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_古代文学总结重点

其他工作总结 时间:2020-02-27 08:06: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工作总结】

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文学总结重点”。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4个小题)

(1)汉赋四大家:指司马相如、班固、张衡、扬雄四人,他们的作品标志着大赋内容、风格的成熟。其中,司马相如不仅是大赋名家,也是骚体赋的高手,他的作品代表着新体赋的最高成就,著有名篇《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是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代表作有《羽猎赋》、《甘泉赋》;班固的代表作有《两都赋》,张衡有代表作《归田赋》、《二京赋》(2)七体:西汉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体制的形成,促进了汉赋的发展,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3)汉乐府: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其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它是我国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此外,它的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5)纪传体:指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6)正始文学:指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其代表作家“竹林七贤”,其中又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7)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8)左思风力:指诗人左思诗歌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代表是《咏史》诗八首,主要抒发了对寒士的不平以及对门阀士族制度的蔑视与反抗。他的诗作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后世称之为“左思风力”。

(9)三曹七子:三曹指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10)大小谢:指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而谢聎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意境新颖,富有情致,成就很高。

(11)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西晋太康时期的几位诗人,文学家。其中,“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其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其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12)永明体:指中国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它是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用典的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代表人物有谢朓、沈约等。

二、简答题(5个小题)

1、以子虚赋为例谈谈汉赋的特点:(1)视野广阔,气魄宏大(2)虚实相间,铺写有序(3)词藻华丽,意象繁复(注意结合《子虚赋》来谈)

2、谈谈汉乐府作品的艺术风格:(1)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2)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3)灵活多样的体制

3、《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1)以五言句为主,句式工整

(2)文字朴实,自然浑成,引人联想

(3)语言浓缩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4)诗中较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5)富含日常用语,造语平淡却有韵味

(6)讲究对仗并巧用叠音词,使得诗句韵律和谐,极具美感

4、《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比兴意义: 这两句诗的本义是北地的马虽南向却依恋北风,南方的鸟虽北飞却筑巢于南向的枝。诗中运用比兴手法,托物寓意。以鸟兽尚留恋故乡,不敢忘本暗示物尚有情,更何况于人呢。从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生别离的思妇对远行在外的游子的深切相思之情。

5、谏逐客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1)通过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对比说明逐客之错(第二段)

(2)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对比进一步说明逐客之误(第三段)总结:文章运用利害并举的对比论证方法,说明事实时,着重于正面叙说,而略于反面推论。点到即止,一正一反,极言逐客之误。

6、晁错《论贵粟疏》中有哪些具体的对比?(1)古今对比

(2)农夫与富商大贾的对比(3)法令与现实情况的对比

7、《李将军列传》是如何塑造李将军形象的?

(1)通过叙事表现人物形象:作者精选典型事例,浓墨重彩地展示了李将军善射、善战、善治军的典型特征。

(2)正面描写。通过记叙李广的语言、行动,表现了他的勇猛过人,精于骑射,临危不惧的形象特点

(3)侧面描写:先用匈奴人对李广的敬畏写出他的神威;又用皇上阴诫卫青的话,揭示了李广悲剧下场的社会原因。

(4)对比手法的运用:将李广与匈奴射雕人对比,其带兵特点与程不识带兵风格对比,都充分显现了李广的名将风采。而写李广的不幸遭遇,作者又将其与李蔡对比,更加突出李广的悲剧形象。

8、《李将军列传》在语言方面有何成就:

(1)抛弃了铺张排比的写作手法,而形成淳朴简洁,疏宕从容,变化多端,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很具有感染力

(2)语言生动活泼,引用了许多民谚民谣,例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物对话常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增加了语言的生气,充满了感情

(3)在叙述中根据不同场面,语调有时短截急促,有时疏缓从容,有时沉着,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很具有感染力。(4)极少用骈句,却很有韵致,富有生气

9、班固在《苏武传》中塑造了苏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性格特点:

(1)意志坚强,不屈不挠(2)不卑不亢,重民族气节(3)忠君爱国 通过:

(1)对比(苏-卫、苏-李)(2)细节描写(“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3)语言描写(语气变化:对卫:刚烈、怒斥;对李:诚恳,柔中带刚)

10、《登楼赋》中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 典故:

(1)孔子在陈遭受厄运

(2)钟仪被囚弹出楚曲(3)庄骂显贵露出乡音

作用:

运用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悲愤

11、洛神赋是如何描摹美人形象的:

(1)大量运用华丽的词藻正面刻画美人形象

(2)注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从构思到细节全都出自想象)(3)传神的描写,刻画

(4)比喻、烘托、对仗等手法的运用

12、谈谈曹植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尤其是《赠白马王彪》的写作风格 成就:

(1)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2)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3)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4)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5)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赠白马王彪》写作风格:

全诗气魄宏伟,结构严谨。曹彰之死有如一个阴影笼罩全篇,由此构成的悲剧气氛,结构的浑然一体,和各章之间运用辘轳体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手法能够使结构紧凑、段落分明而又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抒情的方式也时有变化,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却把抒情和叙事、写景结合起来。恰当比喻不仅可以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且免于授人以柄。

13、左思咏史诗(其二)艺术手法的使用及作用: 手法:

(1)借古讽今(2)比兴(3)对比(4)用典 作用:

通过以上的艺术手法抒发了寒门子弟在门阀制度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之情。

14、举例说明大小谢山水诗的不同:

(1)谢灵运的山水诗多为他游历山水过程的记录,其中景象繁杂,变化多端。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写其从石壁下山入湖,到湖对岸拾舟趋径,最后回到东屝这一路所见的秀丽景色;而谢眺的诗多融情于景,注重情感的表达。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借登三山以及瞻望京城所见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之情。

(2)大谢厚重富艳,在山水景物的描摹中时有名理的说教,如《登池上楼》;小谢清新自然,讲究音调流畅和,如《王孙游》。

(3)大谢取景幽奇,多为绝壁、连嶂等,难以引起读者心理上的共鸣;而小谢则多取日常习见之景,如轻萍、池荷等,景之于人更加平易近人。

(4)谢灵运的诗注重形式美,富丽精工,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过始宁墅》;而 谢朓的诗则大量使用对偶句,工整流丽,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5、谈谈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

(1)陶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他的诗句魅力,在于全是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感情力量。如《闲情赋》写得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用华丽的辞藻,但他的审美趋向不在于此,而在于以自然语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

(2)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通过对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等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风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读者也可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

(3)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如《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出了诗人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管,而以求自安。”在作者的笔下,劳动是艺术化了的很有诗意的行为。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16、谈谈南北朝民歌的异同

(1)内容上:南朝题材狭窄;北朝涉及的社会生活要广泛得多(2)形式上:南朝以无言四句为多;北朝五言、杂言等形式都有,较为复杂

(3)风格上:南朝民歌绮丽、婉转、缠绵,多以女子口吻抒发对男子的思念之情; 而由于反映的生活面较广,北朝民歌则多表现出粗犷、豪放的风格

三、作品分析题(给原文)答题思路:汉代诗歌质朴、自然、受民歌影响大,南北朝开始向文人诗转变:语言趋于华丽,在诗歌中讲究对偶,用典

四、论述题(注意举例)

1、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

简答题中有概括,但论述题中要举例说明

2、谈谈史记是怎么塑造人物形象的(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史记》写人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它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如《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起义、写他的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 开国帝王的神采。而他性格中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在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表现。“互见法”的使用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2)在同一篇传记中注重表现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又写出其性格的复杂性。如《李将军列传》中选取四个战役构成全文的骨架,从不同侧面描述李广的性格和遭际,四个战役写出了李广的主要性格特征。同时又借用其他事件表现李广的其他性格。

(3)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如《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年轻气盛、好勇斗狠的项羽,与世故老成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待同样的事情,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不相同:两个人都见过秦始皇,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的率直卤莽,刘邦的持重刻深,宛然可见。

(4)在特定的环境和场面中凸现人物特点。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中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阴鸷远见,刘邦的智诈狡猾,都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到鲜明的表现。(5)出色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如《李将军列传》中杀霸陵尉的细节,令人看到李广于机智勇猛之外,还有负能使气的一面。《史记》中也有以简单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之处它通过人物独白、语言或是由作者直接揭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6)以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彼可取而代也”率直大胆,可以想见项羽的强悍卤直;“大丈夫当如此也”,委婉曲折,写出了刘邦的贪婪狡猾。

3、《苏武传》塑造苏武形象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件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典型事件:

(1)两次自杀,卫律逼降(2)幽禁断食(3)北海牧羊(4)李陵劝降(5)苏李诀别 手法:

(1)对比: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的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

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 举剑欲击。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格外显得高大。(2)细节刻画:如“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疆壮出,及还,鬓发尽白。”深刻刻画了苏武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再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既写出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也写出了苏武的九死不悔的坚忍品质

(3)语言描写:从文中可以看出,对待不同的人,苏武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面对自己所憎恨的卫律的无耻劝降,苏武的回答义正词严,他在怒斥卫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可耻的同时又宣扬了国家力量的强大,一大段话既使卫律无言以对,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而面对老友李陵的劝降,其回答却变得诚恳委婉,柔中有刚,简短的言辞包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致使李陵因自愧而泣下沾襟。前后态度的变化既写出了苏武的爱憎分明,又充分表现了苏武忠君爱国,重民族气节的高尚品质。

古代文学第二卷(材料)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

古代文学重点

一.作品的作者和年代:春秋:左丘明——《左传》《国语》孔子——《论语》战国:孟子——《孟子》庄子—— 《庄子》屈原——《离骚》 西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枚乘—......

《古代文学》重点问答

◆ 重点问答一、汉赋发展的原因1、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的稳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3、对外交往的扩大,宫廷园林的兴建,开阔了汉赋视野,提供了丰富的表现题材4、统......

古代文学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1、《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分别是历史演义小说和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2、神魔小说的代表作是《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开辟了浪漫主义的新境界。3、明中期......

古代文学常识高考重点

古代文学常识高考重点导语;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下载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学(第二卷)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