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语文)_四年级上册教语文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08:02: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语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四年级上册教语文教案”。

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感悟法、比较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示诗句)

吟咏这些名句,如同欣赏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的赞歌。这些诗句是山水田园诗的名句。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两首外国的田园诗。

二、介绍作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1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蝈蝈与蛐蛐》是作者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三、读:

1、听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2、自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首诗可以读的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以读的深情款款。

(指导朗读)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快读高些, 结尾句里“鸣叫”要读悠长些。

四、赏:

1、这首田园诗选用的主要的意象是什么?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杨柳 2.长亭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月亮 2.鸿雁 愁苦类意象(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梧桐 2.猿猴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菊花 2.梅花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喻成“大地的诗歌”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3、结尾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作者是如何把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联系起来的。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让学生带着明朗欢快的基调再读课文。

五、归纳主旨:

1、找出主旨句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2、说一说对主旨句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3、带着对大自然的赞美深情朗读课文,感受生活的情趣。

六、板书:

蝈蝈与蛐蛐

济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夜》

一、作者介绍: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二、读:

1、先听老师范读,营造诗歌氛围,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2、自读,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突出静谧、美丽的特点。

三、赏: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尤其喜欢给人类带来柔美感受的事物。2.《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4、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1)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2)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3)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诗歌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5、用恬静、喜悦的感情基调朗读诗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四、迁移训练:

同是写夜的诗歌,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 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同: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异: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再读《夜》,品味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声音,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这是田园诗永恒的主题。同学们就请用你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诗情吧!

六、作业: 课后练习三

七、板书

叶赛宁

一:写夜的静谧

听觉: 二:写溪水的歌唱 静谧 视觉: 三: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美丽 四: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恬静与闲适的心境

课后反思: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4

威尼斯商人(节选)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 了解莎土比亚.剧本的创作背景和反映的社会生活。2. 认识本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其发展,口述课文的故事梗概,把握剧本思路。 3. 正确认识几个主......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一、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 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外国诗两首

语文学习资料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4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

九年级语文下册 4《外国诗两首》教学案

外国诗两首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

下载(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教版)秋九年级上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