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案模板 时间:2022-10-03 01:15: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第二课时

赵世光、陈艳丽

教学目标:

1、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欣赏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多媒体的使用、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温故知新,字词的检查。

第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言。

1、人物研读

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方法:采用同桌合作的方法,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1:三处肖像描写:

第一处:初到鲁镇。

第二处:再到鲁镇。

第三处:死前与作者相遇。

参考: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2、肖像描写的作用:用白描的手法,概括了祥林嫂悲惨的半生,通过对比手法深刻揭露了祥林嫂所受到的摧残和迫害。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3、研读:环境描写

1、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有什么作用?

这部小说还有哪几处环境描写?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1:开头和结尾的祝福场景;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

答2: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答3:

答4:

答5:结尾的祝福景象:

小结: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三、总结《祝福》主题

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四、板书:

祝福

鲁迅

人物

情节主题:封建礼教吃人

环境

五、作业祥

1、完成活页练习1-5题

2、有能力的同学做活页练习10--13题

高媛媛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2、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2、......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1、复习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小说三要素、记叙顺序、结构安排等。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教学设......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设计/王长福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理清文本结构(倒叙)。2、学习本文“画眼睛”的人物描写方法,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主题表达的作用。3......

下载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祝福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人教版高一必修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