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案11_校本课程实施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0:47:4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校本课程教案1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校本课程实施教案”。

校本课程教案

第11讲 英语幽默小短文

教学目标

了解中英文幽默的差异,学会看和理解英语的幽默,了解英语幽默的一些语用原则.教学内容

一、幽默研究综述

幽默首先是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在人类的早期出现的,对幽默进行研究最早也是从美学的角度进行的,这在古代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是如此。胡范铸在《幽默语言学》一书中谈到了西方古代的“笑”的理论主要凝聚在喜剧之树上,康德、黑格尔等人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各种喜剧艺术;中国古代“笑”的理论多半散见于对“笑话”机理的领悟,对“笑”的审美标准以及社会功能也有很多的讨论。①后来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论及幽默。国外的幽默研究对幽默产生的心理动力也进行了探讨,一般而言,传统的幽默理论和幽默研究大体可以归入三大理论范畴:社会行为角度的优越/蔑视论;心理分析角度的释放论和心理认知角度的乖讹论。②幽默的优越/蔑视论是把幽默当作一种文明化了的攻击形式。其基本观点是:笑的人处于优势的地位,而被笑的人处于受鄙视的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黑格尔等。幽默的释放论是把幽默看成是由于压力、斗争或紧张而产生的精神、神经或心理能力的一种发泄方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弗洛伊德、伊斯特曼等。乖讹论认为笑是对不伦不类事物的反应和对一个情景同时属于两组绝不相干的事件的顿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③三大传统幽默理论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片面性,比如,优越/蔑视论只适用于当自身条件优于他人时才能产生的幽默现象;而释放论更多是对幽默产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的探讨,等等。在我国“幽默”被赋予一种现代美学意义内涵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是林语堂先生从英语中的“humor”一词音译而来的,林语堂先生的研究在当时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对幽默的研究,通过传统的、有着各自局限性的优越论、释放论和乖讹论三个经典理论的引导,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学科的交叉的研究领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以来,语用学、认知学和语义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吸引着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的学科开始涉足对幽默的研究,并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Attardo(1990)从违背格赖斯的会话原则的角度解释了幽默笑话的产生;Ritehie(1999)对幽默言语的产生则从计算的角度进行了研究;Hnahcer(1980)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来解释笑话的产生。Raskin(1985)用脚本的对立来理解幽默;Aiatrdo&Raskin(1991)把幽默的语义脚本理论(Semantie Seript Theory of Humor,SSTH)扩展成了言语幽默的普遍理论(Geeneral Theory of Vebral Humor,GTVH),这个理论可以对相对较长的幽默语篇做出解释;Norrick(1986)、Coulson(2001)通过“框架转换”(frame-shitfing)的方法来理解幽默言语;Jodlowiec(1991)、Curco(1995)、Larkin(2000)、Yus(2003)采用关联理论来解释幽默言语的理解;Giora(1991)运用她所提出的“有标记的信息量需要”(marked inofmration requirement)和“最佳革新假设”(optimal innovation hypothesis)对幽默言语的理解做出了解释。④

对幽默语言的研究也是我国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长期以来关注的研究课题。胡范铸先生的《幽默语言学》(1987)是我国第一本系统地研究幽默语言的语言学著作,其他的幽默研究专著还有孙绍振的《幽默基本原理》(1990),瓜田的《幽默语言操作》(1993),龚维才的《幽默语言艺术》(1993)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幽默语言的产生、理解、及功能等方面作过较多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比如陈春华(1999)对幽默言语的产生主要是从语用推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南佐民(2000)则从语义作用的过程对幽默言语进行了探究;袁彩虹(2002)从语言要素变异技巧的角度分析了幽默所产生的效果;刘乃实、熊学亮(2003)从语用学的面子和礼貌原则解释了幽默的产生。以及中国期刊网上很多以幽默语言为题的优秀硕博论文等,都对幽默语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精辟的分析。

二、幽默语言学研究综述

幽默语言是说话者高超语言运用能力的体现,又是说话者明敏睿智的见证,体现了一个人对语言的活用能力。近二十年来西方的不少语言学家如拉斯金、阿塔方、波切普佐夫等都对幽默语言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研究。阿斯金提出了“笑话的合作原则”,认为幽默交际会同时受到格赖斯会话原则和幽默准则的控制。阿塔方也试图从语用角度对幽默语言作出全面的解释。总的说来这些语言学家运用“会话合作原则”、“关联理论”、“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以及语境、预设、指示词等语用学理论、认知科学的“概念合成理论”等分析幽默话语,对幽默的本质、认知机制、语用价值、语用特征、策略、技巧、功能等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⑤

近年来,我国从语言学角度对幽默的研究也一直是热点,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刘苹的《言语幽默语言学研究综述》(2005)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对幽默语言的语言学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研究。杨洁的《幽默语言的类型与应用》(2003)则把幽默的类型做了具体的分析;王勤玲的《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2005年)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幽默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王坛的《幽默研究综述》(2006)则比较系统的对国内外的幽默语言学的研究做了梳理并有所创新。总之,他们的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近二十年来的对幽默语言语言学研究,将幽默语言学的研究角度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种:

1.语义学角度

语义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是从脚本对立、语篇载体或语义跳跃的角度来研究幽默的产生。Raskin(1985)的脚本理论(Script Theory of Humor(SSTH))及Attardo&Raskin(1991)的普通言语幽默理论(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GTVH))都是从语义学的角度对幽默语言研究的重要理论。脚本理论是通过语义脚本来模拟笑话接收者如何使用一些语言知识来解释笑话文本的。SSTH认为一个文本如果有两个相互对立的脚本然后部分或完全顺畅就能产生幽默,脚本对立是这一理论假设影响笑话的最重要的因素,但忽略了影响笑话的其他参数,有其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GTVH认为言语幽默包括六个幽默源素(knowledge resources(KRs):幽默言语(language(LA),此处指的是笑话的实际语言表达)、叙述策略(narrative strategy(NS))、对象(target(TA))、情境(situation(SI))、逻辑机制(logicalmechanism(LM))、对立(opposition(OP))等等⑥。

还有两种语篇理论是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言语幽默,分别是结构主义理论和符号理论。这两种理论分别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义元素的对立或者多义来分析对话中幽默的产生。而Minsky(1980)和Coulson(2001)运用框架转换(frame shifting)和空间复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来阐释幽默言语事件中的语义跃迁过程。他们认为幽默效果常常产生于出人意料的框架转换,把幽默欣赏者在进行框架转换时从一种理解方式过渡到另一种理解方式的过程仿称为“语义跃迁”(se-mantic leaps)过程,以表示欣赏者先后两次作出的释义之间的巨大差距。

2.传统修辞学中的辞格角度

修辞格角度的研究就是借用传统修辞学中一些修辞格来“解释”幽默语言的产生以及理解。我国语言学界从二十年代开始研究幽默,一直把幽默划属修辞学科研究范畴,即将幽默看成是一种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方式。张弓先生是第一个明确地把幽默纳入修辞学研究视野的,他认为幽默是汉语修辞格重点表达方式之一。此后很多的学者也一直认为幽默只不过是一种语言运用上的辞格。而胡范铸在《幽默语言学》一书中将幽默看作是一种精神现象,既不同意也不囿于张氏所提出的“一种辞格论”,而是拓宽视野,并且区分了广义、常义、狭义三个层次。⑦ 广义幽默与生活中的可笑性相当,常义幽默则指理智上的可笑性,狭义幽默特指其中蕴涵智力的一种宽厚温和的态度,这种幽默的可笑性富有灵气和生命感。胡范铸先生主要关注的是言语幽默的修辞表达方式,即认为幽默本身并不是一种辞格,而是通过一些的修辞表达方式来形成的。

3.语用学的角度

随着我国第一本语言学专著《幽默语言学》的出版,西方的语用学理论逐渐在国内得到推广与普及,西方语用学的理论和观点被广泛引入到幽默语言的研究,而且从语用学角度对幽默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也是多方位的。比如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指称语、前提、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等。在这诸多的幽默理论中,运用的最多、最普遍的是Grice的合作原则、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和W ilson的关联理论。

美国的哲学家格莱斯(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⑧。合作原则又包括四项准则,每项准则又包括一些次准则:①量的准则,即给听话人提供充足的信息;②质的准则,即提供准确的信息;③关系准则,即提供的话语要彼此相关;④方式准则,即讲话要有条理,要简洁。在此基础上,如果说话者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了上述准则的一条或几条,交际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听话者的理解就可能与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产生幽默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合作原则的违反能创造幽默。

言语行为理论则认为说话人说出一句话时,不是在陈述一件事,而有着其它隐含在话语之后的言外之意,即一定的言语行为,这个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的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这一个句子;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这一句话所表达的隐含的真实意思;言后行为则是指这一句话在听话人方面产生的效果,它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联系。Austin把注意焦点放在言外行为上。因此,言语行为实际上专指言外行为。Searle(1969,1975)发展了Austin的理论,提出了实施言外行为的条件:基本条件、命题内容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Searle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即用一个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完成另一个言语行为。⑨言语行为理论要求听话者根据当时具体语境从字面意义领略隐藏在文字之外的其它用意,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人只听取或理解其表面意义即“断章取义”,或者所理解的含义并不是说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往往会产生幽默效果。

关联理论被看作是Grice合作原则的深化。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从语义角度对言语幽默的解释必须要建立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上。关联理论把交流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为了达到交流的成功,对话双方必须要遵循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1986)。若听者故意歪曲说者意图而产生误解,就可能产生幽默。⑩

陈春华(1999)认为言语幽默的关键在于语境的作用,违背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也可以制造幽默,但作用要小得多。师静(1999)则认为关联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幽默效果产生,“不相关”是制造幽默效果的一种最佳方式。于立蕾(1998)研究了幽默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包括参与者在内的大语境的性格特征及文化背景主要说明幽默的产生,而微观语境却说明幽默的理解;汪榕培(1996)也说“显性”和“隐性”语境是言语幽默的催化剂。11 以上这些都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对幽默语言的幽默性做了动态的研究,摆脱了以往仅就幽默语言的静态的研究。

作业布置

校本课程教案

国防教育1、我的祖国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都和**国旗护卫队,认识国旗,培养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热爱国防、热爱军队课前准备:1.查找有关北京和**广场上升旗仪......

校本课程教案

小学校本课程教案第一章认识周围的世界【教材说明】 本章包括两部分内容,分别是我们的家乡和我们的学校。教学这部分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

校本课程教案

校本课程教案巧用地方资源活学国家教材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教材:(美术校本课程)格子的世界巧做窗棂 教师:南塘中学催锦新 教学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懂得欣赏小街里仿古的各构......

校本课程教案

三年级校本课程教案一、家乡特产。 〖活动目标〗1.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丰收的愉快心情。2.关注家乡的特产,对特产的收成、价格、用途、营养等有关情况能够有一个更深......

《校本课程》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校本课程》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校本课程教案1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校本课程教案1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