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人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词中的人生”。
诗禅一味
院系:建筑工程系
专业:工程造价
年级:2013级
班级:2班
学号:1313820233
摘要:禅诗即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禅意禅趣的诗.自从佛教在汉晋之际从印度传入,这类诗就应运而生.不但很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文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据粗略统计,其数量多达三万首之多,是我国古代是个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诗歌园地中又一席奇葩,许多优秀禅诗至今仍具有不朽的魅力.关键词: 宗教
修行
习禅
诗人
参悟
诗歌主要用于抒情言志,是形象思维的国度,主要以情感性和形象性感人,影响社会人生.这样,诗歌这种语言形势变得到了禅宗的青睐.诗歌语言充斥于禅宗语录中,而使禅宗成了诗歌的王国.诗化的禅宗以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问世也就必然很快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得到诗人的喜爱,是禅宗几乎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佛教宗派.禅宗中顿悟,不重坐禅,主张平心是道,主张任缘任远,禅宗不断创新种种新奇独特的简单明快的修行方法,也都投合文人士大夫的所好,加快文人诗人和禅宗的结缘.这种结缘,造就了诗歌的规模和数量,在中国文化史上堪称大观.禅宗是宗教,诗歌是文学,禅+诗=禅诗?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佛教在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传入中国,依托释迦牟尼佛所演教法修行.修学佛法,觉悟成佛,佛教修行有种种方便,依世人根器法门众多.禅宗融合中国儒道文化,于六朝时来华僧人菩提达摩初创,到唐代有六组慧能发扬南禅.由唐宋到达鼎盛时期,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景象,到明清仍有传承.近代当下社会禅宗仍然是信众极多,许多名人雅客都皈依佛门,以一种出事的淡然、空灵缓解社会的压力浮躁。世间法出世间法在佛教智慧中都有根据,许多在家居士持戒修善、儒释并举,即获得世间的种种善报又获得精神上及来世的快乐解脱。“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诗禅的相互渗透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提高。
千古禅灯,闪闪不灭。禅,包含着上古、中古两大文明的智慧与睿智。恒河之波静,黄河之波动,动静咸宜,相得益彰。中唐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见性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利用比喻、象征、暗示的文字语言来说禅理,从而借助诗歌表现艺术去宣显佛理,达到了诗于禅的完美。《六祖坛经》是禅宗主张心学一派最具代表性的典籍。慧能也因此偈明心见性,得弘忍传予衣钵。慧能弘法禅净(净土宗)并举,《坛经》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性,自成佛道”。一个修行者只要坚持修行十善,那么极乐世界便在眼前,只要行十善,自己所处的便是净土。我自己也是皈依弟子,世人都曾诵读佛经作为宣泄苦闷的方式,以逃避现实,企图忘却烦恼。或许,每部佛经真的就是一本哲学书,它们根植与痛苦心酸的土壤而开出的超脱飘逸的奇葩,看破红尘后的会心微笑,能够闲事登临名山祖刹,礼佛焚香,诵读经典,也能得到佛光的普照吧。
慧远(公元334—417年)祖师。东进高僧,与庐山结念佛社,即历史上有名之白莲社也。所谓白莲社者,在庐山般若台精舍,谢灵运凿池东林寺前,植白莲其中,遂因以为号焉。慕庐山之风来集者有僧有俗,皆避世遗荣,其中尤贤者十八人,世称“庐山十八贤”,由此因缘中国兴念佛之始。谢灵运为慧远弟子,陶渊明亦于慧远善。诸多名士常往来庐山,缔世外之交。
庐山东林杂诗
慧远祖师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此诗是化般若义理的代表作,慧远祖师认为,佛法之妙,含有无上精微之意。如自心能臻于无上之妙境,都同归于一极,而无等差。慧远祖师由身游而至神游,最终达到了悟般若性空的无上微妙真谛,使人豁然超悟,胜于儒家修身的“三益”之法。诗出高僧之手,脱落尘滓高风逸怀,自不待言,即是写景状物亦见其方外的本色。
话再转回庐山东林寺,至今犹存。现任方丈释大安适其道场弘法度众,秉承祖师遗风。以儒道思想阐发佛理,使人们内心参省。我在文中以祖师称之,因我也是净土宗念佛修行的在家弟子,能读诵参悟祖师之智慧备感亲切欢喜。持戒修行,念佛禅观,济世度人求生净土是吾辈至于当下修行纲要。今天的东林寺有世界上最庄严地佛像——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道场方便接纳众生求法,闲暇时间登庐山访东林,参悟佛道,求生极乐,念佛诵经,增长福慧,佛光加倍。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是慧远弟子,且与庐山东林颇有渊源。这首《过瞿溪石室饭僧》是任永嘉太守时所作:
迎旭凌绝嶝,映泫归溆浦。钻燧断山木,掩岸墐石户。结架非丹甍,藉田资宿莽。同游息心客,暧然若可睹。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望岭眷灵鹫,延心念净土。若乘四等观,永拔三界苦
全诗星空般若,意趣盎然跃然纸上;以动显静,以静的中道妙旨陈动,颇得动静如一。
诗中的瞿溪、石室山都在永嘉郡永宁县(今浙江温州)。饭僧,即是斋僧,施饭食与僧人。诗中的前六句,写诗人游山途中的所见所闻.他迎着朝阳,跨越陡峭的山间小径,渡过溪涧,映着活泼的流水,来到水滨.一路之上,但见山里人家,生活简朴而清苦.他们截断树木,钻木取火.房屋因随山势,建于水边高崖之下.房门简陋,用泥涂塞.他们的生活艰辛,全赖耕耘长满野草的荒地.这“钻燧”四句,描绘出了一个荒野深僻而又质朴的山居环境,烘托出一个去饰取素,返璞归真的氛围.诗文中的 “同游息心客”至 “摄生驯兕虎”六句,是描写僧人的修行与境界.诗中的“清霄扬浮烟,空林响法鼓”二句,既渲染了寺庙香火盛况和群僧礼佛的虔诚,而且也蕴含有即空即假,非空非假的的般若中道思想.诗人通过一虚一实,非虚非实的艺术手法,阐述了般若中道的思想,寓深奥佛理与自然景况之中,实为难能可贵的意境.诗中 “忘怀狎鸥鲦,摄生驯兕虎”二句,是赞美僧人慈悲为怀,有好生之德,能与禽兽和谐相处.全诗的最后四句,作者抒发了因饭僧而激发起的向往佛国之情.诗中 “灵鹫”山名,为印度释迦牟尼佛与弟子讲经说法之地.“净土”佛家所言的庄严清净的极乐世界.“若乘“二句是祈愿自己能获得佛家的般若智慧,弘扬佛性,观照色空的本性,斩断和超脱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和痛苦。进入成佛的境界。吾也有此愿,今世修行,摆脱轮回,求生净土。
禅的空明、澄澈,在于禅者的心情淡泊宁静自在随缘,远离世情,情系林泉。看寒山大师的悠闲与他禅心的高洁明净。
我向前溪照碧流
或向岩边坐磐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
悠悠世事何须觅
“心似”句:《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我的心就像天上的白云那样,不胶结和依附于任何外物,自在空明。心无欲念,淡泊世情。其心境也定会空明、澄澈,不去追逐什么名誉地位,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也就用不着被悠悠事情所羁绊,得到自由与解放,可以说宠辱皆忘,物我两忘。寒山此时让我们发现:原来佛的境界、禅的境界。竟如此虚空澄净,不着一物!
拾得,与寒山为有,同为唐朝僧人释门智者。这首《无题·无来无去本湛然》的禅理。
无来无去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
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
诗的第一句说,人过三界(欲、色、无色),并且能更上一层楼,从迷惑中超脱出来,那便达到了"涅槃“的境界。第二句人一旦超脱三界,不在轮回之中,也不在轮回之外,无去无来。第三句可以理解为,一滴水晶可以反映出佛的大千世界,佛的伟大光辉,不会被斑点或者某种缺失所掩盖、遮蔽。这便是悟道的最高境界,在此时,便觉的万物都是佛都是禅。有了此种心境,便会发现佛的洁白无瑕,澄清洁净以及禅的清净自性。禅的体悟,会使你忘却人间的烦恼,洗涤你内心的污垢,使你的心境变得纯净而自然。从而让你大彻大悟,从物外到物内,从世间到世外,超然无我,入与宁静淡泊,清凉美妙的禅境。
初中毕业时候,我的书法课老师送了我两幅字,一副隶书一副行草。其《听蜀僧濬弹琴》就是行草那副。诗仙太白,天生才华。此诗写的极其清新明快,开阖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听蜀僧濬弹琴
蜀僧抱绿猗,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蜀僧西下峨眉峰,洒脱超凡,琴艺高超,挥手抚琴,如万壑松风,似爽钟清响,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人听得回肠荡气,洗心滤性,不觉天色已晚,暮云四合.弹着洒脱,听者飘逸,琴声如泉三者相得益彰;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得遇知音.一个天性不羁,如天马行空,喜欢无拘无束,自来自去;一个后天修道,清高脱俗,不惹人间烟火,般若灵根。
诗人于高僧,相互赏识,具是同道中人。观音菩萨莲花印《不空绢索经》云:所论一切法本无色运行,离诸染著,心不在内外,不在两间,内外两间亦不可得;本自清净,平等无二,舍无我心"。太白此诗,赏琴、赏静、赏僧、自赏,俊逸高缈,颇得禅宗"身世两相违,云间卧不飞"之净土宗本意。盖含乾坤,随波逐浪,事事物物,本真本空,一色一味,本位妙体;性质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后人称之为诗佛,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王维接受禅宗“多离妄执”的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修得“心静如空”(王维语)后,能“用心若镜、应而不藏”,“空故纳万境”才创作出来直觉体认之作:
鹿柴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
返景入深林3,复照青苔上4。
空山的返景,深林的明月,其刻划的细致入微使这些景色意象有着自然原样般的真实,诗中没有情语理语的些微迹痕,完全是山水自然景色本真的呈现,都是无我之境。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著有《红楼梦》,我们切看一首“寄生草: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曹雪芹以鲁智深出家,阐明禅意。执着于非法相仍是执着,舍却任何执着,才是彻悟自信的大丈夫。人生本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大道难求,这是因为在夜冷水寒的枯寂之境,求道无由,必须一念回心,将空寂之境抛却,归向晶莹圆满的自心,便会发现原来空船不空,万事遂缘,心境似日,随遇而安。
从古至今,学佛参禅的圣贤名士数不胜数。释迦智慧的魅力是不可思议的。清光绪年间的李叔同(律师弘一),堪称半世文人半世僧,近代的虚云、印光(净土宗)等众多的僧人放下万般,走向觉悟,广度众生之路。现代生活中,出家的人数渐少。但仍有不少人发愿出家修行,为众生积福修善。很多富商学习佛家智慧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儒商。明星、教授等都有因缘学佛,我也是皈依修行,真正的转变自己。践行佛陀的教法,在世间修行孝悌、诚信、十善,期望开悟,利益众生。来世成佛出离三界轮回。
诗词是思维与语言的火花,去品读背诵,让我感觉在提升灵魂的纯净,让我感受到春花秋月夏风冬雪。人生离不开诗词,生活的五味杂陈,人生的艰辛苦楚,需要诗词来抚平心澜。我爱看书,尤爱古籍。诗词歌赋都是细读易翻。小时候最爱的是那首孟郊的《游子吟》,“孝”是人性的光辉,是人类共同恪守的人生信仰;反哺跪乳若是自然天性,那样人的“冬温褥,夏凉席”更应体现身为人子对父母长辈的孝及感恩,爱父母之爱,弃父母之所恶。后来喜欢那种宁静悠远的诗,初中时候王维的“终南山”,陶渊明的“归田园居”,那些便在心里描绘田园生活的自在天真。
高中生活压力特大,反而更是去刻意释放自己,田园生活,禅诗幽静,但是更喜欢毛主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气与志向,毛主席也很喜欢一首“枯树赋”,我也喜欢。真的有以为女词人让我感动,女词人却有男子气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的词随着她一生的经历多情多愁多感,她是才女亦是豪杰。许多的诗词凝结着人生的感悟,遗留着诗人们面对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也给后人留下了财富。孤独是一种境遇,那些特立独行的诗人参悟人生修行佛道,不也“乐不思蜀”。我也学佛,也在修行,也是一种孤独的存在,诗、禅、佛经、香盏,构成了我的思维境界,生活在压力与嘈杂的世间而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自在。
如果说,禅佛是一片遥远陌生的土地,禅诗便是通向他的幽径;如果说,视野是一只神秘奇妙的宝匣,禅诗便是开启他的钥匙。
【1】 刘向阳:《禅诗三百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版 【2】 张卫国:《金刚经·坛经》崇文书局出版发行 2012年版 【3】 蒋心海:《半世文人半世僧·李叔同》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2012年版
【4】 纯文 :《云木禅心虚云和尚诗偈选赏》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2年版
【5】 陈淼 :《禅诗大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版 【6】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金城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版 【7】 《禅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1998年版 【8】 章太炎 梁启超 李叔同等:《国学大师说佛学》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9年版
听闫肃老师讲座《诗词与人生》有感 那天非常荣幸能够倾听闫肃老师的讲座。始知道严肃老师,还是因为他的一首《敢问路在何方》。我曾无数次听这首歌,因为《西游记》寄托了我对......
李清照的诗词与人生李清照经历了国亡家破、背井离乡、丈夫病死异乡、古董尽数被骗的一迭迭苦痛与灾难。直到晚年,李清照仍不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在我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历史......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人生感悟诗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人生感悟诗词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小编收集了人生感悟诗词,欢迎阅读。一、俗世的枷锁浮......
诗词人生观后感 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古代众多的诗词人曾满腔深情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在诗词作中袒露出自己的心灵和感情,隐约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作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