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简介[小编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三峡工程的简介”。
三峡工程简介
为了三峡工程,中华民族经过了几代人、70余年的构想、勘测、设计、研究、论证。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了实施阶段。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三峡工程的巨大效益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三峡工程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库全长600余公里,平均宽度1.1公里;水库面积1084平方公里。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1.1 防洪
兴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三峡水利枢纽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其地理位置优越,可有效地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可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现在的约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遇千年一遇或类似于1870年曾发生过的特大洪水,可配合荆江分洪等分蓄洪工程的运用,防止荆江河段两岸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减轻中下游洪灾损失和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并可为洞庭湖区的治理创造条件。
1.2 发电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它将为经济发达、能源不足的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提供可靠、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对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1.3 航运
三峡水库将显著改善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长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重庆港。航道单向年通过能力可由现在的约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运输成本可降低35-37%。经水库调节,宜昌下游枯水季最小流量,可从现在的30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以上,使长江中下游枯水季航运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2.1 坝址
三峡工程大坝坝址选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上游约40公里处。长江水运可直达坝区。工程开工后,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长约26 公里的准一级专用公路及坝下游4公里处的跨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还修建了一批坝区码头。坝区已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坝址区河谷开阔,两岸岸坡较平缓,江中有一小岛(中堡岛),具备良好的分期施工导流条件。
枢纽建筑物基础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岩石抗压强度约100兆帕;岩体内断层、裂隙不发育,且大多胶结良好、透水性微弱。这些因素构成了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良地质条件。
三峡工程地质原貌图
2.2 枢纽布置
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主要建筑物的型式及总体布置,经对各种可等性方案的多年比较和研究,并通过水力学、结构材料和泥沙等模型试验研究验证,均已确定。选定的枢纽总体布置方案为:
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两侧为电站坝段和非溢流坝段。水电站厂房位于两侧电站坝段后,另在右岸留有后期扩机的地下厂房位置。永久通航建筑物均布置于左岸。
2.3 主要水工建筑物 2.3.1 大坝
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泄洪坝段位于河床中部,前缘总长483米,设有23个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22个泄洪表孔(孔口净宽8米,溢流堰顶高程158米),底高程158米,尺寸为8×17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22个底孔(用于三期施工导流)底高程57米,尺寸为6×8.5米,其作用为临时泄洪和导流明渠截流之后过水。下游采用鼻坎挑流方式进行消能,减少水流的冲击力。
电站坝段位于泄洪坝段两侧,设有电站进水口。进水口底板高程为108.8米。压力输水管道为背管式,内直径12.40米,采用钢衬钢筋混凝土联合受力的结构型式。枢纽最大泄洪能力可达102500立方米/秒,可宣泄可能出现的最大洪水。
2.3.2 水电站
水电站采用坝后式布置方案,共设有左、右两组厂房。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厂房14台,右岸厂房12台。水轮机为混流式(法兰西斯式),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右岸山体内留有为后期扩机(6台,总容量 420万千瓦)的地下电站位置。其进水口将与工程同步建成。2.3.3 通航建筑物
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闸和升船机,均位于左岸山体内。永久船闸为双线五级连续梯级船闸。单级闸室有效尺寸为280×34×5米(长×宽×坎上最小水深),可通过万吨级船队。
永久船闸三维立体略图
升船机为单线一级垂直提升式,承船厢有效尺寸120×18×3.5米,一次可通过一条3000吨的客货轮。承船厢运行时总重量为11800吨,采用全平衡钢丝绳卷扬方式提升,总提升力为6000牛顿。
升船机三维立体图枢纽工程量
工程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10283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319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94万立方米,钢筋制安46.30万吨,金属结构制安25.65万吨,水轮发电机组制安26台套。工期安排
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全部工期为17年。
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需5年,以实现大江截流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水库初期蓄水、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为标志。
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需6年,以实现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部完建为标志。三峡水库淹没实物指标
三峡水库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0个县(市)。三峡水库淹没涉及城市2座、县城11座、集镇116个;受淹没或淹没影响的工矿企业1599家,水库淹没线以下共有耕地(含柑桔地)2.45万公顷;淹没公路824.25公里,水电站9.22万千瓦;淹没区房屋面积为3459.6万平方米,淹没区居住的总人口为8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15万人)。考虑到建设期间内的人口增长和二次搬迁等其它因素,三峡水库移民安置的动态总人口将达到113万人。三峡工程2002年建设六大目标
6.1 2002年5月,1997年大江截流形成的上游围堰破堰,三峡大坝基坑开始进水;
6.2 2002年6月,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闸门、启闭机及调控系统安装全部完成;
6.3 2002年7月,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无水状况下的联动调试;
6.4 2002年9月,大江截流形成的下游 围 堰破堰进水;
6.5 2002年11月,三峡工程进行二次截流——导流明渠截流,三峡大坝泄 洪坝段导流底孔过水,三峡工程进入三期导流阶段;
6.6 2002年年底,永久船闸开始进行有水联动调试。
三门峡-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灾难
标签:社会2011-05-22 19:08 星期日
孕育了中华文明、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几千年来水患频频,为历代统治者视为心腹大患。所以,在天下初定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就将整治黄河、让黄河安澜的愿望和决心付诸行动。
1954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编制黄河流域规划。苏联专家参与设计的三门峡枢纽大坝和水电站的《规划报告》,仅用了8个月的时间,于同年年底出台。这个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黄河综合利用的第一期重点工程,蓄水位350米,总库容360亿立方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黄河的洪水问题,同时实现发电和挡沙的目标。
苏联境内很少有泥沙量大的河流,他们的专家缺少泥沙河流治理经验,所以他们的整体思路就是蓄水拦沙,认为水土保持将很快生效,进入三门峡的泥沙能很快减少,因此可用三门峡的高坝大库全部拦蓄泥沙,使三门峡下泄清水来刷深黄河下游的河床,从而把黄河一劳永逸地变成地下河。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1956年4月,苏联专家进一步完成了《三门峡工程设计要点》,建议水库的正常水位360米,比《规划报告》中的350米高出10米。这意味着必须淹没农田333万亩,移民90万,远远超过350米规划中的60万移民。
一士之谔谔
此时,时为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的黄万里郑重地向黄河流域规划委员会提出《对于黄河三门峡水库现行规划方法的意见》,要点为:
1、水库的规划违背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自然原理。即使上游水土保持良好,清水在各级支流里仍将冲刷河床而变成浑水,最后仍将泥沙淤积在水库的上游边缘。在坝的下游,出库的清水又会加大冲刷河岸的力度,使下游的防护发生困难。
2、筑坝的有利方面是调节水流,有害方面是破坏河沙的自然运行。在水库上游边缘附近,由于泥沙淤淀下来而不前进,那里的洪水位将提高。毋需等到水库淤满,今日下游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
3、河流坡面上的水土应设法尽量保持在原地,但对已经流入河槽里的泥沙却相反地应该要督促它们继续顺水流下去。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刷沙出库,均要求在坝底留有容量相当大的泄水洞,以免他年觉悟到需要刷沙时重新在坝底开洞。
可叹的是,这种呼声被漠视了。作为最早预见到三门峡工程灾难性后果的黄万里,焦虑和怅然失落的情绪一起涌上心头。一年后,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他通过小说《花丛小语》把这种情绪直白地发泄了出来。
争辩了七天
1957年6月10日至24日,水利部召集了70名学者和工程师在北京饭店召开“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给苏联专家的方案提意见,谈看法;给两个月前正式开工的三门峡工程出主意,想办法。准确地说,参加这次会议的所有专家学者,除了温善章提出改修低坝水库和滞洪排沙的方案外,大部分人不说话,其余的人异口同声地认为,三门峡大坝建成后,黄河就要清水长流了。
这时,黄万里又站了出来。他不肯迷信苏联权威,大胆进谏,不惜引火烧身,与主张建坝的人争辩了7天。他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设计思想基础上的工程,因为它违背了“水流必须按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科学原理。“黄河清”只是一个虚幻的政治思想,在科学上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坝修不得。他说:“一定要修三门峡水库,将来要闯祸的,历史将要证明我的观点。”立即有人反驳他,黄万里自感人微言轻,便换了一种口气:“一定要修,请别将河底的施工排水洞堵死,以便他年觉悟到需要冲刷泥沙时,也好重新在这里开洞。”
最后这一条与会者全部同意了,也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但现场主持施工的“水利专家”仍按苏联专家原设计将6个施工泄水洞全部堵死。
被打成右派
在不能宽容不同意见的年代,黄万里独自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其结果却是失去了对这项水利工程的发言权。
与苏联专家的设计意见相左本来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就被视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成为黄万里“反党反苏反社会主义”的铁证,发表《花丛小语》更是授人以柄。1957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在《什么话》的黑字标题下转载了《花丛小语》,成为供批判的“大毒草”,黄万里被定为右派,归入另类。在校党委向他宣布划为右派的处分决定时,他的回答简直是空谷足音:伽利略虽被投进监狱,但地球仍在绕着太阳转!
同年9月号的《中国水利》杂志出了批黄专号,刊出6篇文章,认为黄万里的治黄主张和反对三门峡工程是“鼓吹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企图“取消党对科学技术的领导”,质问黄万里“骨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黄万里在46岁的壮年被剥夺了教书、科研、发表文章的权利,被下放工地劳动,接受几乎是侮辱人格的批判,还要递上一份份违心的检讨书,子女的升学也受到影响。
工程开始“付学费”
1958年11月25日,三门峡工程完成对黄河的截流。1960年6月,坝筑到了340米,同年9月实现关闸蓄水拦沙。
黄万里从泥沙运行的原理说明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弊端,这一科学分析和预见一开始便被一一验证,设计上的缺陷也一一暴露出来,三门峡开始“付学费”。1961年2月9日,当坝前水位达332.58米的时候,泥沙淤积就迅速发展;同时,原来设想得比较简单乐观的移民也遇到了困难,工程实际上已无法按原设想进展。1961年下半年,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水河口形成拦门沙,渭河航运窒息,渭河平原地下水位上升,弄得从无水患的渭河两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而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迅速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减产。这一年,潼关以上的黄河、渭河大淤成灾。水壅高后横向冲击,使两岸坍塌农田80万亩,一个县城被迫迁走。
1962年3月,潼关河床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暴长4.5米,成了名副其实的“悬河”。最糟糕的问题是,河床的“翘尾巴”———即泥沙淤积向上游延伸,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已威胁到以西安为中心的工业基地。水电部不得不召开会议,把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当初定的“拦蓄上游全部来沙”改为“滞洪排沙”。而失去了大水头,第一台1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发电不足一个月,便丧失了用武之地,只好改装5万千瓦小机组。同时,耗费惊人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通排水洞,以泄泥沙。如此一折腾,不下百亿元“打了水漂”。然而,进行了180度大转弯后,淤积虽然有所减缓,但因泄水底洞底槛高,泄流量还是太小,“翘尾巴”淤积继续向上游发展,造成渭河、洛河、黄河淤积连锁反应。事实正朝着黄万里所担忧的方向一步步地发展着。
一片冰心在玉壶
1962年8月,“闻黄河中游淤塞,三门峡水库不能蓄水,一如当年愚言,怅惘之余,诠次为七言长句。”黄万里写了《念黄河》。诗中叹曰:廷争面折迄无成,既阖三门见水清。终应愚言难蓄水,可怜血汗付沧溟。徙薪曲突非求泽,烂额焦头自上鬓。肠断秦川陇水咽,艳阳遗照此精诚。1963年,潼关河床继续升高,上游泥沙不断淤积,提出解决方案已经迫在眉睫。8月,“癸卯伏雨,闭户披览各家改建三门峡坝工意见,顿时无穷之虑,怅望禹功,泪垂无已。”黄万里又写下了《哀黄河》。
1964年春天,黄万里实在坐不住了,他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陈明三门峡大坝淤泥的严重性。
不久,水利部召见黄万里,要他拟出三门峡大坝的改建计划。黄万里昼夜兼程,以60天的时间完成了《改修黄河三门峡坝的原理与方法》,建议开洞排沙,以灯泡式水轮机加速底流。“期救秦川于陆沉,复蓄水以调洪兴利”,真可谓“一片冰心在玉壶”。水利部于1964年9月印发了此文,黄万里难得有一吐为快的愉悦。但事与愿违,黄万里的建议未得采纳,他再一次陷入了深深的失落之中。
三门峡成了“四不像”
1964年,周总理在两次讲话中谈到三门峡工程。他说,“三门峡工程我们打了无准备的仗……建国才五六年就兴建三门峡工程,当时想要黄河清,志向很大,夸下了海口,但科学态度不够。”“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原因就是认识不够。”
第三次视察三门峡之后,周恩来直言“三门峡改建不能再等”,并立即决定了第一期改建方案,让被正面大坝堵住的沙和水,尽量从旁边的新开的隧洞和底下本来用来发电的管子流出去,以此来加大泄流排沙能力。作为一个救急方案,改建工程于1965年开工,三年之后完成。此时,水库淤沙虽有减轻,但潼关以上淤积却仍然在继续,水库的排沙能力显然还不够。1966年,库内淤积泥沙已达34亿立方米,占库容44.4%。三门峡水库已成死库。
1968年,第一期改建刚刚结束,第二期改建就于1969年接踵而至。所有的争论至此已经变得毫无意义,“防止下游千年一遇的洪水”不再提,变成了“确保西安,确保下游”,气魄不那么雄伟的“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得到确认。改建工程将当年黄万里主张保留以备将来排沙却在施工时被堵死的施工导游底孔打开,从1号孔到8号孔,每一个耗资1000万元;又将1-5号机组进水口高度由300米降到287米,泄洪排沙。
第二次改建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以坝身百孔千疮外加旁边还有两条导管的代价,暂时解决了三门峡大坝的泄流排沙能力问题。按照一些水利专家的看法,原指望带来黄河清水长流的三门峡工程,已经水库不是水库,电站不像电站,成了个四不像。
三门峡工程失败的直接结果,是对黄河河流生态环境、特别是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河三门峡至潼关的淤积泥沙至今没有解决;关中平原50多万亩农田盐碱化;水库淹没了大量的农田;水库毁掉了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化古迹;黄河航运中断;29万多农民从渭河谷地被迫向宁夏缺水地区移民,其中15万人来回十几次迁移。
三门峡工程直接的经济损失为:高坝当低坝用,工程本身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发电机装机能力只有原来的1/5,发电目标没有达到;防洪目标无法实现;两次改建增加的费用,以及增加的常年运行费用等等。据估计,这些直接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三门峡工程的总造价,有人估算不下百亿元。
历史的无情证明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黄万里的“右派”终于被改正。1979年,他被允许在有关专业会议上就自己提出的治黄方略作讲解。此时,虽不再受责问受批判了,但并未得到重视。其后,黄万里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治理江河的策略以及中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在科学上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写出或发表了《论分流淤灌策治理黄河》、《论黄河断流及其对策》、《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华北平原的整体开发》、《我看“黄河治理开发纲要”》、《论江河淮海综合治理》等文章。到90年代,他不仅完成了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多篇论述,而且对长江三峡卵石输移量和三峡高坝的可行性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并向国家决策部门反映意见,表现出一个老科学家崇高的敬业精神。
2000年4月,在渭南召开的陕西省三门峡库区防洪暨治理学术研讨会上,81名专家学者针对库区出现的恶化态势,一致认为洪灾威胁非常严峻。
2002年春,曾长期负责我国水利工作的前水利部门的一位领导带领大批专家考察三门峡及其以上的黄、渭流域时,见到历史上陕西省农业最发达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积、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所遭破坏已惨不忍睹,也不得不承认:三门峡水库已到决定存废的时刻了。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三门峡工程以充满浪漫的构思开端,致祸国殃民的恶果为终结。
2001年8月20日,黄万里在清华园度过了他的90岁生日,7天后辞世。两年后,也是在8月下旬,发生在渭河流域的洪灾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他在40多年前的预言不幸成为现实。大自然的报复来得如此迅速和无情。
(摘自2004年第8期《炎黄春秋》,本文作者许水涛。略有删节,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三峡工程简介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daodoc.com 2006年05月12日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电站,一座永久性通......
长江三峡简介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纳百川千流,自西向东,横贯中国腹地,全长6300余公里。它满载四季浪歌,永不停息地直奔东海。长江是仅次于南美......
长江三峡工程简介长江从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沱沱河起步,至上海入东海, 全长6300余公里,年入海水量近10,000亿立方米,总落差5800多 米,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8亿千瓦。然而,新中国......
三峡工程简介兴建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夙愿。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
三峡工程:自主创新的标杆6年时间跨越30年技术差距!在一无装机经验,二无技术,三无制造能力的情况下,建成世界容量最大、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水轮发电机组!三峡工程的技术引进,每一项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