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
主备人董志霞
教学目的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
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3.理解描写与抒情的关系。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导入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柏树() 恍惚() 隽永()
猝然() 坍圮() 恪守() 隽秀()
熨帖() 意蕴()宿命()颓墙()
捋()肆意()亘古不变()
玉砌雕栏()窸窸窣窣()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
明确: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母亲:坚忍、毫不张扬
2.这样写有何作用?(生命感悟;生存启发)
四、学习第一部分
1.阅读课文第一节与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被人遗弃
同病相怜
作者被社会遗弃
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雕栏玉砌不复在苍松翠柏树幽
四壁朱颜改野草荒藤乐悠悠
残阳正红
废园沉静
蜂飞蚁动瓢虫升空金蝉脱壳
露珠滚动满园草木竞相荣
古旧荒芜生生不息
荒芜但并不衰败
3.作者为什么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地坛环境?
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
4.在地坛,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考?
为什么生?怎样活?
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怎样活: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
残疾但并不颓废
5.齐读六个“譬如”句
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
被肆意雕琢不能改变
身残志不残
古园成为精神乐园
(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5.生命感悟
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五、吸收借鉴
(一)写作方面
回忆漫长的日常生活需要整理出一条线索来。作者是如何把跨度十五年之久的生活琐事串联起来的?
颓废
身体残废被社会遗弃
荒芜不衰败
废弃古旧荒野古柏野草蜂飞蚁动……生生不息
豁达
残疾但不颓废
劫难不改变
被肆意雕琢 落日雨燕脚印古柏
气味……生命律动
身残志不残
顽强
(二)思想内容
1.关心残疾人
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给一份敬重,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歧视。
2.珍爱生命
健康诚可贵,生命价更高。
若为事业故,二者不可抛。
3.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
六、作业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并以《读懂母爱》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体悟作者以对母亲的感情并感爱到伟大而深切的母爱2、掌握生命启示的方式3、注意情景交融教学流程字词字词1沧桑(cāngsāng):沧海桑田”的略写。喻世事变化......
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一)认真品读全文(包括课外读本节选的三部分):1课时要求:对文章作整体感悟。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划下来,或是用笔作批注评点。(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我与地坛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我与地坛》教学新设计牐牎窘萄设想】牐牐保这是一节审美阅读课。从课文入手,按照母亲的“形象美--群像美--意象美”的思路,如切如磋,且诵且歌,引导学生去认识母亲的人性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