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诗眼学古诗_诗眼古诗词教学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9 07:43:3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巧抓诗眼学古诗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眼古诗词教学”。

标题: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学科:小学语文

姓名:王润

单位:和县历阳镇第三小学

时间:

2009年4月2日 1

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古诗教学中的心得与反思

和县历阳三小

王润

【内容提要】

古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一方面,它必然要遵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注重直观性,思维不够深入的认知特点,重点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引入“模糊”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的提高,中、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注重抓住诗眼深入挖掘,激发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思考。【关键词】古诗教学

体验

个性化阅读

“模糊”概念

诗眼

我喜欢古诗,所以在刚开始进行古诗教学时,我总是兴致勃勃,希望在教学中把我对古诗的满腔热爱之情传播给我的学生们。但往往在对古诗的一字、一词、一句的解释过后,看着学生们似懂非懂的眼神,我忽觉索然无味,一腔热情化为乌有。那种感觉仿佛自己是一位失败的导游——带着自己的游客,入名山而无路,只好怅然而返。如何才能让古诗教学的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让学生们都能爱上古诗,自觉自愿地去读、背古诗呢?这是个曾困扰我很久的问题。翻阅了一些古诗教学方面的资料,仔细研究名师教学古诗的课堂实录后,我终有所悟,以下就是我对古诗教学方面的一些心得与思考。

古诗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一方面,它必然要遵从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要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引入“模糊”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这种审美体验则是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这种体验来自与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而低年级段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他们习惯于直觉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和色彩来说话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表演、绘画、想象等,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感知,让他们有所悟,从而悟中有所得。

低年级段的古诗在选材上一般都是选择一些内容浅显,易于理解的古诗,如《锄禾》、《悯农》、《登鹳鹊楼》、《咏柳》等。针对低年级学生注重直观性,思维不够深入的认知特点,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运用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在教学《悯农》一(锄禾)时,我先让学生们表演锄禾的动作,然后请一位演的好的学生上讲台来演。演完了,我问班里的同学:如果我们给这位农民伯伯加一个动作,可以加什么动作?快到诗里找找看!学生们纷纷拿起课本读起来。很快,就有同学举手说“还可以加上擦汗的动作。”我质疑:“为什么?”学生抢着回答:“因为有太阳——锄禾日当午”,“这位农民伯伯流汗了——汗滴禾下土”。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不等我的吩咐,起劲地表演起来。我等了一会儿,问:这位农民伯伯在热辣辣的太阳下干了半天的活,他累不累?我们还可以加上什么动作?„„就这样,读读,议议,演演,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

(二)、运用绘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

在教学《咏柳》时,我让学生拿出一盒水彩笔,问:你要选什么颜色?生说“绿色”。

“什么样的绿才是春天柳树的绿呢?”“碧绿”、“翠绿”„„学生画好之后,我拿起他们的画进行比较:谁的树叶画得好,树叶画得宽宽的行不行?春风画出来了吗?怎样才能把看不见的春风画出来?„„最后,我出示一些画的好的,让同学们边欣赏,边诵读。学生们兴趣盎然,被选中的画的作者更是兴奋得小脸通红,声音格外响亮。

在低年级段的一些写景类古诗的教学中都可以运用此种教法,如《登鹳鹊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

(三)、把“模糊概念”引入古诗教学的课堂

在古诗教学中,我个人并不赞成要学生对古诗中字、词、句作精准理解。古诗的语句精炼,而韵味无穷。若仅从字面去理解,它只可能是几句大白话。翻译得不好,诗的韵味就荡然无存。失去韵味的诗就如同被榨去水分的甘蔗渣,你想,谁还爱去嚼它呢!所以,在低年级教学古诗时,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知古诗的内容,再根据自我感知对古诗作出理解,对古诗的内涵不要求他们一次体验到位,能体验到什么程度就体验到什么程度。如:在教学《江南春》一诗时,“绿映红”、“酒旗风”很难用精准的语言去向学生解释。我于是问学生:“从‘绿映红’三个字中,你仿佛看到哪些春天的景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要联系自身体验进行解读,解读程度的深浅也因各个同学的观察能力不同而异。我又问:“读到 ‘酒旗风’,你仿佛看到什么?”生说:“我仿佛看到风把酒旗吹得飘起来了。”“风还会吹着什么?”“柳树的枝条在微风下摆动。”„„“这春风吹到脸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很温暖,很舒服。”“对,这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么温暖的春风吹起来了,你最想去干什么?”“放风筝。”“‘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古时的小孩与你们一样,一放学回家就急着出去放风筝。天空中于是就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通过这样模糊性的解读,我想,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就不会仅仅是“风把酒旗吹得飘起来”那么简单了。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挖掘中悟情悟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习惯有所改变,思维深度有所增加,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根据我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对名师课堂教学的静心揣摩,我有了以下几种构想:

(一)、巧抓诗眼学古诗

诗眼即在诗的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教版第六册中的《江雪》一诗是唐朝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重点就是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古诗内容之先,我先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教学时,我紧扣“独”字设问:“有很多人喜欢钓鱼,为什么现在却只有一位老翁独自在钓鱼?他在一个怎样的天气条件下钓鱼?”学生积极寻找答案,由此引出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学生在理解“山上看不见鸟飞的痕迹,所有的小路上都看不见人的踪影”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当时大雪纷飞,万鸟归林,寒冷恶劣的天气条件。我接着问,这么寒冷的天气,别人不出来,可能会在家里做什么?学生纷纷发挥想象,有的说“可能在家里烘火取暖”,有的说“可能躲在被子里睡觉”,也有的说“可能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喝酒”。我紧接着问:“那这位老翁为什么不像别人那样也躲在家里,烘火、睡觉或者和朋友喝酒聊天,却独自一人到这寒冷的江边钓鱼呢?”学生们都很认真投入地思考起来。片刻之后,有人说“可能那位老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跑到江边来钓鱼”。同学们纷纷赞同。我再抛出一个问题:“既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这位独自钓鱼的老翁可能是谁?”同学们自然而然想到了作者柳宗元。于是,联系柳宗元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诗的内涵,随后,在对“独”的挖掘中,就有了让我至今难忘的精彩之语。当我问:“从‘独’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大部分学生都说体会到作者不被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心情,我点头称许。这时,一位女生举手说:“我体会到作者的内心很平静。”乍听此语,我异常激动:这可是连我都没能体会出的呢!——在这大雪之中、寂静、寒冷、人迹罕至的江面垂钓,不正是作者面临恶劣环境,内心却平静、坦然的具体表现吗?至少,也应是作者竭力追求的宠辱不惊的境界吧!„„

在教学《江南春》、《春日偶成》、《池上》等古诗时,我分别扣住诗眼“春”、“乐”“偷”„„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都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在教学白居易的《池上》时,我问:“小娃偷什么?”“怎样去偷?”“为什么偷,光明正大地去采不行吗?”“白莲的主人看到小娃去偷白莲,会怎么说、怎么做?”“小娃的父母看到小娃去偷白莲会怎么说、怎么做?”“小娃偷白莲的行为会被人发现吗?”学生在解决这关于“偷”的一系列问题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充分想象,精彩之语层出不穷。而我,也相机在学生的回答中,针对 “小娃撑小艇”的危险性,以及“偷采白莲回”的不文明行为,及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行为教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变得生动、活泼,有张力了。

(二)、激发想象悟古诗

古诗语言简炼,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我在阅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教学实录后的深刻感受。虽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想象,但思想还很局限,有时,仅仅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去想象。不像王老师,他引导学生想象,方法巧妙,浑然天成,大开大阖,独具匠心。而他激发的想象又不是孤立的想象、形式上的想象,他引导的想象是为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而服务的。在《长相思》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接连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想象:一是想象词人在征途中的情景;二是想象词人记忆中故园的情景。在王老师的巧妙激发下,学生虽身在课堂,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词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情形,和词人记忆中故园美丽、温馨、祥和的画面。学生在“征途之苦、之悲”与“故园之美、之乐”的想象对比中,深刻感受到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在这两个想象对比之间轻易地被激发出来。

(三)、倾情诵读赏古诗

引领学生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根本。想象、理解是学生对古诗的内化处理,学生对古诗的内化处理得怎么样,还得通过“诵读”这个外化形式表现出来。不同的感悟,就有不同的诵读;不同的诵读,就有不同的感悟。在教学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苏教版四下)后,我问学生:你觉得这首诗美吗?你能读出它的美吗?一位女生用轻快的语气读出了全诗。我问她:你为什么这样读呢?她回答说:“我觉得诗人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心情肯定很愉快,所以我用高兴的语气读。”这时,一位男生着急地举手要读。我示意后,他站起来,慢慢地,拖腔拖调地读起来,眼睛眯缝着,一副陶醉的样子。我心知肚明,有意问他:“你为什么读得这样慢呢?难道你对月夜洞庭湖的景色不感兴趣?”那个小男生急着说:“不是的,我觉得诗人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所以我读得慢。”我将他一下:“那你能不能再读一遍,让同学们听听,你是不是真的陶醉了?”小男生于是用更慢更陶醉的语气读了起来。读完以后,班里同学不由自主得为他鼓起掌来。

同样是写秋夜月下水景的古诗,仅随其后的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学生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品读。一生用低沉的音调演绎全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李白看不到他想念的人,心里肯定很难过,所以我读得很慢,声音很低。”„„

在这样的品读与赏读中,学生们感受诗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的能力越来越强,诵背古诗也成了早读课上学生们乐意去做的一件事。

纵观以上几种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只有当学生入情入境,全身心地投入了,他才能真正接受诗意的熏陶,才能真正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充满生趣、灵动的课堂。

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锦集2篇)由网友“fengyangfans”投稿提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过的巧抓”文眼”三策略,供大家阅读参考。篇1:巧抓”文眼”三策略 巧抓”文眼”三策略巧抓”文......

抓诗眼悟诗情

抓诗眼悟诗情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自学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抓住关键的词......

巧抓炼字赏古诗 教案(材料)

巧抓‚炼字‛赏古诗英山县第二中学 吴 桂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诗人王维、陶渊明、李白诗歌所表......

诗眼

诗眼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本组说明】本组阅读以“诗眼”为主题,安排了8首古诗词:《夜宿山寺》、《春夜喜雨》、《过香积寺》、《雨霖铃》、《秋浦歌》、《泊船瓜洲》、《如梦令......

巧记古诗

巧记古诗 诗中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

下载巧抓诗眼学古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抓诗眼学古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