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蜿蜒
jí 即使
rǔ 石钟乳
sǔn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____,时而____,时而____。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一、教学目标1、教养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记金华双龙洞》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①默写生字词。②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阅读,体会路上景色①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
4、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虫字旁,你想到了什么?)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龙身体,又让你想到了什么形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