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B》单元辅导(4)_中国古代文学b1考试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8:04: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B》单元辅导(4)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古代文学b1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4)

(转引自中央电大网韩传达老师研讨稿)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

二是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如《古风》二十四、三十四、四十八、五十一,《乌栖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

三是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由于长期的漫游和隐迹,李白与人民深入交往的机会很少,但还是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的作品,如《丁都护歌》、《北风行》、《白头吟》、《长干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赠汪伦》等。

四是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金陵凤凰台》、《独坐敬亭山》等均为名作。

另外,李白诗中还有一类较有意义的作品,这就是吟咏友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孟浩然》等,都是歌颂友谊的传世之作。

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内容十分丰富,风格也多种多样。

(1)浪漫主义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和最典型的艺术风格。李白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首先是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二是生动、大胆的夸张。夸张是李白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写景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如:“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等。三是神话和传说的运用。李白在诗中经常插入一些神话和传说,来增加作品的神秘和浪漫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均有神话的内容。四是拟人化的手法。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人格化,使作者与自然更加契合,深沉的感情也得以更好的抒发。

(2)清新自然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首先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上。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其二)“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等。其次,清新自然还表现在善于向乐府民歌的学习上。李白善于吸取乐府诗淳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尤善于学习即景比兴。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另外,清新自然更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即使雄奇夸张语,也都一洗铅华,至于那些清新自然的诗,就更“以自然为宗”了。如著名的《静夜思》、《月下独酌》无不信口而成,均为清新自然极致。

(3)各体皆工是李白诗艺术成就的另一表现。李白的诗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所有传统体裁,有四言的体、“骚体”、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

3、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诗内容博大精深,唐代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间的各种社会矛盾,重大事件及现实生活,在他的诗中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所以唐代孟棨《本事诗》说杜甫诗“当时号为诗史”。

(1)忧念时局,关心祖国命运,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也是杜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兵车行》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前出塞》其一明确表示反对唐玄宗的扩边,《丽人行》描写权贵腐化,揭露他们的骄横跋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描写的贫富对立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揭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基本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并寄以深切的同情,是杜诗的另一重要内容。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

(3)杜甫一生道路十分坎坷,他的诗歌详尽地记叙了自己在这“万方多难”时代的种种人生经历和感受。

如读《壮游》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读《奉赠韦左丞丈》,可以了解他困守长安时的窘况;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以感受到他“凌晨过骊山”看到统治阶级骄淫奢侈生活时的愤怒感情和回家后“幼子饿已卒”时的悲郁心情。

(4)描绘山水,题画咏物,也是杜诗的内容之一。如《望岳》、《登高》、《登岳阳楼》)这些诗描写的山水风物,或优美,或壮观,无不形象生动,情味无穷。至于题画诗的名作则有《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等。

总之,杜诗内容广博,地负海涵。一部杜诗,既是他一人之年谱,更是一代之诗史。

4、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6)众体兼备、众体具佳,也是杜诗的特色之一。除四言诗外,杜甫几乎运用了古今所有诗体。有乐府体和古体,而且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在抒发个人情怀时,杜甫多选用律诗。可以说,律诗的成熟、兴盛以至登峰造极,是完成于杜甫的手中。其五律格调苍茫、意境雄深,如《登岳阳楼》。其七律兴会淋漓,慷慨激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杜甫的绝句如《江南逢李龟年》等“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唐宋诗醇》)。

(7)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5、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内容: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写于他任谏官前后,约有一百七十余首,均为新乐府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代表作。这些新乐府诗的内容相当广泛。

(1)这些讽喻诗真实地的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如《宿紫阁山北村》、《重赋》、《杜陵叟》、《观刈麦》等。

(2)新乐府还集中讽刺了豪门贵族奢侈腐化、荒淫无度的生活。如《轻肥》、《红线毯》、《买花》等。

(3)新乐府诗中还发表了对妇女问题的见解,体现了他对妇女的一贯同情和较进步的爱情观。他在《太行路》中曾感慨道:“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普遍心声。在《陵园妾》、《上阳白发人》中,他分别倾诉了守陵宫女和老宫女的悲苦心声。在《井底引银瓶》中,他叙述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最后却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女性。这些诗都深刻地揭露了反映在妇女身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新乐府诗还表现了反战爱国思想。如《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都深刻反映了人民饱受的战乱之苦。

除新乐府之外,白居易还有许多其他作品,特别是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更是为历代读者喜爱的名作。

6、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这些新乐府诗不但内容广泛真实,而且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1)内容的单一性,主题的明确性。白居易的讽喻诗每首只写一件典型的事物,即他自言其《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之意,诗中不涉他事,不出他意。这样就使诗歌的主旨非常清楚,甚至显得过于直露。

(2)是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白居易有意识地加强诗中的议论,这些议论大多片言居要,起到画龙点睛、加强主题的作用,并多置于结尾,“卒章显其志”。如《红线毯》曰:“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虽直露,但不失显豁。有些议论更为巧妙,如《买花》在痛惜“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后,突然插入一段田舍翁的感慨作为议论:“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议论之最上者。

(3)人物与事件刻画描写的典型性、形象性。如《新丰折臂翁》单选一个“头鬓眉须皆似雪”的88岁老翁来写,《上阳白发人》单选一个“去时十六今六十”的老宫女来写,就是意在更典型化。最成功的例证是《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为了加强典型性,新乐府诗还善于使用对比、比兴等修辞手法。如《轻肥》、《歌舞》、《买花》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4)语言的通俗性、流畅性。相传白居易作诗先读给老妇听,懂则定稿,不懂则修改,以至留下老妪能解的佳话(见《冷斋夜话》)。为此,白居易在新乐府中很少使用典故,更不使用生僻艰深的字,多用口语、俗语如“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上阳白发人》)。又常用自叙语,如《新丰折臂翁》几乎全是老人的自白。但白居易的浅切平易决不是浅陋平庸,它属于“语浅意深”和“思苦言甘”那类,正像刘熙载所说,香山“用常得奇”。

7、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散*新活动,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为古文运动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1)首先,他们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与此相关,韩、柳又十分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

(2)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文体革新的理论是古文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体问题上,韩柳都坚决反对骈体,提倡散体。在文风方面,韩柳、柳宗元都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之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是古文运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韩柳都主张文章语言要以先秦两汉散文的单行句式为主。总之,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方面,韩柳都能把继承文学传统中的精华与推陈出新熔为一炉,为古文新体制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3)再次,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韩柳都特别强调文章的表情和社会批判功能,大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斗争性,给古文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8、韩愈古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韩愈的古文创作,既是他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其“明道”和“鸣不平”思想指导下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其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1)就明道而言,如《原道》、《守戒》、《送董邵南序》、《论淮西事宜状》、《张中丞传后叙》等文章中,表现了强烈要求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反*、反割据的思想,这是儒家尊王攘夷思想的具体化。像《论佛骨表》、《与孟尚书书》、《送浮屠文畅师序》、《原道》、《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等,都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佛道二教,表现了大胆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道义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韩愈还发挥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在《原道》中,他大讲仁义,主张博爱,鼓吹行先王之道。

(2)就鸣不平而言,他的不少文章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愦鄙陋和浇薄的世风。如《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争臣论》、《毛颖传》都饱含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

9、韩愈古文的艺术特色:

(1)韩愈文兼众体。他的作品,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言,可谓应有尽有。他不仅众体兼备,而且众体兼善,为各种文体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理直气壮,感情真挚,是韩文给人最突出的感受。韩愈主张“气盛言宜”,故其为文颇重气势。如《祭十二郎文》,抒写自己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委曲抒写,长歌当哭,字字句句流自肺腑。其他如大鸣不平的《送孟东野序》、《与崔群书》、《与李翱书》,以及《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都是忧愤深广的抒情之作。气盛,情真,是韩文的最突出特点,也是最值得称道的优点。

(3)深于立意,巧于构思,也是韩文的突出特点。《送李愿归盘谷序》、《进学解》都是立意新颖的佳作。《送董邵南序》、《毛颖传》都是构思精巧之作。

(4)长于描绘,形象生动,是韩文的又一显著特色。韩愈的一些传记文成功地勾画和描绘出一系列人物的生动形象。如《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乞师一段,几个场面,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一个忠勇义烈、肝胆照人的英雄形象活画了出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再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的柳宗元,《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中的“天下奇男子”王适,《蓝田县丞厅壁记》中的崔斯立,《进学解》中的国子先生,无不跃然纸上。

(5)准确精练、新奇自然的语言是韩文的又一特色。韩愈的文章均为散体,其语言以秦汉式散文语言为基础,力求结合当时的口语,并吸收骈体文中有表现力的东西,形成文从字顺、自然流畅的新的散文语言。他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和《进学解》中的文句有骈有散,骈散相间,文气自然流畅,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整齐的形式美。韩文还善于提炼古人有生命力的语言,重铸新词,如跋前踬后、刮垢磨光、含英咀华、动辄得咎、蝇营狗苟、深居简出等,大大增强了韩文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0、试比较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白居易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

(1)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二者之间基本上是并列的、而非主从的关系。

(2)其次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如《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可谓即情即事,即情即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描写弹奏,又是抒发感情;而且抒发的既是弹者的心情,又是听者的感受。

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事件的详略,层次的过渡又各尽腾挪变化之妙。《长恨歌》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两句都暗摄下部分内容,上下联络极其自然。《琵琶行》可分成两大部分。先写琵琶女,包括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技艺以及自述悲惨经历;后写自己,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明转,后有“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的关合,不但与前一部分呼应,而且把主题的双重性融合得更为紧密。从小结构上看,二诗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间,使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如《长恨歌》之“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琵琶行》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言精美流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两首诗都善于侧面的环境描写,《长恨歌》的“峨眉山下”、“西宫南内”、“夕殿萤飞”等把玄宗相思孤独的心情衬托得相当突出;《琵琶行》三次描写“江月”,也很好地衬托了全诗的气氛。这两首诗词采绚丽,富于装饰,多用白描,善于比喻,特别是描写琵琶声的一系列博喻,更令人叹为观止。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在吊诗中曾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不无自豪地说:“(某)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足见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之广。后来它们又多次被改编为各种戏剧,更提高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柳宗元古文的思想内容:

柳宗元是一位“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

(1)论说文: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写下了许多论说文,包括哲学、政论以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代表作有《封建论》批判了天命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掊击苛政,同情人民。

(2)寓言,作为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一种道理。柳宗元创造性地将以前的寓言形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哲理性。如《三戒》、《蝂传》、《罴说》、《鞭贾》都是具有批判精神,丰富哲理的佳作。

(3)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取得独特成就的又一领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大多写于永州,以“永州八记”和《游黄溪记》为最佳。这些游记神形毕肖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4)传记文学也是柳宗元很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有不少传世的佳作。代表性作品有《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宋清传》、《童区寄传》、《河间妇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12、柳宗元古文的艺术特色:

(1)论说、议论文:柳宗元论说、议论文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构思新颖独到,手法灵活多样,文笔简洁生动,形成特有的犀利、峻洁、雄健、深沉风格。

(2)柳宗元的寓言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的形象。柳宗元的寓言,以其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和冷峭犀利的笔锋,形成了严峻沉郁的独特风格,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

(3)游记作品:柳宗元的游记作品极善于抓住景物最主要的特征,进行精巧细腻的工笔描绘,突出景物的个性,使其各不雷同,景物充满勃勃生机,确实是“摹写情景入化,画家所不到”(汪基《古文喈风新编》评语)。

柳宗元山水游记常把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完全融而为一。他还处处以山水景物自喻,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小丘,《小石城山记》中的小石城山。有时,他又就继之以形象化的议论。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中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柳宗元游记的语言字凝句炼,不含混,不拖沓,简洁明快,了无冗词赘语;多用比喻,新颖独到;善用短语,骈散相间,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4)传记作品形式不拘,手法多变,有意突破史传成法,增加文学色彩,追求故事情节的紧张生动,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所夸张,有所虚构,大大增强了传记文的文学性,使传记文在文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韩、柳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理论及创作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中国古代文学B期末考试辅导文本

中国古代文学(B)(1)期末辅导(文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胡正伟胡正伟: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复习重点之一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1)祭祀诗,即歌颂周王祖妣......

中国古代文学B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B(2)期末复习题一、填空1.据明人胡应麟的《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达三十余种,流传至今的还有十种之多。2. 虞世基的《出塞》、杨素的《出塞篇》、卢思道的《从军行》......

《中国古代文学》(二)B参考答案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二) 学时 48 试卷类别 (B)出卷教师 李光翠 考试班级 汉文20121班 (师范)一、填空题(每空1......

[.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一、课程简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B)》历年考题填空

填空1.“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宋初“白体”诗人 王禹偁 《村行》一诗中的句子。2.北宋时期险怪晦涩的“太学体”文风是在担任国子监直讲的古文家 石介的影响下......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B》单元辅导(4)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B》单元辅导(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