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歌》语文教案设计

教案模板 时间:2022-10-03 05:36: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反义词歌》语文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琅琅上口的对韵歌,包含了9对与儿童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反义词。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中一些情景的再现,让孩子初步认识反义词,体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和相对,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

2?能运用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记住要求会写的字。

3?能用词语口头说话,丰富语言;初步认识反义词,体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和相对,主动积累词语。

4?在写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掌握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难点

认写生字。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和相关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上两个高矮相差较大的孩子,请孩子们说说他们的不同之处。

2?孩子们,你们刚才说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你们的话语中出现了高、矮这两个词。像高、矮这样意思相反的一组词,我们称为反义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识字二的第四课反义词歌。

二、观察感悟,学习新课

1?读课题,随课题学习反、义这两个生字,并指导书写。

2?出示第一组图片:

图上画了两个小孩,一个手拿一根棒棒糖,正高兴地吃着;另一个正在喝一碗中药,眼睛里流出了泪水。请孩子说说图中有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甜苦、笑哭,同时板书:甜苦、笑哭。

这两组反义词中,有两个字我们以前没有学过,孩子们,借助拼音认识一下它们吧!

3?孩子借助拼音认读新字。

4?孩子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我们就应该牢牢记住它们的特征,避免自己再碰上它们的时候把它们的名字叫错了。我们一起来说说新朋友的特征吧!

5?教师在孩子们说出自己识记这两个生字的方法后,要适时肯定孩子们学习生字的方法。

6?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还有七对反义词,孩子们,翻开书,利用拼音,再认识几位新朋友吧!

7?让孩子用学习甜苦、笑哭的方法自学其他反义词。

8?检查孩子自学生字的情况。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

9?让读得好、记得牢的孩子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10?在孩子们能准确读出生字的基础上进行扩词语训练。

三、巩固生字,再读《反义词歌》

1出示所学的生字的`卡片,指名读。

2介绍新朋友。请孩子们拿出自己手中的生卡片,将自己刚刚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说说新朋友的特点,讲讲自己记忆新朋友的方法。

3进行口头扩词语练习。

四、进行词语训练

1指名读课后第一题中的词语。

2让孩子根据课后第二题的图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说说词语的意思。在解释词义时,孩子们可以用动作、表情等来帮助解释。比如:解释笑时,可以请孩子做出笑的表情,也可以提醒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解释。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更正和补充。

3根据图意进行口头造句练习,用上意思相反的词语。

五、拓展练习

游戏:比一比

将孩子们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说出的反义词最多。

教师可以询问孩子是怎么知道这些反义词的,并根据孩子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肯定,鼓励孩子们

在生活中主动积累词语。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分析字的构成部件。

3?教师示范容、易、难。

4?引导学生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检查。

6?交换检查作业,对孩子们的书写进行点评。

《反义词歌》语文教案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反义词歌》语文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反义词歌》教案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反义词歌》教案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反义词歌》教案设计西师版

《反义词歌》教案设计西师版教学目标: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2、初步认识反义词,体会反义词意义上的相反或相对,主动积累词语。教......

《反义词歌》语文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反义词歌》语文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反义词歌》语文教学设计

《反义词歌》语文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是一篇琅琅上口的对韵歌,包含了9对与儿童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反义词。本课教学设计通过对儿童日常生活中一些情景的再现,让孩子初步认识反......

下载《反义词歌》语文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义词歌》语文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