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_毒理学概念总结

其他工作总结 时间:2020-02-27 16:29:2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工作总结】

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毒理学概念总结”。

1.毒理学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危险度评定风险评估)

2.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①损害作用 :是指影响生物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降低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②非损害作用: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5.毒作用分类:①速发或迟发性作用: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②局部与全身作用:是指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③可逆与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后逐渐消失的毒作用。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暴露外源化学物后其毒作用继续存在,甚至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可进一步发展④超敏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6.(高危人群)个体对潜在的环境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谱”由3个因素构成:环境有害因子;(毒物)、发生暴露特定的时间;(作用条件)、个体对环境有害因子的易感性。(机体)

7.生物标志①生物学标志: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②接触(暴露)生物标志: 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③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④易感性生物学标志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8.终毒物主要分为下例四类:亲电物(是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自由基(是指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亲核物(是毒物活化作用较少见的一种机制。)、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9.生物膜的特点:①脂质流动学②膜两侧不对称性:膜蛋白、脂质分子、电位差、浓度③膜蛋白的多能性: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蛋白

10.生物转化的意义;①结局:是改变了毒物的化学结构,从而改变毒性。②两面性:代谢解毒和代谢活化。③总趋势:一般情况下,毒物的水溶性增加,易于排出。毒性降低。

11.化学毒物溶解度的变化①Ⅰ相反应:包括水解、还原和氧化反应;涉及暴露或引入一个功能基团;通常仅导致水溶性少量的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②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外源化学物原有的(经Ⅰ相反应已暴露)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多数可使水溶性增加。(血脑屏障,难以排泄)甲基化、乙酰化水溶性降低

12.解毒①无功能基团毒物的解毒②亲核物的解毒③亲电物的解毒④自由基解毒⑤蛋白质毒素解毒⑥解毒过程失效

13.毒作用机制1)毒作用发展的第一阶段——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2)毒作用发展的第二阶段——毒物与靶分子的反应(反应的类型:非共价结合共价结合去氢反应电子转移酶促反应)3)毒作用发展的第三阶段—细胞调节或维持功能的改变。①细胞应激1热应激 热休克蛋白2氧化应激 自由基、ROS、RNS 3缺氧应激 血管生成、铁、糖代谢4内质网应激5遗传毒性应激②细胞稳态失调

14.表观遗传调控机制(1)DNA甲基化(2)组蛋白修饰(3)染色质重塑(4)非编码RNA

15.细胞稳态失调:(1)细胞稳态失调的机制:ATP耗竭、Ca2+蓄积、ROS或RNS生成增加(2)细胞稳态失调各要素的关系: ATP耗竭、Ca2+蓄积、ROS或RNS生成增加的关系(3)细胞稳态失调的后果:坏死、凋亡、程序性死亡

16.损伤修复机制:①分子修复:蛋白质修复、脂质修复、DNA修复②细胞修复③组织修复:细胞凋亡、细胞增殖、细胞外基质的替代

17.联合作用(combined effect):是指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作用。

(一)非交互作用1.相加作用:是指各种化学物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与相同的靶,则其对机体产生的总效应等于各个化学物单独效应的总和。2.独立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作用于机

体,由于其各自作用的受体、部位、靶细胞或靶器官等不同,所引发的生物效应也不相互干扰,从而其作用表现为化学物的各自的毒性效应。

(二)1.协同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增强。2.拮抗作用:是指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小(低)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拮抗作用又可分为: ①功能拮抗 ②化学拮抗③转运拮抗④受体拮抗

18.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①尽量选择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种属)②品系(如SD、Wistar大鼠等)纯化、适宜清洁级别(影响因素易控)③易于饲养,试验动物操作方便 ④繁殖生育力较强,数量较大能够保障供应 ⑤价格较低,易于获得动物,常用实验动物为大白鼠和小白鼠

19.在毒理学中为什么选用LD50作为判断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分级指标?LD50是通过对各试验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来的,其作为判断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分级指标的原因是:①LD50代表受试群体感受性的平均情况,因而代表性好。②位于剂量反应关系S形曲线中央,LD50不受两端个别动物感受性特高或特低的影响。③此处曲线的坡度最大,因而LD50灵敏性高。④其附近的曲线近似直线,因而LD50稳定性好。⑤死亡比非死亡的许多效应便于准确观察。

20.外援化学物质突变的类型:①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即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和排列序列的改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1 碱基置换 :指某一碱基配对性能改变或脱落所致的突变。转换 :即嘌呤到嘌呤或嘧啶到嘧啶的变化.颠换 :即嘌呤到嘧啶或嘧啶到嘌呤的变化.2移码突变 指发生一对或几对不等于3的倍数的碱基减少或增加,以致从受损点

开始碱基序列完全改变,形成错误的密码,并转译为不正常的氨基酸。②染色体畸变:是指由于染色体或染色单体断裂,造成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缺失或引起各种重排,从而出现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型畸形的类型(1)裂隙和断裂(2)缺失和无着丝粒断片(3)环状染色体(4)倒位(5)插入和重复(6)易位③非整倍体或多倍体缺体:2n-2单体或三体:2n-1,2n+1四体:2n+2

21.效应终点的致突变: 1)基因突变(DNA碱基序列改变)2)染色体畸变(染色体完整性改变)3)染色体分离改变(非整倍体和多倍体)4)DNA原始损伤(断裂、重排等)

22.试验组合的原则①试验组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如细胞回复突变试验、微核试验、细菌 DNA修复试验和体外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这一组试验包括主要类型遗传学终点②试验组中的实验材料(指示生物)应包括几个进化阶段,至少要包括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两个系统③试验组应包括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体外试验(+S9和-S9)和体内试验细胞突变试验为阳性者有必要进行生殖细胞突变试验

23.常用的致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24.化学致癌作用至少包括3个阶段:1.引发阶段或称启动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一步骤。在细胞增殖分裂过程中,基因受到化学致癌物作用而发生突变,而这种突变又经细胞分裂增殖固定下来,并能传代。2.促长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第二阶段,即促进引发形成肿瘤细胞分裂生长的作用阶段。3.进展阶段为化学致癌作用的第三阶段,指由良性肿瘤转变为恶性肿瘤,并进一步演变成更具恶性表型或具有侵袭特征的肿瘤的过程,如生长速度、侵袭性、转移能力及生化、免疫性能改变。

25.发育各阶段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①着床前期 又称分化前期,从受精时算起,到完成着床之前;又可分为受精、卵裂、囊胚形成。一般认为,此时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通常是未分化细胞受化学毒物损伤而致胚泡死亡,称为着床前丢失

2、②器官形成期 又称致畸敏感期,着床后孕体即进入器官形成期,直到硬腭闭合。③胎儿期 器官形成结束(以硬腭闭合为标志)后即进入胎儿期(人

类从d56~d58起),直到分娩。胎儿期以组织分化,生长和生理学的成熟为基本特色,这一过程一般在器官形成完成之前就开始并持续到出生后的生长期。如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生殖器官的功能异常 ④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 不同系统和器官的形成与发育是不完全同步的。在出生时观察到的出生以前暴露的发育毒性效应主要是胚胎致死,畸形和生长迟缓。

26.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①器官发生期的胚胎对致畸物最为敏感。不同步性和重叠性、即接触时间不同,畸形可能不同;同时间接触,出现多种畸形②剂量与效应关系较为复杂原因是:接触剂量不同,畸形可能不同、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较为陡峭 即剂量范围狭窄,剂量过低不足以显示确实存在的致畸作用;剂量过高可使大量胚胎死亡或对母体毒性作用过强,掩盖致畸作用。③物种差异以及个体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

27.动物保护的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

28.安全性评价: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包括重复剂量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和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和毒动学试验、第四阶段: 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29.危险度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即①危害认定(危害识别)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一阶段,为定性评价阶段。目的是确定待评化学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与机体接触后,能否产生损害效应;效应的性质、特点和强度如何;化学毒物与损害效应之间有无因果关系。②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危害表征)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二阶段,其目的是:在认定待评物质具有危害性的基础上,阐明不同剂量水平的待评物质与接触群体中出现的最为敏感的关键性的有害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确定特定接触剂量下评价人群危险度的基准值。③接触评定(暴露评定)是危险度评价的第三个阶段。目的是确定危险人群接触待评化学毒物的总量并阐明接触特征,为危险度评价提供可靠的接触数据或估测值。④危险度特征分析(危险性表征)是危险度评价的最后总结阶段。通过对前三个阶段的评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估算待评化学毒物在接触人群中引起危害概率(即危险度)的估计值,并以文件的形式阐明该物质可能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为政府管理机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叙事医学概念

什么是叙事医学及叙事医学病历随着对医学技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医生更多地追求如何提供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而忽视了聆听病人对疾病的倾诉,缺乏对病人病人情感的关注。然而......

药物毒理学总结

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并分别解释其含义(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

食品毒理学总结

食品毒理学总结食品毒理学:是大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食品中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作用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其安全限值,以及提出预防的......

医学写作的概念

医学写作的概念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信息的交流,无论是收集信息,还是发放信息,都与医学论文的写作息息相关。写作是人类用书面语言反映客......

毒理学

第一章1、食品毒理学(food toxicology):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以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

下载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学毒理学概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