(3)男女分读再全班朗读并指导背诵。
九、拓展:
1、你想对水乡说什么?你还发现水乡什么多?
2、现在水乡的景色也受到了污染,你想对水乡的人们说些什么?我们要保护好环境
3、我们的家乡什么多?
十、练习:后我们怀着对水乡的喜爱之情再读课文
十一、总结并评价
作业设计:
收集有关家乡发展变化的事例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九
1、能正确地认读生字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学生能基本背诵课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体验水乡的美,感受水乡人们生活的幸福。
1、多媒体课件。
2、分小组学习。
1、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感性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2、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渠”、“驳”、“箩”等词不理解。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小游戏。师板画小帆船,请学生上黑板模仿画,比一比谁画的好、快。
2、导入新课。放水乡风光图像,交流感受。
3、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思考:水乡什么多?
4、读后交流,揭示课题《水乡歌》,板书:水乡歌。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读诗歌。
2、检查字词与课文。
3、交流学情,你还有什么不懂吗?学生提问。
(2)提出用画画的方式来读课文,弄懂其它提出的问题。
三、精读,体悟情感。
(一)第一段画水。
1、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水还是船?(水)。
2、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一段。
3、交流,水乡的水是什么样的?
4、看第一段图像,师引读。
5、指导朗读,齐读。
6、指导作画。
(二)第二段画船及其它。
1、船应该怎么画,自由读第二段。
2、请一位小朋友画一只船,指导:用什么颜色粉笔?(白色)船应该画在什么位置?(水上)画一只行吗?再请小朋友画多只帆船。
3、水上有白帆,天上还有云朵,师再画云朵。
你想起书上哪句话?指导朗读,(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4、这么多船在干什么呢?(捕鱼、捉虾、运输……)。
5、小组交流,水里面会有什么,水上呢?水边呢?
(鱼、虾、蟹、荷、鸭、鹅、稻田等)。
6、把刚才说的画下来,指导作画。
7、水乡那么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多么幸福啊。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第三段画歌及其它。
1、歌可以画吗?读第三段。
2、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
3、水乡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看到这么多的帆船你能听到他们在唱歌吗?
4、指导朗读。
(四)扩展想象升华内涵。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河渠、池塘边上的稻田也特别多,水乡还有一个美名,叫“鱼米之乡”。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会背的站到讲台前和老师一齐背诵。背诵全文。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
《水乡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水乡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简洁干练,明白如话,内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水乡画面,有较强的生活气息。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诗歌的意境由此而生。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其奥妙在于让学生自己“悟”。这种“悟”,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画出这样的画面,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本课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受到美的情感熏陶,初步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因此教学本课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懂、读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悟情。教师范读,烘托气氛,精读部分以画促读,将动脑读书与动手画画相结合,便可入境悟情、读懂诗歌、渎美诗歌。本课的设计力图充分体现“开放自主”这一特点:在学习中解放学生的头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大胆质疑;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动手作画,培养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解放学生的身体,让他们活动自由,在师生中建立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成功的喜悦。
1.学生对水乡风景人情缺乏感性认识,缺少生活体验。
2.学生对文中“渠”、“驳”、“曲”等不理解。
1.对、游戏。师生用简笔画画小帆船,比一比谁画得好,画得快。
2.播放录像。
(1)谈话:今天,老师带个朋友们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去看一看,好吗?
(2)播放录像,录像中拍摄的是水乡风光,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
(3)引导学生赞美:看了录像后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赞美水乡。
3.教师配乐范读: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老师真想朗诵一首诗赞美它。
4.思考交流:水乡什么多?揭题板书。
1.自由读诗歌:先明确读书要求后,再自由练读。
2.检查生字词。
(1)先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字词语,让学生认读,看看哪些生字不需要老师教就认识。
(2)去掉拼音后再让学生认读。强调对不认识的生字圈圈画画,重点拼读几遍。
3.检查课文朗读,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多读课文,充分地读课文。
4.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交流学情:你有什么不懂的吗?
(2)让学生充分质疑。
(3)教给方法,理解“渠”、“驳”、“曲”。
第一步,找出和“千首歌,万首曲”相近的句子:千条渠,万条河;千只船,万只驳。
第二步,交给方法:歌和曲是人们唱的,它们的意思相近,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歌曲”、“千首歌,万首曲”。
第三步,感悟理解:想一想“渠”是什么意思?千条渠,万条河。“驳”呢?千只船,万只驳。渠和驳可分别出示图帮助理解。
(4)激趣:水乡景色很美,小朋友们又很喜欢画画,我们一边读书,一边画画,弄懂同学们提出的其它问题。
1.学习第一节 画水。
(1)你从哪儿看出水多?
(2)读后交流讨论:“千条”“万条”“一个连——个”“处处”。
(3)看录像再体会。录像内容是水乡的河、渠、池塘及碧波荡漾的美景。
(4)练习朗读。读出水多、水美。
(5)指导作画。请几名小朋友上黑板画水。(画出有波浪的线条即可)。
2.学习第二-节 画船及其它。
(1)船怎么画?自由读第二节,自读自恬。
(2)请一位小朋友上黑板画船。相讥指导:用什么颜色粉笔?画多少只帆船?再请多名小朋友画多只帆船。
(3)师再画云朵。重点指导“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引导学生感受形态、色彩的美。
(4)拓展思维:这么多船在干什么?
(5)小组交流:水面上还会有什么?水里面呢?水边上呢?
(6)指导作画:把刚才说的画下来。
(7)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学习第三节,画歌.
(1)自由读第三节,歌可以画吗?
(2)小组交流:谁在唱歌?为什么唱歌?
(3)想象“水乡新生活”是怎样的?
(4)指导朗读。
1.谈话: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中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
2.介绍水乡的另一个美名“鱼米之乡”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可自由背诵,可站到讲台前和老师一起背。
l.有兴趣的同学画一画水乡美景,带来贴到教室给大家看。
2.将水乡美景介绍给家里人。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这篇日记有两条线索,明看是写“我”得到一本诗集很高兴,要感谢送书伯伯,暗含写细读《唱歌的小河》的感受,与其说从体裁上看是日记,不如说从内容上看更似读书笔记或读后感,这也正是这篇选文的巧妙之处,教师在教学中既不要忽略了学写日记和读后感的教学提示,更不要忽视理解《唱歌的小河》。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学习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高低不平、昼夜不息、勇往直前、奋斗”等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唱歌的小河》。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日记的格式,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
教学难点:
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件、生词卡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你们写日记吗?在日记中,你一般会写些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朋友写的一篇日记,看看他都在日记中记载了一些什么。
3.理解“则”
二、汇报交流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
1.认读词语。
2.理解词语:
嘹亮:
奋斗: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干。本文直小河不怕困难向大海留去的精神。
崎岖不平:高低不平的样子。文中指小河流过的地方高低不平。
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昼夜不息:白日和黑夜都不停息。
3.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课堂作业。
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小作者好读书和读到好书的欣喜,以及从好诗中所感受到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对自己的影响。
2.背诵《唱歌的小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阅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诗歌,说一说这首诗歌分几节。
2.指名读第一节,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解决。
3.指名读诗歌第二节。
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休息读轻声)。
你能够称赞一下这条小河么?
4.那么小作者读了这首诗歌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读了以后,你知道小河的哪些特点:昼夜不息,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
出示“这首诗歌写得多好啊!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指名读。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诗歌写的好,作者喜欢读诗,读到好诗很欣喜)。
5.你还能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小作者很喜欢这首诗歌?(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齐读。
6.“我”为什么喜欢《唱歌的小河》这首诗?你们现在知道了吗?(学生说)。
三、齐读课文,背诵古诗。
四、深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好书的名言警句呢?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
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二
1.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手法的比较,感受水乡茶居的特色。
通过描写手法的赏析,感受水乡人的生活情趣。
2.情感目标:作者对改革开放后社会变革的歌颂。
3.知识目标:了解水乡人的茶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赏析,感受水乡人的生活情趣。(重点)。
2.通过水乡茶居的变化和水乡人生活情趣的描写“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变革。(难点)。
教具准备。
电脑。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文本导入。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文本,不会的字词查找字典;
(2)播放一段视频,提问并引入课文学习。
(1)课前预习文本,不会的字词查找字典;
(2)看视频,思考并回答视频播放的内容。
(1)培养学生文本预习的习惯,积累和掌握基本的字词;
(2)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文本学习兴趣;
(3)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全文,思考——文本写了水乡茶居哪两方面的.内容?
速读全文,筛选信息,回答提问。
(1)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梳理文章大意;
(2)锻炼学生文本信息的筛选能力。
品读感悟。
(1)要求学生速读文本1—5段,圈画出作者写茶居特色的词语,并思考所用的表现手法。
(2)全班齐读第6和10段,思考问题:作者把“叹”茶和什么作对比?
(3)请三位同学朗读第7—9段,思考问题:作者围绕“叹”茶的什么内容展开描写的?
(1)速读文本1—5段,圈画写茶居特色的词语,并思考提问;
(2)齐读第6和10段,找出和“叹”茶作对比的具体事事物;
(3)三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手上拿笔,边听边圈画边思考问题;
(4)结合文本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
(1)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具体感悟本文内容;
(2)通过速读和筛选信息,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文本内容和结构;
(3)带领学生温故对比这个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4)通过描写手法的深入赏析,让学生感受到水乡人“叹”茶生活的惬意;
归纳总结。
(1)结合上个环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文本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
(2)具体介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做记录;
(3)总结全文。
(1)结合上个环节的两个问题,思考这里运用的写作手法;
(2)记录并且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1)学会总结文本内容,综合文本信息,归纳并得出结论;
(2)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展开合理想象,补全课文第9段“他们评论着、叹息着、赞扬着……”省略号里省略掉的内容。(50字左右)。
运用描写手法,展开合理想象,续写课文第9段“他们评论着、叹息着、赞扬着……”省略号里省略掉的内容。(50字左右)。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学以致用,锻炼学生描写的能力。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三
1.进一步学习钟面上的时刻,能更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经历1分的时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在认识时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
正确地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钟表模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故事引入。
小朋友,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上一次小白兔输得很不服气,于是它约小乌龟到操场比赛,看谁先跑完一圈,还请小红当裁判。它们站到同一起跑线上,小红一说开始,它们跑起来。
2、提出问题。
(1)它们所跑的路程一样长吗?小乌龟跑了多少?小白兔跑了多少呢?
(2)他们所用的时间相同吗?
3、引出“钟表”。
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龟兔赛跑。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钟表的知识。
4、你能在你的钟或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
7:3511:053:555:25。
二、新课教学。
1.感受一分钟。
(1)(演示: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
时间像看不见的小马车,不停地向前走,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段一分钟的音乐,感受一下一分钟是多长时间。
2.读写几时几分(例2)。
(1)5分5分地数。
显示4时15分的挂图。观察后提问:
师:这个钟面所表示的是什么时刻?你是怎样知道钟面所指的时刻的呢?
小结:先看时针,时针刚过4时,所以是4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着3,5分5分地数,正好是15分,所以钟面上是4时15分。
(2)1分1分地数。
显示4时19分的挂图。你知道这个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讨论,汇报:a、先看时针是4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1分1分地数是19分,所以是4时19分。b、先5分5分地数是4时15分,再接着1分1分地数是4时16分、4时17分、4时18分、4时19分;c、也可先5分5分地数是4时20分,再往回数1分,就是4时19分。
(3)分组讨论两种写法并写出来。
4、数学书上82面第二题上的时间,你会不会写?试试看。
(学生汇报,老师及时纠错。注意:要看清楚分针所指的位置,数清小格;注意数字所对应的小点;电子写法,不满10分的要在分钟的前面加0。)。
三、活动展开。
如果数字旁边没有小格数字来帮助,你还会认出钟面上的时间吗?
2、学生汇报每幅图所配的时间。学生汇报时老师加上品德教育的语言:
(1)、她按时起床从不睡懒觉。
(2)、她吃饭的时候,从不挑食。
(3)、她写作业的时候,不但坐姿正确,而且书写工整,非常认真。
(4)、她每天按时睡觉,不贪玩。
我们也要像小红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3、看时间说说,这时自己在做什么?
老师这个钟面现在是几时几分?平时这个时间你在做什么呢?
4、拨钟,学习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1)老师拨钟:3时2分,学生说出时间,并说说再过3分钟是几时几分?
(2)7时11分,学生说出时间,并说说再过4分钟是几时几分?
5、画分针:(7时17分)(5时多)。
学生汇报,注意5时多的时针比较接近6,所以这个时间接近6时。
在我们学本领的时候,时间一分一秒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她不能倒流,我们要学会珍惜现在的时间,好好学本领,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
6、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准确认识时间,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多的有关时间的知识。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怎样学到的?
师: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你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时间是人类所拥有的全部财富。希望你们珍惜每一分钟,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才!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二年级年段特点要做到: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培养专心倾听的习惯,养成认真写铅笔字的习惯。
(3)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1)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2)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1)准确认读450个生字,会写350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当众说话,做到口齿清楚,语句完整,有礼貌。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的词语的意思。
(3)能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1)能运用学过的词语写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的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
(3)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的言语交际的本领,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的内容写下来。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1.遵循小学语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
2.遵循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应用和语文资源建设研发并重的原则。
3.遵循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手段有机结合的原则。
4.遵循学生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
5.遵循多种媒体使用的综合性原则。
6.遵循当堂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则。
结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推荐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五
《水乡歌》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首诗歌。诗题中“歌”字点明了诗人对水乡的热爱--歌唱水乡的秀丽风光,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以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的兴旺景象,歌唱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诗人依据水乡的“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的顺序结构全诗。每一节开头都采用问答形式,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语言清新活跃,勾勒出一幅绿水清波、白帆如云、歌声回荡的生动画卷。诗的内容形式比较独特地引领学生去感悟生活的意义。
二、教学理念。
1.使学生在情境音乐渲染中感受水乡情韵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幸福生活之美。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自读自悟品味诗境。
三、教学目标:
(1)、创设说话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了解水乡的四大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水乡美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4)、收集有关家乡的事例,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借助板书背诵课文。
3.体会诗歌意境,仿写诗歌。
五、教学准备:
水乡音像资料、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师:音乐能让我们展开翅膀,带我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此时此刻,让我们随着优雅的音乐,走进秀丽水乡。
师:(课件:在悠悠音乐中展现水乡迷人画卷,随机讲解)大家看,我们来到了水乡。仔细看!多美呀,绿水环绕着清波,身处其境,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再看湖面上,好热闹呀,捕鱼的船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在开一个盛大的集会!湖水清澈蔚蓝,让人心情舒畅,分不清是在湖中央还是已在空中行。)。
师:你们喜欢水乡吗?
生:喜欢。
1、揭示课题:水乡的人们更是被家乡的美景吸引住了,他们写了一首儿歌。什么歌?--《水乡歌》。
2、板书课题,教写生字:乡。“乡”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刚才仔细看了老师板书的孩子一起告诉我:“乡”字怎么写?(生写“乡”字)。
3、再看课题,这是一首赞美的歌!(生读课题,强调“歌”)这是一首对水乡赞美的歌!(生再读课题,强调“水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把这首儿歌带给你们。昨天我们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孩子们仔细听,诗歌里说了什么内容?(播放课文朗读)。
2、这么美的歌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现在同学们有感情地把诗完整地读一遍,找出有几小节。
3、举行朗读比赛。
4、同学们读的很热烈,老师也想参加这个比赛。老师读,同学们闭上眼想象水乡的优美画卷。(播放背景音乐)。
6、学生配乐朗读。(播放背景音乐)。
7、以对歌的形式朗读课文,以达到背诵的目的。
8、这么美的水乡,这么美的画卷,那我们的家乡平遥有没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学生交流讨论。
(2)、汇报结果。
例:家乡什么多?家乡什么多?
枣多。树多。
千颗枣,万颗枣,东一片,西一片,
颗颗小枣映红脸,东西南北连成片,
红遍山野红遍川。片片树林遮望眼。
三、自读自悟品味文字魅力。
1、谁能解决这个大问号:水乡什么多?
水多、桥多、船多、歌多(出示:水多、船多、歌多)(教师板书)。
2、学习第一小节。
(1)你从哪里看出水多?(第一小节)。
(2)自读划词: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水乡的水多呢?请同学们再读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把描写水多的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3)汇报交流:千条、万条、一个连一个、处处。
(4)水乡的水美吗?美在哪儿?
生:处处绿水扬清波。
师:“荡清波”让学生做做动作来体会。
踮起脚尖儿,你会发现水乡的水很绿、很清,微风轻轻地吹来,水面上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水乡的水多美呀!美的景物我们在读得时候要慢一点,划横线的词语要读得重一些。喜欢这一小节的来读一读。
3、学习第二小节。你从哪里看出桥多?(学生自学小组活动讨论完成)。
4、学习第三小节:你从哪里看出船多?(课件出示:船、驳图)。
(1)喜欢这一小节的读一读。
(2)指导朗读:读出白帆轻轻飘动的感觉。
(1)猜一猜,水乡人过上了什么新生活?
(2)他们会唱什么歌?想唱就唱一唱。
6、荡漾的清波,弯弯的小桥,白帆点点,歌声阵阵,我们一起唱起《水乡的歌多》,领略水乡人们幸福的心情吧。(播放歌曲《水乡的歌多》)。
四、扩展想象升华内涵。
1、小朋友想一想,再对照书上的插图。看看还可以画什么?(楼房、鸟、树……)。
2、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河渠、池塘边上的稻田也特别多,水乡还有一个美名,叫“鱼米之乡”。
五、课文拓展。
1、水乡的美不仅能说出、唱出,也能画出。(播放“水乡绘画”课件)启发学生用手中的彩笔画出美丽的水乡,或美丽的家乡。
2、(课件出示作业超市)。
(1)、绘画美丽的水乡或美丽的家乡。
(2)、自编一则赞美家乡的诗歌。(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
六、书写指导。
1、儿歌强化书写坐姿。
2、学生练习书写,老师适时给予指导与范写。
七、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水乡的赞歌,欣赏了水乡的优美风景,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体会到了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很爱江南水乡。其实,我们自己的家乡值得赞美的也很多,这就需要同学们做一个有心人,留心自己身边的一切,爱护身边美好的事物,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美好的新生活!
板书设计:
水乡歌。
水多清、美。
船多勤劳。
歌多幸福。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随文认识“飘”“装”,学习新部首“风”“衣”。
3、了解水乡的一些特点,感受水乡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很漂亮的图片,想看吗?(示:江南美景)。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一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体现水多的词句,标出相关词语。
2、指名读、评。
3、想象:如果给你一张纸,你想画什么来表现水多。
4、课件显示,理解“渠”。
5、男女赛读第一自然段。
6、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听了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师板书:船多)。
3、从哪儿看出船多呢?相机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飘”。
5、指名读这一自然段,其余学生闭目倾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美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你还喜欢水乡的什么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欣赏乐曲《太湖美》。
2、自学本段,你读懂了什么?(板:歌多)。
3、哪些句子使你觉得歌多呢?
指名读、评。
4、学习生字“装”。
5、质疑、解疑。
6、齐读。
[以上三个自然段根据学生提出的喜欢哪个自然段进行变序教学]。
1、配乐齐读。
2、自由选择练背。
3、编诗:家乡什么多?
_______多。
千______,万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七
《水乡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8单元中的一篇优美的诗歌。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三节,字数相等,匀匀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字生字的能力,能借助拼音自己朗读课文,能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能力。学生喜爱上语文课,乐于踊跃表现自我,展示朗读能力。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接触过几篇描写水乡的相关课文,对水乡有关知识了解较多,形成感知。
[设计理念]。
1、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会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的目标。
2、《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要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要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识记3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手段]。
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水乡的优美风光,水乡渔民的捕鱼情景及福安风光,感受水乡之美,体验水乡劳动人民的快乐,了解家乡福安的风景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挥电脑课件在构字方面的优势,规范学生的书写,体验汉字的美。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复习引入。
生纷纷出示收集的材料。
师:那就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培养收集能力,构建起新旧知识的联系,焕起在学生意识中储存的对江南水乡的认知)。
师:小朋友收集的资料真是多种多样,王老师这儿也有一段江南水乡的风景,我们一起来欣赏。
课件展示江南水乡风光图。
师:你觉得江南水乡怎样?
生自由说感受。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地抒发)。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过渡:水乡真美啊!看了水乡这么美的画面,你们一定更想读课文了。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正音。
2、讨论:水乡什么多?
(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三、自读自悟,感受品读者。
1、自由读第一小节,想想都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说知道了什么。
师:能把你们感受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
3、生自由练读第一小节。
4、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以读代讲,通过美读抒发情感,把感受到的点滴用朗读表现出来。)。
5、集体读。
6、师生合作读。
师:老师邀请你们一块读,我问,你们答,咱们还可以请上表情和动作来帮忙。好吗?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要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
四、图文结合,美读欣赏。
过渡:水乡的水多,你们一定会想到水乡的什么多?(船多)。
1、生自由边看课文插图,边读课文第二小节,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课文。
屏幕出示课文插图。
师:找找看,你能找到图上哪些景物就是第二小节写到的呢?
2、生边看图边自由说有的找片片白帆,有的找驳,有的找湖面……。
(利用指导观察课文的插图,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
3、这么美的画面,该怎么读第二小节呢?
(让学生结合画面,适用已有的生活积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4、生同桌互相练读。
5、指名读。还有谁想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表达)评选小朗读能手,奖给小船做纪念。(多次的指读,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激发学习热情)。
6、集体读。
五、联动合作,能动内化。
1、拍双手打节奏,读第一小节。
2、双手轻拍桌面,打出节奏,读第二小节。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动一动,演一演,增强趣味,活跃气氛又完成内化语言的能动自我构建过程)。
六、温故引新,情感共鸣。
过渡:水乡的水多船多,人们的歌也多。水乡人民的生活大家了解得不多,王老师特地从网上找来了几张照片,我们来看看。
课件放映水乡渔民打渔情景图片。
1、你看到了什么?
2、这情景色以前,我们也在哪篇课文中学过?
生争先恐后说是识字1,夕阳·归舟·渔歌。
(以旧引新,为新知识构建引路搭桥,以此突破学生难理解的疑点)。
3、如果你是这些丰收的渔民,你心情怎样?
4、自由练读第三小节。
5、开展“挑战读”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赛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兴致高涨,十分投入)。
七、归纳方法,充分诵读。
1、想这首儿歌背下来吗?怎么背呢?
想象背,看着课文插图背,还可以用课中操的方法打节拍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有目的性地教给学生巧用背诵的方法)。
2、生自由练习。
3、生配乐试背。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上相应的表情动作,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地再现课文,完成了背诵积累的任务。)。
八、构建联系,练习表达。
1、师:水乡水多船多,歌多形成了它独特的美景,其实我们家乡福安也是美丽的地方,看。
课件展示福安风光。
2、师:让我们来当回小诗人,夸一夸家乡美。
屏幕出示句式:家乡美。
家乡什么多?
___________________。
十_______,万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自由练习。
(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培养,充分利用文本这个范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4、朗读诗:把你作的诗朗诵给大家听。(评点)。
九、互动识字,指导书写。
1、猜字谜学习生字“船”。
2、课件依次出示船字笔顺,生字空。
(猜谜学生字,化难为易,电脑课件的引领书空,学生印象鲜明,有助于生字的巩固)。
3、自学识记“咱、湖”两个生字。
4、学生描红。
十、拓展延伸,课后活动。
布置回家收集有关描写歌颂家乡的诗歌,下节课开展诗歌朗诵会。
水多。
船多。
歌多。
附板书:21、水乡歌。
专家评点:
恰当地运用课件和课文插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体会与感悟江南水乡之美;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八
1、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思维训练。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5、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
6、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7、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反义词和读句说句。
教具准备
挂图、制作带姓氏的花、拼音卡片、反义词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区别声母、韵母、读准音,认清形。
2、初步认识反义词,加强语言积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3、复习巩固认识的字,渗透分类排列的思维训练。
4、把认字、学词和认识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我会写
1、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你们的老朋友声母和韵母,还记得吗?
(2)依次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3)引导学生评价并随时纠正读音。
2、找一找。
(1)教师贴画,两座房子,分别写着声母和与韵母。
声母 韵母
(2)游戏
送声母、韵母回家。(学生一个个为他们找到家)
(3)贴完后,指读,评价。
3、写一写。
(1)学习小组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声母和韵母。
(2)各组同学合作给拼音分类。
(3)按要求把声母、韵母抄在四线格里。
(4)同桌互相检查。
(5)师生共同评价。
(二)、我会连
1、游戏。
(1)做“反话游戏”,同学听到老师的话,就用手做出相反的动作。
(2)老师说,同学做。
(3)哪位小朋友还能说出生活中相反的事物来。(如:黑与白,粗与细,高与矮,胖与瘦。自由发言。)
2、学生对字游戏。
3、学生把成对子的词卡贴在黑板上,当小老师带读。
4、动手用尺连线。
(三)、我会读
1、游戏“识字接龙”。
每个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生字卡,同桌为一组,一个同学摆出识字卡,另一个同学迅速读出字音。
2、还可以自由组合,合作玩游戏。
3、把自己认为是一类的摆在一起。(学生自由讨论,动手摆一摆。)
4、请学生上台操作,当小老师指读。
5、全班齐读。
(四)、我会连
1、出示题目。
(1)学生先自己试读,不会读的字可互相交流,或向老师请教。
(2)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
(3)指名小老师带读,全班跟读。
(4)学生自由选择词语说话。
2、试着连一连。
(1)学生在书上做练习。
(2)学习组长检查。
(3)教师巡视辅导。
(五)、扩展活动
回家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再用学过的字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五、作业布置:回家把家中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再用学过的字或拼音把名称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黑与白,粗与细,高与矮,胖与瘦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建立句的概念,会用“谁做什么”说完整话。
2、激发在生活中独立识字的兴趣和愿望。
3、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激发自觉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认识反义词读句说句。
三、教学难点:读句说句。
四、教学过程:
(一)、读读说说
1、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在家里,爸爸妈妈和你经常做的事有哪些?
(2)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书上的句子,学生读一读。
小组互相读。
2、看图说句子。
(1)出示三副孩子活动的图画。
(2)同学们看看,图上画的是谁?在做什么?
( )踢( )。
( )洗( )。
( )读( )。
(3)同桌讨论后,指名说。
(二)、我会认
1、出示“姓氏花”。
进行有趣的识字练习,请大家把自己认识的姓说给同学听,看谁得多。
2、学生交流。
(1)教师巡视。
(2)学生小组讨论,不断扩展识字面。
3、做练习。
(1)明确要求:看到认识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涂好后,读给大家听一听。
(3)如果同桌又教给你新的姓就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4激励:看看谁的花开得最美。
(1)请同学上台交流识字方法。
(2)出示课本外的姓氏,请学生读一读,涂一涂。
(三)、读读背背
1、示图,你看见了鹅,想说些什么?
(1)指名发言。
(2)这只漂亮的大白鹅被一位小诗人看见了,他像你们一样,高兴地赞美这只大白鹅。
2、出示古诗。
(1)教师范读。
(2)谁来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3)学生试读。
(4)组织学生评价。
你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体会“鹅”快活、可爱的样子,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3、教师带读,学生自由读,比赛背。
(四)、练习
1、我能看拼音写笔画,写汉字。
heng shu pie na dian
( ) ( ) ( ) ( ) ( )
2、把意思相反的字连起来。
上 左 出 大
右 下 小 人
3、加一笔,成新字。
大———( ) 木———( ) 二———( )
五、作业布置:把自己认识的姓说给爸爸妈妈听,看谁得多。
六、板书设计:heng shu pie na dian
( ) ( ) ( ) ( ) ( )
七、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十九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写好“荡”、“箩“帆”装”。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水乡美景,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起学生共鸣,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引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很美的课文《水乡歌》。知道了水乡的什么多?水多、船多、歌多(板书)。那这些好朋友还记得吗?(课件)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看“装”字。装字的字形比较复杂,谁有好办法能记住它?老师也有一个好办法:一位壮士穿上了新衣,新衣把壮士装扮得更加威武,记住了吗?伸出小手写装字,在书上描红一个。谁能给装字找个朋友?装字在文中的组词是“装满”也就是放得满满的。
3、老师把这些好朋友送回家,放进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吗?请拿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4、想不想看看水乡的美景?我们坐上水乡的船一起走进水乡。(草青青,水潺潺,悠悠湖水碧蓝蓝。雨茫茫,桥弯弯,如画美景入梦来。俯瞰水乡,千条渠,万条河。勤劳的人们在扬帆启航。丰收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6、知道老师为什么能读好吗?。对老师有个小窍门:我一边读一边想象水乡的美景就能不把课文读好。不信你也来试试。(齐读)。
二、学习第一小节。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谁来把第一小节读一读?(你真勇敢,你的声音真响亮)。
2、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提,问题是――?这是一个问句该怎么读?(他这样读可以读出问的语气,他这样也可以读出问的语气,瞧问得多好全班像他一样也来问一问。)。
3、水乡什么多?――水多,再肯定些。
4.女同学问男同学答,同桌之间也来问一问。
5.你从第一小节哪些词语看得出水乡的水多?
(千条万条)真的有一千条渠,一万条河吗?
见过渠吗?看这就是渠:人工挖出的河道。
7.还有那个词也说明了水乡的水多?
(处处)让你换个词,你会换成?到处。
8.处处绿水荡清波。出示荡。荡是上下结构的字,草字头原来指芦苇草,它长在水边所以左下脚是“三点水”,右下脚的部件像风吹来芦苇草左右飘动的样子。记住了吗?伸出小手写。
9.想想风吹来芦苇是怎么荡?用你的手你的动作来比画比画。风吹到湖面上绿水又么荡轻波?轻轻地慢慢地(老师看到波纹荡起来了,真美呀!)带着动作美美的把这一句读一读。
10.想一想水乡的水正慢慢的从水乡流出,流过你的桌子旁,流到你的椅子下多美呀。我们来把第一小节读一读。(你把绿水荡清波的美景读出来了!还有谁比他读得更好?想读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
三、学习第二节。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1.刚才学习第一小节时,我们先找出水乡什么多,再找出写水乡水多的句子。再美美的读,读出水的多,体味水的多。(书: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现在小朋友也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小节。
2.第二小节写了水乡什么多?
3.你又从哪些词语看出水乡的船多?找一找?
4.你找得真准呀,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中你能把船的多读出来吗?(老师看到千只船,万只驳了)。
5.什么是驳?谁知道?(大船后面拖着的没有动力的小船)。
6.谁想来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白帆和云多有那些相似的地方?
7.所以片片白帆在水中移动就像朵朵白云在天空中飘动。
8.出示帆。这个字全班读,师画,这是白帆。哎,你有什么发现?
9.右边的凡字跟帆的样子很像,因为白帆是用布做的所以左边是个巾字旁。伸出小手写帆字。船有了帆才能行驶得更快。
10.白帆片片像云朵。落叶片片像――,星星闪闪像――,月儿弯弯像――。
11.我请男同学把这一小节读一读,女同学读一读,剪短发的读一读。
12.水乡的船这么多,人们用船来干什么?水乡的人们多么勤劳呀,他们用勤劳谱写了一首首幸福的歌,所以水乡的歌也多。
四、学习第三节。
1.请大家也用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的方法来学习第三小节。
2.谁来读一读这小节?
3.你读懂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你读懂了什么?谁有不懂的地方?
4.这个问题提得多好呀,我们先来看“箩”字。
5.箩筐是用什么做成的?所以上面是个竹字头,下面读罗的音。范写,书空。
6.水乡人用箩筐来装什么?
7.鱼虾丰收了,粮食也丰收了,水乡人日子越过越好,他们过上了新生活。
他们多么快了呀,唱起了快乐的歌,歌声也装满了一箩又一箩。
8.看到这一箩箩的鱼,一箩箩的水果,如果你是水乡的孩子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9.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把这小节读一读。
五、拓展。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给你们伴上好听的音乐来读一读。
1.想想水乡还有什么多?
2.那我们可爱的家乡柳州呢?出示课件。让我们也来做做小诗人来夸夸我们可爱的家乡柳州吧。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二十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3、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4)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二十一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四字词语。初步了解一些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的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初步感知课文按参观顺序记叙农业变化的写法。
两课时
同学们,什么是农业?你们想了解农业的变化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
3、检查识字效果。
4、出示有生字的长句,指名读。
5、“开火车”读课后“读读记记”的四字词语。
6、出示本课生字,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1、自由读课文。
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农业的变化大?
1、自由读、分小组读课文。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指导朗读两个难句。
5、小组练习:根据图片配上文字,练习解说。
6、全班汇报,评选最佳讲解员。
逐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四字词语。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农作物的大棚。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篇二十二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孔子教案――小学语文。
2、 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 学会写摘录笔记。
二、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 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 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 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 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7409945.html】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小学语文水乡歌教案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
小学语文水乡歌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本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写了水乡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兴旺景象,赞美了水乡的崭新生活,抒发了热爱水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自成三节,采用问答......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小学语文水乡歌优秀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二年级语文《水乡歌 》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