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总结(答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答题技巧总结”。
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叙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叙述顺序1)顺叙:以„„ 为顺序,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脉络清晰,文气自然贯通,使文章条理清楚,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一是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2)插叙:1.补充交待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好地表达了„„的中心(深化主题)2.结构上错落起伏,富于变化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一般出现在文章中段,且结构鲜明。)
3)倒叙:1.(内容)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吸引读者兴趣。2.使行文波澜起伏,(结构)上避免平铺直叙3.引出下文要写的主要人物(叙述的内容)
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结局提前、中间扣人心弦部分提前、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4)补叙:对上文作补充解释,对下文作交代,充实内容,使理解更透彻
二、2.描写(1、内容:环境描写、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1)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提供人物活动场所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内容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高潮的到来;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反映人物心情、感情),表现人物品质;
5、突出、深化主题。
2)肖像(外貌)描写:一:刻画人物性格;二: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三: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3)动作描写:一: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二:刻画人物性格;三:表现变化的姿势、感情或者态度;四:创造生动的画面和活跃的场景
4)神态描写 :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5)侧面描写
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物衬物
二、修辞手法: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4)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6)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作用是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例如《绿》写北京什刹海的绿杨太淡,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太暗,从而衬托(反衬)出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
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前后)照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设置悬念:从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某一更能引人关注的片断来落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悬念可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铺垫与伏笔
“铺垫”:在主要对象或事件发生之前,先对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或环境、气氛进行描写,为主要人、事、物的出现做好准备。
“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作暗示。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歌散文中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即作者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借景抒情: 在描写物品时,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要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四、篇章结构
标题
(一)题型: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开头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出下文;⑷烘托渲染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议论文讲故事类的开头作用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读者,从中也自然引出所要谈论的观点,给读者一种亲切感。
7、说明文以故事、现象类开头的作用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吸引读者,从中也自然引出所要说明的对象,还能给读者一种亲切感。
8、设置悬念。有的开头就是设置悬念的单一作用,有的和上述结合在一块。
中间 过渡段间段、段落总括句: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结尾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五、人称和语言的运用
人称表达类——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真实可信;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议论。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答题技巧总结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渲染气氛(散文),为下文作辅垫或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生物答题技巧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高中地理很多人都说难学,其实只要掌握技巧,这并不是一门难学的学科!以下是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请参考!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1】高中地理学科内容广泛, 对......
申论万能答题法则 2011-08-25 14:07 申论考试一直沿用三问式模式,虽然也出现新题型,但总的基调没有根本改变。现就答题规则与模式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条可以称为申论万能答题法则......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