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4月)名校优秀作文及名师点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优秀作文及点评高中”。
201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4月)名校优秀作文范例及名师点评
【编者按】201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4月)已落下帷幕,为帮助考生深入理解考题、理清写作思路,加强对优秀作文范例的欣赏和学习,福建省语文学会、海峡语文网特别邀请福建省九地市的名校名师,分享优秀考场作文。以下精选的各地市省质检优秀作文,皆为考生考场作文,经过精心挑选,质量上乘,可供欣赏学习。同时,福建省语文学会还邀请名师对作文进行点评,分析、总结每篇作文的优点和特色,在促进各地市作文教学交流的同时,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更多名家指导性文章,优秀作文案例和名师点评,请关注海峡语文网微信公众号。
201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质检(4月)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优秀作文展示 1.致校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校长:
您好!
关注到贵校教学楼是否拆除的问题,我对校方抉择艰难表示理解。一方面是实际需要,一方面是特殊的历史记忆价值,经过熟思,我更支持拆除。
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见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成长,是学校历史记忆价值的承载者,这正是校方、校友及其他相关人士最为不舍与纠结的一点。诚然,这份感情令人感动,但不可否认的是,世上任何一座建筑都有其记忆与情感的牵连与价值,除非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建筑文物不可拆除,倘若我们总拘泥于情感中,我们如何进行新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况且这座教学楼的矮小、简陋与老旧确实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也许您会认为我并非与校相关的人士,自然无法体会到这份特殊性的“非凡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学校及教学楼的属性来看。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教学楼是支持教学的建筑载体,而非文物保护单位。教学楼的拆留首先自然以是否满足教学要求为抉择标准,因为这是教学楼最主要的存在价值。确实,它的特殊价值很重要,但它的保留价值可以说被现实中的矛盾--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需要经费等逐渐稀释。学校作为教育单位,首当将土地资源和经费在教育活动方面的利用最大化。
当然,这座教学楼的特殊价值并不等价于它的保留价值,也不会随之被稀释。既然它的现实保留价值降低,我们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贮藏、延续这份历史与情感价值的厚重。由此角度也可以说,保留建筑也并非保护这份特殊价值唯一且必需的手段。
和您分享一句美言:“我对故乡的思念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区域,而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心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样的道理,校方校友等对于学校的情感也不止于一座建筑,当这份情感与现实需要发生冲突时,它是可以凭多种形式保存的。例如,校方可以为这座教学楼做精致的留念资料,如影像、书面的信件作文资料等,这样就把对教学楼的情感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式保存。校方也可以仿制旧教学楼的小型雕塑作为校史资料。若有计划在此重建教学楼,也可在满足现代化发现需要的前提下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老楼的记忆元素等。
真诚希望以上拙见对校方有所帮助。同时,为贵校发展致以诚挚祝福!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作者:黄译锋 学校:福州一中
名师点评王兆芳老师: 与今年2月份举行的单科省检的关于“传家宝”的作文题相比,这次4月份的关于“老教学楼”的作文题也是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不过是其中的另一种形态。但也容易看出,前者模仿2015年的全国课标二卷关于“三个风采人物”的作文题;后者则延续2015年全国课标一卷关于“女生举报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的作文命题思路,要求对老教学楼的出路作表态,并加以理由阐述,并且沿用了书信体这一格式。不过这次的材料不是新闻,而是有讨论意义的话题。本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首先是因为它选择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支持拆除老教学楼。这需要勇气,因为支持保留老教学楼的观点似乎占据道德制高点。但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咄咄逼人地反驳另一观点,而是退一步说“诚然,这份感情令人感动”,显得得体从容;然后笔锋一转,“倘若我们总拘泥于情感中,我们如何进行新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观点出人意料而颇有力度。接着又推进一层,“况且这座教学楼的矮小、简陋与老旧确实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再紧跟着另一理由“学校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场所,教学楼是支持教学的建筑载体,而非文物保护单位”,层层推进、颇为雄辩。但更难得的是,作者又调转笔锋,为对方着想,主动设计解决方案,把对教学楼的情感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式保存”,摇曳多姿、情理兼具,好文!
2.给校长的一封信
敬爱的校长:
您好!
想必您如今正为是否拆除一座旧教学楼而苦恼,还请您暂搁诸事,听我一言。
我认为,老旧教学楼已不符合现代化学校发展之要求,该当拆除。
或有人言:此楼曾走出无数才俊,是学校之骄傲,学生之榜样,倘若拆除,老校情怀何处寻觅,尚学求知精神何处寄托?
此话有理,此教学楼背后的故事激昂人心,无异于学校校史中一段熠熠生辉的记忆。然而,“情怀”本是流传于诸生之间的独特感情,于一日日校园生活中点滴积累而成,何必执着于将希望寄托在一座破旧大楼?尚学精神古已有之,学校教育更会潜移默化地将其深埋于学生心间,何需将精神传扬拘泥于物质壁垒?
诚然,“拆除”一言乍听之下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从短期来看也许会对一些校友造成感情伤害,然而自长远计,拆旧立新不失为一条良策。此楼本属平凡,矮小、简陋、老旧的它因走出一众人才而被赋予特殊意义,令人仰叹。然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它所承载的已然是昔日之辉煌,倘使一味沉溺其间,难免使人狂妄轻浮,反失去原本的警醒教育意义;我们更不能否认的是,此楼实在同现代学校发展要求太不匹配。学校用地本就有限,固守成规一味保留,既浪费土地又耗费金钱。将其拆除,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亦不失为一条育才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拆除旧楼绝不等同于抹杀记忆,泯灭情怀。旧楼虽拆,但先人校友们的精神却绝不可失去继承。我建议您将此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使学生们回想起前人成就时,不是眼前浮现一座废弃荒芜的教学楼,而是于心底涌现出一份爱校自强、积极进取的浪潮。如此,便能使前辈之精神鲜活不灭,使校园情怀历久弥新。
于此飞速发展、日月更新之异代,我们应该做的,无疑是淘汰落后的存在,将永恒之精神于固俗之物质中解放,使其代代延续,内化为民族恒久难灭的情怀。一座走出无数人才的“楼”,不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思考其背后的历史记忆、社会精神的传承之道方是我们的追求,老旧的楼房大可作为相册中的留念,却没必要顽固地“霸守”一方。
以上便是我对此事的看法,还请您多多考虑,愿学校能发展得更美更好!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作者:赵雨铭 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名师点评 林维武老师: 本文频见思维火花:持论虽为“旧楼该当拆除”,但并不简单否认其所承载的“学校之骄傲,学生之榜样”的情怀与精神价值;虽肯定旧楼所承载的老校情怀、求知精神,但又认为相较于将其寄托于“破旧大楼”,它更应该在学校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深埋”于学生心间;虽也认可“拆除”会给一些校友造成情感伤害,但立足于长远、立足于发展,它又确为一条“育才之道”。观点阐述中的非“单边性”与“对话”意识,言语表达中的分寸感,书信文体把握的适切度,也都有助于文章说服力的提高。
3.莫让“豪斯曼计划”再上演
尊敬的校长:
您好!
近日,关于贵校一座历史悠久的教学楼的存废,引起了多方关注。作为支持将它保留的一份子,冒昧写信来叨扰您,希望与您分享几点想法。
不知您是否听说过“豪斯曼计划”?当年的拿破仑与豪斯曼都非常喜欢宽大的街道,计划将所有狭窄的街道扩建。豪斯曼望着扩建后的街道说:“如今的40米宽,离预期的120米还是差了远些。”足以想象出当年那一番天翻地覆的图景。
虽说只是为了一座区区教学楼,境况当是不能与豪斯曼的“雄图霸业”相提并论。但如今致书与您,就是不愿看到性质相似的“豪斯曼计划”再次上演。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文明不应以与所有历史遗产决裂的方式得到解放。”这座教学楼,对贵校来说是一个文化的印记,有着特殊的意义。拆与不拆的分歧想必最后还是要回归到“感情”二字上来。风雨苍茫,裹挟着历史的风尘一路走来,这座教学楼如同一位一直守候的老者,见证了学校的变迁发展。每一个从中走出的学子,不论成就的大小,谁能说自己的身上不浸润着这座教学楼的风韵呢?铮铮风骨,唯“感情”二字,最放不下。
若说支持保留者只空有“怀旧”之名,未免刻薄且认识浅薄。进一步说,老旧建筑的拆与不拆,终是要还原到历史与现代化冲突的问题上。而这座教学楼被冠以“矮小、简陋、老旧”,真的是与如今如火如荼的现代化代名词完全相反,格格不入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且不说这座教学楼曾有“培育优秀”人才的赫赫战功,建筑的价值,当不单以实用与否为唯一标准。“豪斯曼计划”所实施的战略性美学,4 是可以让贵校腾出更多的用地空间,节约修缮维护的费用。但是,一座楼的拆除,却在无形中消解了几代人的心灵空间。填充了现代化的建筑,却留下一块心灵的空白。
“历史”与“现代化”孰对孰错,现在恐怕还难见分晓。但校长您毕竟需要有大局的考虑,若是最终未能留下这栋楼,我也理解您。
波德莱尔望着重建后的卡鲁塞尔,笔下发出这样的慨叹:
“呵,这社会
就如人心一样浮躁!”
留下一座风雨兼程的建筑,大概是无数和我一样的朋友的一点执念吧。
祝工作顺利!
小林
2016年4月9日
作者:汤初美 学校:厦门一中
名师点评陈钟斌老师、高剑华老师: 笔法老到,类比论证恰当。本文聚焦教学楼拆留问题,却适时宕开一笔,反从他处落笔,以史为鉴,借助“豪斯曼计划”,作者的思考深入,思想深刻,说理专业,有杂文的味道。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关于“历史与现代化冲突”的论述甚为精彩,观点富有启发性。在充分正面论述的同时自觉考虑到对方的逻辑,呼应他说,有着较强的对话意识。语言面貌良好,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情理兼具。节制而又合理地引用名言,泛化适度,在考场上夺人眼球。
4.历史传统的传承不应舍弃
尊敬的校长:
您好!
针对贵校这座教学楼的去留问题,我有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和您交流沟通。
我并不赞成将这座教学楼拆除的观点。众所周知,这并不只是一座普通的教学楼,它在岁月的变迁中矗立着,承载着无数或在校或离校的学子们寒窗苦读的励志点滴,它是作为无数师生校友对于校园生活归属感的载体而存在的。试想,若是您抱着追忆往昔的抒情返回母校,迎接你的不是昔日如旧友般熟悉的建筑,您是否会感到一阵失落?对于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们来说,校园便是最适宜的回望初心的场所,但所有感情并非能够虚无缥缈地兀自升华,这其中,便需要如这座教学楼般的物件存在,令这些抒情之感有一席之地得以保存发酵。
建筑繁华,人心荒芜,两者就会违和。若是我们对于该建筑的去留问题只片面地停留在修缮、养护的费用上,未免过于肤浅,若是按此逻辑,那么如今的圆明园废墟的保存岂不成了耗资巨大但无实用意义之举?在此层面上,我认为圆明园废墟的保存更主要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于此同理,该教学楼的保存,也应是对于纯朴校训的坚守以及务实求真的学习态度的呼唤。即使如此,花钱将理应保留的原则训诫修缮保存,也就不存在什么不合理之处。
教学楼的去留问题,折射出的其实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共存与否的问题。当我们毫无节制地大拆大盖,放眼所及之处皆是触目惊心的“拆”字和热火朝天的在建工地,对于略显陈旧的传统建筑视而不见甚至弃如敝帚时,鲜活的历史与传统正以难以估测的速度衰亡消失,待我们回过头来想要追忆往昔时,恐怕身后只剩冷冰的钢筋水泥,溢出心胸的抒情也只能用日渐泛黄的记忆来聊以抚藉,并终将消失在一代代人们的内心深处。
日新月异的科技产物,快餐式的生活速度,催生了人们“喜新厌旧”的习惯,也难怪老人常说“以前的人东西坏了只想着修,现在的人东西坏了却只想着换”。这样的感慨,莫不是如今群众心理的最真实的写照?
历史的传承,初心的保留,让我们更要看清时代改头换面时,改的并非对历史的认知以及事物变换更迭的态度,我们的传统,更需我们用心去修缮,去装饰!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作者:李晴妍 学校:厦门双十中学
名师点评卢珊老师: 全文围绕中心主旨论述,紧扣争议矛盾,观点清晰,语言简洁。多维度分析问题,入情入理,尤其是设身处地地代入角色,书信对象明确,时时唤起写作对象的共鸣和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敢于发散开去,借由同类问题的类比,吸取经验教训,将一栋教学楼的问题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心态,枝叶发散却又没有过度拔高之感,难能可贵。可惜结尾较为仓促,解决问题的意识不强,行文略有虎头蛇尾之感。
5.变?不变!
亲爱的作家先生:
您好,愿展信愉快。
对于您的母校拆除老教学楼的计划,我有所耳闻,亦对您的心情感同身受。我曾就读的小学不久前也刚刚改建,看见熟悉旧楼忽然成立崭新却陌生的所在,我心中难免有种物是人非的戚然。可尽管如此,我却仍想劝您放下执念,顺其自然。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见逝者如斯,总明白这不过三维空间中不变的真理。正是有旧去新来,沧海桑田,才能有人类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有富足先进的物质文明与百花齐放的精神文化,旧日的生活定然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与历史意义,可当机械化时代来临,又何必强求农人们坚守“锄禾日当午”的辛劳?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们应承认,过去不应阻碍未来的道路。因而,当学校为了发展而计划拆除已无实用价值的旧楼,我们断然必有不舍,却仍应从大局考虑,表示支持。
况且,请您扪心自问,若学校一直保存这幢老楼,您又有多少机会来故地重游呢?面临斗转星移的世事更迭,改变的自然不只有您的母校,更是您自己。纵再怀念,您也不可能,并且不会真正愿意回到母校读书的青葱岁月了。我无讽刺之意,这亦不过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正如古文人,他们总将“故乡”于笔端,甚至诚恳地悬于心头。可有多少人,真正心甘情愿地回了故乡呢?回乡固然不易,但绝非客观上的不能--赴举的投了笔,为官的脱下帽,催马上道便是归程。只不过他们已割舍不下“如今”的生活,而把故乡诗化为一个乌托邦式的心灵寄托了。这与您的境遇又何尝不相似呢?旧楼其实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不过是您诗化了的精神家园。
因而,为何要强求旧楼以物质的形式保留呢?身为作家,您必然比我更精于此道--将其化为诗、化为文,化为您笔下不朽的世界,那才是它更好的归宿。既然旧楼已只是精神上的家园,那么“记住它”便是一种圆满。精神是不灭的,历史是永恒的,正如苏子所言:“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我们断然不该为岁月流逝而自伤自怜,而应有顺流而东的洒脱,和不忘本心的坚守。
苏轼还有诗云:“老僧已死成新塔。”这正如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人托身于凡躯,物寓形于泥土,没有什么物质生命能够不朽。可老僧纵是死去,人们仍心怀虔诚的信仰,将新塔筑得更高更美,去天尺三。
站在陌生的新楼,我在那一刻有了归属的欣然--大门敞开,学生们活蹦乱跳地跑进楼中,如振翅的雏鸟,如我们当年的模样。
楼变了,可楼真的变了吗?若是有变,不过越变越好。
不知,这是否能令你释然?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作者:林凯逸 学校:泉州一中
名师点评倪振成老师: 本文从个人经历出发,推心置腹,入情入理,娓娓道来,并且书写优美,具有一定的文采,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6.留旧楼故址,存宝贵遗风
尊敬的校长:
您好!
听闻了贵校对于旧教学楼的去留之争,窃以为应保留这方人才辈出之地,故展信抒己之见解。若有偏颇,还望指正。
虽然已无法满足贵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这座老旧简陋的教学楼之价值仍尤为宝贵。一批批优秀人才将学习历程镌刻于此,一位位学者作家为其奠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莘莘学子置身于学府之中,需要有完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但或许,更需要独特的校园文化与一脉相承的人文学术氛围。梅贻琦先生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于技术革新迅猛的今日,拥有“大楼”所代表的教学硬件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略“大师”所承载的校园文化根基。由此观之,凝聚了数代学子智慧的旧教学楼精神价值实大于实用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亦是如此。非言拆除旧教学楼,贵校传统文化即荡然无存。但将其保留,这样浓厚的文化底蕴才更有一个有形而富有生机的载体。对于后辈学子,可从中感受前辈们的辛勤与风华意气,继承优良学风,由是益加奋发;对于从这里成长的校友才俊,这是他们学生生涯的见证,当中的隽永记忆及情感更是难以磨灭。哪怕无法再修缮作为教学楼使用,基于其精神价值,贵校亦可考虑将旧楼重新加以利用,使其真正发挥校园文化坐标的作用。
“黄金时代在我们身前而非身后。”马克·吐温之言或将启示贵校的发展方向。人才辈出的时代篇章已被翻过,如何能培养出更多的芝兰玉树、将校风不断发扬,或许才是您考虑的重点。若诚用地资金有限,必须将旧教学楼拆除,虽有遗憾,但不必担忧,校风尚存,坦途依旧。然等量齐观,不若效仿北京大学的做法--将百年前园林“燕园”养护保存,用作学术沙龙举办地或是院系办公楼,使现代意识与人文历史交织,构成独树一帜的校园风采。在拆迁重建频频的高速发展时代,若只信马由缰式地跟随大流,为求校园现代化而盲目拆除旧教学楼,恐非佳计。
较之拆除或就地封存不加修缮,合理的规划利用或许更能使这矮小的旧楼焕发生机。保留其原貌原味,并于破损之处加以修整,改造为校史馆或相关学院活动之地,使其成为校园历史的标志伴随后生成长。如此,校友的辉煌佳绩可得到更充分的保存展示,旧楼里遗留的精神财富也不至于只存在于校友师生的记忆里,慢慢流逝褪去。
故谨望贵校综合多方意见,有所考量,留旧楼故址,存宝贵遗风,展校园新风采。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作者:陈梓滢 学校:泉州五中
名师点评陈芳芳老师: 围绕“校园老建筑该拆该留”这一核心事件,考生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清晰阐述观点,理由充分,逻辑严密,建议合情合理。行文饱满,引用信手拈来,文字干练、丰富。但因材料指向的话题空间较狭窄,很难体现写作者的“个性”。
7.给人文情怀多一份保护
尊敬的校长:
您好!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近期了解到贵校因是否要拆除一座老教学楼而烦恼,我有些感触,想分享一些我的看法,很抱歉叨扰您了。
据我了解,这座老教学楼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从中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甚至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历史悠悠,这座老教学楼承载了多少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对青春的追忆。所谓母校,是像母亲一样让人依赖、使人感怀的地方,而在教学楼中度过的时光是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金芒,一丝一缕都见证了学生时代的青葱与美好,所以师生校友们的关注与纪念行为都真切地显示出这座老楼意义的非凡。
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不仅仅是一幢历经风雨的老建筑,更是一所学校历史文化的成就积淀,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代代学子对校园时光的怀念,更是一个学校朴素真挚、熠熠生辉的人文情怀。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留下他们行进乃至飞翔的轨迹,像一张记录美好时刻的旧照片,有着一撞见便能心动的魔力。同样地,它也见证了学校的一步步完善与发展,与其它现代化建筑物的高大、华美、崭新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衬出学校文化底蕴之浑厚。
随着物质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只着眼于绚烂可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人文情怀被逐渐淡忘,甚至漠然置之,想来学校想保留的心也是因对老楼特殊意义的情怀而来吧。学校是社会上精神文明气息最为厚重又浓郁的地方,人文情怀的累积也最为浓烈,保留老楼正是对这种情怀物质载体的最实际保护,让它继续见证贵校的成长吧,犹如一道老者温和又呵护的目光。
当然,学校因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老楼需要资金投入等原因对保留感到犹豫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这座老教学楼已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老楼必须拆除的理由,平衡保留的文化意义与现代化发展的时代意义并不是无计可施。贵校对老楼心怀依恋的校友何其多,他们内心多么渴望能留下对母校具体细微的回忆与感受,所以,相信他们会欣然为老楼的修缮与养护出一份绵薄之力,在人文情怀下成长的学子内心也必是情感充沛的吧!再者,老教学楼在合理修缮与养护之后也不必荒废,在其中设立些校史陈列馆,优秀学生事迹展览或被时代淘汰的教具回味展,搭配上老楼的年代感,那份苍然挺立却又温润如玉的气质,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如此这般,物质与精神的双翼便能协作飞翔、实现双赢了。
给人文情怀多一份保护吧,拒绝精神回忆的空虚感,让老楼继续发挥它的特殊光辉,照耀历代学子的青春成长之路吧!
再次抱歉占用了您宝贵的时间,希望我的拙见能为您的抉择出一份微力。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学校:龙岩一中
名师点评 石文美老师: 观点鲜明,对话感、读者意识强。顾及反方观点,理由阐述充分,入情入理,语言生动流畅,善用修辞,富有文采,特别是提出的一些建议颇具启发性,说服力较强。
8.让学校更发展,把回忆留心底
--致作家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作家先生:
展信佳!
听闻您的母校正陷入拆旧楼的犹豫之中,谨以此信以抒薄见。我认为,为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可以拆除旧教学楼。
或许您和其他校友认为旧教学楼是你们难以割舍的回忆。是的,我也同样认为回忆就像池塘深处的鱼,它的每一个气泡总能漾起心中涟漪,旧楼的拆除我也心痛。但是,所有美好的回忆不能踩在阻碍发展的奠基石上,我相信您也同样希望,母校可以更好地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不拆除旧楼的不便是显而易见的:缺少现代化拖住了优质课堂的尾巴;拥挤的用地让学生们如困笼中;校方在有限的资金面前焦头烂额„„那一份历史的珍贵记忆,像一块漂亮的岩石,拖住了学校车轮的行驶。这一切,一定是您更不愿看到的。
一所优秀学校的精神建设、校风树立从不止于一栋人才辈出的教学楼。或许,作家先生笔下曾言这是一处凝固的历史。是的,但是这栋教学楼最宝贵的品质在于您和其他校友留下的奋斗的汗水。我们不能只从青葱岁月、颓墙荒草处寻找校风,而应从前辈的酸甜苦辣里提炼出激励一代代学子的精华品质。
尼采曾演“必然由无数的偶然组成。”贵校的问题不是个例,它折射出的是这个时代的发展与精神建设的矛盾。我们不能为了一处旧楼而妨碍了学校发展,正如 10 我们不能为了一味地保留而让经济停止运转。唯有每一所学校权衡了两者的关系,才能促进这个民族的教育蓬勃发展。唯有当每一叶帆船正道航行,社会的洪流才会奔腾。
不仅仅是贵校的旧楼拆除,社会上同样有不少旧楼的拆除,古城的改造。挽留的人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怀旧心理与发展的不可逆性产生了冲突,让我们不仅在旧城石板边叹息悲愤,更让我们陷入天平晃动不止的深深矛盾之中。但正如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的建设亦不能向人们感性的诉求低头。
难道为了学校发展我们就非得放弃所有的回忆不可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相信“人定胜天”,亦相信肯尼迪所云“所有的问题都是人为的,人都可以解决。”依我之见,贵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校史陈列室,”将大伙儿的毕业照甚至是几张您曾坐过的桌椅保留,还可以请专业人员拟建旧楼的微缩模型。对于前辈的光辉对校风的促进作用,传播的承担者事实上是您与其他校友,回母校演讲交流心得,而不是对着照片空自嗟,才是这次时间“剥”出的本质。
我相信,每一次的转变都推动着一场或大或小的变革。对于旧楼拆除一事,我们不能将惋惜或哀叹作为思考的终点,而应辩证地看到大局,当所有人都有了如此的反观,学校建设、国家教育发展才会“犹水之下也”,民族凝聚力才会坚如磐石,一个泱泱大国的复兴才会梦想可期。
话糙理粗情真,希望我的一点拙见能给您一丝触动。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作者:黄璐宇 学校:南平一中
名师点评方珍老师: 语言流畅,能紧紧围绕写作任务多层次说理,能呼应他说,并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论断独到、深刻。适度延展现实,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有文采,名言警句的引用恰到好处,文辞动人,有感染力。但标题有待改进。
9.保留回忆,留存历史
敬爱的校长:
您好!
听闻旧教学楼的去留争议,许多人都深表关注。想必如此多的回应和争论足以表明,这座教学楼的价值远远不止是一座破旧的小砖房。它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回忆。我在此也深切地希望您能将其保留,让它继续挺立于一代人的回忆中,也让它能成为更多人的美好回忆。
初建楼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它的实用价值。但历经风霜,它在风雨中矗立半个多世纪,直到今天,它已然到了风烛残年之时。但就像一位母亲,在它的陪伴下,走出了多少优秀的人才!在经历过、抚摸过它的人眼中,它成为了一种情愫、一种回忆,而对于学校来说,它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历史和文化的存在,让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充满了情感和人文关怀,让人们内心满是敬畏和感激,而这便是一个学校、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老旧的教学楼,虽然矮小、简陋,但它承载着一代人的情怀,虽显得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但它已然成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如同这位知名作家一样,想必您的内心对它也是怀了满满的不舍之情吧?纵观全国各大名校,清华园、武汉大学无不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为它们增添了人文气息,甚至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而旧教学楼,同样也可以逃脱被闲置的命运:通过改造和修缮,可以使它重新焕发光彩;改其功用,可以让它重具使用价值。而它通过重整带来的效益将远大于在它身上的经济损耗:学子们慕名而来,已毕业的优秀学子回校参观,将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才是着眼发展的长久之计。
现代化发展与历史的保留两相不误。现代化注重的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设备的更新和资源的扩张,而学校完全可以在“现代”与“历史”中找到平衡点。古建筑承载的是历史。如同北京,城中心是故宫,紫荆城外是高楼林立,古建筑之美在现代化的建筑之中却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旧教学楼也可以通过改造周边环境、重新设计修缮等措施,将它与校园环境更加融合为一体,让文化和历史在现代的环境中融合和发展。
保留教学楼,留存一份历史和文化,让历代莘莘学子拥有共同的回忆,让心常聚于此。以上是我的一些拙见,希望您能认真考虑。
此致 敬礼!
小林
2016年4月9日
学校:莆田一中
名师点评林海君老师: 面对书信体“任务驱动型”作文,小作者有较强的对话交流意识,从行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论述过程中也能适时地进行情感互动。作者赞成保留这座教学楼,观点明确,态度鲜明。思路完整清晰,层层递进。第二段一语中的指出教学楼从最初的实用价值随着岁月的变迁已经积淀成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第三段引入“清华”等名校保留标志性建筑作类比说明“文化名片”的重要性,从长远的发展强调保留这座楼的必要性,同时给出在现有环境下教学楼如何有效利用的建议;第四段高屋建瓴提出“历史与现代如何融合与发展”,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全文能够从“历史与现代”的视角,着眼于学校发展观照“教学楼的保留与拆除”问题实属难得。
2009北京中考满分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并没有结束生命并没有结束三舅其实不是亲的,和妈妈同村同姓同辈份而已,自家排行老三,妈妈便让我喊他三舅。第一次来北京打工,我家就成了......
2010年福建省质检优秀作文2010省检01 让心站在高处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生活的路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崇山峻岭,千沟万壑。面对欢喜,切勿得意忘形;面对悲戚,也莫怨天尤人。让我们的心......
名师点评2018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卷一、坚持立德树人,凸显正确方向和育人功能试卷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育人要求。试题选材关注价值取向,文质......
会当凌绝顶2015年高考福建一考生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题记蓝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飞掠而过,树上巢窝中的一只雏鸟张望着。它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张开双翅,投入......
优秀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某班班会上,同学们纷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格言名句并畅谈感想,其中有六句同学们感受尤深,这六句是:①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