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不是“做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举人不做官有俸禄吗”。
“致仕”不是“做官”
先看两个例子:
(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是争取科举致仕。(《文明的碎片》)
(2)章申先生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历代书法大家多为致仕通达者。远至李斯、蔡邕,后有王右军、颜鲁公、苏轼、赵孟、董其昌等继起,群星闪耀,云蒸霞蔚,不可胜数。(《风神灵秀藏高格 线性流美出清真——读吕章申书法》)
很显然,在以上例子中,“致仕”都是按“做官”义来使用的。而实际上,“致仕”的意思并非“做官”,它是指为官者卸任或辞职——告老还乡,颐养天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用法呢?主要原因是作者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仕”者“宦”(引申义)也,那么“致仕”就是“做官”。将“仕”与“官”联系起来自然没什么错,但一旦忽略或误释了语素“致”,就会导致对整个词语片面、错误的解读。下面我们利用古汉语的有关材料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致”历史悠久,语义繁复。按《说文·攵部》:“致,送诣也。”《玉篇·攵部》也说:“致,至也。”基本上可以说,“致”最初的意思是“送”“送到”等。例如:
(3)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周易》)
(4)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亲帅捍之,送致诸竟。(《左传·文公》)
“致”由“送至”义进一步引申为“归还”,如《国语·鲁语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韦昭注为:“致,归也。致禄,还采邑也。”这里的“禄”是“俸禄”。能得到朝廷俸禄的人,自然是为官之人。这种表达除了用“禄”之外,也有用“仕”“政”的,即在“致禄”之外,还有“致仕”“致政”等说法。例如:
(5)闵子要 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6)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礼记·王制》)
何休注“致仕”曰“还禄位于君”;郑玄注“致政”曰“还君事”。不难看出,无论是“还禄位于君”,还是“还君事”,最后的结果都是从官位上退下来,不再过问朝廷或官府之事。在“致仕”“致禄”和“致政”这三个词中,“致仕”的使用频率最高。姑举三例,以窥一斑:
(7)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
(8)官闲如致仕,客久似无家。(唐·戴叔伦《客中言怀》)
(9)既至镇,心不自安,遂请致仕。(《旧五代史·唐书》卷六十六)
“致仕”用于现代汉语中,可以看做是文言词语的承继和保留(限于特定的文体和语境),语义没有发生变化,用的仍是最初的基本义。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致仕”不是“做官”先看两个例子:(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是争取科举致仕。(《文明的碎片》)(2)章申先生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读《做人与做官》之体会近来,我读了廉政教育系列文章《做人与做官》后,又深深受到了一次警示教育。我认真进行了反腐倡廉的学习和思考,深深地感到反腐倡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
不适宜做官:①没有酒量的人。②疾恶如仇的人。③没有姿色又舍不得献身的女人。④没关系的人。 ⑤才华横溢的人。⑥正宗学历太高的人。⑦胆子小的人。⑧性功能不好的人。⑨话......
干干净净做官选试题:XX市公选考试作文题及参考范文2009年10月1日【:】考题:请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一位名人向一位老中医请教健康之道。老中医指了指自己......
“读书做官”古今谈 读书无用论不可逆转人们谈到“读书做官论”,总要追溯到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原文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