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巨变与经验启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奋发努力,立足基本区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我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区各地积极抢抓机遇,完善思路,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机勃勃。
一、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经济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经济总量由全国的后列进入中列
30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在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1978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58.04亿元增加到6091.12亿元,增长25.4倍,年平均增长11.9%,增速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6位,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居第1位,快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从1995年起至今连续13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其中2002年至2007年连续6年增速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经济总量已从1978年全国的第25位跃居到2007年的第16位。人均gdp达到3339美元,由1978年全国的第17位进入到第10位。2007年,作为政府增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财政总收入达到1018.14亿元,比1978年增长146.6倍,年均增长18.8%,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6位上升至第17位。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38元增加到2052元,增长53倍,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由第26位上升至第8位。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城镇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奠定了基础。通过撤地建市、撤乡建镇的推动,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末全区城镇人口1206.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比重为50.2%,比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确定并实施了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突出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全区大力推进“三化”互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明显,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三次产业演进由“二一三”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的结构,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32.7:45.4:21.9调整为2007年的12.5:51.8:35.7,二、三产业比例明显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2430亿元,非公有制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左右,比2000年上升1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牧区创造性地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并对不合理的农畜产品价格体系进行了大力调整,允许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极大地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村牧区各业的发展。进入“十五”以来,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62.1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6.5%。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350亿斤水平以上。2007年,粮食产量达到1811.1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由全国的第22位跃居到第13位,比1978年增长2.63倍。人均粮食产量达到1510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61斤,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26位提高到2007年的第3位。2007年,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09亿(头)只,比1978年增加6700万(头)只。2007年,肉类总产量达到206.5万吨,比1978年增长8.8倍;牛奶产量达到909.3万吨,比1990年增长23.6倍。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9.7%上升到2007年的43.8%,其中农区的畜牧业比重已占到了70%。全区牛奶、羊肉、羊绒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人均占有牛羊肉、牛奶产量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多的。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紧紧围绕以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从承包、租赁向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并激发出强大的活力。“十五”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培植和壮大了一批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跨入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至2007年,工业增加值由21.84亿元增加到2742.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至第16位,年均增长12.8%,占gdp的比重由37.6%提高到45%,所占比重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居第12位。全区乳制品、液体乳、羊绒衫、稀土化合物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由1978年全国的第10位已进入到第2位,发电量由第25位进入全国第4位。截至2007年底,全区有鄂尔多斯、蒙牛、伊利、河套(面粉、酒)等27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西部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省区之一。2007年,能源、冶金、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科技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90%。
与此同时,内蒙古长期滞后的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吸纳就业人员、方便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2.7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4.5亿元,增长56.4倍,年均增长15%,年均增速不仅快于第一、二产业8.5和2.3个百分点,也明显快于同期全国第三产业10.1%的平均水平。1979年一2007年29年间,第三产业累计吸纳就业人数6840.9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25.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个百分点。2007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达1904.1亿元,比1978年增长50.7倍,年均增长14.6%。
(三)投资自主增长机制开始形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特别是进入“十五”时期,内蒙古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优 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1978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17971亿元,其中“十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8亿元,比1978年-2000年的总和多1.13倍。随着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投资渠道不断拓宽,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显现,投资自主增长机制逐步形成。财政性投资和银行贷款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社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从资金来源看,来自财政性资金和银行贷款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40%下降到2007年的20.7%,而来自企事业单位自筹、股票债券融资和社会投资的资金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60%上升到2007年的79.3%。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贯穿自治区东西的铁路、高等级公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基本建成。“十五”时期,用于电力、煤气、水的生产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1838.37亿元,成为自治区历史上电力投资最多的时期。全区陆续建成投产了一大批国家和自治区重点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曾经一度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明显缓解。
(四)外向型经济不断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方针指引下,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经济技术合作领域。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0.1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77.45亿美元,增长483倍,年均增长23.9%。其中外贸出口增长286倍,年均增长21.6%。目前内蒙古已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有上千种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十五”时期,全区口岸累计进出境货运量8809万吨,是“九五”期末的2.9倍;进出境客运量1361万人次,是“九五”期末的2.3倍。全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5年累计引进国内资金5279亿元。到2007年底,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达到116.8亿美元,利用外资渠道已扩展到欧美、东南亚、日本、韩国、俄罗斯、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草原文化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的“双百”方针,繁荣民族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和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进入“十五”时期以来,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以来,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2007年,全区拥有各类艺术事业机构147个,艺术表演团体108个;文化馆102个,博物馆35个,文化事业长足发展。2007年,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2.98%和91.44%,分别比1980年提高39.7个百分点和88.5个百分点。全区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化人才,创造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音乐、影视作品等文化精品,文化品牌的影响不断提高。经过培育和发展,内蒙古的文化产业也开始起步,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以草原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昭君文化节”等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六)各族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712元提高到2007年的21884元,增长29.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1元增加到2007年的12378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31元增加到3953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7.16倍和5.56倍,年均分别实际增长7.5%和6.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14元增加到10597元,年均增长25.7%。
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十五”期间提高9个百分点;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0.16%上升到2007年的0.39%。2001年至2007年全区累计申请受理专利量10558件,批准专利量6205件,分别比“九五”时期总量增长1.23倍与1.28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到2007年末,已拥有高等学校36所,比1978年增加27所;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达到118人,比1978年提高16.6倍。其中少数民族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164人。目前,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达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区每万人口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由1978年的2.19个、24.23张和15人增加到2007年的3.3个、30.76张和20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07年底,全区已有95个农牧业旗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农牧民1 108万人,参合率为89.14%。体育事业成绩喜人,全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普及全民健身活动取得良好成效,竞技体育在国际国内体坛上的竞争能力增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区选手张小平勇夺8l公斤级男子拳击金牌,实现了我区选手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二、经验与启示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又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三、四、五次全委会上,在发展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分别提出“快、大、长、好”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发展思路,这些发展思路更加符合自治区实际,在实践中也得到很好的应验。2006年,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对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提高“两个水平”,保持“两个高于”,确保“两个实现”的总体奋斗目标。全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把抓科学发展与促社会和谐相结合,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由加快发展转 变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突出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提高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既艰巨又紧迫的重要任务。进入新世纪,自治区党委始终把抢抓机遇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实践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几方面:一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二是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三是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机遇。四是全区把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现实机遇。正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始终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为发展积极创造有利的优势、资源和空间,从而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逐步形成,使得内蒙古经济社会不断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三)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同时必须让绝大多数人受益.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内蒙古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逐步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内蒙古经济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构建了与生产力水平和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有力促进了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化。由于改革把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四)改革必须统筹协调、稳妥推进,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
改革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在实践中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好重点、时机和节奏。随着体制转换的深化,内蒙古更加注重改革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努力实现城市改革和农村牧区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主题改革与配套改革相协调,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从而确保了各项改革有序推进。
(五)维护和加强各民族团结.是实现经济社会繁荣的基础
自治区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保证了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享有民主平等的权利,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族人民亲如手足,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共同致力于全区经济建设,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
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90年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发展,为促进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
深圳改革开放党建的创新成绩及经验启示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31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
改革开放40年巨变感想每当暮色苍茫时分,虬城的灯光便霎时亮起,从水南的海西工贸城到城北的金沙园,从城西的淘金山到城东的金谷工业园,整座城市漫妙在赤橙红绿青蓝紫交织之中。虬......
改革开放之巨变摘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解放思想,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