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申报的发展史”。
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沈惠敏
徽州师范07文科2班
摘 要: 在中国的报业史上,最闪亮的报刊莫过于《申报》,若说最闻名的报人,那就是史量才。史量才用他的聪慧使《申报》成为了历史上虽不是办报最早,却是最具现代意义的报纸。他被冠以报王的称号,不仅是因为他的经营手段,更因为他的人格和精神,在那种*的年代,他能坚守爱国的信念,将《申报》作为战斗的战场,在面对强权的要挟时,他不屈不卑,一直在为人民做喉舌。他的人格和品质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即使最后他死了,但却也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关键词:史量才;《申报》;袁世凯;蒋介石
《申报》作为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报纸,它的成功是我们所能见证到的。然而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他为《申报》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若非有他,不会有那个在百年报业史上散发出夺目异彩的《申报》。他是伟大的,他的精神鼓舞着所有的人,他为中国报业、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都令世人感到敬佩,这个人就是史量才。那么,他又是怎么样发展《申报》的呢?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浅略的研究。
一.办报前的史量才
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出生于江苏省江宁县。光绪二十五年中秀才。戊戌变法后,受到维新思潮的影响,放弃了科举。于光绪二十七年考入杭州蚕学院,同年,在泗泾创办养正小学堂,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院,同时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江南制造局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并在后来与黄炎培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参加收回路权运动,被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
光绪三十四年,史量才任《时报》主笔兼职和专职编辑,辛亥革命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曾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实业家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中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1916年还清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的影响,从此真正踏上了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
二.《申报》的创办与史量才接手前的状况
《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由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和三个友人共同筹资出版发行,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是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笔的报刊。当时的全名为《申江新报》,因为“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为《申报》。《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家创刊的中文报纸。
创办初期主要是以国人的口味为主,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的是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
《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报价每份仅8文铜钱,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开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创办初期,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华人经理席子眉病逝,其弟席子佩继任《申报》经理,美查公司因《申报》经营不振,而所属江苏药水厂又急待筹款扩充,最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式以75000元代价将《申报》全部产业出让给席子佩等人。1909年正式签订合同,主权依归国人。
在席子佩得到《申报》的经营权之后,未善加管理,导致《申报》的销量一跌再跌,几近破产。无奈于1912年以12万元将《申报》卖给史量才等人。卖出后席子佩便感到后悔,1915年,他聘请律师向法院起诉,说他卖的是报馆产业,“申报”两字商标并未卖出给史量才等人。结果史量才败诉,又拿了245000元付给席子佩,作为承购商标的费用。
⑵
⑴从此,这家由英商美查创办于1872年的近代报纸,才真正摆脱了外国人的掌控,成为中国人自己经营的一张报纸,基本上代表着江浙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三、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
史量才对《申报》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经营手段和他的人格,都使《申报》有了足够的势力和精神力成为报业中最闪耀的一颗星。那么,史量才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格和经营手段呢?
(一)办报立场
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军阀和蒋介石不满,又认为报纸是民众的口舌,总要为人民说话,才站得住脚。九一八事变后,他更坚定了爱国民主的立场。他聘请著名进步人士黄炎培做《申报》设计部长,请李公仆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
他经营的《申报》不仅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退让,而且成为针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统治,要求实行民主的阵地。“无党无偏,言论自由、独立之精神、服务社会”是他办报的思想核心,他生前把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和军阀的操纵。有人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任何一个政党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
(二)史量才的经营手段
报纸虽然是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但也有其盈利的一面。史量才在经营的方面也展现了惊人的天赋。最为著名的是他开创了报纸的中缝广告。这在中国的报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开创为报馆带来了许多的盈利,这也是他为何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还清所欠张謇等债务的原因之一。在之前那么久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到了利用中缝,那对于报纸而言是多么大的浪费。也正是《申报》对广告的重视,广告版数也迅速增多,报纸在广告上的广泛运用促生了中国广告代理商的出现,广告代理商是由报纸广告代理人演变而来的。《申报》报刊中就列有“苏杭等地有欲刊告白者,即向该报店司人说明„„并须作速寄来该价,另加一半为卖报人饭资。”这里所谓的告白就是广告,“卖报人”就是最初的广告代理人,“饭资”就是广告代理费。
《申报》后来刊登了第一个名人广告,并且最早对分类广告展开研究,在近代中国广告发展的辉煌时代,《申报》是当时广告承载量最大的一份报纸。他的广告经营方式甚至影响到后来独立广告代理公司的形式。
《申报》当时是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评论。并且招罗了鸳鸯蝴蝶派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并约请了鲁迅、巴金、茅盾等当时国内著名的作家为“自由谈”文艺作品撰稿人。在当时,有许多的读者都是相当关注鲁迅等人的作品和“自由谈”中所发表的文艺作品,而史量才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申报》的销量再次攀升。
⑹⑸
⑷⑶ 3
进入黄金时代的《申报》的发行量已达15万份,为了让读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新闻,史量才花费了巨资聘请了大量的人力,进行邮寄,也因《申报》新闻的及时性使得其成为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三)史量才与各种势力的周旋
史量才在办好报纸的道路上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他选择事事为民喉舌,自然会与多方政治势力有摩擦,而且报纸向来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少不了要与政治势力的领头人物打交道。他所得罪的人不计其数,而有两位却是当时的枭雄人物。
1、史量才与袁世凯
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后,又做起了皇帝梦,紧锣密鼓的进行复辟帝制的美梦。他深知舆论的厉害,便派人调拨专款15万大洋,派《亚细亚报》总经理薛大可南下行贿报界。当时的《申报》在整个中国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所以,作为报社社长的史量才自然成为了其行贿的主要对象。
于是,薛大可一到上海,便派人带信给史量才,大意为:“只要《申报》不发表反对帝制的议论,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便可得到巨额津贴。”当时的史量才正受到席子佩的诬告,被罚大宗赔款,经济上陷入了困顿的境地。在这种情形下,史量才毅然拒绝受贿,让人转告薛大可:“报章职责高于天,但以良心立论,不受津贴。”不仅这样,在第二天他还揭露了袁世凯的这一行为。《本馆启事》刊登了在《申报》1915年9月3日头版头条,所占位置与字体引人注目,启事开门见山,一上来就点名了刊登这则启事的原因:“有人携款15万元,来沪运动报界,主张变更国体者。”随之表明向来不收贿赂的操守:“按本馆同人,自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接受后,以至今日,所有股东,除营业盈余外,所有馆中办事人及主笔,除薪水分红外,从未受过他种机关或个人分文津贴及分文运动。”
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年。但到了“洪宪元年”的1月1日,《申报》仍用民国纪年。10天过去了,《申报》刊头还是民国纪年而无“洪宪”字样。袁世凯得知后大怒,发布消息曰:“本年改洪宪元年,今查上海各报仍有沿用民五年者,应即知各报馆,若再沿用,不奉中央政令,即按报纸条例严行取缔,停止邮递„”史量才非常聪慧,钻了该消息的空子,只去了“中华民国五年”字样,却并未调用“洪宪”纪年。到了1月24日,史量才接到了日报工会转来的上海警察厅公函:“如不用洪宪纪年,即奉令停止邮寄,本厅辖管地内,如3日内不遵改,一律禁
⑾
⑽
⑼
⑻
⑺
⑿止发卖,并将报纸没收„”为了报纸的生存,继续为民之喉舌发挥作用,史量才只得答应,将“洪宪元年”四字的位置放在报纸的第4行,而“洪宪元年”的字体也只相当于如今的8号字,小得连笔画都分辨不清,对此,大家自然都心知肚明。
2、史量才与蒋介石
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在汪精卫和孙科的压力下被迫第二次下野,通电请辞国民政府主席等职。而就在这一天,史量才的《申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时评《欢送》,“欢送”蒋介石离开南京,滚回老家,并且还详细列举了他的种种不得人心的政策。蒋介石在看到报纸后,拍桌大骂史量才。
蒋介石在离开南京前,派人暗杀了邓演达。宋庆龄得知后,悲愤的写下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团体》。她在文中强烈的谴责了蒋介石的卑劣行径,并直接宣称中国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团体,而蒋介石就是灭国民党之人。当时无人敢发表这篇文章,唯独史量才看到后说:“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发?这是孙夫人亲自签名要求发表的,不是报纸造谣,我们没有不登的道理。”并在第二日《申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宋庆龄的文章。
此时的史量才已然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但蒋介石明白想要除去史量才并不容易。于是他第二次复出后多次拉拢史量才,封官许愿,重金相诱,史量才仍不为所动。
当蒋介石在忙于“剿匪”时,《申报》又连续发表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政治黑暗如此”“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政治不清明,民生不安定,虽十次武力围剿,亦必无功。”在这一年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使蒋介石和史量才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蒋介石终于在戴笠给他呈上的《申报》相关材料上狠狠的写下了六个大字,“申报禁止邮寄。”后来经过史量才的朋友的多方求情,加上禁邮并未对《申报》影响力有所减弱,于是提出了三个恢复邮寄的条件:“一是《申报》改变反政府态度,总编辑陈彬必须离开,由一向社论温和、少谈政治的张蕴和代替;二是接受国民党中宣部派员指导;三是立即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重要报人。”史量才只接受了前2个要求,却拒绝第三个要求。从7月16日到8月21日,停刊35日后,国内民众呼声不断,才勉强同意以前两个条件为交换,解禁恢复邮寄。
自1932年12月起,史量才启用黎烈文,改革“自由谈”副刊。副刊发表了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等作家、学者大量针砭时弊的评论、杂文。黎烈文本人也不时在“自由谈”专栏里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内幕。这些行为都已经超出了国民党所能容忍的尺⒂
⒁
⒀
度,国民党当局要求解雇黎烈文,被史量才拒绝。
终于,蒋介石找史量才谈话,劝他不要与政府作战,并威胁说:“把我搞火了,我手下有一百万精兵。”史量才针锋相对:“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在中国报业史上也许没有比这段对话更惊心动魄的了,对话的双方一个是不可一世的枭雄,另一个是报业巨子,这是枪杆子和笔杆子的一次对话。笔杆子拒绝了枪杆子的威胁,注定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
四、结语
史量才是伟大的,《申报》也是伟大的。但终究敌不过那些政党。最终,史量才遇害,在由杭州回到上海的途中,行至海宁附近翁家埠达闸口时,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从此,报界再无人与国民党抗争。《申报》也不幸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总25600号),历经77年的《申报》,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射发出夺目的异彩的报纸,甚至没来得及见证到新中国的成立,就永远的停刊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其实,史量才的被杀和《申报》的停刊都向我们说明了舆论始终是舆论,它虽然能在短时期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但若想与政治力量进行斗争,还是如同以卵击石一般。舆论自古是为政治服务的,对于政治而言可以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若想与政治对着干,其结果一眼即可看出。政府有的是硬势力,而作为报业的领导者却没有那样的势力。史量才的死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个道理。不仅当时的时代如此,当今的社会亦是如此。在当今发达的信息世界中,有许多的政治都是禁止报道的,自然,也没有谁敢像史量才那般肆无忌惮的揭示当局的阴暗面。
史量才是伟大的,是值得人们敬佩并铭记的,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许久未曾看到的骨气。试问,在中国的新闻界,有几个像他这样的人?甚至说,在整个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人呢?今天,我想写下关于他的事迹,不是担心历史上先生的形象不够高大,而是担心有一天己也会忘记史量才这个人。
参考文献:
⑴ ⒃ 徐铸成:《报海旧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3页。⑷ 李文绚:《报章血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⑵ ⑸ ⑹ ⑺ ⒂ 刘雪梅.浅议《申报》广告的阶段性演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⑶ 方汉奇著:报史与报人.新华出版社.1991.⑻ ⑼ ⑽ ⑾ 《上海新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437页。⑿ 庞荣棣.《史量才》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⒀ ⒁ 张军编著:《民国十大秘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⒃
史量才[编辑本段]生平介绍一、史量才的出身史量才(1880~1934年),名家修,祖籍江宁,1月2日生于松江县泗泾镇。清同治三年(1864年),其父移居松江府娄县泗泾镇,开设泰和堂中药店,遂入娄县籍。......
若论近代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号召力影响力最大的报纸非《申报》莫属。《申报》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中文第一报,其总经理史量才因张謇一句“量才录用”将原名史家修改为“史量......
关于史量才与《申报》三个问题.之思考与追问口朱春阳摘要史量才和《申报》是现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代表,对他们的研究,由于受到各类历史原因的限封,某些结论还植得进一步推敲。本......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量才任用,人尽其才-议论文作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我国近代著名民营大报《申报》的发展历程《申报》,上海的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