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课文分析】
一、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交代写作缘起(程君的请求)以及写作目的(记念逝者)。这个部分矛头直指反动势力(段祺瑞执政府和御用文人),洋溢着悲愤之情。
第二部分,再说写作目的(唤醒庸人牢记烈士的鲜血)。这个部分表现出作者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冷静思考和深刻剖析。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印象,表达敬重之情。
第四部分,写刘和珍遇害,既有对反动势力凶残下劣的义愤填膺,也有对民族前途的思考。
第五部分,补叙刘和珍等人遇害细节,揭示女子的勇毅伟大和反动统治者的卑劣无耻。
第六部分,评价徒手请愿的方式,寄托哀思。
第七部分,揭示烈士牺牲的意义,高度赞扬刘和珍等人的伟大品格,并寄托对后死者的希望。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二部分,说明写作目的;第三、四、五部分,写刘和珍生前及遇害;第六、七部分,评价请愿和烈士牺牲意义。
二、刘和珍形象
对刘和珍形象的刻画主要在第三节。“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明她的善良;“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她勇敢、热爱学校,表明她是一个有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学生。而在第一节也提到“爱看先生的文章”、“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则说明她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第五节提到请愿是“欣然前往”,说明她的爱国。
总之,她是一个善良、勇敢、爱校、爱国的进步青年。所以鲁迅评价她“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也说明刘和珍并非“暴徒”,亦非“受人利用”,从而戳穿了反动势力的种种谎言,揭示了它们凶残下劣的反动本质。
三、重点语句理解 第一部分
1.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作者“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学生惨遭执政府屠戮,又被流言家诬蔑,作者陷入极度的悲愤。“艰于呼吸视听”,表现了悲痛之深;“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表现了悲痛之久。“尤”觉悲哀,是因为反动文人诬蔑爱国学生,混淆视听,杀人于无形;“出离愤怒”,是说愤怒到了极点。
2.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痛苦,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句话是说作者将勇敢直面黑暗现实,写文章来祭奠爱国学生。“非人间”指反动统治所造成的黑暗现实;以“浓黑”修饰“悲凉”是移就手法,极写悲凉之深重;“以我的最大 哀痛显示于非人间”是说作者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哀痛;“它们”是拟物,揭示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文人的凶残下劣的本质;“后死者”指鲁迅自己,表现出作者对反动势力本质的深刻洞见和斗争到底决不屈服的无畏精神。第二部分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指勇于改造世界而不惜牺牲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指反动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淋漓的鲜血”指反动统治者的血腥屠杀。“真的猛士”对国家积贫积弱、民族衰亡的现状有着清醒认识,因而哀痛;他们不惧血腥镇压,勇敢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奋斗牺牲,因此幸福。这两句话是对刘和珍等烈士的热情赞扬。
2.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这是对民族性格的剖析。“庸人”正是民众的主体,他们良知未泯(对烈士尚存怀念),但健忘,苟且偷安,甘受奴役,客观上维持着非人世界的存在。而作者对于这非人世界充满仇恨,热切地希望毁灭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唤醒庸人正是作者为文记念烈士的又一原因。第四部分
1.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惨象”指血腥镇压,“流言”指舆论钳制,这两者历来是反动势力维系其统治的惯用伎俩,这也正是民族日渐衰亡默无声息的原因。
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衰亡民族沉默到极点,或者奋起反抗黑暗专制,或者甘为奴隶直至亡国。这里既有对反动统治者的严正警告,也有对民众尤其是庸人的呼唤和鼓动。第五部分
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
“这”指代“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个句子热情歌颂了三个女子的勇毅行为和牺牲精神。
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即指三一八惨案日中外杀人者相互勾结血腥镇压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伟绩”、“武功”,反语。这个句子说刘和珍等人用生命映证了中国女子的伟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卑劣无耻。第六部分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这里用比喻评价徒手请愿,指出这并不是一种可取的斗争方式。如同大量的木材只能形成一小块煤,无数的流血牺牲只能推动历史的一点进步,而请愿是无助于历史进步的。这里反映了鲁迅对历代统治者反动本质的深刻洞见和对历史发展的理性思考。2.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此”代前文所引陶潜诗句,意为:自己死后,亲戚有的还沉浸在悲痛中,而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表示过哀悼,死亡对于生者引起过悲痛,而对于自己不过是将躯体寄托给山陵。陶潜的《挽歌》原本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清醒和对死亡的豁达。鲁迅在这里引用一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二是寄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第七部分
1.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这是作者对烈士牺牲意义的客观评价。第一个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即刘和珍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互相救助的事实证明了一点:中国女子虽被各种专制制度压抑了几千年,但没有失去她们固有的勇毅精神。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烈士的牺牲,有可能唤醒苟活的庸人,使他们看到这个衰亡民族的一线生机;而真的猛士将会受到激励,更为勇敢地前进。
四、补充:陶潜《拟挽歌辞三首》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五、问题设计 整体把握
1.阅读全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划分层次。(略)研读第一部分,第3节 2.“我实在无话可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极度悲痛(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极其愤怒(出离愤怒)。3.为什么说“所住的并非人间”?
执政府屠杀爱国学生(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御用文人污蔑学生(阴险的论调)。4.说明末句中“浓黑”、“它们”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并解释“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中“这”的含义。以“浓黑”修饰“悲凉”是移就手法,极写悲凉之深重; “它们”是拟物,揭示反动统治者及其帮凶文人的凶残下劣的本质。“这”指“我的最大哀痛”,即纪念文章。研读第二部分,第1节
5.解释“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内涵。
“真的猛士”对国家积贫积弱、民族衰亡的现状有着清醒认识,因而哀痛;他们不惧血腥镇压,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奋斗牺牲,因此幸福。6.“庸人”是怎样的人?
“庸人”是民众的主体,良知未泯,而又健忘,苟且偷安,甘受奴役。但可以被唤醒,共同改变旧世界。研读第三部分
7.结合全文,概括刘和珍形象。
是一个善良、勇敢、爱校、爱国的进步青年。研读第四部分,第5节 8.“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反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和舆论钳制。
9.衰亡民族“爆发”或“灭亡”的关键何在?
能否唤醒大众,和真的猛士一起奋斗,来改造这旧世界。研读第五部分,第2节 10.解释“伟大”、“伟绩”、“武功”的含义。“伟大”,歌颂刘和珍等人在枪林弹雨中不惧牺牲互相救助的勇毅精神。“伟绩”、“武功”,反语,斥责中外杀人者相互勾结血腥镇压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的卑劣行径。研读第六部分
11.鲁迅对徒手请愿持何态度?为什么?
反对。历史的每一点进步,其代价总是巨大的,但请愿不能推动历史进步,遑论徒手。12.引用陶潜的诗句,有何作用?
一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二是表达愿逝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研读第七部分
13.说明“死伤者对于将来”有何意义?
彰显出中国女子的勇毅精神;唤醒苟活者;激励真的猛士。
【教学建议】
一、重视诵读。
二、从原文来理解文章,理解鲁迅,勿概念化。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及其文章的写作背景2 熟读课文,通过事迹来分析刘和珍的人物形象3 学会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叙诉他们的行为事迹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记叙散文的含义以及特点2、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粘文杰教学目的1.了解作品背景,把握行文思路,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究作品丰富意蕴,揣摩文段深层含义。 3.背诵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