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三课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知道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培养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认识到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理学的评价,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结合社会背景,认识到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宋明理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师:下面我们继续来关注儒学在汉代以后的发展,“第2课 宋明理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理学的概念。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板书)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师大版《历史 必修三》,第7页
师:根据材料,在把握理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要注意请两点: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请你们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师:很好。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1.概念:(板书。注意两点)
2.派别及代表人物(板书。注意各自集大成者)
过渡语:吸取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儒学,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
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流传开来。
师:大家都信宗教了,这会对儒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师:看来理学产生的第一个背景,我们已经找到了。3.儒学产生的背景(板书)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广泛流传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板书)过渡:展示课件:
《三教图》(明•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师:请大家看这幅图,到了李唐王朝时期,虽然国家统一,但由于统治大力提倡崇道、信佛、尊儒的政策,使得社会上出现了怎样的思潮? 生:“三教合一”。
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当然三者是相互吸收的。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板书)展示材料:
材料:古代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曾经借助一系列的仪式来确立自身的合法性,这叫“奉天承运”。宋初,在经历五代纷乱,权威失控,又看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斧声烛影,人们又如何确信这是一个拥有合理性合法的政府呢?所以不仅要采用一系列的礼仪,更需要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策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师:通过这段材料,我们还会发现理学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生:维护统治的需要。
(3)历经社会动荡、北宋统治者需要重建伦理纲常来维护统治(板书)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板书)展示材料: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朱子
师:材料中的“生物之本也”告诉了我们理学的第一个观点是什么? 生:理是万物的本源。
师:这个“理”是什么?按照朱熹的意思,是“形而上之道”也。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个具体物体之上的共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是万物的根本。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种观点属于什么哲学类型? 生:唯心主义。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
师:这个仁义礼智和君臣父子是先秦儒家强调的人之伦理,那朱熹在强调什么也是天理?
生:人的伦理道德。
师:那么,当人的欲望和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呢? 生:存天理,灭人欲。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理学在人的伦理道德和欲望之间,很明显地看重什么?
生:伦理道德。
师:我们能否看出理学中包含了佛教的思想呢? 生:能。因为佛教强调六根清净,克制七情六欲。
师:很好。同样,强调伦理道德,社会秩序也符合了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
师:很好。通过这些材料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理学再次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继续处于东方不败的地位。所以,到了南宋以后,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师:那么,理学家认为如何才能很好的克制欲望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三:“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师:这里的“格”,就是探究的意思,“格物”,就是探究物体。为什么要来“格物”呢? 生:获得道理。
师:对。这就是理学的另一个内容,叫“格物致知”。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应不应该这么做?比如做化学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白色沉淀,要不要钻研? 生:需要。
师:刚才我们分析了,当时的理学家们看重的是什么?
生:伦理道德。
师:那理学家们格物就不注重科学了,而是直奔哪去了? 生:伦理道德。
师:这叫“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那么,如果这种思想得到推崇,会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生:阻碍作用。
师:到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发展落后于世界。理学的主要内容:(板书)1.“天理”是万物本源
2.人的伦理道德也是天理,要“存天理,灭人欲” 3.“格物致知”
影响:理学再次被称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也称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依据,甚至影响到了海外。
过渡: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心学”的思想。
三、“心学”的主要内容(板书)
师:“心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朝的王阳明,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他的一则小故事。
展示材料(小故事1):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觉得是什么对万事万物的存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生:“心”。
师:对。这就是“心学”的核心思想,叫“心外无物”。师:这也是典型的什么哲学? 生:唯心主义。
师:心学明显的是受到佛教禅宗的影响。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展示材料(小故事2):
为了格物致知,王阳明曾经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材料:“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阳明
师:由于王阳明“格物”的失败,于是他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师:王阳明认为人的道德天生就自带的,没必要格物,格自己就成。这就是“心学”的又一个思想“反省内心,以致良知”。
当然,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仅是吸收禅宗的思想,更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那么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呢?请大家阅读教材内容思考。生:明朝中叶,社会动荡,世风日下。
师:王阳明认为这时人心所坏,想要反省人心,以达到什么目的呢? 生:维护社会秩序。师:那这又符合谁的需要? 生:统治者。师:结果怎么样? 生:被大力推崇。师:很好。
心学的内容(板书)1.“心外无物”
2.“反省内心,致良知” 心学的影响: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也被奉为官方思想。
师:我们把这两种思想放在一起比较,找出他们的异同之处。(见课件略)过渡: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心学”“理学”的相同之处都是要求人们克制欲望,遵从伦理道德。我们现在就围绕这个话题来辩证地看待理学。首先,克制欲望去遵从伦理道德会产生怎样的负面影响? 展示材料: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寸金莲、残忍的童年
材料一: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
材料二:“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师:看完这些图片和文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讨论后回答):由于理学大力提倡伦理纲常,对中国妇女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师:很好。我们知道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传统的伦理。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理学逐渐嵌入人们的骨髓,压制了人们正常的欲望,使中国社会失去活力。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人性化的社会所不能接受的。
但是,在理学的影响下,人们的气节、品性也得到一定的熏陶。我们来看一下。展示材料:
材料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材料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材料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师: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生:高尚的品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教师总结,如何正确认识理学。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师:对待宋明理学,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生: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课堂小结
理学的产生是文化竞争的结果。由于思想和政治的结合,使理学成为明清数百年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缺乏竞争,理学日渐僵化,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因素之一。教学反思
让复杂的理论通俗化,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辩证看待理学。
课后习题
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理学对生活的深远影响。
板书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二、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三、“心学”的主要内容
三 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
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是以儒家思想的发展为主。从春秋到汉朝,讲述儒家思想由出现到独尊的发展,但魏晋以来的动荡和外来文化的传播,使儒学的独尊地位受......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高中历史学科培训作业《宋明理学》教学设计宿州市时村中学 梁军教学片段:第一, 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以及玄学的形成和发展。自董仲舒改革儒学之后,汉代的儒家学说产生了两种方向......
宋明理学教案(共13篇)由网友“夏天的空调”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宋明理学教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篇1: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设计理念】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