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2-10-06 14:03: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天安门广场》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安门广场》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天安门广场》教案1

一、情景引入

1、出示课件:校门正门照片:

2、能告诉我这3张照片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

3、天安门照片

4、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同一座宿舍楼,为什么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呢?

2、板书:同一景物在不同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不一样

3、展示自己从不同角度拍的同一物体的照片

4、交流看法。

三、建立空间观念

1、课件: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宿舍楼等图片

2、能告诉我这5张照片是从哪个方向拍摄的吗?

3、说说你的辨认方法

4、学生回答

5、归纳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画面的特征来确定拍摄的位置

四、拓展延伸

1、播放不同角度拍的天安门广场图片

2、能告诉我这4张照片是从哪个从哪个位置拍摄的吗?

3、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4、课件:出示4幅画面

做课本59页试一试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今天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学校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画面怎样?请同学互相去看一看,画一画

《天安门广场》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时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学生对空间想象的难度。

1、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基础。

上课伊始,让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将语文学科融入到数学当中,学生会感到新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第2课时只出示一组连续拍摄的照片,没有提供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让学生推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这样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缺少的必要条件,知道这些条件对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那么在学习新课时就会留意观察,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对于新知识的探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对于本课时的内容,更适合动手操作加想象。学生用学具代替图中的建筑物摆一摆、走一走,在头脑中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境,把自己当成坐船游览的人,这样多方面结合,解决问题就会变得容易一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观察用的各种实物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到的景物照片若干张照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课文录音,谈感受。

师: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语文也密不可分,请听录音,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录音播放课文《画杨桃》)

(1)引导学生说一说“我”把杨桃画成了什么形状,“我”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结合实际举例。

你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3、引入新课。

小玉假期到天安门广场去参观,她分别站在4个不同的位置进行拍摄,我们来看一下她都拍到了哪些景物。(板书课题:天安门广场)

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回答问题,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到数学学习中,能够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兴奋活跃的气氛中了解物体的形状与观察角度有关,为下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上面的大图。

提问:这幅图上有哪些建筑物?小玉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

请学生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增进对天安门广场的了解,同时明确拍摄的位置。

2、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中间的两幅图。

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你是怎么区分的?

(学生观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一幅图是从位置①拍摄的,因为这幅图拍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

生2:第二幅图拍到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和右面,是从位置④拍摄的。

小结:只要抓住照片中主要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就能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

3、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下面的两幅图。

提问: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

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看一看,再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在位置②和位置③都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和左面及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但在位置③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范围要小一些,且看不到毛主席纪念堂的左面。因此,左边这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

小结:抓住图中主要景物的距离不同来确定拍摄位置。

4、想一想,从位置③拍摄,可以拍到什么?拍不到什么?

学生用学具代替图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进行模拟拍照。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观察的结果来进行充分的空间想象,进行判断或排序,真正从生活体验中建构出数学知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互动是数学学习的基本途径。同时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方法,使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天安门广场》教案3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什么位置拍摄的,体会不同方向观察对象形状的变化。

2、能正确辨认以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1、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人行道上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观察周围的社区或村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画面怎样,从高楼上或山顶上观察地面的景物,看到地画面是什么样的。

2、师:同学们都很注意周围的事物,如看从面前开过的汽车,从不同位置观看附近的社区和村庄,同学们都有体会,我们交流一下。

3、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观察景物的实际体会,现在请打开课本第58页的上半部分。

从①②③三个不同的位置,拍摄了天安门广场的三幅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各是从几号位置拍摄的。

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活动2

1、师: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现在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一个问题,先想一想,再用小立方体搭一搭、看一看。

2、与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师:两辆汽车从摄影师面前开过,摄影师自拍摄了以下三幅照片,请大家在○内标出摄影师的拍摄顺序。

与同伴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两辆车以摄影师面前开过的,先看到什么?(车头)再看到什么?(车身)最后看到什么?(车尾)

4、P58、试一试

a、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懂从空中拍下的照片,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体。

b、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吗?

c、先尝试解答第(1)题第(2)题,并与同伴说一说理由。

d、师用模型验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像。

三、活动3

P59、1、连一连

先独立观察、填写,再用相似的实物摆一摆、验证。

P59-2

审题、填写

全班汇报交流想法

《天安门广场》教案4

师:晨曦中天安门广场是如此庄严肃穆,那么节日的广场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节日的广场是 ( )的地方。

请同桌一起读读课文最后一节。

同桌齐读

生1:节日的广场是个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地方。

生2:节日的广场是个花灯齐放,礼花飞舞的地方。

生3:节日的广场是个翩翩起舞、纵情歌唱的地方。

……

师根据生的回答一一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灯齐放、礼花飞舞

五彩缤纷、犹如花园

翩翩起舞、纵情歌唱

鲜花与彩灯辉映,

礼花伴歌声齐飞

辉煌、 沸腾

生齐读这些词

师;同学们,读了这些词,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生沉默一会,有生陆续举手)

生1:老师,这些词都是描写节日的欢乐场面的。

师点头表示同意。

生2:老师,这些词前面三行是写景物的,后三行是写人们的活动。

师:(很激动)这个同学,你真了不起!懂得节日的广场除了景美还有人欢,同学们,你们还能说说类似描写热闹的词吗?

(生纷纷举手,很兴奋)

生:张灯结彩、欢天喜地、喜气洋洋、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师:这么多描写热闹场景的词,聪明的同学们,请你们选择其中一些词说一段话,好吗?

(生思考,个别生动笔写)

生1(上课比较好动)国庆节到了,街上人山人海,到处张灯结彩,花灯齐放,礼花飞舞,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在纵情歌唱。

师大大表扬,生很得意。

生2:(一直举手);中秋节到了,街上到处张灯结彩,人们纷纷出来赏花灯,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纵情歌唱,鲜花和彩灯辉映,礼花伴歌声齐飞,好一派沸腾的场面。

……

师:此时此景,我们可以用这段话中的哪两个词来概括?

(师画出:辉煌、沸腾)

师:你们知道“辉煌”“沸腾”什么意思吗?

生1:“辉煌”意思是到处很都和华丽漂亮。“沸腾”指人们都在欢呼,跳跃。

师:同学们,如果你此时在天安门广场,你最想干什么?

生又纷纷举手

生1:我想唱歌。

师:你要唱什么歌?

生1(高兴):我要唱周杰伦的歌。

生2:我要拍手,欢呼。

生3:我不走,留在那儿。(师补充:真是留恋忘返)

……

师:多么辉煌,多么沸腾的时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节日的北京欢腾吧!把这个美景和欢乐记在心里吧!

全班齐读

教后感:“节日的广场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个看似浅显的提问,却是起了“牵一而动全身”的作用。正因为我以问导读,以读促思,以思促说,才有了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的动力,我不由想到,当今越来越多的教师,为了所谓课的拓展,不断的引入相关的链接知识,而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挖掘,本末颠倒,这是不对的。

“此时此刻,你如果你在广场,你最想干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产生要说的冲动,学生纷纷敞开心扉、自由倾吐,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使自己的情感和文本作者的情感一致,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朗读这段时,学生的情感才能达到饱和。所以读书时,学生的表情是兴奋的,目光的热烈的,真好!

《天安门广场》教案5

活动目标:

1 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2 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3 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 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 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

活动准备:

幼儿去天安门参观、天安门的照片、图片、阅兵仪式图片录象带

活动设计意图:

师幼互动

教育反思:

请幼儿说说去天安门参观的体会,了解天安门广场的重要用途。

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让幼儿对天安门城楼的外观进行描述和绘画。

一、谈话:

幼儿介绍参观后的见闻。

二、看录相,让幼儿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国旗每天从这里升起。

1、幼儿参观时对天安门广场看的比较仔细,要求教师为他们留影。

2、了解并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最大的广场,并了解相关的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

3、幼儿对人民英雄纪念碑渴望有更多的了解。

4、能简单说出天安门城楼外观

5、绘画天安门。

6、幼儿基本上能对天安门的外观进行描述。

幼儿通过组织活动,每周一升旗的时候幼儿都有一种作为中国人的神圣自豪感。

教师能有重点的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介绍。幼儿都知道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重点指导幼儿在绘画天安门时表现的天安门顶盖是金黄色的琉璃瓦,有红色的城墙,城墙上五个城门。

《天安门广场》教案6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节。

2.练习给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意思。

3.知道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录象、课文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校对订正。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这段的段意。

质疑过渡:学习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地方?

(2)听读课文。听读第二自然段的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讨论理解。

你觉得怎么样?哪儿看出她雄伟壮丽的?

(相机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在理解上述词语的基础上还要抓住“红、黄、蓝、白”等词来体会雄伟壮丽)

(4)看图激情。

出示挂图,师介绍。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

讨论出示:

①读课文,想想这段主要与广场的什么地方。

②听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③找出有关词句,体会广场的雄伟壮丽。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第3自然段。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

指名上台来摆、贴广场上这几座建筑物的示意图。

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广场的雄伟壮丽。

(相机理解体会:“眺望、矗立、高大、金光闪闪、巍峨壮丽、遥遥相对”等词语)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2)“向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

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3)“象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是新中国的象征?

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4)看图激情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2)“升旗仪式“是什么时候举行?“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是什么意思?

(相机解释:“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第6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时候的广场?节日到来时,白天广场什么样?夜晚广场什么样?

(2)出示:

每当节日到来,广场更是( ),( ),无数盆鲜花组成( ),把广场装点得犹如( )的大花园。入夜,( ),( ),广场( )。来自各地的人们( ),( ) 。( )与( )辉映,( )伴( )齐飞,广场( )起来了。

讨论天空,看图理解所填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同学们心理感到怎样?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一段?

指名读,齐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再看广场录像,你想说些什么?

2.齐读全文

板书设计

5.广场

新中国的象征。

纪念碑、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

纪念堂意义。

雄伟壮丽博物馆节日里美丽热闹。

人民大会堂非凡。

《天安门广场》教案7

教学内容分析:

“天安门广场”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了解了观察点、观察角度对观察范围影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首先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主题照片,并在主题照片中标出4个观察点,接着出示两幅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和形状,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行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能力,让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所提供的照片或画面,要看懂图中各个拍摄位置与天安门广场中主要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正确识别和判断所拍摄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及判断照片的前后顺序,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的拍摄位置和方位。

3、通过探索辩认照片拍摄位置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辨认一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相应画面,正确判断连续拍摄的某一景物的先后顺序。

教学难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学情分析:

“天安门广场”这一节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这个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的。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十分差,也缺乏相应的观察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从画面观察物体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板题,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

在讲台中间摆放三样物品让学生观察,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请你从不同的位置(左面、正面、右面)观察老师给出的这一组物体。

2、说说你从三个位置看到了哪些物体?

3、你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这一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

请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点拨,引导学生说出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画面是不一样的,最后小结归纳板书黑板:

同一组物体,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设计意图:用实物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为下面解决从画面观察物体的问题打下基础。)

创设情境,引入课本例题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旅游吗?那你们知道北京有个很雄观的天安门广场吗?

2、谁能说说你对天安门广场有哪些了解?

3、天安门广场这么雄伟壮观,你们想不想去参观呀?现在,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吧!

活动二:

1、刚才,我们了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大小等知识,老师这里还一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1)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张图上还有①②③④这四个数呢?你能分辨出课本36页这四张图分别是站在哪个位置拍摄到的?

四人小组讨论:这四张图分别站在哪个位置拍摄到的,你是如何观察的,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2)淘气在这四个位置拍了四张照片,请先看第36页中间两幅

2、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从天安门广场的哪个位置拍摄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辨认。

(1)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和方法。

(2)评价学生回答,学生互评或教师评。

3、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本36页下面的2幅图,哪幅图是从位置②拍摄的?哪幅图是从位置③拍摄的?你有什么好办法?(课件出示图)

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作提示和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发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画面不同,说明观察角度对观察的效果影响非常大。(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寻找相似位置拍摄出照片的细微差别,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再通过对同一位置能看到的`物体和不能看到的物体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想象等过程,建立学生空间想象的意识,培养想象能力,真正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四、应用方法,提升能力

1、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2、判断拍摄顺序。

我们到一个地方参观或者旅游,拍摄照片的时候很常会进行有顺序的拍摄。现在淘气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一个地方。

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试一试”主题图,把下面四幅照片按照拍摄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是什么样的?

课件出示a、b、c、d四幅图片。

(1)先让学生根据想象独立填一填,并从A处出发,看一看船在“河”航行时所看到的三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与自己填写的一致。

(2)学生小组里讨论交流。

(3)学生反馈汇报。

3、

课本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掌握了节课所学知识。)

六、作业

完成金牌学案的相应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

同一组物体,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景物)

(拍摄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观察点所处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形状也会不同的内容。教学时,我先用实物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体验,丰富、发展他们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为下面解决从画面观察物体的问题打下基础。这样,在教学天安门广场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相互提高,弥补不足,增强力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是在练习中,发现有些学生对观察点较近时,拍摄照片的细微差别分辨不清,接下来要让学生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天安门广场》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天安门广场为什么是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三、实验目标

创设情境,调动情感体验,自由表达。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在课件中导入课文

1、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会唱的一起唱。

2、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不准确就看看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帮助理解

4、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

5、看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快快打开书27页,你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看看谁,漫步后能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印象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2提出读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

3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2)出示长句。

4你用什么词来形容天安门广场?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二、精读细品,读中感悟。

天安门为何给你留下这样的印象?你从那些段落体会到的,请通过默读,在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读出你的体会。

1、出示课件相应指导

(1)指导品味第一段

a.对“最宽广、最壮观”两词,引入资料“天安门广场东西宽500米,南北长880米,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中心干道可同时通过120列游行队伍,宽阔的广场可容纳100万集会。”

b.再读这一段,抓住重点词“最宽广、最壮观”读。

(2)指导品读二、三段

a.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默读课文23自然段,

(a)划出建筑物的名称(b)找出方位词

b.四人小组合作用学习文具摆一摆,讨论填写课后第四题。

c.请学生填写课件,注意准确运用方位词。

小结:这是转换方位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写一处景物常常运用这种方法.

d。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物中,你最感兴趣,最想去游览的是哪一座?为什么?

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

y.招聘导游带领全班去天安门广场参观。(介绍布局和景观。要求说明景物特点)

教师相机展示课件,加深学生对各个景点的印象,理解重点词语。

(过渡)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自己去北京时的事情,引人开国大典。

(3)指导学习第四段

a.师语言渲染:55年前,这庄严的声音宣布了一个民族新生,宣告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

b.播放课件,一同听听这无比庄严的声音。

c.指名说说,听到这声音你有什么感受?请将这感受读出来。

d.让我们带着这无比的自豪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小结:有一首诗中有这样一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于四时同”,其实,“天安门广场一天中,风光不于四时同”。我们下节课,再去看看它不同时刻的风光吧。

天安门广场 第一课时

《天安门广场》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构造,欣赏天安门广场的宽广、壮观。

2、感受天安门的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检复导入。

1、上课铃响了,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吗?请读课题。

2、汇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收获好吗?用“天安门广场”这一词组说一句话。看谁说得精彩。

3、听着同学们的介绍,你们知道老师现在有一个什么心愿?

4、我们是知心朋友,我想请你们做导游行吗?怎样才能做好导游?请按你的想法努力。

二、学习2、3节,了解天安门广场概况。

1、仔细读文,先找一找天安门广场上有哪几种典型建筑?用序号标出。

2、这些建筑在天安门广场的布局是怎样的?(仔细读文,找到根据,划下相关词语。)

3、请一学生上台为我们指点游览路线。请介绍经验,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然后同桌互说。让我们来欣赏,播放.课件。

4、你对其中哪一建筑最感兴趣?把它介绍给老师听。抓紧时间准备。

你的介绍可与文中内容有所相同,也可进行补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目的只有一个,令人心驰神往。

三、学习4、5、6节,感受其历史意义。

1、天安门广场闻名于世,仅因为这一个原因吗?你还知道天安门为什么令全国人民向往吗?

2、是的,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让我们追溯历史,再看那庄严的历史时刻。播放.课件。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3、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现在让我们用我们的声音向在坐的各位老师再现这辉煌的历史场景。

4、也正因为此,全国人民无比敬仰它,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一定会来到天安门,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以表达自己对它的挚爱之情。请看(播放.课件)

5、仔细读文,请你为这一场景配上解说词。

6、每逢节日,全国各族人民来到天安门广场就象扑进母亲的怀抱,尽情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请用心读第六节,圈划出让你感受到天安门广场壮美的词句,并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7、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觉得天安门是花的海洋,是歌的海洋,是人的海洋,是欢乐的海洋……

四、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好奇心得到彻底满足了吗?

2、老师认为最佳导游奖现在还不能评,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写导游词,要引人入胜。

3、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请你给同学提个醒。

4、我们于八月三十一日评选并举行隆重的颁奖大会。

《天安门广场》教案10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爱祖国、爱国旗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课含义较深的句子,体会感情。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记叙了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写出了我的联想,表达了“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像等形式为学生创设情景,在学习中学会质疑、解疑并运用搜集的相关资料破除难点,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身感受它的神圣。我们来学习《天安门广场观升旗》的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说说这课书讲了一件什么事?

哪几个自然段介绍升旗的全过程?(2——8)

这篇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做一件事有先有后,我们在学习时,一般情况下也应遵循这个规律。

(二)精读课文

1、 分段读课文,文章哪段重点写了观升旗的经过。

2、 默读这一段,思考:在升旗过程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用不同符号画在书上。

预想:讨论积极性不高,或,说不到真点上,不注意方法。

措施:讨论前讲明要求,适时进行指导,巡视。

3、 集体讨论

4、 指导朗读: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表达激动、兴奋的心情应怎样表达?自己读一读。

5、齐读最后两句:

“蓝天下,国旗像一团火焰。国旗啊,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这句话什么意思?表达了“我”什么感情。

5、 想象你就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包含感情地再读最后两句!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最值得你学习?(哪写得最好?)

3、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十分清楚、有条理的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升旗的全过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三、 作业:

1、有感情的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天安门广场观升旗

《天安门广场》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升旗仪式的过程,体会“我”爱国旗、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至七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我”的所想所感,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是事情发展顺序写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年的十月一日,总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升旗仪式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不懂的字词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动笔画下来。

三、检查初读情况,学习生字新词

1.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纠正易错字读音:摄 冉 冈 焰

重点识记生字:肃

3.理解词语

说一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的意思。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肃:恭敬。

冉冉升起:慢慢地向上升。冉冉,慢慢地。

彻夜不息:整夜不灭。彻,通。

 四、把握文章写作顺序

1.文章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升旗仪式全过程。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哪些内容?

2.想一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五、质疑

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对于易于理解的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即时回答。涉及文章更深意思的问题,写在书边,留在深入读书时共同讨论。

六、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八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升旗仪式?

2.深入读书,抓住重点语句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升旗仪式中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认真读书,动笔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②学生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③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阅读收获

要点:

A“只见一队武警战士,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城楼下走出,踏过金水桥……”说明武警战士动作一致,步伐整齐有力,经过严格刻苦的训练。他们充分表现了国威、军威。想一想,这段话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B重点理解“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心咚咚直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庄严感从心中升起。”“从未有过的”“庄严”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看到国旗冉冉升起,“我”想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

3.指名读第八自然段,思考:升旗仪式结束后,“我”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国旗永远在我心中?

出示:“国旗呀国旗,你永远在我心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作者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介绍了升旗的全过程,有条理地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五、练习

背诵文章第五——七自然段。

六、小结

《天安门广场》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3、知道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品读、感悟、交流,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障碍进行诊断与矫治。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基础性诊断

1、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让学生仔细观察天安门的布局,指名学生口述。

师:想不想去游览一次?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优化新授

(一)、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词。

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注意读通读顺课文,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最宽广、最壮丽)

(二)、住重点词句,探究课文内容、语言表达

师: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丽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景物和场景?

1、学习第二节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地方?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讨论理解:你觉得天安门怎样?是从哪看它的雄伟壮丽的?(相机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在此基础上还要抓住“红、黄、蓝”等词体会天安门的雄伟壮丽)

(4)、看图激情,师声情并茂介绍画面。

(5)、导读出对天安门广场的赞美。

2、学习第三节

(1)、小结第二节学法。

(2)、自学第三节。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3、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课文,注意理解“向往”“象征”。

(2)、思考:为什么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为什么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

(4)、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

4、学习五、六节

(1)、读第五节,理解“曙光、晨曦、雄姿、旭日”等词。

(2)、指名读,思考:“升旗仪式”什么时候举行?你怎么理解“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

(3)、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

(4)、自由轻声读第六节。

思考:节日到来时,天安门广场怎么样?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又是怎样?

(5)、幻灯出示“每当节日到来,天安门广场更是(),()。无数盆鲜花组成(),把广场装点得犹如()的大花园。入夜,(),(),天安门广场()。来自祖国各地的人们(),()。()与()辉映,()伴()齐飞,天安门广场()起来了。”

讨论填空,看图理解,所填词语。

(6)、指导朗读: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象,这么热闹的场面,你们心里感到怎样?

(指导读出欣喜、激动)

三、二次感知,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读第二节,相信大家必定还有收获。

2、自由读,边读边作记号,用“~~~~~”画出表示事物的词。用“——”画出表示方位转换的词。

3、汇报交流,师生总结。

(广场北端)天安门—(前)—金水河—(上)—金水桥—(两旁)—华表—(上面)—

4、小结方法。

告诉学生这是转换方法的一种,即从一种景物开始逐步承接转换。我们写一处景物时通常要运用这种方法。

5、适时迁移,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现在大家现学现用,选择一处景物写一段话,同桌可以交流

(2)、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四、共同小结。

《天安门广场》教案

6 **广场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表达十分精确明了。课文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广场宏伟壮丽的景色,通过阅读......

天安门广场教案

《**广场》授课教案南岔镇林场小学李晓静一、授课内容《**广场》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

《天安门广场》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天安门广场》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天安门广场 教案

6.**广场主备:朱小燕 执教:朱小燕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绿线条内的8个字,理解并熟记常用词语; 2.了解**广场建筑物雄伟壮丽的景观,知道**是新中国的象征; 3.能正确、流利......

天安门广场 (教案)

1 **广场(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4——6节。2、学习生词,理解词语。3、读懂课文,了解**广场建筑物的壮观、辉煌,知道**是新中国的象征。4、激......

下载《天安门广场》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安门广场》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