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上第第五单元教案(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语文七上第五单元教案”。
19.《皇帝的新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理清故事线索,把握情节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深入解读课文,认识文章的思想意义及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合作探究荒唐骗局产生的全过程,训练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引导学生吸取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养料;鼓励学生鞭挞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把握情节发展线索;认识文章的深层意味及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将熟悉的童话作“陌生化”处理,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教学准备:预习提要(附后)、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拉开舞台的帷幕,观看台上的表演,也许我们会拍案叫绝,赞叹不已;也许我们会捧腹大笑,一笑而过;也许表演早已结束,而带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思考„„
今天,让我一起来学习著名童话大师安徒生创作的童话《皇帝的新装》,看看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这篇童话的思考有几分、思考有多深。
二、梳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以什么为线索?
1、老师就有关“线索”方面的知识作提示。
2、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3、引导学生理解“新装”这一线索具体是怎样贯穿文章始终的。
三、探究
1、过渡语:一件新装、一件似有实无的新装、一件虚无的道具,却“成功”地演出了一场骗局。
2、交流:在整个骗局中有多少骗子?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3、交流:骗子为什么要行骗?你认为骗局何以能“得逞”?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4、交流:揭穿这场骗局难吗?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做? ①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②老师补充并整理。
5、交流:透过一件虚无的新装、一场荒唐的骗局,我们看到了什么? ①照应导入语。
②学生交流预习成果,老师适时作出评价。③老师补充并整理。
四、拓展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披上“皇帝的新装”的人或事? ①要求学生结合身边的、熟悉的人和事,谈谈自己的看法。②老师引导学生相信真善美,追求真善美。20.天上的街市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想先给同学们讲一段中国的历史。作者用假想似的乌托邦来代替自己心中向往的光明,这就产生了《天上的街市》。在这极端的痛苦中,作者竦身一摇,试图摆脱痛苦,为了安慰自己,郭沫若甚至设想了一个自由生活的画卷,通过对美好生活的设想,他能否看到希望?请听诗歌朗读。二,熟悉诗歌,读出诗歌的音乐美
1、学生听录音朗读,并归纳朗读技巧。(这种感情基调的诗歌应怎样朗读?)明确:轻柔,恬美,舒缓,略带一些忧郁。【板书:音乐美】
2、学生试读。
3、老师范读,学生明确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的划分。
4、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节奏。三,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图画美
1、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这首诗中,给我们描摹了哪些图景?【板书:图画美】
明确:街灯(明星)---------街市---------物品----------牛郎织女 【板书】
2、小结:作者在第一节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星光与灯光互相辉映的美丽夜景;第二三两节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富饶之景;最后一节展现出的是牛郎织女幸福浪漫的甜美生活。请大家再读诗歌,并在脑海中重铸这三幅优美的风情画。四,深化延伸,读出诗歌的情感美
1、向往自由与美好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追求,但就我们所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并不是这样舒适惬意,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首诗。【出幻灯片:迢迢牵牛星】
2、请同学简单说说诗歌牛郎织女的命运。
3、请同学说说《天上的街市》中牛郎织女的命运。
4、为什么郭沫若会颠覆两人的结局?
(结合导入的时代背景:体现了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作者连续使用“定然”这样绝对的词语,又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板书:情感美】
6、再读诗歌,体会郭沫若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五,写法探究
1、作者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写到理想,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呢?
明确:想象和联想 由实到虚
比如:由街灯联想到明星 由明星联想到街灯
想出天上的街市,这是作者的一种创造,这就是想象。小结:由甲到乙,如果现实中能够找到实物,这就是联想。
由甲到乙,如果现实中找不到实物,这就是想象。【板书:想象
联想】 六,迁移训练
1、了解了想象和联想之后,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出幻灯片】 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说说从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用你想到的事物创作一个小故事。
七,课内小结
本诗由远远的街灯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了天上美好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激励我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让我们再一次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街市,再读课文。
21.《女娲造人》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重点生字词。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3.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教学难点体会女娲为人类所作的贡献,感受人的可爱与生动,给世界带来的精彩与生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1.导语:据说,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除了因为他偷取火种,造福人类,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而在我们中国的神活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今夫,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女娲造人。
3.认识人物:学生根据课外阅读经历,谈谈对女娲的认识。
4.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对课题质疑:是的。传说中,女娲是一位人首蛇身的女天神,她心地善良,而且神通广大,为人类做过许多好事,她被称为人类的始母,因为传说中,人类就是她一手创造的。那么,看了“女娲造人”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5.学生自由根据课题质疑,教师适当加以梳理、板书。⑴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⑵女娲是怎样创造人类的? „„
6.教师小结导读:让我们带上问题去阅读,到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自学解疑,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学提纲,引导独立阅读及合作交流。⑴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⑵遇到生字新词,多读读认认,加以理解。⑶思考刚才质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解疑。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认真自学,教师巡视,了解学情,并进行个别指导。3.小组交流解疑。4.自学反馈,全班互动。
⑴指名分段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⑵提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正确理解。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文中指世代相传。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⑶针对质疑,逐题解疑,感知故事内容。①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a.盘古开辟了天地,但在这天地里只有他一个人孤独的生活,又在寂寞中死去。没有了盘古的世界,是太寂寞了,天地间空空荡荡,连时间也仿佛静止了。
b.她不愿忍耐这寂寞,也不愿这美好的天地没有活泼的生灵。②女娲是怎样创造出人类的?
a.她开始按照自己的模样来创造一批最早的人类。她用水和泥,捏了一些同自己相仿的“泥娃娃”,将他们放到地上。b.她日夜不停地捏呀捏,捏累了就索性用树枝蘸满泥巴在地上甩来甩去,泥巴点子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人,布满了东西南北。
c.女娲又把男人和女人相配,让他们繁衍子孙,人类就这样绵延下来。⑷指名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间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 独寂寞,她用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欣喜,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人个生物取名叫人。接着又造出了许 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三、畅谈感受,体会写法
1.集体交流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引导品析文中重要细节。⑴对女娲的认识——“神”性、“人”性
①女娲的“神”性(“神”的非凡能力和神奇方法)a.一天变化七十次; b.揉黄泥造人; c.挥洒泥浆造人 ……
②女娲的“人”性(“人”的心理、情感、活动)a.寂寞孤独; b.自豪欣慰; c.忙碌疲倦 ……
⑵对写法的体会——想象大胆奇特;刻画真实合理。
①全文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这些想象以现实为基础,又充满了神奇色彩,表达了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热情,以及对人——这一聪明美丽的生物的自我赞叹。
②文中通过对女娲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细致刻画,表现了女娲的智慧与仁爱。③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自然的语言、神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引人入胜。2.结合交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段落或语句。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女娲心怀仁爱,用自己的智慧与努力创造了人类,并使人类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有了人类这种聪明而美丽的生物,大地变得生气蓬勃起来。神话传说中的女娲真是人类的好母亲啊!
2.学生介绍课前搜集或阅读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进一步认识女娲,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如:女娲曾教给人们婚姻。
如:女娲为人类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如:女娲冒险补天为人类消除灾难。22.寓言四则
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21*cnjy*com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21*cnjy*com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于:在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理解课文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审视。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原文: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赞能》)译文:
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支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方圆千里之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总结固趣
《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
《蚊子和狮子》教案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目标: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么理解蚊子可以打败强大的狮子,却死在不值一提的蜘蛛手里?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请学生散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学生概述故事内容。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请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请学生站起来说出喜欢哪句句子,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后,解释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重点品味的内容:蚊子的语言、动作描写部分。*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讨论、理解的问题: 1小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2挑战前、获胜后蚊子都吹响了他的小喇叭,这两次的心情分别如何? 3和狮子比较,蜘蛛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可蚊子为何却命丧其手?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适当地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当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如果你就是那只“小小的蜘蛛”,你想要对这只“阴沟里栽了船”的蚊子说什么?
五、延伸体会寓意
1、我们生活中有蚊子这样的人吗?你们在学习生活有过蚊子的表现吗?
2、你能再讲一个寓言故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吗?
六、质疑教材 故事讲的是蚊子和狮子的故事,蚊子被蜘蛛吃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为什么课文又加了第二段和故事情节“无关”的内容? 简单介绍寓言的结构特点:大部分寓言第一段讲述一个故事,第二段则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前面为记叙,后面是议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但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是这种结构。
七、教学建议:教师可带领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体会蚊子的心理,分析蚊子被蜘蛛消灭的原因,从而明确寓意。
八、作业:写一段有中心的话,其中用上“较量”、“凯旋”、“叹息”这三个词。
1、假设在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地逃生了。这之后,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发挥想象续写这个寓言故事。
2、写一段“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小故事。
杞人忧天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句含义,感情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在诵读中感悟文本,指导学生自悟自究,合作探究,疏通文意,体会寓意,复述故事。
3、在对“晓之者”解忧过程的探究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自觉摒弃悲观消极心态,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笑对生活。21cnjy.com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大都活泼开朗,充满好奇心,喜爱展示自我,有利于师生互动,主动学习。经过一学期的初中生活,他们掌握了一些识字释义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和资料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是探究学习的基础。只要教师能根据学习目标创设科学到位的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他们智慧的火花和超凡的才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不过,他们中的大多数有意注意的时间还不够长,贪玩好动,需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善加引导。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表达、善于倾听、归纳概括能力;注意发挥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以保证讨论合作的实效性。21·世纪*教育网 3重点难点
1、在诵读中感悟文本,指导学生自悟自究,合作探究,疏通文意,体会寓意,复述故事。
2、在对“晓之者”解忧过程的探究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自觉摒弃悲观消极心态,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笑对生活。2-1-c-n-j-y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多媒体展示图片)看图片猜成语,学生竞猜。
2、教师由俗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导入本课的学习。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活动2【活动】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道家的思想主张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21·cn·jy·com 《列子》,又名《冲虚经》,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齐人攫金》、《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中伤()
星宿()
舍然()中间()
宿舍()
宿舍()躇()步跐()蹈
杞人()充塞()
3、朗读课文。
老师先范读课文,学生再自由读,齐读,之后在每小组各找一名学生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充满感情。活动3【活动】
三、小组交流,研读课文。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翻译课文。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上交班级大家一起解决。
2、教师给各小组划分任务(按班内小组划分具体情况,把翻译课文的任务分解给每个小组),各小组上台讲解课文。
3、教师落实重点字词和难理解句子的意思。(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和句子)
4、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可以选择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活动4【活动】
四、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出示问题,讨论探究
(1)杞人为什么而忧天?开导他的人是如何开导他的?
(2)“杞人忧天”现在是什么意思?作者借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审读课文,根据自已掌握的自然知识,看看文中“晓之者”的话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不科学的?
2、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1)杞人担心天地崩坠,身无所寄,而废寝忘食。
晓之者说,天是聚集在一起的气体,不会坠毁;日月星宿也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耀的气体团,即使坠毁也不会击中和砸伤人;地是聚集在一起的土块,四处都是大地,地不会崩坏。担心是多余的。
(2)“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本文寓意: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讽刺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3)A、天(宇宙)是没有穷尽的。
B、日月星辰有的是气体团,有的是固体团,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它们有的发光,有的不发光。C、地球是一个扁球体。
D、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运转的九大行星(如地球等)共同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茫茫宇宙。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活动5【活动】
五、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1、请你帮帮忙
(多媒体出示)一老妪有二儿,大儿卖伞,小儿晒盐。雨天,其忧小儿不能晒盐;晴天,其忧大儿不能卖伞。是以雨亦忧,晴亦忧,寝食不安。请你分析一下她的心理状态,想想如何帮她?21教育网(生理解文意,分析其心态,为之出谋划策,鼓励畅所欲言。)
2、与我交交心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与学生交流心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自觉摒弃悲观消极心态,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笑对生活。)活动6【作业】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结束语: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2、布置作业:
(1)字词积累:将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整理在作业本上。(2)写一篇调查报告。
有人说:古人忧天不足取,可是现在环境日益恶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旱涝灾害、火灾频发……今人该“忧天”了,你怎么看?调查你周围的环境,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你能否对此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请把探究结果写成一篇调查报告!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作者简介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弗里吉亚人。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不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奥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编辑了希腊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纪和2世纪,费德鲁斯和巴布里乌斯分别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成两部诗体的伊索寓言。现在常见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后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本编订的。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其中的一部分(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野驴》等)用豺狼、狮子等凶恶的动物比喻人间的权贵,揭露他们的专横、残暴,虐害弱小,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乌龟与兔》《牧人与野山羊》等,则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金尼阁口述的译本《况义》于1625年刊行,收寓言22则;1840年出版《意拾蒙引》,收寓言81则;此后又有不同的中译本相继问世。
二、分段理解
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但是写得略有变化,显得活泼。
赫耳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所变化: 1.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 2.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
3.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了他的表情“笑着”,赫耳墨斯为什么“笑”呢?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的雕像更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不成问题,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虽然只着一“笑”字,那形象就写活了。
第三次发问着意刻画他的心理活动。他心想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他竟然以为自己的身价能超过父亲作为最高神的宙斯,赫拉更不在话下,这是何等狂妄。他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而雕像者一定是势利的,阿谀奉承的,他这样猜度别人,足见他自己心灵的卑劣。
三次发问,由平静而微笑,微笑显示了他心理的变化,此后心理更不平静,虚荣心越发旺盛,在这样的发展中见出情节的波澜。
再看问句也写得同中有变: 1.值多少钱
2.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3.这个值多少钱
“值多少钱”四个字用反复,而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 1.一个银元 2.还要贵一些
3.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
对雕像者的形象并无一字表情和心理的描写,但是,闻其声,见其人。他看透了对方的心理,面对一个对最高神如此轻慢的人,他以平静的口气,巧妙地给予辛辣的讽刺。
第三次的问答,构成鲜明的对比。赫耳墨斯心想对他会更尊重些,不料雕像者竟然把他算作添头,白送,无异于兜头一瓢冷水。两层铺垫,一个对比,揭示了寓意。篇末水到渠成地点出了寓意。
自我估价与客观评价是反向的,自我估价越高,客观评价越低。只有谦虚,才能受人尊重。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全篇可分为两个层次。前面交代赫耳墨斯到雕像店里去的原因;后面是文章的重点,叙述赫耳墨斯与雕像者的对话。
故事开头,用“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开门见山地说明他到人间去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人们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去欣赏人们崇拜自己的盛况。寥寥数字,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接下去是一个过渡句:“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这句话承上启下。正因为他变成凡人的样子,雕像者才敢给他直率的评价。
第二层次,由三问三答组成。赫耳墨斯先问宙斯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值一个银元。“他笑了。”笑什么?笑宙斯像价值太低!“笑”,这忙里偷闲的一笔,使赫耳墨斯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之后,他又问赫拉的像值多少钱,雕刻家说还要贵一些。这一问一答,是必要的过渡,为下面文势的陡转预作铺垫。接着,作者插入简短的心理描写:“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这段内心刻画,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当赫耳墨斯问自己的像值多少钱的时候,雕像者的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我们可以想见,这个无自知之明的天神,听到如此回答,定然惊得目瞪口呆。这个出奇制胜的结语(雕像者的评价)同赫耳墨斯的自我估价,自然地形成鲜明的对照。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而讽刺妄自尊大、告诫人贵有自知之明的主题,也就不点自明。
三、重点点拨 1.阅读重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赫耳墨斯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本文叙述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三问三答,构成了故事主题。问万物之神的主宰宙斯雕像的价钱,已经暴露自高自大的心理,“笑着”问赫拉的雕像价钱,一方面表现出他为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而高兴,而自己作为商人的守护神,自己雕像的价钱必定超过宙斯;另一方面,对于宙斯的妻子赫拉雕像的价钱,赫耳墨斯有把握自己的雕像会高过她,因而问自己雕像的价钱时,同样是“笑着”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他的雕像一钱不值。
2.难点提示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心理活动描写,从赫耳墨斯主观自我膨胀和客观评价很低的巨大反差中,辛辣地讽刺了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表现了为人爱慕虚荣、狂妄自大,只会得到相反结果,被人轻视的深刻哲理。
四、整体感知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短小精悍,主题突出。全文用白描手法,以叙述为主,间或缀以描写。如赫耳墨斯听到雕刻家说宙斯像只值一个银元后,作者插入“他笑了”的细节描写;在赫耳墨斯看到自己的像后,又写了他的心理活动,使这个自命不凡的天神,神情毕肖。由于叙中有描,描叙结合,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
在结构上,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全文仅一百五六十字,除雕像者的最后一句答话外,大部分文字都着墨于赫耳墨斯的自命不凡的描写,最后用雕像者的“假如你买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的答话,轻轻一笔,如烘云托月,点出了自命不凡的实际价值,而作者讽喻之意亦暗寓其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足见构思之精巧。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一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一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教案一、检查背诵,复习名言1.过渡: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连闯三关,你们高兴吗?把你们的收获和你们最喜欢的人分享了吗?2.指几名学生背诵成语,全班齐背。3.小结:小朋......
9 巨人的花园【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洋溢”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想象画面,深......
第七单元整组备课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感悟生命”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匆匆》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于惋惜,从而感叹生命的短暂,时间的宝贵;《种一片太阳花》是种,新......
感人心者在乎真——《说真话,抒真情》作文讲学稿1七年级语文 李晓红教学目标:1、了解说真话、抒真情是初中生写好作文的基本要求。 2、学会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 重点: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