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整改措施(精选5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职业暴露报告处置”。
第1篇: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等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加。医务人员因接触人群的复杂性及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存在职业暴露的风险。但是,目前有些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缺乏充分的认识,很多情况下未能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现就医务人员存在职业暴露的安全隐患及其预防措施综述如下。
1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职业暴露的风险
1.1 被血液、体液传播疾病感染的风险(1)HBV: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正常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0%[1],说明血液传播肝炎的职业危害性不容忽视;(2)HCV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约为3%左右[2];(3)HIV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期,艾滋病的传播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且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及治愈方法,所以HIV职业防护人们一直高度关注;据国外前瞻性研究表明,经穿破皮肤感染HIV的几率为0.3%[3];据WHO统计,目前HIV经血感染者为5%~10%[4];(4)TP梅毒是由TO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输注带有梅毒的血液制品也播该病的重要途径之一。(5)人体体液也存在着一些传播疾病的风险,如痰液、尿液、粪便、脑脊液、腹水等。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有被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感染的风险。患者的血液、体液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手、眼、鼻、口。当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有破损时,接触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就有被感染的可能;当带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溅到医务人员的口腔粘膜、鼻粘膜、眼粘膜均有可能造成感染。
1.2 针刺伤 医务人员最危险的职业暴露是针刺伤。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5]。80%的护士有被针尖刺伤的经历,医生、检验人员也有针刺伤的危险。被污染的HBV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达18%[6],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7];被HCV污染的利器刺伤受感染率为5.6%;被HIV污染的利器刺伤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概念为0.4%。暴露于含HBV的血液,感染率为6%~30%。
2防护措施
2.1 加强对职业暴露安全防护的管理与教育 SARS流行期间,我国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是一般居民的38倍,医务人员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度很高,而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暴露的管理监控力度仍欠缺。医疗机构管理层应完善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的规章制度,制定有关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配置充足的防护用具及设备,加强对医务人员有关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职业暴露重在防护,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2 防止和减少意外针刺伤的发生 正确处理污染针头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之一。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手持针头和锐器时,不要让锐利面对着自己或他人;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防止刺伤自己;将用过的针头丢入贴有标签的耐刺容器内;针头用过后及时处理,不要留在操作台上。
2.3 洗手 医务人员在接触血液、体液后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应立即用肥皂流动水按六步洗手法洗手至少3分钟,之后用清洁毛巾擦干手,再用75%的酒精或碘伏消毒液原液擦拭双手至少1分钟。洗手是预防感染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既可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患者。
2.4 戴手套 医务人员每天需完成大量的手术、穿刺、注射、抽血、输液、吸痰、导尿、灌肠等治疗工作,戴手套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体液暴露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戴手套能减少接触血液、体液的次数并且减少皮肤损伤。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破一层医用胶乳手套,该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9]。因此戴医用胶乳手套是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皮肤与血液、体液的接触。
2.5着装应规范 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着装应规范,穿工作服和或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更换工作鞋,必需时戴护目镜。工作服或隔离衣要有一定厚度,吸水性强,口罩必须遮住口鼻,工作鞋必须遮盖脚背。口罩、帽子、工作鞋、工作服、隔离衣及护目镜要定期清洁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着装规范是防范职业暴露有效的防护措施,它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2.6清洁消毒 当地面、台面、物品、医疗器械被血液污染时,应先用消毒液浸泡30min~60min后再清洁,对不能浸泡的物品或医疗器械可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正确有效的清洁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之一。
2.7 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疗护理工作产生的相关医疗废物如一次性输血器、输液器、注射器、针头、标本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并醒目标识。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2.8 健康监测 医务人员必须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2.9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效率为96%~99%,该疫苗同时亦对乙肝有防护作用,HBsAg阴性的所有医务人员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2.10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要立即进行正确处理并报告,做好登记。受伤者要进行HBV、HCV、HIV、TP的检测,依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感染率。(1)HBV 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血液,并被针头刺伤,首先要轻挤伤口,挤出污血,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用碘伏消毒液原液消毒伤口。尽可能肌注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定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查。补救措施实施最好发生在24h内,最迟不超过7d。(2)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后,由于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同HBV)处理,并进行HCV感染的检测与监测。是否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应由医院医生决定。(3)HIV 意外接触HIV阳性血液后的处理同HBV,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做血清学检查。最好在接触HIV阳性物质6h内服用抗病毒药物,降低感染HIV的风险。(4)接触梅毒阳性血液后,必须24h内服用预防药物,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5)应急处理:当有标本溅到粘膜时,首先应用自来水冲洗20min,再用碘酒消毒,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查[10]。
2.11提供必需的防护用品 部分医务人员因为防护物品供应不足而放弃防护措施。因此,做好防护工作,既要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的素质,又要医院管理者有充足的防护用品准备,才能保障防护措施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涉及诸多因素,但只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就可以减少职业暴露。
第2篇:职业暴露处理经过及整改
职业暴露调查处理经过
及分析整改
一、潘瑶职业暴露事件经过:
2017年1月22日下午约14时,护士**为乙肝小三阳患者***抽取术前血样后,在返回治疗室途中(此时采血针头还未处理,停留在治疗盘内),邀请护士***(主班)陪同一起去给患者***做头孢呋辛药敏试验,***误听为***是让自己去做药敏试验,过来就去接治疗盘,不慎被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立即启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反复挤压伤口旁端,让血液流出,流动水冲洗,然后安尔碘消毒局部,处理完毕报告护士长。
感控科接到报告核实后,于16:00向***主任汇报请示,免费为***进行乙肝五项检查,其结果五项均为阴性,经领导审批后,遵医嘱立即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IU,2017年1月23日8:50去海拉尔区胜利社区卫生中心注射乙肝疫苗。
二、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1、当事人***对职业安全教育培训不重视。
(1)2016年感控科协同护理部开展了《新入职、低年资护士培训》中讲解了《加强职业安全管理》。
(2)感控科在2016年继续教育讲座中,讲解了职业安全:医务人员不保,如何保病人?
(3)科室正规培训《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一次,晨会反复强调多次职业安全管理知识。
(4)科室组织学习《安全注射措施》,措施中要求禁止手持利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利器随手传递。
2、护士***违反无菌操作技术,接治疗盘时手触及到了治疗盘内侧。才导致盘内的采血针头刺伤自己。
3、护士***、***明知患者***是乙肝小三阳病人,采血结束应及时处理针头后,再进行其他治疗。
结论:
1、护士***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2、护士***、***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
三、整改措施:
1、近半年来,我中心发生三起职业暴露事件,必须引起全体职工的高度重视。分析原因都是工作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或没有认真落实《安全注射措施》、违反无菌操作规程所致。
2、全体医务人员必须重视传染病人的消毒隔离管理,加强院、科两级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预案和措施的培训、教育和学习。着重学习《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职业暴露防护应急预案》、《安全注射措施》和《病区医院感染管理管理制度》,制度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好每项工作,措施和预案告诉你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特殊情况发生了怎么处置?
3、为感染性(传染病)住院患者诊疗(手术)时做好职业防护,必要时必须戴防护眼镜,避免职业暴露而造成的损害。
4、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生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做何种操作,一旦使用刀和注射器等利器,使用后不要将利器传递给护士,方便时独自在利器盒上做好针头分离,手术台上利器使用完毕后,直接放在器械托架上并告知护士躲闪,避免刺伤护士,而发生职业暴露。
5、医护人员针对本科室的特点必须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必要时进行操作考核,提高医护的操作技能。
培训要求:不要走过场,不要像读报纸那样轻描淡写读读而已,主讲人要领会主题内容后进行讲解、抓重点、常提问,使全体医务人员都掌握最基本的、日常所需的感染管理知识,保证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感控科
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第3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措施
(一)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做好标准预防,防止发生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1、如果是完整的皮肤污染,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彻底冲洗,做局部皮肤的一般性消毒即可,不需要进行暴露后的药物阻断或预防。2、如果是黏膜暴露,应当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用%碘伏冲洗或涂抹消毒。
3、如果是被污染的锐器划伤或刺破皮肤黏膜,有伤口,应当立即在伤口旁端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最后再用消毒剂如75%酒精、%碘伏消毒局部伤口。
(二)做完局部处理后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对暴露性质作出判断。如果暴露物为HIV阳性,一方面应报告分管院长,另一方面应报告疾控中心艾滋病所,请有关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四)如果需要用药,尽早在专家指导下使用。
(五)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定期随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结果反馈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流程图
职业暴露部位 皮肤刺割伤 黏膜损伤 完整皮肤污染 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 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 肥皂和清水冲洗 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75%酒精、%碘伏、过氧乙酸浸泡或涂抹消毒 %碘伏冲洗或消毒 不需要药物阻断或预防 一般性消毒 报告感染管理科 报告分管院长 判断暴露物性质 HIV阴性 HIV阳性 暴露时状况不明 疾控中心专家评估暴露级别别 不需要药物阻断或预防 相关临床专家认真分析暴露种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药物阻断和预防 决定是否预防性用药 如果需要药物阻断和预防用药应尽早实施 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感染管理科、科室 各保留一份
第4篇: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措施
XXX医院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措施
(一)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做好标准预防,防止发生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1、如果是完整的皮肤污染,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彻底冲洗,做局部皮肤的一般性消毒即可,不需要进行暴露后的药物阻断或预防。2、如果是黏膜暴露,应当立即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用%碘伏冲洗或涂抹消毒。
3、如果是被污染的锐器划伤或刺破皮肤黏膜,有伤口,应当立即在伤口旁端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反复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最后再用消毒剂如75%酒精、%碘伏消毒局部伤口。
(二)做完局部处理后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对暴露性质作出判断。如果暴露物为HIV阳性,一方面应报告分管院长,另一方面应报告疾控中心艾滋病所,请有关专家评估伤口暴露级别,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四)如果需要用药,尽早在专家指导下使用。
(五)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定期随诊。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结果反馈
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流程图 职业暴露部位 皮肤刺割伤 黏膜损伤 完整皮肤污染 反复轻轻挤压伤口,尽 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伤口 肥皂和清水冲洗 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 75%酒精、%碘伏、过氧乙酸浸泡或涂抹消毒 %碘伏冲洗或消毒 不需要药物阻断或预防 一般性消毒 报告感染管理科 报告分管院长 判断暴露物性质 HIV阴性 HIV阳性 暴露时状况不明 疾控中心专家评估暴露级别别 不需要药物阻断或预防 相关临床专家认真分析暴露种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药物阻断和预防 决定是否预防性用药 如果需要药物阻断和预防用药应尽早实施 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感染管理科、科室 各保留一份
第5篇:护理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摘要】为了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从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综述了护理工作中面临的职业危害,分析了目前我国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与措施。重点明确了锐器伤的处理流程,强调了改变不良操作习惯规范护理行为的重要性,以便对护理人员锐器伤和化疗药物危害的防护起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
【Key Word】Nurses;0ccupationalExp08ure;Prevention 目前,多数医院将医院感染的管理、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等主要用来保护患者,以防止其发生医院感染。而对于经常够的重视,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戴青梅报告,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的损伤率分别为53.83%、74.06%和37.98%[1],可见护理人员是最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各种职业暴露不但可以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威胁到其生命。SARS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发生多起医院感染,实质上素‘”。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我国是HBV、HCV感染高发区,锐器伤后发生血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3]。1.1.2负重伤护理工作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突出问题。意大利一项调查显示[4],8.4%;长期使用计算机引起的腕管综合征也较多见;护理人员群[5]。行摄片、术中造影、透视下穿刺等操作时,由于大多数护理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和防护用具等缺乏易受到损伤。另外,电离辐射、微波等均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李可萍:女,本科,副主任护师,E-mail:302yj9166@sina.com生育、放射病等)口]。在消毒灭菌工作中,紫外线可引起眼炎或皮炎[6]。细胞毒性。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在化疗操作中,注射器稀释药物、排气、换液、拔针等操作都能造成皮肤接触或吸入化疗药物,具有致癌、致畸及脏器损害等潜在危险[7]。护理人员每天要接触化学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和臭氧等)。不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8]。1.2.4麻醉废气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9]。我国每年报告发生法定传染病450余万例,其中多数可机会多,易发生生物性职业暴露。HBV、HCV和HⅣ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他还有流感病毒、支原体和变异冠状病毒等。HIV的几率为0.1%[10]。护理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工作中存在的诸多负性因素,如长期处于危重患者、意外伤害以及死亡的包围中,生活不规律、工作负荷重、心理压力超负荷,得不到患者和家属的理解,甚至遭到漫骂和生命威胁等,直接影响到护理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李小妹等报告,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高出国内常模(33%)Ⅲ]。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不够科学,护士缺编问题严重。这与床护比例是1:0.4,但90%以上的医院达不到[拉],平均床护之比只有1:O.33。一些医院为了增加经济效益经常加床,造成护理人员严重缺编、超负荷工作,致使护理人员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增多,从而增加了职毛秀英等阿1报告,调查167家医院肿瘤化疗药物配置,仅8家医院(占4.78%)采用了集中式管理,其余159家(占95.21%)均采用分散式管理;仅12.15%的医院使用全密闭式输液系统。护士操作时,很少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正确戴手套者仅为9.58%;还有62.26%的医院护士操作时没有穿隔离衣;136毛秀英等n31调查26所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教材。上岗后也缺乏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专科医院的护士调查发现,87.9%护士认为需要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传统的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要有奉献精神,有时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戴手套等防护措施被认为是怕脏嫌弃患者,是不敬业的行为。护理工作中常有被血液或体液泼溅的危险,67.5%护士从不戴防护目镜。进行侵袭性操作时,3.2%护士从不戴手施,原因是遇到的传染病患者少,麻痹大意,洗手及手消毒正确者仅25.8%,正确掌握消毒剂用途及效能者仅为4.5%。由于医院成本核算,许多医院很难为护士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用具,甚至连防漏、耐刺、密封的收集箱都难以保证。40.36%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因未提供防护用具所致[16]。美国CDC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后进行暴露后预防(PEP)可使HIV感染率降低79%,同时PEP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81%的HIV传播的危险[17]。护理人员在被针刺伤的当时,约86%的人采取一般的消毒措施(碘酒加酒精),能较规范处理的仅占4%左右,有0.33%的护士未做任何处理H矗3;防护评估不到位的占94%[19]。孙伯英等㈨调查22所二、三级综合医院,仅有9所医院有上报制度,1499名发生针刺伤后的上报率为21.15%。注射后针头处理不当(收废弃针、毁形浸泡、取下针头及重套针帽)所致针刺伤占刺伤总数的62.68%[183;毛秀英报告㈨,432名发生针刺伤的实习护士,在操作不同环节的刺伤率分别为操作前25.6%,操作中20.O%,操作后54.4%。王红红报告[笠1护生实习6个月就有72.6%的人被刺伤,其中79.4%的是被用过的针头刺伤。说明护理人员既缺乏管理,又缺乏主动报告意识。所有医院[矧。各级医院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变护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并把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管理思路,营造一种氛围,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不仅仅是只给患者提供安全、无差错的护理,还包括在工作中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必要的预防接种。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指出: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紧张状态。加大护士安全工作环境建设的投入,改进医疗设备,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帽是导致针刺伤最常见的原因,应禁止污染针头回套针帽内,必须回套时尽可能单手操作;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静脉输液完毕拔针后,将头皮针立即放入锐器盒内;输液、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管的茂菲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为不合作的患者做治疗时,必须有他人帮助。用过的针头不要折弯或折断,传递手术.刀、剪时,不能直接用手接,用弯盘传递。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的决定因素,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锐器伤的常见原因,应予以禁止。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值得推广阱]。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黏膜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㈤。值得注意的是,戴征、洗手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认真执行。挤压伤口一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一消毒(2%碘酒、75%酒精)一包扎一报告一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必要时评估)一心加强化疗药物的职业伤害防护教育,尤其是加强毒性反应、不良反应和潜在的危害相关知识的教育,加强防护措施和化疗废弃物规范处理流程管理等,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置化疗药配制中心,集中管理,规范操作程序,加强督促检查。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隔离裤,戴纱布口罩外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必要时穿围裙;操作台面覆盖一次性防护垫,减少药液污染;割安瓿时使用纱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污染;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然后再拔针。输液结束拔针以及处液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遗洒时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将污染纱布置于专用袋中封闭处理汹]。接触化疗药物的用具、污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废药瓶等,用后一律放置在专用(红色)袋(双层)中封闭处理,并注明标记。一次性锐器物用后装入锐器盒内封闭,再装入专用红色袋中集中转运并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隔离衣、裤等)应与其他物品分开放置,经高温处理∞]。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和流水彻底洗手,建议淋浴。护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是国家和文明的进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正被社会各界所认同和接受。为进一步规范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法制化管理,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导原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国务院刚刚颁布的《护士条例》明确了护士的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防护策略和措施,对于积极依法保障护理人同时,应认真学习并加以贯彻和落实,不断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进一步加强自身防护,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1]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2.[2]JC,Elliott聊.Ainjllres“preventaivegie81[J].JomalInfjction,2003,(53):237[3]戴青梅,王立英,刘紊云,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4]miologicalworke竭emplo”dwards[J].B日fety,1999,90(2):28-201.[5]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6]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7]毛秀英,郭娜,于荔梅,等.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09—812.[8]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9]程月娥,叶志曩.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10]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J].哈尔滨医药,2002,22(2):90.[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渍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5.[12]王社芬.中美临床护理工作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75-76.[13]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14]申桂云,刘建芬,牛仙飞,等.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22)1:23[15]花奠,张咏梅,张学敏.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2):12-13.[16]程雯,唐敏曩.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06,18(7):[17]Beh珊锄AJ,shofer黔,McKelIzieexp08ure如dat肌Ⅲb肌te船hiIlg1997[J].JMed,2001,43(4):370-376.[18]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19]高丹,王艳芹,王桂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3.[20]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刀.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62.[21]毛秀英,高秀莉,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2):142-1“.[22]王红红,杨敏,何国平,等.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2,9(6):666.[23]建议[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318-319.[2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1):7—9.[25]Barb哪JF,Del撕Ba1.F他qll明cyof∞n-pa糟nt丑ltrainir堰[J].Am[26]薛幼华.抗癌化疗药物配制的防护[J].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5,21(1):31.[27]张慧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杜,2000:18l-(本文编辑曹作华)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
作者:李可萍,庄英杰,文翠容,杨静,马洪滨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市,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控制科 刊名:
中华护理杂志
英文刊名: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年,卷(期):2008,43(6)被引用次数:33次
参考文献(27条)1.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2(09)2.Trim JC.Elliott TSJ A review of sharps injures and preventalve strate giesl 2003(53)
3.戴青梅.王立英.刘紊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2(07)4.Colombini D Initial epide mlological data on the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health workers employed
in the maual lifting of pationts in wards 1999(02)
5.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 2003(01)6.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期刊论文]-天津护理 2004(01)7.毛秀英.郭娜.于荔梅我国部分医院护士化疗防护现状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2(11)8.杨玉莲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 2000(09)9.程月娥.叶志曩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1(08)10.王蠢英.李秀霞.保向菊浅谈肿瘤科护士的自身防护 2002(02)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渍感的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0(11)12.王社芬中美临床护理工作比较[期刊论文]-实用护理杂志 2002(04)13.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02)14.申桂云.刘建芬.牛仙飞传染病医院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7(01)15.花奠.张咏梅.张学敏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护情况调查分析[期刊论文]-南方护理学报 2004(02)16.程雯.唐敏霞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能力调查[期刊论文]-现代实用医学 2006(07)17.Behrman AJ.Shohr FS.McKenzie J G Trends in blood borne pathogen exposure and follow up at an urban teaching hospital:1987 to1997 2001(04)
18.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03)19.高丹.王艳芹.王桂芹医院护士职业防护难点分析及相应对策 2005 20.孙伯英.李明艳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2006(06)21.毛秀英.高秀莉.于荔梅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的现状调查[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3(02)22.王红红.杨敏.何国平护士工作中针刺伤现状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实用预防医学 2002(06)23.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 2000(05)24.李红梅.李文涛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意外针刺伤 1999(01)25.Barbara JF.Deloris EK.Steven MB Frequency of non-parental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 and body fluids before and after universal.precaution training 1991
26.薛幼华抗癌化疗药物配制的防护 2005(01)27.张慧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 2000
相似文献(10条)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玉珍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5(7)目的: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行现场调查
并分析调查结果,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50例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 病人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人次有25例(50%);26例(50.1%)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 病.结论: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是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护士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
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内容与考核手段可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2.期刊论文张玉珍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护-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2)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以增强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行现场调查
并分析调查结果,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50例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发生率为80%;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 病人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护士行正确紧急处理的人次有25例(50%);26例(50.1%)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 病.结论 针刺伤和病人分泌物喷溅是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护士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护理人员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
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护士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制定科学规范的培训方式、内容与考核手段可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3.期刊论文何夏君.陈淑德.黄芳玲.卢玉贞.HE Xia-jun.CHEN Shu-de.HUANG Fang-ling.LU Yu-zhen护士职业暴
露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分析-护理学报2010,17(1)目的 了解护士在临床工作中职业暴露的情况、暴露后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自设职业暴露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应对
方式问卷对798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798名临床护士回顾1周内的职业暴露情况,发生职业暴露者519名,发生率65.0%,26.7%为被患者体液、血液、脓 液污染,13.4%被锐器、针头刺伤.519名护士职业暴露后,躯体症状、焦虑、强迫、抑郁等9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
4.学位论文赵俊文广东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及防护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06 研究背景:在SARS暴发流行期间,医护人员的高感染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医护人员的职业损伤与防护也成为当今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突出 问题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职业安全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又是病源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医 院的特殊环境使护理人员面临着许多不安全的职业损伤因素。护士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 样的危险之中,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是发生职业损伤的高危群体。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普通中、高等医学院校尚未将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 护理学及职业损伤防护等知识列入教学计划,临床工作中职业性防护和医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欠缺,导致护理人员相关知识贫乏,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这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是一种极大的潜在危险。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杜绝职业性损伤、提高健康维护意识是护理管理的当务之急。在临
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然而,就在这大量的日常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而在护士职业伤害中,化疗药物首当其冲。化疗药物的作用非选择性,在破坏患者异常细胞的同时,也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
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多数化疗药物为细胞毒制剂,具有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的职业危害和职业防护的研
究,本课题就广东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及防护的现状作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并对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情况作了专项调查分析,以期掌握护士职业暴
露、损伤及防护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为职业防护政策及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提供依据。
目的:掌握广东省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职业损伤的现状。了解针刺伤的发生频率、易发生环节以及护理人员采取的防护态度和措施。分析护士职业 接触化疗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为进一步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于2005年9月至12月间进行,采用整群抽样调查,分别从广东省一甲、二甲、三甲医院各抽取10所医院共1800名护士进行回顾性 问卷调查,共计1548份有效反馈(86%)。职业接触化疗药物专项调查共有993名护士接受调查,除去删失数据,其中接触组护士717名及对照组213名进入 分析。已婚育护士共有1300名护士接受调查,有效反馈778名,孕次908次。其中接触组护士379名,孕次467次及对照组399名,孕次441次进入分析。
研究方法:
1.本研究为回顾性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调查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职业损伤、职业防护的情况。
2.本调查所指职业损伤包括锐器伤、肌肉骨骼损伤;职业暴露包括长期接触放射线、长期接触消毒灭菌剂、长期接触麻醉废气、长期接触化疗药物。
3.本调查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是指自调查之日前1年中工作日每天都接触危险因素。4.本方法所指的锐器伤主要指刀片、玻璃碎屑及其它非针刺的锐器所致损伤。5.本调查将所调查的12项防护行为分别赋以序号代表,分别是 防护1:接触病人或污物后用肥皂或清洁剂洗手; 防护2:接触病人血液或体液或暴露伤口时戴手套: 防护3:静脉穿刺时戴手套;
防护4:接触诊断未明病人戴口罩;
防护5:接触可能血液/体液外溅的病人戴眼罩、面罩、隔离衣; 防护6:接触需隔离的传染病患者主动穿隔离衣; 防护7:被利器刺伤后挤压出血后再彻底清洗消毒; 防护8:皮肤粘膜沾到病人血液或体液立刻清洗;
防护9:医用物品被病人血液或体液污染后用消毒剂消毒;
防护10:注射及抽血用过的针头,放入坚硬防渗漏的特制容器内; 防护11:配制化疗药物时戴手套; 防护12:配制化疗药物时穿防护衣;
护理人员对于每一项所调查的防护行为的执行态度或现状分别赋以字母表示,依次如下:
A是B有时是有时不是C无设施、用具或不足D认为太麻烦或没有必要或传染病人少E无接触或未遇到此类情况
6.化疗药物接触组是以护士自调查日起过去1年中有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非接触组护士是绝对未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
7.已婚育职业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是指孕前半年或孕期有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对照组为孕前或孕期绝对未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均排除爱人有接 触理化因素、有抽烟习惯的护士。
8.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forwindows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分析和处理。结果:
1.普查共发出问卷1800份,有效反馈1548份,回收率为86%。调查结果显示:职业暴露中三级医院的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01),都以三甲医院的暴露率最高。由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到一甲医院依次分别为:长期接触放射线6.5%,3.3%,1.9%;长期接触消毒灭菌剂为69.1%,71%,48%;长
期接触麻醉废气为8.1%,4.3%,2.3%;长期接触化疗药物为18%,9.1%,3.5%。
2.本课题职业损伤调查包括锐器伤和肌肉骨骼损伤,锐器伤的发生率三级医院间差别不显著(P>0.05),由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到一甲医院依次分别
为78.%,76.2%,76.3%;肌肉骨骼损伤率由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到一甲医院依次分别为依次为:14.3%,25.3%,27.1%(P<0.001)。
3.职业防护主要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做静脉穿刺时,21.6%~24.5%的护士认为太麻烦或没有必要戴手套,49.5%~56.3%有时戴有时不戴;在配
制化疗疗药物时1.1%~1.9%的护士认为太麻烦或没有必要戴手套,14.8%~17.5%的护士有时戴有时不戴,接触可能血液/体液外溅的病人时,有 44.4%~50.4%的护士是因为没配备足够的眼罩、面罩、隔离衣而发生职业暴露;有37.9%~54.1%的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没有防护衣可利用致使职
业暴露;接触需隔离的传染病患者时有6.1%~12.5%的护士也是缺乏隔离衣产生职业暴露。一甲医院、二甲医院仍有10%、13.9%的护士因手套供应不 充足而形成职业暴露。
4.本调查显示:广东省护理人员针刺伤共计5670人次,年发生率为88.9%,人均4.12次。工作中发生针刺伤各环节情况:在吸取药液、配药加药时
35.4%;给抽好的动脉血气针头封上胶塞0.1%;抽血时将血注入试管0.08%;在拔针时12.7%;在取下针头时3%;肌肉注射时0.22%;重套针帽时
26%;毁形浸泡时、收废弃、清洗器械针时21.5%;在静脉穿刺时1%。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5.3%,不知道的占21%,被无菌针头所伤占13.7%。三级 医院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5.护士有无接受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针刺伤发生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三级医院护士接受针刺伤培训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1)。6.护士所在医院有无上报制度,针刺伤发生有显著差异(P<0.001)。三级医院护士所在医院有无针刺伤上报制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7.对于针刺伤的防护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针刺伤后立即挤血+冲洗+碘伏消毒的占34.2%,其余为非正确处理或不处理。针头用后放在特制的标志
明显的硬塑料盒里的护士占51.0%,放在专门盛放针头的内衬污物袋的桶里的护士占48.3%,放在普通垃圾桶里的护士占0.7%。接种了乙肝疫苗的护士 占77.6%;接受锐器伤知识培训的护士占86.4%;有登记上报制度的占48.9%。8.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调查结果显示:接触组护士产生不良反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对接触组护士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经调整混杂因素后,处理溢出、输液次数是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P<0.05)。
9.接触组护士妊娠并发症除妊高症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5);妊娠结局中足月产率非接触组显著高于接触组(P<0.05);自然流产、死胎产、先天畸形接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护理人员职业暴露范围广,人数多,长期接触消毒灭菌剂的护理群体大,需加强对这方面的防护研究及措施。长期接触放射线、长期接触麻醉废
气的护理人员占总数的比例不高,但绝对值大,应注重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防护。2.护理人员职业因素导致锐器伤发生率高,需加强对锐器伤的防范;肌肉骨骼损伤以三级医院发生率高,二级医院发生率次之。3.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对危险性认识不够。
4.防护设施及用具配置不足,医院管理部门应重视防护用品的供给。5.对针刺伤防护不够,接受相关知识培训及建立针刺伤上报制度在三级医院中差别明显,三甲医院相应的管理及培训率高。
6.职业接触化疗药物导致急性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增加。研究发现,处理溢出、输液次数是护士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7.职业接触化疗药物先兆流产、妊娠剧吐、妊娠贫血及自然流产、死胎产、先天畸形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5.期刊论文刘小雯.LIU Xiao-wen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干预效果分析-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12(1)目的 分析血站护士职业暴露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防范护士职业风险.方法 从职业安全教育着手,建立职业暴露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流程,规范护理操作,采取预防措施(防护用具使用、针刺伤预防、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处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干预,并对干预前后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职业暴露
干预提高了护士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使护理操作行为更加规范,职业暴露发生率下降.结论 对职业暴露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血站 护士职业风险.6.期刊论文杨玲护士HIV职业暴露的防护-中国实用医药2007,2(2)AIDS的流行在我国已进入快速增长期,而护士的职业技术操作常直接与患者的血液、体液接触,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本文通过分析护士HⅣ职业暴
露的危险因素,讨论HIV职业暴露的方式,提出在医疗护理环境中,护士HⅣ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从而强调护士对HⅣ职业暴露的认识,提高自我主动防护的 意识,避免和减少HⅣ职业性感染对护士安全的危害.7.期刊论文金学兰.JIN Xuelan护士职业暴露漏报原因分析及对策-护理学杂志2007,22(20)目的 了解临床护士职业暴露漏报率及其原因,以寻求降低护理人员职业感染危险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要求102名轮中夜班的临床护士按常规上报
2006年1~6月的职业暴露情况,6个月后由专人采用自制问卷及面对面访谈的方式向102名护士了解实际职业暴露漏报率及其原因.结果 102名护士中发生 职业暴露74名(72.5%),124人次漏报48人次,漏报率为38.7%.漏报原因依次为患者的检验结果正常,无需上报;暴露较轻,已经过消毒处理;工作繁忙,忘了上 报;认为上报对已发生的暴露无帮助而未上报.结论 护士职业暴露漏报率较高,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并采取积极防护措施.8.期刊论文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上海护理2010,10(3)目的 通过了解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及自我防护现状,分析发生的原因,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 2009年10-12月对我院妇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包
括基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等.结果 42名被调查者中,30名有职业暴露的经历;妇产科护士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临床工作中一般 防护和皮肤黏膜破损后防护的A级防护率均不及50%.结论 妇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 训,落实标准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9.期刊论文陈小(王争).胡鹰鹰.CHEN Xiao-cheng.HU Ying-ying2004~2008年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分析与对策-中 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目的 了解医院护士职业暴露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为护士职业暴露的控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
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2004~2008年护士职业暴露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08年护士共发生职业暴露86名;其中23名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占 ICU工作护士的22.77%;63名发生在普通病房;占普通病房工作护士的12.96%;工作时间<5年的护士54名,占62.79%.结论 医院护士工作量大、人力不足、操作多、使用后锐器处理不及时等是导致护士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低年资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对其应进行定期、系统、规范的职业暴露相 关知识培训.10.期刊论文杨红叶.刘琼.那文艳.王志英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需求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 2008,8(10)
目的:了解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态度及培训需求状况,为培训提依据.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本院220名各科室护士
进行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态度和技能的认知状况、培训需求、培训效果调查.结果:①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认知率较低;②培训
前后护士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技能缺乏全面系统的掌握,应制定出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程序及实践标准,拓展培训面,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引证文献(30条)1.肖玉华妇产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中国民康医学 2010(6)2.张红霞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中外医疗 2010(9)3.唐费娟.蒋佳英实习护生不正确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原因分析[期刊论文]-当代医学 2010(1)4.崔红.王讯.宫国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害因素及防范措施[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5.崔红.王讯.宫国俊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损害因素及防范措施[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3)
6.程明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静脉输液法操作比赛的思考[期刊论文]-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2)7.刘变叶.黄文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4)8.刘小雯血站护士职业暴露的干预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0(1)9.马春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期刊论文]-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1)10.苏丽东.苏永平.唐鸿玉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进展[期刊论文]-护理学报 2009(24)11.陈超男6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预防对策[期刊论文]-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1)12.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期刊论文]-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3)13.钱正荣护理人员面临的传染病危机及管理现状[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9(17)14.张艳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全科护理 2009(23)15.齐晓彦.吕礼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分析[期刊论文]-浙江预防医学 2009(7)16.李铁英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期刊论文]-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3)17.何志慧.丁爱国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18)18.方藕环.方立君就位小儿静脉输液护士体位改变的探讨[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 2009(11)19.王兰芝.柴翠萍.邵巧云.李慧系统管理干预对实习护生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的影响[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09(9)20.刘世华.廖妙英.周士林.杨凤英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期刊论文]-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5)21.梁彩荣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调查与对策[期刊论文]-全科护理 2009(11)22.赵家菊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防护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09(9)23.钟昆英护士职业性损伤的自我防护[期刊论文]-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8)24.单红霞.杨志英乌鲁木齐市护士职业暴露相关内容认知状况调查及分析[期刊论文]-新疆医学 2009(2)25.付群波.罗恋秋传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09(7)26.林芳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1)27.陈栩浅谈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期刊论文]-中华民族民间医药 2008(11)28.杜琳莉.田海霞.孙彦永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08(32)29.李凤娟.白毅.李惠敏.罗艳产房新助产士职业暴露与防护[期刊论文]-中国保健 2008(21)30.杜秋焕.王江滨.朱桂玲.张伟滨护士职业暴露与标准防护培训[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19)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hhlzz200806038.aspx 授权使用:西安分公司(xavip),授权号:f6d8e23c-9f87-4c11-9a7d-9e500117f45b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8日
职业暴露预防措施由于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TP)等等,经血液传播疾病出现蔓延趋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加。医务人员因接......
教案教研室护理课程名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教师姓名 教师职称教案 学科基础 护理课题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的类型新授课授课方法 讲授法、启发、......
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内容第一条: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分为三级。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一)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二)暴露类型为暴露源......
第1篇:新入职教师整改措施整改措施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深知我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但同时我也知道,我不能总以新教师的身份来为自己的不足找借口。所以,我要学会在反思中成长,......
职业暴露监管职责由于职业因素,医务人员直接暴露于各种危险因素之中,为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保护,预防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特制定我院的监管职责:一、疾病控制办公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