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惯用语解释_六年级语词语解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7:56:5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部分惯用语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六年级语词语解释”。

部分惯用语解释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拍马屁:愿指北方游牧民族用拍自己马的屁股的手法赞美自己的马好,后来对别人的好马也这样,再发展到不管别人的马好不好,都拍拍马屁股赞扬。现借来喻指谄媚奉承。

跑龙套:本来指在戏剧中扮演随从或兵卒的角色。后来比喻在工作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

卖关子:本来指说书人在故事的重要关节停住,以吸引听众继续听下文。后来比喻在说话、做事的紧要关头故弄玄虚,是对方更加急于想知道说话的下文或做事的结果。

鬼门关:本来有两个意思,一事古关名,在广西北溶县西。关口有两石对峙,地势险要,所以称鬼门关。鬼门关的另一意思是指通往迷信传说中的阴间的门。后来从这个两个意思引出新义:喻指凶险之地。

护身符:本来指佛教徒系在身上的佛经或佛像,希望借佛威免灾辟邪。后来喻指借以庇护的力量。

替罪羊:本来指古代犹太教祭礼中替人承担罪过的羊。基督教承袭这种做法,并把耶酥比作替人类负罪而被献祭的羊。后来替罪羊比喻代人受过的人。

开小差:本指军人私自脱离队伍逃跑,引申为私自脱离工作岗位或思想不集中。唱高调:本指唱歌的声调高,引申为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

抱粗腿:喻攀附权贵。

讨野火:找麻烦

做春梦:胡思乱想

无底洞:永远不能满足。耳边风:听过后不放在心上的话。挖墙脚: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使别人垮台。

漫谈对联特点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邮编

6341300 先看一道试题:

下面四句本为一副对联,请依文意与对联的一般原则,选出最适当的排列方式: 甲、众才一旅

乙、人惟八千

丙、项籍用江东之子弟

丁、孙策以天下为三分(A)甲,乙;丙、丁。

(B)乙、丁;甲、丙。(C)丙、乙;丁、甲。

(D)丁、甲;丙、乙。

这是台湾2002年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第9题。只要正确掌握了对联的相关特点,就能准确选择出本题答案。那么对联有那些基本特点呢?

首先,形式上,上下联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对应词语词性相同。对联又叫对子,它是一种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是它最基本的特点。明白了这个特点,(A)项就可以排除了。而在历史上,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反抗暴秦的事实一般学生都了解,所以(B)也可以排除。从对偶的形式看,就只剩下(C)(D)两项。这两项在句法结构和词性对照上都符合对联的特点。

其次,音节上,对联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上联平仄为“平平仄仄”,下联就为“仄仄平平”。但现在许多对联并不过于强求,只要大致和谐就行了。不过,一般说来,上联尾字大多为“仄声字”,下联尾字大多为平声字。这可能是由于平声给人以稳定感觉的缘故。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判定(C)(D)两项的正误:这两项只是交换了上下联的顺序,从时间上说,项羽是秦末人,孙策是三国人,照理应选(C)项;但根据上述对联音韵一般规则,“旅”是仄声字,“千”是平声字,应选(D)项。题目上已经明确根据对联的一般原则进行排列,所以应选(D)。第三,对联在内容上要求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这副对联也体现了这个特点。上联概括了孙策率领一旅之师开创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东吴基业的史实,下联叙述项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过江而最终灭秦的故事,二十四个字,归纳两段历史,不能不让人叹服。

第四,对联不仅要“对”,而且要“联”,上下联要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一个整体。从意义联系上来看,可以有“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三种类型:

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相互补充。题中这副对联就属于正对,两联用孙策和项羽的故事说明建功立业不在于人数的多少,勉励处于劣势的英雄。

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或相对,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相反相成,说明一个道理。嘉靖年间一官员的励政联“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就从正反两方面表明了自己廉洁爱民的决心。

串对:上下联意思相互关联,或为顺承关系,或为因果关系,或为假设关系,或为条件关系等。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是:“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两联前因后果,联系紧密,对仗工整。毛主席的“金猴奋起千均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上联是条件,下联是结果,意思相联,对仗也很严谨。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联也不例外。有的对联为了适应内容的需要也常常冲破形式的限制,只要结构上大致相同,声韵大致协调就可以了。比如鲁迅写给瞿秋白的名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从结构到词性都对得不甚工整,但由于其表达情谊的至诚,也足以流传千古。

怎样理解诗文中的典故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典故,即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古人写诗作文喜欢用典,或以此炫耀才情,或借此曲折达意。岳珂在《稼轩论词》中说,辛弃疾在写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曾征求大家的意见,岳珂提出“觉用事多”,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这里的“用事”,就是“用典”。以辛弃疾这样的语言大师,为何想改而改不掉呢?因为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极为妥帖,它在词中所起的作用和表达的深层含义,不是一般的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替代的。

诗文中恰当运用典故,可以让人在阅读中自然联想到典故所提到的历史故事或诗句,从而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使诗文内容有一种历史的深度,起到拓宽诗文意境,充实诗文内容的作用;恰当运用典故,还可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委婉曲折、含蓄蕴籍,起到言简意丰之效。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人对独揽朝政的韩丞相的北伐轻敌冒进的做法,不便明言,只好借刘义隆草率出兵,落得“仓皇北顾”婉劝;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批评,以北伐重任隐然自任的豪情,词人用“孙仲谋”和“廉颇”之典曲折表达,用心良苦,岂是直接叙述三言两语能够说清;再加上作者一生曲折的遭遇,屡受排挤的政治地位,又岂能直言相陈,妄起祸端!这就是辛弃疾虽为语言大师,味改其语,竟累月未竟的原因。这也充分地说明了用典在诗文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诗文中用典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白典故的出处和内容。例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写道:“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司马春衫”是源于白居易“江州司马青衫湿”,原诗表示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这里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明白作者之意是表达对清末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深切同情,“看到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就像江州司马白居易一样禁不住泪湿衣衫,我始终不能像太上老君(道家创始人)一样忘掉情感”,从而向妻子表达愿意为改变黑暗现实献出自身的生命之意。只有充分了解典故出处和内容,才能引发无尽的联想,从而体会到诗文包含的丰富内容。

其次,要联系作者的境遇,也就是创作背景。比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是时,当权者意欲北伐,借用辛弃疾主战元老的招牌,起用闲置已久的他担任镇江知府,一方面,辛弃疾老而见用,渴望一展雄图;一方面对当权派的轻敌冒进,心怀隐忧,不了解他这时的处境,难以体会其用典中的无奈与深意。

第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诗文主旨分析典藏之意。例如陆游《书愤》尾联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儿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出师表》?联系全诗对往事的追怀和报国宏愿,根据全诗“书偾”的主旨,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是以诸葛亮隐然自喻,这就使全诗那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表达得更为深刻。

总之,想读懂诗文中的用典,需要较为丰富的知识积累。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要注意收集教材中的相关历史掌故,多背诵一些诗文,多去揣摩、体会。如果涉及到的用典超出教材,一般来说,出题者会通过注释或在题干中酌情补充典故内容,只要能结合文本去体会典故在诗(文)中之意就行了。

理想主义者的生命宣言 ——北岛朦胧诗《走吧》鉴赏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床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块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啊路 飘满红罂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诗坛崛起一批走过十年*的年青诗人,他们带着“*”的累累伤痕,带着与黑暗动荡的过去毫不妥协的决绝情绪,带着刚刚复苏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被遏制多年的人道主义精神,带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使命感,以饱含批判与忧患、充满反思精神的“朦胧诗”,走上诗坛。北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勇者。北岛的诗情,深沉忧伤但不失理想之光,幽邃悲悯却具恢宏之气,构建了“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走吧》一诗,就是一位历经劫难的理想主义者悲怆而坚定的生命宣言。

全诗共五个诗节,以“走吧”二字贯串,构成全诗的主旋律,音节铿锵,令人如闻空谷足音,凸现出一位理想主义者“上下求索”的顽强、刚毅形象。一二小节,以两组冷峻的意象,写行者见闻(“落叶”、“深谷”、没有归宿的“歌声”,寒“冰”、冷“月”、漫溢的“河床”),赋予全诗以悲壮的色彩;三四小节直接写行者内心的迷惘和坚定的信念,“心敲击着暮色的鼓”,却没有忘记“去寻找生命的湖”,在清冷的背景中展示了前行者内心的孤寂、怅惘和对理想的执著;最后一节,以“红罂粟”的隐喻,显示前行途中总总的罪恶和诱惑,再次深化全诗的悲壮色彩。整首诗是饱经**,却仍未失去理想与追求的沧桑而冷峻的一代青年心灵的真实写照。

是的,生命的价值,在于不懈的追求,在于执著的信念。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诱惑与阴暗,也充满繁复的挫折与迷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一切,这才是我们学习这首诗歌的归宿,以人探索之精,养我浩然之气。大家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解读本诗,运用个性阅读,提升自己的心智素养,涵养自己坚定、果断、永不自甘沉沦的品质与精神。

另外,本诗简短的诗行,匀称的诗节,低沉的韵律,与冷静的心志完美的融合,使其具有一种艺术的优美,阅读时应仔细品味。

小议完全式话题作文题目的结构与作用 四川省资阳中学

李政

邮编 641300 从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已连续四年出现话题作文,这种“三自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作文命题自诞生起就以其广阔的自由创造空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可能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方式。近两年笔者参加了高考阅卷,发现许多同学对话题作文的把握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受以前材料作文影响,只抠材料,不扣话题;有的就事论事,内容单薄;有的不注意要求,以话题为标题,或没有标题,等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部分学生不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笔者试就一个完整的话题做一解构,以期有所补益。下面以2003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2)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3)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4)[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完全式话题作文题目。笔者认为,一个完全式话题作文题目应包括四个部分:(1)材料、(2)解析、(3)话题、(4)要求。材料是一个引子,它的作用是引出话题;解析是对材料的简单分析和拓展,它的作用是诱发考生对相关材料的联想,拓展考生的想象空间,激发考生写作欲望;话题起定向作用,它规定写作的范围和方向;要求对内容、立意、文体、题目、字数等作出规定。

先说材料。在以前的材料作文中审材料是审题的关键,因为材料中的观点常常就是你作文的最佳立意,否则就会偏离题意。这也是材料作文受到批评的原因,它限定了学生的立意,学生作文只能重新阐释或论证原材料观点,最好的也只是“原材料观点+生活现实”。比如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后写议论文,读懂寓言诗,文章的立意基本就定了,首先对于这种鸟类之间的互相评说是不应给予肯定的,联系到实际生活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见他人的缺点而不认识自己的不足。在话题作文中材料的这种作用被削弱了,它只起引出话题的导入作用。比如前面题目中智子疑邻的故事,如果是材料作文,文章将最好这样立意: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个人好恶,主观臆断,而应该认真调查,实事求是。部分学生受以前材料作文思路影响就这样立意,但这样立意却没有扣住“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造成了偏离题意,得分就可想而知了。

解析部分是话题作文的一个亮点,它让高考作文题显得大气。可以说它是对学生作文的启发和提示,它充分体现了高考作文不与学生为难的平易的特点,也展现出高考对考查学生思维的重视。这部分内容值得考生仔细琢磨,甚至字斟句琢也不为过。遗憾的是,许多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常常忽视这些重要信息,以致思路难以展开,文章内容单薄甚至空洞。让我们来看前面题目中的解析部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自然引发学生从故事到现实生活的相似联想;“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对比联想,拓展联想空间;“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在前面联想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思考引向深入;“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回答了,文章立意就明确了。几个问题围绕话题,层层递进,不是很好的作文提示吗?

话题是话题作文题目的核心,它在话题作文中起着关键的定向作用。不管你联想和想象如何丰富,最终都应该回归到话题上来,紧扣话题展开。话题一般只是作文内容的一个范围指定,有着较为广阔的自由空间。比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只要你能紧扣二者关系,可以结合你所拥有的材料和你的认识立意,你可以认为感情亲疏要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知,也可以认为二者根本没有关系,也可以认为有联系但前者对后者不起决定作用,甚至可以探讨怎样才能让感情亲疏不影响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如此等等。这就是话题作文的魅力所在,也正是话题作文自诞生起就受到社会各界青睐的原因,它让考生说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思想,这是对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贯彻与落实。

至于要求,这是所有作文都有的,无庸赘述,只要同学们认真细致一些就行。

惯用语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3、蚕豆开花--------黑心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5、打破砂锅--------问到底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7、虎落......

惯用语(考过)

些常挂在嘴边的惯用语-----小编整理1."百闻不如一见"----「百闻は一见に如かず」(ひゃくぶんはいっけん にしかず) 2."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けがのこうみょう) 3."......

谚语惯用语

英语口语8000句-谚语、惯用语 不管张三李四。Every Tom, Dick and Harry.*举出常用的男孩名,表示“不论谁都„„”、“不管张三还是李四”。虽然没有女孩名,但男女都可用。My......

日语惯用语

◆次の①~④の慣用句の空欄にはまる共通の漢字一字を答えなさい。 ① 手を出す/干涉,干预,管闲事。(人や物事に自分から積極的にかかわりをもつ。 ② 手に負えない/没法处理,棘手......

日语惯用语

1.一か八か// 碰运气,听天由命,孤注一掷 ★そんな一か八かのやり方はばかげている。/ 像那样碰运气的做法太愚蠢了。 ★一か八か思い切って彼女にプロポーズしてみよう。/ 碰......

下载部分惯用语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分惯用语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