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任务_财政政策与新农村建设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0:33: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任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财政政策与新农村建设”。

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任务

市财政局、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内容摘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充分运用财政的职能作用,是推动我市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详细分析了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创新工作方法、改善投入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等工作措施。

〔关 键 词〕 财政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发展的各个方面仍然存在不平衡的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比较突出。在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财政的职能作用,推动我市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市财政局与市委政策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县(特区、区)、乡镇、村、农户进行调研,现将调查情况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十五”期间财政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三农”建设投入的组成。“十五”以来,中央、省和我市各级财政出台了若干政策,加大了我市农村建设投入。“十五”期间,各级财政在我市农村的投入累计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24.6%。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投入累计近25亿元。包括“我市从2002年开始税费改革以来减免农业税6688.92万元;2000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以来累计投入2.8亿元;2004年开始实施“对种粮农户进行直补”以来累计投入1027万元;“十五”期间累计完成贫困地区教育投入14.1亿元,其中包括从2004年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累计投入;2005年以来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投入6064万元;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十五”期间累计投入9000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十五”期间累计投入4亿元;农村“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工程累计投入10228万元;“沼气池”建设“十五”期间累计投入3700万元。2005年以来“茅草屋”改造工程累计投入4000万元。从分级投入的情况看,“十五”期间中央、省、市级投入9亿元、县级投入26亿元。从投入的建设项目结构上看,生产经营性投入1亿元、社会事业投入1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亿元。

2、“十五”期间政府投入的成果。“十五”以来随着各级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农业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20.3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9.7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7.1%;粮食总产量从2001年的72.57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77.86万吨;农村人均占有粮从2001年的319公斤增长到2005年的328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313元增长到2005年的1863元,年均增收110元;基本解决2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计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十五”期间财政投入的效益分析。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的状况看,各级政府的投入总体效果是明显的。

一是财政资金的投入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入的积极性,五年累计引导社会投入60亿元。虽然财政投入占农村全部投入的比例很大,达到了总投入的35%,但是没有财政的大量投入,难以撬动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而且在一些领域,农民投入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尤其在沼气池建设、改灶、改房、改厕、改圈、改路等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项目上大大超过了财政资金投入的比例,以沼气池建设和茅草屋改造项目为例,财政投入和农民投入比例分别为1:2和1:1.5,这个比例只是对少部分农户的直接投入,还不包括农民自行投入建设资金。

二是财政资金量力而行,做好四个“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农村重点项目倾斜、向农村教育倾斜、向农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2001年至2005年间我市财政总收入累计达816423万元,各级财政投入我市农村35亿元,占“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的 42.87%;我市“十五”期间对农村公路投入1.02亿元,农网改造投入4亿元,水利工程投入1亿元,三笔投入占“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7.3%;“十五”期间

全市农村教育投入14.1亿元,占“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17.27%;“十五”期间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扶贫资金财政投入6253万元,占“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0.77%。四项合计共计20.7453亿元,占财政对农村投入总额的59.27%。通过四个“倾斜”性投入,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农村面貌达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水、电、路村村通。“两基”攻坚顺利通过验收。农村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三是政府拓宽了融资渠道,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带动城市各方面的投入,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增强了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推动了解决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至2005年,全市政府融资17.46亿元,带动城市相关建设投入50亿元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据测算有30万人以上,其中在本市务工的农民工占总外出务工人数35%以上。200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863元中有将近35%来至于外出打工收入。

四是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统一纳入部门预算。根据预算改革的要求,早编细编预算。将财政支农资金纳入部门预算,保证了支农资金的来源,同时减少人为因素导致项目资金被随意进行再分配、再调整的情况。财政支农专款专用核拨制度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防止资金滞留,提高资金到位率和及时性。建立财政支农支出的反馈和考评制度。打破原有支农资金部门管理的状况,实行全市统一按项目统筹安排资金。

二、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为了使调研真实可靠,调研组以村为单位,选择了全市四个乡镇不同类型的12个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以下一些分析数据由于不是部门统计项目,部分数据属于调查测算数据、部分数据属于部门项目累加数据。

1、“吃饭财政”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矛盾。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7.39亿元,较2000年增长2.22倍,年均增长26.3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23亿元,较2000年末增长1.79倍,年均增长22.79%。地方财政支出27.6亿元。由于全市财政收入基数较小,尽管每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比例很大,但增长绝对值仍然比较小,特别是在支出当中“保工资、保运转”的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接近80%,直接用于建设的资金不多。我市农村面大,基础条件较差,欠帐多,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大量的投入。如表二所示:

表中基础设施部分包括水电路解决得比较好,水是绝大部分已经解决,但标准低,相当部分需要改造。电的问题解决得最好,但情况比较复杂,有农网电、城网电和企业电。大约有十分之一的农户没有进入农网;由于国家已经不直接拨款改造,由地电公司贷款改造,公司为了经济效益,沿用农村老线路直接实行同网同价了事,这部分要占四分之一;城郊有部分农户进入了城网,数量不大;最难办的是大企业供电的农户,有近万户,一方面对供电不正常有意见,另一方面认为历史上企业对他们亏欠太多,用企业的电理所当然,对进入农网积极性不高。路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所谓“村村通公路”是指到村活动室驻地,许多寨子还没有通路,已通路的一部分还存在晴通雨不通的状况,需要大量投入。公共设施,教育、卫生室、多功能活动室三块也还有许多欠账,主要是面积小和地点不对。最能反映农村面貌的是生活设施,这几年各级政府投入也不小,但由于面大基础差,最差的如茅草屋、杈杈房基本不见了,但村寨的脏乱差还是随处可见,这是新农村建设最大的欠账。

2、“一股独大”与多渠道投入的矛盾。“十五”期间我市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渠道相对单一,如表三所示:

根据上表分析推算,我市“十五”期间投入在农村资金约在100亿元左右,剔出工业项目资金,投入在“三农”建设中的资金约为60亿元左右。在这60亿元资金的构成中,财政资金约为29亿元,约占48%,自筹资金约为28亿元,约占47%,信贷及其社会捐助不足5%。如果剔出城乡工矿结合部条件较好村的第三产业资金投入,财政资金所占比例将达到65%以上。调查说明尽管各种渠道都有一定的投入,但是财政投入比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这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甚大。

3、投入范围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矛盾。“十五”期间我市投入“三农”建设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如表四所示:

根据上表推算,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约为20亿元左右,占全市农村投入的20%;公共设施建设约为3亿元左右,占全市农村投入的3%;生活设施建设约为10亿元左右,约占全市农村投入的10%;经济项目建设约为67亿元左右,约占全市农村建设的67%。值得说明的是经济建设项目中包括了42亿元的工业建设项目和20亿元的第三产业,农业项目投入只占5%。由此可见,在投入结构上,农业和公共设施投入明显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农民生活设施虽有较大投入,但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基础就比较差,所以改善的面不大。

4、职能转变与提高效益的矛盾。一是农村税费改革废除了农业税,基层政府还没有把工作职能完全转变到公共服务上来,缺乏必要的体制和机制;二是在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着零敲碎打,洒胡椒面的情况,同时由于基层政府拿不起钱配套中央和省的资金又不愿意放弃上级补助,造成资金不落实或不到位的情况;三是村干部的报酬偏低,影响了村干部的选拔和工作积极性;四是乡镇数量过多,人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

以上一些分析数据由于不是部门统计项目,部分数据属于调查测算数据、部分数据属于部门项目累加数据。

三、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新任务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内容更广泛,结构更科学,要求更高效。因此,财政在新农村面临任务就是创新工作方法,改善投入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后五年还更长一点时间,农村要有大的发展,最少要投入100个亿以上,“十五”期间各级财政投入35亿元,虽然今后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应综合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手段,创新财政投入办法,运用财政资金对投资的引导作用,采取贷款贴息、适当补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有效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建立机制,改善投入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公共财政,不是空话,既是重大改革措施,又是社会公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容。一是树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体是政府的观念,财政应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农村水电路、文教卫属纯公共产品,对纯公共设施的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对生产生活所需的一些准公共设施,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农民投入。三是安排一定比例的投入引导困难农户改善庭院生活条件。虽然这个内容不属于公共财政范围,但如果没有引导资金,农村面貌三五年内难以改变。

3、转变职能,提高效益。一是要明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农村建设投入需求和财政资金供给是一对长期存在的矛盾。财政投入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新农村建设要求关键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全面发展打好基础。财政投入的重点就应该是公共领域和公共产品,包括水电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事业;为农民生产经营服务的产业,重点引入市场机制,财政可作一定比例的投入;财政对生产经营性项目直接投入不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原则,这部分投入应该由农民、企业、个人通过融资来解决;对龙头企业、经营服务性的产业可以通过建立扶持、激励资金加以引导和培育。二是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市“三农”投入的财政资金从中央到乡村,经过四五级,涉及部门几十个,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入项目分散,虽然历年对农村的投入不少,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原来市里提出的“集中投入、捆绑使用、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措施执行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三个:没有一个专门统筹各级各方资金的机构、没有选择好捆绑使用的项目、没有建立各记其功的机制。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捆绑使用可以参照“地企共建”的机制,先选择一些容易形成组合投入的项目,如农村“五改”形成一个组合,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才能取得效果。三是财政资金要实

行分类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实质上是一个均衡发展、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的问题。首先,要根据乡村发展程度编制发展规划,作为财政投入的依据,按照城郊、工矿、纯农、贫困几种类别实行差别投入。对城郊重点解决农业综合服务的问题,对工矿重点解决采空区的移民安置问题,对纯农和贫困乡村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的问题,特别是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寨,要加大移民搬迁安置的力度。其次,县级是财政资金配套的基层单位,也是有能力实施项目的单位,在省管县政策体制呼之欲出的条件下,要加大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县级统筹机制。第三,要在农民培训,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农产品市场建设,农业融资,非农产业向农业产转移,工业资金、城市资金向农村农业转移方面要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疏通城乡双向互动通道,实现“跳出农业抓农村,跳出农村抓农业”的局面。

调研组成员:谢朝碧、赵略、曹正喜、王厚红、李书华

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莱州市财政局盛京斌杜镇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2007-02-02 21:53:31□ 作者:1、江西农业大学国土学院2、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江立武1 朱红根2 刘小春2▲......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作者:1、江西农业大学国土学院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wenmi114.com2、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江立武1朱红根2刘小春2▲本文为江西省社......

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

在新农村建设中点亮青春□河南李宪臣2008年10月27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经过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组织审核、社会公示等各个评选环节,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

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材料)

财政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傅志华 赵大全“多予、少取、放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方针,也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行为准则,它集中体现了“工业反哺农业......

下载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任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任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