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月)_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0:41: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人类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

2013级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季伟杰

一、写在前头:最近读书的那点事儿

初涉人类学这一学科门类,坦率而言,我有点像“门外汉”一般亦步亦趋的尝试阅读老师推荐的各种书籍文献,慢慢的用自己的步伐探求迈入人类学与民族学专业领域之内的路径。从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想方设法来“搜刮”室友的藏书,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到《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再到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在我看来,我急需恶补这个专业的基础知识,更急需培养起学习、研究这个专业所必需的兴趣和思维逻辑,因为我不愿落后于人,同时我也迫切想要了解为什么老师和同学们谈论起这个专业的时候都富于不一样的激情?虽然,我是半路出家的调剂生,可是我无法想象在接下来的三年一直用“妄自菲薄”的心态来给我的研究生阶段添上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注脚。

在上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第一节课的时候,张老师提出了200本书的计划,当时我心里着实深感压力,因为如果让我在不了解现下所学专业的境况下很盲目的去读书,200本最多是自欺欺人或是囫囵吞枣。所幸的是,一周课程上下来,各门课的老师都开出了课程所要参考阅读的书单,量累积起来虽然大,不过我的心里终究踏实了不少。我感觉,只要我循序渐进的涉猎这些内容,并勤于思考,多提出问题,我有信心最终融入这个专业。这两个月来,除了上面列出的部分书,我仍然在阅读的书目包括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史蒂夫·芬顿的《族性》、BarbaraMiller版《Cultural Anthropology》、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和《想象的共同体》、弗里曼的《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盖纳特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等等。在这篇读书报告中,我主要想谈一谈对费孝通老先生的《江村经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一书的心得感悟。

二、读《江村经济》体会人类学

《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其调查区域选定在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的一个名为“开弦弓”的村庄,用费老自己的话来说,这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的宗旨在于,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村庄这种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并且细致的展现和分析“开弦弓”这个村庄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我之所以从接触这本书开始就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费老的这篇博士论文不仅将人类学、社会学的知识活学活用,而且是一套针对中国本土进行田野调查的典型范例,结合人类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所要锻炼培养的素质,我个人觉得可以从这本书中学到很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者严谨的学术精神。第二,本书描述分析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江苏苏州境内的一处村庄而展开的,这片区域不但是我的祖籍所在,而且也是我土生土长、亲身经历乃至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即使这片环境已经遭遇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但是长江下游独有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物阜民丰的深厚底蕴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而不曾褪色的。因此,借由费老之笔跳出圈外来看待这片故土的风貌和困境,我感到很亲切,与此同时也不禁萌发出重回这片区域再进行田野调查的想法。

通常,田野的选择往往会有以下几种:曾经有过人类学大师做过的田野、完全没有人做过的田野、用于项目研究或比较研究的田野。费老那个年代自然没有太多的中国人类学家在这片土地上做过类似的研究,而今天虽然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村庄的田野调查依然是富有极强的应用性,且通过对东西部村庄、汉人社区与少数民族社区的一定程度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的寻找出解决当今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发展不平衡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毕竟,走入再走出田野,用学科独有的目光审视调查所得的发现或者经由研究进一步确证的社会问题,并且从人类学家角度“开出药房”,这是人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显然,人类学不应当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科,也不应当局限在部分狭隘的领域,再去踩踏很多人走过的路,我想人类学应该提倡运用独有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去关注大到国家、民族和社会,小到普通个人、群体和家庭的症结,不仅仅是描述与记录一个文化环境的全貌,更可以从学科自身甚至跨学科角度来提出经得起推敲的拥有具体可行性的方案措施。

接下来,就本书的内容、研究方法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我想谈一些个人的不太成熟的见解:

首先,我想以我自己的理解来大致梳理一下《江村经济》这本书一十六章的内在脉络或者说逻辑,我认为应当将其重组为以下几个部分:1.写作背景的陈述及调查区域的界定(第一、二章);2.以家为单位研究村庄的财产继承、亲属关系等文化观念和传统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第三、四、五章);3.以户与村为单位纵观村庄这一社会结构的生活模式、职业分化及劳作方式等方方面面的细微内容(第六、七、八、九章);4.从农业生产、土地占有、蚕丝业、贸易交换、资金信贷体系等方面透析村庄的生产、经营和交换方式的面貌及其受到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化(第十至十六章);5.总结:通过“开弦弓”村这个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来展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乡村经济、农民生活的局部甚至是共通的全貌,进而反映社会变迁过程当中中国的土地、乡村生态等人类学和社会学值得关注的问题(最后一章)。

在看完这部作品之后,我又回到了书的开头,思绪万千,而这种感觉只有真

正的一本好书才会让读者产生。布·马林诺斯基在其为《江村经济》一书作序时,曾这样评说:“我们的现代文明,目前可能正面临着最终的毁灭。我们只注意在机械工程中使用最合格的专家,但在政治、社会和道德力量控制方面,我们欧洲人越来越依从于疯子、狂人和歹徒。在界限的一边正越来越多地责备那种个人随心所欲,毫无责任感或毫无恪守信义的道德义务的倾向,而在另一边我们尽管仍然可以在财富、权力和实力上具有压倒的优势,近年来却始终不断地暴露出软弱、涣散以及对荣誉对所负的神圣义务的忽视。”马林诺斯基在发出感慨的时候,欧洲正处在暗流激涌的年代,我一直在思考这位大师为何在序中写下这段看似与本书内容无关的文字,他个人认为“人类学是对我们过分标准化的文化的一种罗曼蒂克式的逃避”,可我并不认为他这样的前后表述是悲观消极或者说是无奈的。马林诺夫斯基之所以对他的学生的这篇文章赞赏有加,我想其原因便在于从费老的笔下,可以看到人类学家或者社会学家的一种“入世”的自我诉求。也就是说,人类学家用他们细致入微的参与观察深入到某种社会结构或者文化环境当中,探求政治、经济、知识、宗教、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惯等共同体内在的联系,摸索出文化共享的行为体系和内在价值,从而为社会结构或文化结构的存续发展勾勒图景。然而,像费老这般的人类学大家不仅仅停留于此,他研究村庄,为的是通过一个案例来剖析变迁中的乡土中国应当如何来应对生活文化环境的改变,为的是让那个年代的政府或者社会关注村庄生态,关注土地问题,参照人类学家描述下的实际存在来寻求解决转型中千万个如同“开弦弓村”这样的社区面临的矛盾。我想,这不单单止于是一种诉求,更可以算的上是对于追寻良善生活的人性回归,不管是同族抑或是异族,不论是主位还是客位,人最本质的内在其实是相通的。

读完一遍《江村经济》后,我又从另外两篇关于这本书的文章中看到了一些关于《江村经济》及其相关话题的探讨,一篇是费孝通老先生于1996年发表的《重读》,另外一篇是华师大学者刘小峰的《微型社会学的超越路径:评介》。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拓展延伸,我了解到了另一个层面的许多讨论或者争议,譬如Freedman和Firth等人对微型社会人类学的看法,让我了解到,“微型社会人类学”是指以小集体或大集体中的小单位为研究对象去了解其中各种关系怎样亲密的在小范围中活动。由于地区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所处条件基本相同,因此通过对一个小范围社区的调查研究,也能反映相同地域的基本情况。但是,Leach教授对从小小的农村入手研究中国社会文化问题提出了质疑,提出“局部不能概括全部”的定式,后来费老在《人的研究在中国》中作出反思,他指出方法上确实不应该“以偏概全”,而应当用“逐渐接近”的手段来达到从局部到全部的了解。以江村来说,它虽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农村,但是确有许多中国的农村由于所处条件的相同, 在社会结构上和所具文化方式上和江村基本上是相同的, 所以江村固然不是中国全部农村的典型,但不失为许多中国农村所共同的类型或模式。我觉得,在张老师课上的关于普遍与特殊的讨论未尝不可用费老的这个“类型与模式”的概念来分析。城镇也好,农村也好,这些小单位在中国的存在何止是百千万,我觉得从选择的时候就应当事先对将要研究的对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至少田野调查之前需要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笼统的分类,比如说到底是汉族社区还是少数民族社区,是东南地区还是西南地区,当然随着田野的深入,这种模糊的轮廓会越来越清晰,对研究对象所属的那一个细化的类型或模式也会慢慢有细致的了解,当研究得出一些结果之后,可以从整体上与相似的或者迥异的其他同级单位作比较,从而为研究相似问题提出好的参照。我觉得,如同江村这一类型的农村或社区在其周边自然不在少数,拥有江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的同类社区也一定存在,这样一些普遍的问题或许可以透过江村这一个点的研究而使面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再说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做研究无法回避的方法论,也许当然也没有必要细致研究所有特殊的个体,但是在具体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提出见解时还是应当有所区分。总体来说,我较为倾向于用整体论的观念对研究对象进行剖析,尽可能从宏观层面来把握研究对象的全貌,而了解全貌发现问题后,则应该稳健的对特殊问题进行分析。

三、对人类学者的无限敬意

在《江村经济》这本书的著者前言里有一个细节,令我阅后久久不能忘却,虽然费老一句“该年冬,在瑶山里迷路失事,妻亡我伤”看似平淡,一笔带过,可是由此可以想象出人类学家,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如费老那样的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所遭遇的艰辛。快要完成这篇读书报告之际,我想真诚的向这些学者表达诚挚的敬意。做学问从来不分大小,人类学家做的田野调查事实上都是一份份献给世界、献给国家、献给民族的硕果。虽然直至现在,我对人类学或者民族学仍然认识的不深彻,可是我愿意用这三年来研习,从基础理论到田野调查,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用人类学的方法来做出自己感兴趣的那些话题的研究。

2013.10.15书于厦大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中国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从开弦弓村蚕丝业说开去——《江村经济》读书报告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转型升级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1936年的开弦弓村同样在进行......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我是一名对这门学科不多感兴趣的大一学生,想完全参透《江村经济》里面的东西,是难而又难的。可是,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江村经济》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摘要: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江村经济》被国际学界誉为“人类学研究的启蒙读本和经典范本”。本文通过分......

《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月)

《人类学研究方法》读书报告2013级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研究生季伟杰一、写在前头:最近读书的那点事儿初涉人类学这一学科门类,坦率而言,我有点像“门外汉”一般亦步亦趋的尝试阅......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

《江村经济》读书心得周五的下午,阳光明媚,寂静的图书馆里只听得轻轻的书页摩擦声。收拾起一周以来忙碌的心情,放松身心,坐在满目都是盎然春意的窗边,翻开书本,执起笔,我写下了这篇......

下载《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村经济》读书报告(10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