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第八音符”谱写动听旋律(6。26)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音符节拍”。
自由 “第八音符”谱写动听旋律
——《走进非洲》教后的思考
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可以不加思索的告诉人们:音符是用来表示音高低的符号,从广义上说音乐里总共只有7个音符: do re mi fa so la si。怎么我的课堂中会出现“第八音符”?而且还给予了它一个特权——“自由”。它究竟是谁?它又是怎样在课堂中谱写动听的旋律呢?„„
[背景阐述] 陶行知先生所说: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其有三点理由:“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而我们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正是其 “教学合一”的思想吗?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改变了过去音乐课堂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通过感受、表现、创造等音乐的审美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于转变角色的教师而言,首要任务就是建构新课程下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探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在一节平常的高一音乐欣赏课《走进非洲》的教学中在“主动”与“被动”间我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让我的课堂“动”起来!
[案例描述]学生陆续的进入了音乐教室,绝大部分学生还没等坐下,他(她)的目光早以被牢牢的定在了同一个方向。原来,屏幕上正在播放着动画片呢。铃声响了!在师生的问候声之后,我提出了“大家知道课间欣赏的动画片的片名吗?它描绘了哪地区发生的的故事?”“狮子王”!大声而又整齐的回答。这时教室里有关《狮子王》的话题已经悄然涌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聊了起来。看到学生们的响应如此之大,我想如果一下子打断他们刚打开的话甲子,未必是上策,那是否可以借此话题的探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正好这部动画片我自己曾“陪”着儿子看过两三遍,还查阅过一些有此关影片的资料。于是我稍微“动”了一下我的导入:同学们,你觉得这部动画片最吸引人的是哪些方面?生甲:它的画面精美,展现了非洲大草原的广阔之美,音乐也很好听,故事情节简单而感人;生乙:这个动画片从我上小学到现在已经看了很多遍了,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音乐,有种打动和震撼的感觉。印象最深的是当小辛巴长大后在巫师和他父亲神灵的劝说下决心回狮子王国拯救子民时奔跑在茫茫沙漠中的画面,简直太感人了;学生丙:„„由于有了良好课堂氛围的酝酿的和恰当话题的导入,加上我在课前已经安排了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非洲”的资料,学生对非洲音乐的了解自然就充满着期待和渴望,我非常顺利的引领着学生们进入了课堂教学中的每步„„
在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了非洲的地理、人情后,该“鼓”出场了。非洲鼓和非洲音乐节奏是本课的重头戏。一阵热烈而不规则的“非洲鼓点”将被称作“非洲音乐之魂”的“鼓”以及“非洲鼓乐”带到了学生的面前。通过《凯特鼓》(视频)和《圣鼓》(音频)的欣赏,结合了教师的示范、讲解分析、以及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反复聆听,逐步感受着非洲鼓乐强烈的节奏、密集的鼓点、热烈狂欢的场面以及它复杂多变的节奏。在这一环节中我以“节奏创编”为把手,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的自主创造能力开辟了一片充裕的空间:鼓是非洲人的亲密伙伴,他们经常会用丰富多变的鼓声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快乐的、激动的或是悲伤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作一回作曲者,用“节奏”这个音乐要素来进行创编一条你心中的非洲鼓乐,体验一下非洲人们的情怀。(创编一条二四拍的节奏,长度为四小节。可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如:击掌、跺脚、敲打桌面等,形式不限。)话音刚落,就有同学发话了:老师我们能否直接打出节奏,由你来帮我们“翻译”出节奏?因为节奏我们会打各种各样的但不知怎么书写„„是啊,非洲音乐如此的变化多端,对于学生来说把打出来的节奏“翻译”成书写的可就难倒了好多学生,无形中也给学生的创编加了一个“拦路虎”。“当然可以!”于是每一组的同学都开始了动起来了——有用拍桌的、还有跺脚的、拍手的、用嘴说的„„此时的教室里“热闹非凡”!在各组同学在展示他们创作的“节奏”时,我们先是各组单独先“演奏”,然后逐组加入其中。在综合展示环节中还有更绝的:在课前我有意识的安排了一部分学生带了他们的铁制笔盒、勺子来到音乐教室,这在节奏组合展示的时候可是大大丰富了“作品演奏”的音响效果:
︳叮叮 0 ︳叮 叮叮 ︳0 叮 ︳叮叮 0 ‖
︳啪 啪 啪 ︳啪 啪 ︳啪 啪 啪 ︳啪 啪 ‖
︳嚓. 嚓 ︳嚓 嚓 ︳嚓. 嚓 ︳嚓 嚓 ‖
︳嗒嗒 嗒嗒 ︳嗒嗒 0嗒 ︳嗒嗒 嗒嗒 ︳嗒嗒 0嗒 ‖ 看着学生那么热情高涨的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 “作品”时,我禁不住感动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创作音乐,可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引领他们去尝试和体验创作的乐趣!
进入到课堂教学设计的“非洲舞蹈”版块了。由于非洲舞蹈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陌生的一种舞蹈艺术,学生对它的了解和认识非常有限,所以我主要想通过欣赏两个非洲舞蹈——片段尼日利亚的《阿杰舞》《科罗索舞》片段的视频欣赏,引导学生从视觉与听觉感官的双重体验来初步了解非洲舞蹈节奏强烈、动作特征主要强调人体每个部位的表现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头部的甩动,胸部的起伏、腰部的曲伸、跨部的摆动等特点。可能是由于非洲舞蹈节奏的热烈与画中舞蹈者的自然热情释放了学生的“胆量”,当我结合舞蹈片段分析和学生讨论结果侃侃而谈非洲舞蹈特点时,班上一名调皮的男生冒出一句:老师,请你跳一段哦?老师给我们跳一段!一个、两个学生应和起来„„呵呵!可给我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几秒钟的冷场后:行!但是有一个条件,你们得给我伴奏哦!随着《科罗索舞》热烈的节奏和舞者奔放的舞动我和学生都动起来了:大部分学生都在节奏的起伏波动下而用手打着节拍、用脚踏着节奏,甚至有学生还情不自禁的摆动着自己的头和身体!音乐一结束,掌声四起!从学生望着我那眼神,我知道我动起来有效果了!何不让学生也来舞一把?于是等舞蹈片段一结束我马上建议:“我觉得我们同学的音乐感觉非常的好,瞧,刚才很多同学的舞动还真颇具非洲动感呢。现在我想邀请几名学生和老师一起来跳一跳这热情似火的非洲舞蹈,请其他同学和着画面中舞者舞动的节奏与感觉大胆的打起你的节奏来。”„„虽然我们的舞蹈并不是很出色,但学生给予的掌声却是那么的热烈„„
在“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尤其是北美和拉美地区音乐有何影响?” 拓展环节中,伴随着的优美而又动感的探戈舞蹈,课已近尾声„„
下课铃声响了!看着同学们离开音乐教室的步伐,我放慢了关投影仪的节奏„„
[案例分析]每一节课我都会留给自己一个简短的评价,评价中包涵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最自然的喜悦、感言、遗憾„„ 《走进非洲》一课的教学中一个“动”字留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与思索:自由的“第八音符”——“动”使音乐课堂“如虎添翼”!
一、教师该“动”起来
1、“巧动”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说法很多时候我觉得是为了记录的需要而给予的称谓。每一位教师跨进教室授课前都应认识到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涉及的各个因素如环境,学生,教师,信息媒体等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展中学会掌控“动起来的教学环节”。比如在《走进非洲》一课中,由于动画片《狮子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超出了我对学生响应的估计,所以我在课堂“导入”中临时调整了节奏和侧重点。一方面与学生探讨影片片段的过程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通过影片的“吸引点”激发学生了解非洲音乐的兴趣。
2、“敢动”教材内容
一堂好课离不开好的教学素材的合理整合。从教7年多来,我始终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 “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努力开发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重组和整合。本节课《非洲歌舞音乐》,书上提供的是《非洲赞歌》(歌唱和马林巴演奏)、《鼓舞》、《门库尔雅》(马林巴二重奏)、《男孩之舞》(舞蹈鼓乐)这四个曲目,而且都是音乐,没有动态的图象资料。这些资料对于初次接触非洲音乐的学生来说,可能还不够直观和生动。因此,我只保留了重点曲目《鼓舞》,新添了两段非洲人的歌舞片段欣赏和一段非洲鼓乐的演奏视频,把非洲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和《非洲赞歌》作为课堂拓展和课后作业环节。这样的组合,让学生们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的刺激下立体的了解了非洲音乐,丰富了课堂的欣赏视角,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
3、“多动”教师“专长”
一个“动”的教师他一定会拥有比他更爱“动”的学生,正如“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怎样的学生”那样的通俗。但是它成立的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位积极的引领者和大胆的示范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每个学生的心中都会激起不同的涟漪。教师在课堂中的每一首歌曲演唱、每一个乐曲片段的演奏、每一个舞蹈的示范„„必将是你课堂的来“亮点”,尽管你的歌声、琴声、舞姿可能远不比多媒体屏幕中播放的专业、规范,但是看看学生们那热切的眼神和课堂氛围的的微妙变化就体会到这“师动”其中的乐趣。
如果在上《走进非洲》时,面对调皮男生那一句“老师,来一段怎么样?”时我因为自己对非洲舞蹈没有很专业的摸学过,拒而不答,继续我的教学“思路”,则哪会有接下来课堂的“热浪阵阵”?如果在“一个人的流派——得彪西”一课中,我没有有感情的朗诵《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学生在随乐朗诵后理解印象派“曲中有画、画中有诗”时一定会少一份真切的感受。
二、学生要“动”起来
1、“心动”与“情动”
音乐教学新课标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在课堂中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既要使其动心----有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又要使其动情----用心灵去感受;既要有互动----师生的交流和配合,又要有行动----用肢体来体验。让学生经历一次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熏陶。
我想在本课中我如果没有灵活的利用调整导入的心理和感情的“渗透”功能,可能学生在学习中会缺少一份探寻“非洲”的真情动力。如果没有通过非洲鼓舞直观、动感的欣赏打动学生,则怎会有随乐而动的激情。
2、“脑动”与“身动”
学生只有参与了活动才真正获得音乐情感和美的体验,才真正从人文广义的角度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设计一个活动内容,创设一种宽松情境,自然就给学生艺术潜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因此,在音乐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在本课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之后,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更准确地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对非洲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设计了分小组创编节奏、学跳非洲舞蹈、和乐舞蹈等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使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真正非洲音乐的特点。比如在“一个人的流派——得彪西”一课中我就采用了与美术学科的有机结合——听贝多芬和得彪西两首不同的《月光》绘图的环节,通过本环节的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个性意识与创造精神。
[问题的思考]
1、在我的这堂课中,一个 “动”字使课堂思维活跃,亮点叠出。难道它真的有那么神奇?我想非也!它并不是音乐课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么作为课堂引领者的“先生”又该怎样把准它的有效脉搏呢?
2、如果在非洲节奏创编环节中没有学生想到“让我翻译节奏”,学生编写出来的节奏又是怎样,小组合奏时会是怎样的效果呢?如果说当我提出让学生感受非洲舞蹈的动感时,学生木然、相互推委而无人敢试,那我又该怎么做?
3、文中我给予了“动”自由的“特权”,究竟怎样去把握它 “自由”的线条和游走于课堂的轨迹?还有待专家以及同行们的指教、探讨和教学实践的摸索。
总之,“新课程”改变了过去音乐课以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为教学中心的基本理念,注重了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和体验,注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恰当把握音乐课堂中的一个“动”字将使教师教得更有感触,使学生学得更具乐趣。在我的课堂中已在尝试着让它成为课堂的“第八音符”,我也正在努力的给它争取更大的“自由”。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它谱写出更加动听的旋律、奏出更加和谐的乐章?我想还有着很长的路等着我探寻,当然更期盼众音乐教育专家和各位音乐同仁们与我同一“战壕”并肩而战!
杭州市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 华海燕
用安全音符谱写和谐旋律西铁安康新元公司李程各位评委、各位朋友:大家好!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提倡“和谐”理念的,孔子曾说过“和无寡”,孔子的学生有子也说过“......
用安全音符谱写和谐旋律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独山子化工配送中心员工赵文龙,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用安全音符谱写和谐旋律》。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10篇父爱谱写旋律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谱写爱的旋律---记护士***同志先进事迹有人说:“爱就意味着奉献”。***同志在护理岗位上谱写的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深刻地道出了这句话所含的哲理。在这平凡而普通得护理岗位上,......
父爱谱写旋律作文“ do,re,mi!“每 当我的耳际边响起熟悉的钢琴声,我就会想起那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女儿酷爱音乐,她多想有一架钢琴呀!父亲知道后,便又多了一桩心事父亲似乎比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