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文化交流_中韩文化交流史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2:22:0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韩文化交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韩文化交流史”。

由“大长今”出发,看中韩(朝)的文化交流

第六小组

组长:徐翊榕 组员 崔钟月 乔睿 赵丽楠

摘要:

中韩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文化联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儒学文化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的佛教也是相互渗透

【1】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同文(汉字)的书写方式在双方的交流中起到特殊的作用。中韩文化交流史是两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有众多关于中韩文化交流的文献,但主要体现的都是中韩的文化交流史以及互相的文化渗透,以及对现代中韩交流的影响。我们借鉴了这些文献,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古代韩国(朝鲜)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中国的附属国,那么,这对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有影响吗?同时,我们也借鉴韩剧《大长今》,来一窥中韩的交流。

关键词:

中韩交流

古往今来

未来发展

大长今

(一)、不同阶段的朝鲜(韩国)以及中韩文化交流

檀君朝鲜

檀君朝鲜(前2333-前238)朝鲜神话时代。朝鲜在13世纪创造的《三国遗事》记载,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变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后代檀君王俭在平壤建立王俭城,创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

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约前1122-前194)。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王的叔父箕子(商人华族)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建立“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朝鲜人时常以“箕圣”来称呼箕子,而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卫满朝鲜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燕国将军卫满(鲜卑族)率千余人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卫满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史称“卫氏朝鲜”,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今首尔一带。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卫满朝鲜依然属于中国地方政权。据《史记·孝武本纪》载:“其明年(公元前109年),伐朝鲜。”[4] 汉四郡(被汉朝兼并)汉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征服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设置了四个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其中,玄菟郡设于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设于公元前108年。公元前82年,真番郡、临屯郡以及玄菟郡的东部被并入乐浪郡,分别设东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迁至高句骊县。东汉末期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析出乐浪郡南部都尉设置带方郡,并为曹魏、西晋所承继。

李氏朝鲜

1388年,高丽国王派都统使李成桂进攻辽东,李成桂则发动政变。1392年,废黜高丽国王,自立为王,并改国号为朝鲜,定都汉阳(今韩国首尔),史称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实行推崇儒学、排斥佛教的政策。对中国采取事大主义。从1416年至1449年,朝鲜在鸭绿江东岸地区设置“西北四郡”,在图们江南岸地区设置“东北六镇”。

1592年,日本的丰臣秀吉派兵16万第一次侵入朝鲜。1597年,日本的丰臣秀吉再派水陆两军约17万人第二次侵入朝鲜。1598年,日军被击退。朝鲜史称“壬辰倭乱”,中国称“万历朝鲜战争”。

1618年,明朝和后金作战,朝鲜派兵协助明朝。1623年,朝鲜内部政变,擅自废黜国王李珲。大明登莱巡抚袁可立严辞主张“待中国更立”。1636年,后金攻占朝鲜全境,朝鲜国王李倧投降,改向后金朝贡,成为清朝的附属国。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控制下的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宗藩关系。

1896年,朝鲜高宗在俄国的支持下,改为大韩帝国,从此李氏朝鲜改国号为“韩”。1904年,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朝鲜政权彻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签订《乙巳保护条约》,朝鲜成为日本的“保护国”,日本的势力控制整个半岛,而大批不愿做日本属民的朝鲜人,渡江进入中国避难,成为今天中国朝鲜族的主体部分。

接下来,主要介绍李氏朝鲜于中国的文化交流。

(1)、朝鲜与宋朝的交流 两宋时期,统治朝鲜半岛的是王氏高丽,虽然两宋与李氏朝鲜没有直接的往来,但是,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李氏朝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宋朝的武士精神传入朝鲜半岛,影响了李氏朝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宋朝剑和朝鲜古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其次,朝鲜王宫是典型的宋朝建筑风格,景福宫是1395年9月太祖李成桂时所造,是唯一的正宫(是王妃和皇后所住的宫),是仿照北宋宫殿修建的,程工字型,主要宫殿都在一条直线上.

最后,两宋时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僧人非常多,他们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礼遇和照顾,在两国文化交流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的影响下,朝鲜很快学会了雕板印刷技术。两宋时期出现的活字印刷术,大约在13世纪初传入朝鲜,朝鲜人改铸成铜活字。后来,这种新兴的印刷术被朝鲜政府所采用,为称誉于世的李氏朝鲜铜活字打下了基础。

(2)、朝鲜与元朝的交流 自北魏起,中国皇室与朝鲜半岛皇室就开始了联姻关系。朝鲜在元朝时期的王后也都是元朝公主,能娶到中原王朝的公主,这在朝鲜半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3)、朝鲜与明朝的关系

明太祖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但是朝鲜方面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政府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自此,明朝虽然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出现了以上的几种现象。朝鲜王国为了感谢明朝政府的厚德,曾经暗中祭祀崇祯帝三百年。甲午战争前

【】夕,朝鲜王国对日本国的国书里面指出,“我朝鲜向为大明东屏···”2。

朝鲜方面对于“反清复明”的大举进行了积极的准备工作。朝鲜的“守孝”“雪恨”之举,被西方人理解为“隐士之国”。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古云“患难见真情”,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之至真是让人感动落泪,也为我国民后面的麻木健忘而感到惭愧。感幸前有洪火秀,后有孙中山前仆后继,才使我辈未曾抱恨。

朝鲜王国对明帝国的忠诚,有以下原因。

一、李成桂窃居大位,需要中原政府给予承认,同时需要借重中原帝国的权威打击内部的反对势力;

二、明政府的无私援助和清朝政府的贪暴无恩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朝鲜一向自诩为“小中原”,不会承认蒙元、满清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四、朝鲜相信儒家狄夷统治中原不会满百年的信条,不愿意得罪迟早会“恢复中华”的汉人;

五、最重要的一点,朝鲜国王希望臣属忠于国王就象国王忠于明朝皇帝一样。这种忠诚的观点直接影响到了朝鲜的民族性格。

(4)、朝鲜与清朝的关系:

1636年,皇太极率兵新征朝鲜,攻占朝鲜京都汉城,朝鲜国王在国家存亡之际,迫于无奈,接受了清军的条件投降,停用明朝年号,断绝与明朝的一切交往,并奉清朝为宗主。但是,那以后的朝鲜也认清了对中国保持藩属关系有益无害,在“事大主义”下保持了两国长达千年的和平与友谊。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双方使节每年往来不断。朝鲜方面,每年除有贺冬至、贺正朔、贺圣节、纳岁币的四次固定朝贡使节外,还有多种不定期使节来华。

甲午战争后,清军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确认朝鲜“独立”,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结束。

三、中国古籍中保留的十分丰富的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3】

1、二十四史及明、清实录中的记载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所修纪传体史书,被认为是“正史”,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至清代张廷玉等撰《明史》,都有关于朝鲜的专门传记。《史记·朝鲜列传》是正史中第一篇关于古朝鲜的文献。

《后汉书》中《东夷列传》记载夫余、高句丽、秽、马韩、辰韩、弃辰等。其后正史或称高丽传、或称东夷传,或称朝鲜传,绵续不绝

【3】

。二十四史中的这些专传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的最基本而可靠的文献资料。成书于民国年间的《清史稿》亦有《朝鲜传》。中国编年史书《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都包涵大量中韩交流史料。《明实录》和《清实录》有关朝鲜史料也十分丰富。¹

2、历代奉使朝鲜的中国使臣著述

使臣往来,是中韩交流中的最重要的渠道。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向高句丽遣使甲问。º一化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百济王庆余遣使上表显祖以其僻远,冒险朝献,礼遇优厚,遣使者邵安与其使俱还。’,»之后,中国使臣奉使朝鲜者日益增多。中国使臣奉使归来留下的著述,是中韩文化交流史的宝贵记录。

唐以后,中国使臣的奉使著述层出不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奉使高丽记》一卷,顾惜《新罗国记》一卷,注云:“大历中,归崇敬使新罗,惜为从事。”此外,有裴矩《高丽风俗》一卷,¼为当探撷奉使著述而成。

3、历代文人所撰有关朝鲜诗文

唐代与新罗交往密切,许多新罗使臣及留学生来到长安,与中国文人结下深厚友情,送别赠答是常见的题材。《全唐诗》中收录陶翰、姚鹊、张籍、释无可、许琳等赠别新罗友人诗。还有顾况、吉中孚、权德舆、钱起、李益、耿滓、刘禹锡、李昌符等人送别唐使臣使新罗诗。宋元时期文人笔记、诗歌中,保留大量有关高丽的诗文。

特别是比较有名的笔记,如王林《燕翼治谋录》、释文莹《玉壶清话》、范镇《东斋记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沈括《梦溪笔谈》、苏轼《东坡志林》、方勺《泊宅编》、叶梦得《石林燕语》、朱或《萍州可谈》、何造《春清记闻》、周辉《清波杂志》、赵彦衡《云麓漫钞》、张世南《游宦纪闻》等记载了许多有关高丽的内容

4、类书、丛书中汇集的中韩文化交流史料

中国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四夷部》,首叙朝鲜、秽佰、三韩,清代编纂的巨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第十三卷《朝鲜部汇考》,收录清代以前有关朝鲜的各种文献,既有正史记载,也有文人著述,内容丰富,编排有序,有些资料十分珍贵。《朝鲜部汇考》如能整理单独出版,无疑会给研究者提供极大的方便。

【4】。

三、中韩文化交流的现代化思考

(1)、中韩文化交流现状

目前,中韩两国已经形成政府支持、以民为主、多形式、多渠道、内容广泛的文化交流模式。自1992年建交以来,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中韩文化交流日趋活跃、不断深入发展,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领域涉及文化艺术团互访、展览、学术、教育、青少年交流、旅游、体育、社会科学、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等¹。

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团体往来不断,各种大型主题展览和演出活动频繁,在各自的国家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两国每年互访的各种文化代表团、考察团、艺术团、展览团、学术交流团等达百起左右,涉及上千人次。中国访韩的艺术团包括京剧、杂技、交响乐、歌舞剧、木偶剧、话剧及少儿歌舞等;展览也从书画展发展到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古今刺绣、珍珠贝雕、中国文化大展等。中国国家级艺术团、东方歌舞团、民族乐团、人民艺术话剧团、杂技团和韩国国家级的国立芭蕾舞团、国立舞蹈团、国立歌剧团、国立乐团等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型艺术团组都进行了互访,并且在各自国家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¹。

两国还十分重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青年交流的谅解备忘录》,为两国青年交流指明了新的方向。2004年中韩两国又签署了《青少年交流协议》,以此为契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与韩国青年会议所、韩国青少年团体协议会的交流活跃展开。两国青年通过参观对方国家的企业、学校、农村,进入百姓家庭生活以及与大学生联欢等活动,促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2)中韩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第一,中韩在有关两国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中缺乏沟通,由此产生的民族主义情绪影响了两国关系。例如,2003年发生的高句丽历史研究问题。如果两国在这种敏感的问题上能够事先加强沟通,加强交流,或共同研究,把这个问题仅限于学术领域,就不会发生引发民族主义情绪的后果。目前,中韩双方正在加强这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以争取早日解决这一学术上的分歧。

第二,两国文化交流不够深入,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并且,由于部分韩国媒体对中国的错误解读,造成韩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解。虽然中韩交流日渐频繁,甚至在两国分别出现了“韩流”滚滚、“汉风”阵阵的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韩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相当肤浅,甚至对中国的认知还存在很多误区

【5】。

第三,在中韩文化交流中还存在着中韩影视交流不对等的问题。

中韩文化贸易不对等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从统计来看,韩国电视剧近年来确实在中国掀起了“韩剧热”,但韩国引进的中国电视剧却很少。2002年中国引进韩剧67套,而2005年据估计已超过150套。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积极向外拓展的同时,韩国政府对于本国市场却是严格保护。韩国观众对中国的影视作品相对缺乏了解,也很少能通过现实题材的作品了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6】。

此外,我们还发现与中韩文化交流不同的是,中朝文化交流还处在《红楼梦》等古典艺术阶段,那么对于中朝文化交流该如何推陈出新,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结语:

文化交流的理想目标是“和而不同”。中韩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曾受到儒家文化的极大影响,两国的文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但是文化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长久。

对我们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起新时代富有民族魅力的文化体系,为“汉风”增添多些底蕴,让它更鲜活、更厚重。

下面,我们找了影视剧《大长今》中的中韩文化交流片段。第6集中提到的“明朝的使臣来访,送来明朝皇室亲自饲养的金鸡以庆贺中宗的生辰,由今英负责保管金鸡”。

第7集中提到的长今培植的草药,百本。实际上就是黄芪,也是由中国引进的,但是一直没有培植成功。最明显的是18集中明朝使臣出访的片段。“韩尚宫得知明朝使臣有糖尿病缠身,因此特地准备清淡的菜肴呈上,明朝使臣大怒,韩尚宫身处危难当中。使臣特指长今必须在五天内治好消渴症,最终明朝使臣被长今说服了,并且指定长今与韩尚宫亲自为他准备留在朝鲜这段日子的饮食料理,虽然崔尚宫呈上华丽美味的满汉全席,明朝使臣也不为所动,并且爽快答应册封世子的事情”。

说明此时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册封世子需要通过明朝正式认定。

同时这里有一个错误,满汉全席是清朝才有的,而此时在明朝时期出现,显然违背了历史常识。说明在拍大长今的时候,编剧显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

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南菜54道:30道江浙菜,12道闽菜,12道广东菜。北菜54道:12道满族菜,12道北京菜,30道山东菜。

参考文献:

【1】 《关于中韩文化交流史史料的发掘与整理》 祁庆富 金成南

【2】 《明实录·邻国朝鲜篇》, 王其集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1983年。

【3】 《后汉书》卷八十五, 范晔 中华书局,1965年

【4】 《宋史》卷二百九十六, 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5】 《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问题》 朴光海

当代亚太 2007年第7期 【6】 《中国影视剧进韩国很难》马蕾 人民网,2007年1月25日。借鉴书籍: 【7】:《韩国外交官谈中韩文化交流》 [韩]金翼兼 【8】《当代中朝中韩关系史》

杨昭全

孙艳姝 【9】《中韩宗教思想比较研究 》

【10】《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关系史料汇编》 杨渭生等编著

自我评述要求:

尽量体现我们的努力吧~尽兴发挥哈~(1)团队合作

(2)文献书籍的查询量——我们除了学校图书馆,还去了国家图书馆(3)海量视频搜寻,最终确定大长今(4)还发现了其中的错误

(5)除了了解中韩文化交流史之外,还对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6)对比现在中韩与中朝的文化交流,提出见解。

中韩文化交流 三段论

中韩文化交流通过整个活动的互动,增强同学们沟通交流的能力,学习韩国的语言、文化,让韩国学生在异国也可以感受到中国学生的热情与友好,最重要的是快乐你我。实施计划一、活动主......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交流 古代至近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的国号称谓经历许多变化,如古朝鲜、三韩、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朝鲜、韩国等,但古代朝鲜半岛居民常以“韩人”自称。根据目前......

中韩中学生文化交流文艺演出主持词

中韩中学生文化交流文艺演出主持词一、开场甲: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甲:我是主持人XXX乙:我是主持人XXX甲:今天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我们中韩两国的中学......

中韩文化交流心得体会(汇总1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学习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进一步理清思路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写心得体会不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更需要给出对未来的规划和改进措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中韩饮食文化交流节主持词

2008中韩饮食文化交流节主持词(2009-04-07 22:16:15)2008年中韩国饮食文化交流节晚会耗费了一周的时间进行翻译对搞,韩国国会议员以及影视明星也参与其中.辛苦至极,虽然过程......

下载中韩文化交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韩文化交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