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苏联对东欧推行的政策之比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联对中东欧的政策”。
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苏联对东欧推行政策之比较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又由于美苏两大国战略利益和政治目标的不一致,日益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提高竞争力,美苏均加强了对本集团内部的控制。美国对西欧推出了一些列经济方面的政策,作为回应,苏联也对东欧推行了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旨在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力。本文通过详述美苏两国推行的经济政策来阐明分析这些政策对东欧和西欧的影响。关键词: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经互会;控制;经济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东欧国家更是遭受毁灭性打击,而昔日的法西斯国家沦为战败国,这样,美国和苏联成为战后世界的两大实力中心。由此,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由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不可调和,于是走向对峙,大国合作政策无法继续实行。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和以苏联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两大集团相对应存在最终导致冷战格局出现。美国为维护自身利益,为在同苏联的争霸中处于优势,对西欧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政策。推这些政策得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帮助西欧恢复衰败的经济,带更重要的目的是以此来控制西欧的经济发展,进而控制西欧各国的政治,把西欧拖入冷战的战略轨道,使西欧唯美国之命是从。而苏联为防止美国向东欧国家进行经济渗透,也为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对东欧国家推行了以经济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包括帮助东欧国家建立以发展重工业和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为核心的国民经济体系,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帮助和指导东欧国家发展经济。以下详述美苏两国在经济方面推行的政策和措施,并分析这些政策对东欧和西欧产生的影响。
一、美国在经济方面对西欧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极度膨胀,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而经过二战的打击,西欧各国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西欧已丧失对世界金融贸易的控制力,自身尚自顾不暇,所以无力重建世界经济秩序。于是美国牵头建立了以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多种原因,苏联并不热心参于,所以东欧国家也没真正参与进来。这个新的经济体 1
系主要是对西欧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此体系的建立,在相当打的程度上减轻了战后初期的汇率和经济波动,扩大了世界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西欧经济的重建和恢复。但它的建立其实是使西欧丧失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成为既定事实,使西欧各国不得不在经济贸易上依赖于美国。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建立在美国当时强大的黄金储备之上。当时美国承诺实行35美元兑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率,其他国家可拿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由此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挂钩,美元就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左右了西欧各国的对外贸易。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规定,如果一个国家无力保持其汇率稳定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向其提供贷款援助,这其实是为美国向西欧输出过剩资本提供了方便,美国加大了对西欧的经济渗透力度,但东欧国家同时可借此保持经济稳定。而在关贸总协定中,一方面“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①但不可否认,它有助于西欧国家实现经济市场的统一,为欧共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美国指导下建立的新的金融贸易体系使西欧稳定了经济秩序,但西欧各国当时仍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生产凋敝,物价飞涨,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社会动荡。美国担心西欧资产阶级丧失领导权,苏联势力继续向东推进,导致自己丢失势力范围,美国遂炮制了一个直接向西欧“输血”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以相同的援助,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美国担心苏联利用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故意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最终使其和东欧各国被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马歇尔计划的重要目标是推进欧洲经济的进步、促进欧洲生产发展、为欧洲各国货币发行提供支持以及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因为为实现美国的经济利益最大化,需要欧洲足够富裕,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以输入美国商品。马歇尔计划①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5页。
所涉及的资金通常都先交付给欧洲各国的政府。所有资金由所在国政府和经济合作总署共同管理。欧洲人将大多数来自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资金用于输入美国生产的商品。欧洲国家在二战中几乎消耗光了他们的所有外汇储备,因此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几乎是他们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唯一外汇来源。在计划实行的初期,欧洲国家将援助大多用于进口急需的生活必需品,例如食品和燃料,但随后大宗进口的方向又转向了他们最初也需要的用于重建的原料和产品。通过马歇尔计划,西欧的经济明显恢复,显出了经济腾飞的迹象。但其经济政治生活也日益为美国所控制。沦为美国冷战政策的附庸。
二、苏联在经济方面对东欧推行的政策和措施
二战后,东欧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为应对美国的进攻,苏联向东欧国际推行了一些经济反面的措施,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首先,苏联在东欧国家推行建立了苏联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通过突进式的方式进行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强调计划和集中。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将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同一般国家工业化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发展顺序不同,这种模式采取从重工业到轻工业再到农业的顺序。虽然这种模式在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后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暴漏,阻碍了东欧经济长远的发展。一些东欧国家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曾试图通过改革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道路。但苏联却不允许改变由其一手推行建立的经济体制,“在前苏联看来,这是一种危险的意识转变,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步步脱离前苏联的掌控。前苏联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这违反了前苏联的控制理念,无法满足其强大的控制欲望”。②由此苏联竟直接出兵即可斯洛伐克阻止改革。
其次,苏联为增强东欧国家的经济实力,以便更好的与美国对抗,同时也为平复由于阻止东欧国家参加“马歇尔计划”而带来的不满情绪和加强对东欧的经济指导。苏联牵头建立了主要由东殴国家参与的经互会。经互会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计划,定期交流经济管理工作的经验,并制定有关科技合作和援助的计划。同时也实行原料和机器设备方面的协作经互会的成立,对①
②①于沛、周荣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卷),2002年版,第182页。李涛姜、晓东:《克林姆林宫的抉择—苏俄帝国的涅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14页。
于打破西方的经济封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恢复发展起了促经作用。但由于经互会各成员国咱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尤其是苏联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占绝对优势,随着经互会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成员国之间,尤其是各成员国和苏联之间矛盾尖锐,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能源原料供应和外贸价格上。东欧国家自身缺乏能源,苏联却是能源大国,但苏联却经常任意调高能源出口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这大大增加了东欧的工业生产成本。而在对外贸易中,苏联却极力压低东欧国家向苏联出口的机械产品和农副产品的价格,利用这种剪刀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苏联利用东欧国家在能源和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迫使东欧国家在政治上向苏联妥协。经互会日益成为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并不利于东欧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三、总体的影响
就西欧方面来说,虽然美国凭借自身实力对西欧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方面的政策其目的是控制西欧,并把西欧拖入冷战轨道,西欧为此也不得不依附于美国,丧失也一些政治上的话语权。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欧从中的到了很大实惠。如在利用新的经济贸易体系,西欧各国的经济秩序得到恢复,对外贸易得到充分发展。而马歇尔计划更是“确确实实以惊人的速度刺激了欧洲。在许多经济指标中,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在战后的五年时间内,西欧国家的生产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但是不仅如此,人民不再挨饿,他们没有丧失信心,他们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对西欧经济上的控制激发了欧洲的民族主义,戴高乐曾说:“对我们来说,战争的结束意味着恢复法国的完整,意味着国家必须重新绝对控制自己的命运,任何窃夺国柄的势力,不论来自国内或国外必须摧毁肃清。”①为此,法德逐渐走向联合,并领导了欧共体的建立,再加上由于美国对西欧推行的经济措施已削弱了西欧国家之间的关税贸易壁垒,欧洲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之间建立经济和政治上的联盟成为趋势。
就东欧方面来说,苏联对其推行的经济上的措施虽然短期内有利于东殴经济的恢复,但是由于植入了苏联的经济模式造成了东欧国家经济结构畸形尤其体现在农轻重比例失调,国民经济举步维艰,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从而引发了社会动荡。而经互会的建立,使东欧国家发展经济时过于封闭,忽视商品货币关系,缺乏跟经济较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交流,跟不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最终大大落后于世界经济①【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1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653页。
潮流之外。在此之外还受到苏联的控制,甚至丧失了自己经济改革的自由。
综上所述,从美国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西欧获得的利大于弊。西欧最终完成了自身的复兴,经济得到发展,走向联合,最终成为了世界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从苏联推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中,东欧获得的弊大于利,虽在战后短期内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在长远的发展中弊端日益显现,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缺乏后劲,这也成为造成东殴剧变得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于沛、周荣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俄罗斯东欧卷)[M].第一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3]李涛姜、晓东.克林姆林宫的抉择—苏俄帝国的涅槃[M].第一版.上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
[4][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N].第一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一位美国学者对苏联解体的分析(美国)大卫·科茨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赫斯特分校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近年对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美国出版了《自上而下的革......
【导语】刀豆文库的会员“cjhw540”为你整理了“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特殊政策探究第二次世界大......
冷战后美国反扩散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潘蔚娟2012-10-20 21:00:56 来源:《太平洋学报》(京)2007年6期作者简介:潘蔚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美国研......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二0一0年工作总结和 二0一一年工作思路三电办 2011年1月10日2010年,在党委和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在各兄弟科室配合和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扬州市经信......
对马英九当局美国政策的探析张 华 2013-02-28 15:13:35来源:《台湾研究》(京)2011年3期第50~54页【作者简介】张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台美关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