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课堂英语中的应用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多媒体小学英语应用”。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课堂英语中的应用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陈 燕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实现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就好比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我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多媒体在小学课堂英语中的应用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大脑皮层多层次、多部位的刺激,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多种激发作用,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达到开发智力,能力培养,陶冶情操,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1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Warm-up是英语课堂常用的环节,在英语教学前针对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渗透,对教学的深入开展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在这一环节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How are you》一文中,有How are you ? Fine,thank you!I’m not bad!’m not so good!等新句子。在教授这些新句子之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意识的渗透了这些内容。让学生观看我自己录制的DV,我通过向客人打招呼后,要问候别人,英语中问候别人人要用How are you ?并要求学生试着用这个句子和认识的人打招呼,学生很自然地了解并运用了这个句子。这样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创设情境,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交际中,让学生体验了本课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做了铺垫,效果非常好。
2多媒体展现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3岁的女儿特别喜欢看Teddy洪恩英语,它以动漫的形式创设交际场景,使语言学习情景化、真实化。而现在的学生也喜欢看电视,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直
211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观的交际情景,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则完全可以突破这一点,使所有交际情景在课堂直观化,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能吸引他们进入角色和参与交际的兴趣。这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例如,在讲到有关水果时,我制作过这样的课件:布置水果园,包含appple,pear.,banana等词汇及图片,可让学生用鼠标拖动把单词和图片连接起来,然后通过给水果园装扮颜色,帮助水果园选择最合理的颜色,学生通过自己理解、小组合作充分练习“What colour is it?It’s…”等句型,进行操练。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形成了学生优化的内部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与优化的外部刺激相互作用,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特点获得不同的成就。同时,教学内容的视觉化还能把抽象的语言难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更适合抽象思维还不是很成熟的小学生。
3多媒体再现情境,提高口语能力
“说”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本技能中最常用的、最直接的交际方式,是语言能力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基础的小学英语其口语在此尤显重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育设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巧妙的多媒体设计,可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小学英语《happy New Year》,课前,我播放了这节课所学有关的歌曲《happy New Year》来渲染气氛,营造学习英语的氛围,以便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并用微机播放剪辑好的对话,进行播放回顾和润色,在此期间,根据实际需要对本课对话情景进行部分消音或全部消音处理,以便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配音,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是为了用,在课结束之前,我又将卡通人物和食物用投影放映并展示给大家进行现场交际活动。给学生提供练习材料,让情景的设置配合情景活动,为学生提供想像空间,创造进一步理解语言的条件,将所学知识变为己用,讲出来,让他们有开口的欲望,并真正说出口,进行语言交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形成流畅的语流和悦耳的语感。
二、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事物有再多的优点,也都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212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1.多媒体技术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形式为内容服务,手段为优化效果服务。现代多媒体技术只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它只对我们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教学媒体的现代化不等于教学的最优化;英语教学中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不等于你的教学就是先进的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现代化,要求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在参与、发现、探究过程中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多媒体只是学生学习探索过程中的一个认知工具,教师若能合理地利用这一资源,为学生创造好自主学习条件,那么就充分体现出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2、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简洁、易操作,突出直观性、趣味性。
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听说为主,读写跟上,通过听、说、唱、玩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大胆开口,培养初步学习英语的能力。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把文字与声音、画面分离,缺乏语言情景,小学生活泼好动,直观感受能力强,因此适当运用课件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若过多的使用课件,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课堂效果。因此在设计课件时,教师一定要突出课件的直观性、趣味性。准确切入切出,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准确性、连贯性和发散性,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益。同时,要注意界面简洁,画面色彩轻松、明了,不要过多的使用FLASH动画作为修饰,使用图标按纽少而精。
3、运用多媒体要充分钻研教材,体现教学目标。
在设计课件前,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特别要着重分析一堂课的重难点,对于什么该强化细化,什么地方不可渲染过度都需心里有数。课件内容应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利于学生个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要制作一个适合的多媒体课件费设计者和制作者大量的精力,对于一些教学内容用常规手段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也就没有必要非要将其制成课件。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与迅猛发展给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手段及无限的可开发的教学资源。同时,多媒体技术也给我们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己的现代媒体教育技术,积极主动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英语课堂,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开创英语的新天地。
获江苏省和谐教育 二等奖
213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精彩源于生活
——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陈 燕
摘 要:
小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生活化的学习环境、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和生活化的课外作业等环节,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轻松而愉悦地在生活情景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从而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在于通过听说读写等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初步的语感和听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重教法,轻学法,重书本,轻实践,重讲解,轻参与,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灵活运用,造成了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因而教学成效低,遗忘率高,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应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英语教学教学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为生活而用。因而,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努力探索并实践这一理论。
一、学习环境生活化,拓展英语教学空间
语言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实践,因此给我们的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分成三种:学校、家庭和社会。1.学校是学生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校园语言环境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课程资源。要重视校园生活化英语语言环境建设,营造一个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接触英语的良好环境,让校园成为英语习得的有效场所。在校园环境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学校尽量做到双语化。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时刻感觉到英语的存在,时刻有英
214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语印入眼帘,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教室、办公室及各专用教室等标牌双语化。如: Art Room, Computer Room, Music Room, Teacher’s office等等。校园标语双语化。如:“Please keep off the gra”, “Keep the reading-room quiet” , “Please walk carefully” 等,有的还可配上富有童趣的图画。
(2)班级布置英语化。教室是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物品都会“说”英语。墙壁上可以贴许多动物、水果的图片,每一张图片下都有一个英语单词或英语句子,单词句子和图片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五彩缤纷、富有个性化的图案和英语书写会增强吸引力,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的舞台。还可在每期黑板报上特设一个英语角增添英语儿歌和英语文化知识等,可让学生去找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氛围。
2.家是学生最熟悉、最温馨的地方。让家中的每一件物品都会“说”英语,时刻成为英语学习的内容,制作英语小标签,比如bed,clock,table,chair,flower,radio,light,vase,plate,cup...贴在具体的物品上,并可摘一些英语的名句,悬挂在家中。让家充满浓浓的英语气息。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在家中做一些DIY。如学习了家庭成员可以制作一张全家福并注明nameagejobhobby...。因此,许多与家庭联系的生活内容都可成为教学的扩展内容。
3.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英语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是学习英语的大课堂,教英语不能脱离生活,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让英语学习充满生活气息,真正调动学生学英语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英语也渐渐变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英语店名:KFC JOJO Macdonald's Dicos 等,超市中餐巾纸上的soft, 牛奶包装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juice,商品的说明书上的Made in China„电脑英语:Windows, My files, E-mail„公共设施英语:toliet, garden, bus stop, airport, station„这些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少儿英语电视节目也日渐丰富,如Teddy洪恩英语使学生学到了更多,开阔视眼。还有许多的英语动画片VCD, 我215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们要让学生学习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看动画片是一个良方。孩子天生就喜欢动画片。即使英语动画片里大部分语言是他们听不懂的,他们还是抗拒不了鲜艳的色彩、可爱的人物和神奇的故事情节。无形之中,英语又溜进了他们的耳朵,溜进了他们的生活。就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中学英语。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尝试与创造,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在《新课标》指引下,努力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在动态真实环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活动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
1.凭借生活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4 Halloween这一课时,教师可在万圣节那天进行教学,精心准备好面具、南瓜、蜡烛等,并渗透有关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然后教学生学唱有关歌曲,并在歌声中互赠礼物或相互问好,最后让学生再来模拟表演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了英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2.组织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活动、游戏。课堂上需要教师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例如,在教5B Unit 6 At a PE leon这一课时,我先运用Body language, 让学生学会left, right,然后边播放“Rabbit Disco”音乐,边问学生:I can dance.Can you dance?学生自然会答“Yes”或“No”。这时教学句子“Follow me”,并让学生跟着老师跳“Rabbit Disco”,虽然我的舞姿并不优美,动作也不是很到位,但孩子们还是跳得津津有味,要求掌握的句子已脱口而出。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根据小学生好动、好模仿这一特点进行的,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学会了新知,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3.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教具等巧设情景。小学英语中的大部分单词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表示想象内容的很少。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所以,我在教学学习用品、交通工具、动植物等类
216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别的单词时,应尽量用实物或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而对于smile、cry、happy、sad、sun、moon、run、jump等单词,可借助彩色图片、简笔画、表情或动作进行教学。在教单词big、small、long、short时,我要求学生观察教室和周围的物体,来谈谈“What is long”,“What is short”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就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中的事物拉进了课堂。
4.利用角色扮演,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如在学习有关职业单词时,我让学生模仿各种职业特征的动作,学Teacher做老师拿粉笔的动作,学farmer做农民种地动作,学nurse做护士打针动作,并让学生进 “Is he / she a driver / farmer / doctor / „?”再如学习本套教材4BUnit 4第一课时“Do you like peaches / oranges / „?”等句型时,我让学生戴上自制的水果头饰,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果园图,让学生分别扮演李老师和果农。课堂上,学生们认真扮演角色,争着表演这一短剧,使本来比较枯燥的语言内容成为学生乐于表演的剧本,寓教于乐。
5.利用媒体技术,创造动感情境。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英语课堂。配套的英语光盘,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英语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将会对英语越来越有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英语作业生活化,发展学生全面素质
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使语言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1.听一听、说一说
217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句子、短文并能够根据指令做事情等。因此,培养听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经常收看电视英语教学、VCD盘中的英语节目来锻炼听力,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全神贯注,把握主要内容,并能进行简单地复述,这样能逐渐达到听说练习的目的。小学生都乐于自我表现且表现欲强,在生活中可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尽量用英语与他人交流,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多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机会,如:每天坚持与家人互致问候语;在班里制定英语交流制度,组织学生用英语相互问候;课前几分钟 free talk;课前唱英文歌曲,开展班级英文歌曲比赛,评选出“小歌星”;或举行英语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学生们兴趣高涨。2.读一读、写一写
生活中除了可以朗读教材上的内容,还可以读一些课外报纸杂志,收集英文报纸中的故事、消息、广告,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为了拓展教学内容,也可以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在学习了 What's your favourite colour /subject /sport /animal? 等话题后,我布置了让学生课后当小记者采访的活动,使其能在真实的活动中体验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英语的魅力,最后还要做一回“小记者汇报” 3.猜一猜,比一比
学生有兴趣的东西,才能学好。而小学生比较喜欢猜谜语。可以每人创作一本英语谜语集。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英文的小谜语,小谚语来一个猜一猜、比一比的活动,扩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视野,了解西方的文化风俗,提高自身的修养。如,谜语:
(1).What goes on four legs in the morning,on two at noon,and on three in the evening?什么走路开始用四条腿,后来用两条腿,最后用三条腿?(people)(2).What has hands but no feet,a face but no eyes,tells but not talk?(clock)(3).What is black when it is clean and white when it is dirty?(blackboard)谚语:
218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A good book is a good friend.好书如挚友。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
诚然,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只有将英语走进生活,生活才会让英语教学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策略初步研究 网络转载
徐波
219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浅谈“快、狠、准”女篮训练目标的建设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陆政国 黄美静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下,如何使我校篮球队的竞技水平始终保持在市级一流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多年的探索中结合“课改”精神,就如何巩固和发展我校女子篮球队的建设,处理和解决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女子篮球运动训练水平,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快狠准 训练目标
1训练成果
1.1“快、狠、准”的训练目标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小个子打大个子”基础上的.近几年来,我校篮球队在市小学生篮球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首要的就是解决好了“小个子打大个子”的问题。近几年我校篮球队与一些市强队相比,主要差距是运动员的高度、训练作风、战斗意志和技术、战术。“以矮制高、以快制高”的打法在较长时间内很难实现,要尽快改变球队的作风、意志和技术、战术,我们必需要立足于“小个子打大个子”的理论,充分发挥小个子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运用 “快、狠、准”的女篮训练目标来改变现状。经过一年多的目标训练,不仅增强了运动员的战斗意志,“以矮制高、以快制高”同样取得初步的成效;同时在苏州市少体校、常熟市运动学校女子篮球队教练薛老师、许月芳等几位教练的悉心指导下,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快、狠、准”的女篮训练目标。1.2“快、狠、准”三者的关系
1.2.1实践证明,“准确”是篮球运动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篮球比赛往往因传球、接球的准确性差造成很多失误或因投篮不“准确”带来比赛的失败。篮球比赛本身是攻守双方一切技术、战术的运用和对抗的焦点,是围绕能否解决干扰对方行动的准确性并争取自已尽量多地把球投进篮圈的运动。由此可见“准确”是非常重要的。1.2.2“快速”是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符合新规则的要求;“凶狠”是作风顽强、意志坚定,敢打敢拼。篮球比赛中既要有“快”,又要有“狠”;快与狠为“准确”创造条件,保证了“准确”的发挥。快与狠是手段,“准确”是目的,是
220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三者的核心。
1.3“快速、凶狠、准确”在小学女子篮队训练中的运用
多年来,我校在建立女子篮球队的过程中,很难找到高个子队员。因此,在市的比赛中也常常面临“小个子打大个子”的局面。以往不敢闯新路,一度也曾提出过“以高制高、以快制高”的打法,脱离了学校的实际,结果使球队技术粗糙简单,战术死板、成绩一般。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我们在训练、比赛中注意贯彻了“快速、凶狠、准确”这一指导思想,发现这是一个小个子打大个子的好办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我校女子篮球队蝉联了2005、2006、2007年常熟市比赛的“三连冠”;代表常熟市参加苏州市比赛连续三次夺得亚军。我校先后向苏州市业余体校输送了多名优秀运动苗子。这是贯彻“快速、凶狠、准确”指导思想的结果。2训练措施和方法
“快速、凶狠、准确”的指导思想是在训练中形成的,在比赛中得到体现。为了确保球队形成“快、狠、准”的风格,采取了下列具体做法:
2.1制定好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从组织和思想、技术和战术、以及专项身体素质等基本环节上认真、严格地进行训练。2.2抓好梯队,注意衔接
我校始终遵循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把培养起点的对象定位在三、四年级,以保证“苗子”的不流失,确保一、二、三线队员的衔接(即:
三、四年级为三线队员,五年级为二线队员,六年级为一线队员)。以保证 “快、狠、准”风格及早形成和不断提升。2.3科学合理选材
2.3.1一线队员的挑选是从二线队员中挑选;二线队员的挑选是从三线队员中挑选。确保梯队的科学合理性。2.3.2选材的条件:
(1)思想品德好:意志顽强、敢于吃苦。(2)文化成绩优良,学习认真。
(3)身体条件好:身材高,发育匀称,下肢长,眼睛、手脚大。(4)体能条件优良:速度快,爆发力好,反应敏捷、灵活。
221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5)父母身材高大,父母支持子女打球。2.4加强训练工作
2.4.1对三线队员训练,除抓启蒙、兴趣外,还要加强身体素质,加强“快、狠、准”的培养。注意“质”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训练习惯。
2.4.2对一、二线队员,除加强思想作风、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提倡“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外主抓“快、狠、准”思想的灌输。训练时力求“对抗中求狠,变化中求快,快中求准”。并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在这个前提下着重“五抓”、“三突出”的训练。五抓:
(1)抓基础:抓好身体素质(速度、弹跳、力量和反应能力)与技术基础(基本技术、紧迫防守、抢断等攻击性防守)。
(2)抓投篮命中率:强调训练中任何一项技术训练都应与投篮结合起来,每次训练都安排投篮练习,战术练习与投篮命中率要结合起来抓。
(3)抓对抗:有球与无球的对抗、速度对抗、力量对抗、攻守对抗等,重点抓“一对一” 对抗的训练。
(4)抓比赛:除有组织、有目的的组织观摩各级比赛外,训练中经常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友谊赛、对抗比赛。
(5)抓核心队员的培养:核心队员是一支球队的灵魂,也是攻守战术的组织者与指挥者,尤其是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她是体现全队战术风格,激发全队意志和稳定全队情绪的灵魂。必需花力气、花时间地专门进行单独训练。
三突出:
(1)突出“准确”:投篮准(要突出自己的特长,掌握各种位置、各种距离的投篮强调成功率)。传球准(多种传球的方法,要求“球到人到”)。判断准确(要求队员了解场上双方位置和球的关系,强调站位)
(2)突出“快速”:加强“快攻”意识,提高“快攻”质量。解决好发动快攻的时机,处理好快攻节奏。
(3)突出“凶狠”:要不断提高队员的拼抢意识,加强队员的意志品质,调动队员为校争光的信念。
222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3.结果与建议: 结果:
(1)综上所述,由于我们平时训练中能够注重“快、狠、准”指导思想的灌输,因此虽然我校队员个子比较矮小,但具备了较好的身体素质,技术全面,比赛中能运用几套行之有效的打法,在常熟市小学生女篮比赛中能夺得“三连冠”,在夺冠比赛中,最多一场得分为60多分。
(2)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认识到,一支篮球队的成长必需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我校篮球运动“冲出常熟、走向苏州”,关键是要解决好“以小胜大”的问题,而“快速、凶狠、准确”指导思想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建议:(1)在比赛中各种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练员除了在“快速、凶狠、准确”上严格要求外,还应当加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教练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外,“快速、凶狠、准确”的,虽然是指导“小个胜大个”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从身体发展,思想意识、意志品质、技术训练和比赛各方面还需要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本文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抛砖引玉,希望能得到匡正。
参考资料:
1. 体育教学 2. 中国学校体育 3. 体育与科学 4. 篮球(杂志)
2007年 获苏州市教育学会体育教学分会教育论文二等奖
223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引领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策略
常熟市昆承小学 陈静亚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的基本单元,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科学探究应围绕学生科学概念建立的进程来组织。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抽象和概括过程,是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本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不仅掌握了科学概念,同时也发展了探究能力,提高情感价值观,从而实现科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的形成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与思考的。
一、当前科学概念教学的审视
1、科学探究重方法,轻概念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科学,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实践,科学探究过多的关注科学探究活动本身,对科学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
2、教学死盯概念,说教概念
近几年,明确提出并强调在科学探究中构建科学概念的背景下,出现了从关注科学探究的极端走向关注科学概念的极端,一些教师罗列概念,过多的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以读背、记忆的形式掌握科学概念,出现了不让学生经历探究照样能应付考试的情况。
3、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严重脱节
科学探究没有沿着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展开,科学探究中思维参与不足,学生不清楚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探究,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各行其道,严重脱节,没有有机统合,不能实现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在科学探究中关注科学概念的形成策略
1、利用已知经验,构建科学概念
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其实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重组。需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精确、从简单到系统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它是
224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学生构建新概念的基础。并且这种有关的知识越丰富,对概念的理解也就越容易。例如,学生掌握“动物”这一概念的水平,是和他们对动物知识了解的多少直接相关的。他们对动物的种类、生活环境、习性、形态等方面的知识知道得越多,就越能舍弃动物的非本质特征而接近本质特征。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上。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自由探究的情境,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明确已有经验与科学概念之间的差异,以便找准切入口进行有效教学。例如,在教学“溶解”概念时,先请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哪些物体不会溶解在水中,你们认为怎样算溶解?经了解发现,有91%的学生认为杯子上层的糖水比下层的糖水甜,说明学生对溶液的均一性缺乏认识。教师在教学时,就对症下药,在这一教学点时采用了讨论,品尝溶液各处的味道,以及观看糖分子在水中分布的课件等方法,把学生错误的科学概念加以转变,从而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再如:一名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观察关于植物的内容:(1)植物对水起反应(根会朝着潮湿的地方生长),(2)一些植物会对触摸起反应(如含羞草、维纳斯捕蝇草),(3)植物会对光做出反应(种在暗箱中的植物会朝着开口处生长),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们断定植物是一种活的生物,活的生物对环境都有反应的概念,学生对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入耳入心。
另外,学生个体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个别差异,在建构新概念前充分交流彼此的丰富感性认识,有利于缩小个体差距,站在相对统一的起跑线上。
2、经历探究活动,形成科学概念
研究证明,学生对自然事物已经形成的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仅仅靠说教的方式来实现科学概念的构建和转变是根本行不通的,它必须通过一系列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以至形成科学概念。小学科学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就决定了学生必须依靠自己的参与探究来构建科学概念。例如:学生都存在常见的所有金属在水中都下沉的概念,教师就准备了各种形状和结构的金属物体,将它们放入水槽中,观察发现:一些盘形或船形的金属物体漂浮起来,教师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探究:是不是所有的金属物体在水
225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中都下沉,那漂浮和下沉在水中的金属有什么共性吗?学生分别测量金属物体的排水量,在学生的先入之见上建立了金属的沉浮与排水量有关的科学概念;又如,教学沉浮时,发现有83%学生认为:同种物体,它们的大小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教学中,教师就准备了大小不同的橡皮、木块、萝卜、石块,让学生充分实践,看着一次次的事实,学生构建了“同种材料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不变”的科学概念。在教学“摆长”时,学生多次测试,发现一个摆在单位时间内的摆动次数是一定的,继而提出了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发现摆的次数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教师又出示了两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让学生推测两个摆的快慢情况,当事实告诉学生两个摆绳一样长的摆居然摆动次数不一样时,与原有的认知又产生了矛盾,学生又提出了摆锤长度也会影响摆动次数的推测,并且制定了新的探究方案:学生准备了三个摆绳一样长,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分别测试它们单位时间内摆的次数。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摆长概念的构建逐渐加深、科学化。同时,学生在收获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感悟了科学敢于探索实践,学无止境的无穷魅力。
在学生亲历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教师犹如主舵手,引导学生驶向深浅、方向不同的港湾。因此,教师在已知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超越学生已有经验的可理解的情境,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思考,激发学生积极向前探究的兴趣非常关键。
3、组织交流研讨,归纳科学概念
实践探究基础上获得的认识也只能属于感性层面,这时候及时进行交流研讨,学生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践过程加以回顾,反思,听取、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再次激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抽象、综合事物的一般性质,再用语言加以表述,作出概念的界定,使科学概念变得更加清晰、科学、精致化。例如在教学《做框架》一课时,学生制作并测试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后交流研讨:
师:加固后的框架承重能力是多少? 生:能承重6本厚书,比原来增加了5本多。师:这些斜杆起了什么作用?
226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生:(学生分别指着每一根斜杆解释)起到了推和拉的作用,防止向左右或者向前后倒塌。
师:加固后的框架承重能力是大大增加了,增加斜杆后的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框架中有一个个的小三角形。师:数一数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教师分别让学生数一数承重最多和承重最少的两个框架的三角形的个数。)生:我们还发现三角形个数越多,这个框架的承重能力会越好。
师生、生生在交流研讨中,不断激起思维的涟漪,步步深入,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科学概念一步一步为学生所内化和建构。
有时,经过交流研讨,学生用自己描述性的语言界定科学概念,语言有时不是那么科学、严谨。例如:在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了20多种物体后,发现这些物体有的能使小灯泡发亮,有的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就有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把检测器的两头放上去,小灯泡就发亮的物体叫导体,灯泡不会亮的物体叫绝缘体。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能从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一味追求内容的标准化、系统化与严密性。类似上面的描述性的表述,教师要理解这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亲身实践理解所得,学生看着自己的实践成果被作为一节课的“实践结晶”,产生的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因此,教师要对一节课要构建的科学概念有较深的理解,甚至要理解更上一层的核心概念,当学生出现一些对概念“另种”说法的时候,能及时判断,如果学生描述的不是错误,但是又不是与本质特别对应的说法时,能积极引导,合理评价,切不可统统与“科学概念”看齐,那些不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靠单纯、生硬记忆的概念是没有价值的。
4、应用科学概念,巩固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从实践中产生,也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运用概念于实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而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同时,在概念运用过程中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缺陷也能暴露出来。例如:在《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学生掌握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的概念后,提出了几个应用概念的问题:(1)为什么钢材或铝材要做成各种形状?(2)做成各种形状后的钢材有什么优点?(3)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地方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材料的抗弯
227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曲能力?学生把概念与实际相联系,对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其中,在应用此概念中,发现学生存在着概念的偏差认识:改变形状增强抗弯曲能力一定比增加材料的厚度和宽度的方法好,因此,各处都要应用这种方法。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直至形成正确的认识。再如,学生构建了摆长越长,摆动的次数越慢;摆长越短,摆动的次数越快的概念后,布置学生制作一分钟摆30次的摆,学生通过调整摆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发现次数多了,他们就把金属圆片往下装,次数少了,他们就把金属圆片往上装。在沉浮单元的最后,安排学生用不同材料,设计制作一艘装载货物较多的小船,在制作中学生认真分析思考,在增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这一点上动脑筋,应用了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的概念,在实际制作船的活动中,学生还得考虑船的平稳性、美观、材料质地等因素,不仅是概念的具体化过程,也是诸多科学概念解决综合问题的活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概念,也体会到“概念”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辨证联系和区别。
概念应用其实是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指导学生应用概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师设计的概念应用要循序渐进,在已构建概念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步骤,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思考到位。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或者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千万不能见到学生回答不出就包办回答。
科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实践探究,积极思考,从而构建、理解和应用概念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维,不能替代学生探究,要给学生留出探究、分析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对科学概念的自主意义建构。也只有这样,学生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张扬,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美)威廉.艾斯勒,玛丽.艾斯勒著,《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全景式教学方法》,长春出版社(3)郝京华主编,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28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润物细无声
——浅谈音乐欣赏教学
常熟市昆承小学 黄 河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而欣赏更是重要的一环。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有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音乐和音乐欣赏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在欣赏的过程中,听众不能不经历一个与作曲家相反的过程,即要通过已存在的客观音响,由表及里来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心灵。显而易见,没有良好的乐感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所具有的再创造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的一、让童心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和其他的艺术欣赏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反复过程。但音乐欣赏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它比其它艺术更需要听众主观方面的配合。所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节音乐课教师都不能忽视情感效应,能否产生情感效应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音乐欣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主观色彩。由于音乐首先诉之于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然有强烈的主观性。而另一个特点是特别易于引起共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要先沉浸到音乐中,这是呼唤学生情感,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挥情感效应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
引起共鸣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最自然的是由于听众的思想情感与作曲家的思想情感相当一致或极为接近。有时,听众对音乐的理解尽管还不够深入,仅仅从情感上接受时也会引起一定的共鸣。这时乐曲中的感情全都转化为听众的体验,使听众完全随音乐的流动而沉醉在其中,得到高度的审美享受,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参考:
229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第一:角色转换。即以学生为本位,组织学生参与,使学生被动的角色得以改变,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带给学生以快乐,使课堂内充满笑声。学生设计,教师的补充。师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会印象清晰、受益匪浅。
第二:设疑。这是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这是为了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疑”可以是针对教学重点而设,也可以是为解决教学难点而设,还可以为启发诱导加深印象而设。
第三: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在课内多听几首好的作品,而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利用有限的教材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兴趣的火花。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有了这种动力就可以利用多余课内教学时间的多少倍,去寻找比音乐课堂内多若干倍的音乐作品。传统的音乐教学把内容与注意力重点放在过去是被中西文化的阐释或演绎,而这些东西虽具历史性,然而历史感太沉重,与现代生活的艺术相隔的时间太过久远,无法跟上时代的脉搏。无法跟上学生前进的脚步与需要。如将视听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强调他们的创新性,使学生不仅听到声音,同时能欣赏到形象,从而陶冶性情,加深对学习音乐的爱好。
二、让童心游弋在音乐的技巧里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音乐是具有多种层次的复杂艺术。从其具体形态来看,它表现为用感官可直接接受的音响及形式,与形式凝合在一起的内容首先以情感与情绪表现出来,在这种情感及情绪的后面又包含了作曲家对现实的选择、认识以及态度,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的艺术品,作曲家使用了一系列比拟、暗示、象征、联想的方法,并保持其结构的有机完整性。这样在欣赏音乐时,听众不能不经历一个与作曲家相反的过程,即要通过已存在的客观音响,由表及里来理解、认识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心灵。显而易见,没有良好的乐感和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对音乐所具有的再创造能力,是不可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心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
230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唱、做、想等多项活动,把学生从简单低级的趣味性阶段,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听、视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说“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那么“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音乐离不开听,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听觉阶段。因为音乐总是在表现和探索并形成一定的意境。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排除干扰专心的听,着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如果能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多元化的帮助学习者消化、吸收音乐,这就注重了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可以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这些与音乐相关的领域、相互沟通、彼此强化。只有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才能深入到音乐中来。长此以往正确训练,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
三、让童心畅想在音乐的天空中
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发挥。所以,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间。”因此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和其他的艺术欣赏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活动,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反复过程。但音乐欣赏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它比其它艺术更需要听众主观方面的配合。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煤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 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学生 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侯,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地产生了美好的遐想。
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我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
231
教 育 教 学 论 文
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会给人们一种神奇的、不可思议的感觉。它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幻觉,即感受音乐似乎并不费力,在轻松愉快的玩乐中,顷刻之间即可产生美妙的感觉,参与者虽然并没有很多的技巧或理论背景,却也能创造自己的音乐,孩子们在欣赏训练的过程中,能够经历着一种通常只有专业音乐家才能具有的合奏感。
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如临其境,增长了音乐知识,同时也滋育了对音乐的喜爱之情,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达到了目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232
龙源期刊网 http://.cn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作者:冯丽莎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年第06期伴随美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课堂的......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gunswns”为你整理了“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谈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摘 要:多媒体教学是现代......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论文(1) 论文摘要: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妥善处理好多媒体与板书、多媒体与进度、多媒体与学生兴趣这三种关系,否则,教学效......
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来,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课件在音乐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它不仅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