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 副本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世界文化史副本”。
“用心”与“动脑”——中西文化的起点
摘要:这里展开的文化比较,是从文化思维方式的角度切入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因素,思维方式的差别是文化差异的本质体现。在西方,“思维”(thinking)与逻辑和理性密切相关。在中国,中国古文化强调直观体悟。悟性的高低是判定一个聪明才智的基本标准。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主体,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分属于两种不同思维类型:西方文化主要是“动脑”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用心”的文化。
关键字:用心动脑起点心理依据
正文
一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
从历史看,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相信人们用心来思维即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或如《墨经》上讲:“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直到清朝时王清任提出“灵机记性不再心,再脑”。然而在人们普遍接受人用大脑思维的观念之后,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大量使用“用心思考”之类说法,而且彼此交流起来并不感觉到丝毫困难。
西方人自古以来很少有人相信人是用“心”来思考的。早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的医学家阿尔克莽就通过解剖发现大脑是感觉和理智活动的中央器官A。柏拉图认为作为灵魂的三部分,专司感性的欲望在胃里,沉湎于愤怒和好斗的情欲在心中,而最高贵的理性在头脑。自盖仑发现心脏与血液的密切关系后,西方人就很难把心脏与思维联系在一起了。实际,从解剖学角度,脑与思维的关系是明显的(盖仑区别了脑神经和脊神经,前者思感觉,后者思运动)。时至今日,大脑作为思维感官已有了充分的科学根据,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用心”与“动脑”的区别,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本质差别。“用心”与“动脑”从根本上讲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差异明显的思维方式。“用心”的特征在于注重心物交融,直观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获得的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动脑”的特征在于强调主客二分,逻辑推断,理性之上,“动脑”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力求有严格的表达。很难说“用心”与“动脑”孰优孰劣,两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并且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影响。
中国人几千来强调“用心”,造就了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和辉煌的古代科技成就,但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近现代的发展速度。西方人自古以来注重“动脑”,导致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和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但也一定带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方面的社会问题。现代精神生理的研究表明,所谓“用心”并不是真的用心脏来思考,所谓“动脑”也并不是动用了大脑所有部分。“用心”与“动脑”是人们侧重发挥大脑以至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分作用的体现,由此造成这两种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而导致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
二 “用心”与“动脑”的生理和心理根据
(一)生理基础
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以弄清楚,人的大脑的不同部位对思维过程有不同的影响。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半球(也称左脑)主要担负语言、计算、分析、逻辑推理等活动,而大脑右半球(也称右脑)主要担负空间把握、艺术欣赏、想象、直觉等活动。大脑两半球相连接,在思维过程中互相补充,协调行动。
西方文化中强调“动脑”,实际上主要强调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中国文化所谓“用心”就其注重直观体验,“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言,显然是在强调动大脑右半球的功能。换言之,这意味着中国古代人在不知道左右脑区别的情况,实际上把右脑思维当成了“用心”思维。“动脑”强调分析的严格性,“用心”强调认知的整体性,这种差别与左脑和右脑 的生理结构差别也有明显对应关系B。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曾认为“西方人是左脑球占优势的左脑型,东方人是右脑球占优势的右脑型”C。如果仅从左右脑的差别来区分东西方思维特征,未能把边缘系统及身心体验的因素考虑进去,还不如概括成“大脑”与“用心”的区别来得确切。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心”就是指心脏,而且是西方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脏,这才是真正的误解。
从生理特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知情意想通的思维特点,很有可能更多地与心脏的生理状态相关。知情意三者本应和谐一致。和谐的破坏会导致“心痛”、“心烦”、“心力交瘁”等症状,因而古代贤哲们在思维时会更多地关注心的状态。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的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较发达,又是字母组合文字,因而更多地发展了大脑左半球应担负的思维活动。当这种思维活动负担过重时,脑的生理功能会明显变化,出现“头痛”、“头昏”等症状,因而脑的状态就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这种差别只能是不同文化传统的产物。
(二)心理基础
中西文化自古以来在“用心”与“动脑”上的分野,还有可能有一些社会形态和地理结构等外部差别造成的心理上的原因。中国古代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故称“中土”或“中国”)。在封建君主体制中,君主又是政治生活的中心。“中心”的地位十分高贵,因而作为人体之“中心”的“心”,很容易同人最可贵的灵魂、精神联系在一起,由心来主宰思维及其他一切活动(故而《皇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这种观念至今在今在习语中仍有表现,比如一般称“首都”为祖国的“心脏”而非“头脑”。与此相对应的是,古代欧洲文明发端于地中海沿岸而非内地。古代欧洲没有形成地域辽阔的大一统国家,当然无所谓中心。“心”的地位也不是被特别看重的。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注重现实生活的。在“天、地、人”这“三才”之中,人为中心。南京大儒陆九渊讲“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世人可能视之为深奥或偏颇,没有人会以为这是疯话。可是在西方文化看来,这种说法是极难理解的。因为富于情感色彩的“心”无论抬得多高,也不至于达到“心包万物”的程度。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的意识,哥特氏教堂高耸入云的尖顶引导人们向往至高无上的天国,而理性的头脑显然比感性的“心”更接近天国,更富有超越性,更适于形成带有抽象色彩等额神学意识,因而也显得更为高贵。
对“心”与“脑”的不同偏好,已经不知不觉渗透到中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人往往强调“核心”的作用,而西方人往往强调“首脑”的作用。中国人最恨的是人的“变心”,而西方人最怕的是人被“洗脑”。最妙的是,中国人可以把一些来自西方的学科或术语译成符合中国偏好的东西,如将“idealism”(观念论、理念论)译成“唯心论”,将“mind-body relation”(精神与肉体关系)译成“心理学”。总的说来,中西文化自古以来对“用心”和“动脑”的不同偏好,既是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又对社会文化生活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习惯用语和表达方式上,还影响到中国文化的其他一些看起来远不明显的方面。
三 “用心”与“动脑”的不同后果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决定着中西文化差别的几个基本方面。
首先,“用心”与“动脑”的区别,影响到人对自然的基本态度。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这种传统是在“用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人以为人有人心,天有天心。圣人怀天心,感人心,执中含和,才能使天下太平。董仲舒强调以人心副天心,以“天人感应”学说治国,使人与自然关系具有了政治色彩。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在逻辑分析思维的不断作用之下,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按照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德见解,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当柏拉图提出用理念来识见事物,进行思考的时候,就有了把知识当作控制和设计人所面对的世界(包括人自己)的工具的可能D。在“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传统的反差中,隐藏着“用心”与“动脑”这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潜在而巨大的作用,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用心”与“动脑”的差别,还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生活和日常行为规范的不同态度。“用心”思考贵在灵活与变通。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是智慧的体
现。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用灵活的心态研究变通的规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相当大影响《易经》,就是对事物变通趋势和方法的一般性概括。“易者变也”,《易经》乃“变通之经典”。《易传》上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此相对应的是,西方文化中更重视事物特点和关系的规定性。逻辑推理的第一条规律就是“同一律”,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概念、判断必须具有确定的同一内容。古希腊时期就已产生的几何学公理化体系,是体现严格规定性的非常典型的只是成果。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自古以来都有很发达的道德和法律体系,中国古代毕竟德主刑辅,人际关系中也有较多的变数。西方文化注重人与人以及社会群体间的契约关系,法律和规范在调节社会生活方面也有更明显的作用。
“用心”与“动脑”的差别,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最终决定了中西文化在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不同模式。中国文化倾向与把各种社会组织以致天地万物都看做有机整体,而西方文化则倾向于把各种社会组织按机器结构塑造出来,不仅组成“国家机器”,而且将机器模式渗透到经济和技术活动中去,从而为广泛使用物质生产的机器提供了社会基础。有些学者曾主张中国人注重群体意识,而西方人注重个性自由E。
“用心”与“动脑”的差别作为一种积累的历史作用,造就了中国和西方两类风格迥异的知识体系,前者为“心术”,而后者为现代意义上的技术(technology)。“心术”一词自古已有之。学习中医强调“心悟之法”,学习书画强调“外师造就,中得心源”,掌握工程技术也离不开“心领神会”。自古以来技艺以师徒传承,主要靠的是启发悟性。
从“用心”与“动脑”角度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当然不可能触及中西文化比较的所有方面,但可能涉及中西文化比较的一些基本方面。从思维的顺序上看,大体上涉及本体论(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论、方法论、模式论、知识论(或者说技术论)这五个领域。“用心”与“动脑”的差别贯穿这五个领域,竟而影响到中西文化在社会结构、人际交往、风俗习惯、语言文字、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用心”的文化与“动脑”的文化都有其悠久的历史,两种文化之间有着漫长的交往历程,彼此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相互冲突,在世界文化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4世纪之前,“用心”的文化曾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汉唐盛世成为不少外邦学习的榜样。至今大多数中国人属“汉”族,在海外称“唐人”,令人联想起“用心”的文化的昔日辉煌。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动脑”的文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近代科学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出现,西方列强的海外扩张,表明“动脑”的文化发展趋势呈现强劲势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现代化意味着归依“动脑”的文化,而“用心”的文化只能同传统的甚至是过时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四结束语
“心”与“脑”的差别本是人自身的明显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别融入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而成为“文化基因”的差别时,这种价值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反而不容易看清楚了。对“心”与“脑”差别的反思,作为中西文化比较的重要视角,既是艰巨的,又是既有魅力的,他将人们的目光从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重新拉回来到人自身,从中发觉平凡而又深刻的哲理。
参考文献:
1、《科学是极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63页
2、《智慧的探索》北京,三联书社,1987253~254页
3、《文明论—文明兴衰的法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5页
4、《人文主义视野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28~130页
5、《中华民族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3页
世界文化史将来,除了文化史外,不会有别的人类史了。卡尔 李卜克内西作为人类智慧的整体文化,不应该割裂成文学文化与科学文化。割裂后的两种文化,就难免互相隔离,互相误解,这对于......
人文学院小教1001班吕金红1505100115浅析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原因【摘要】美国从建国到至今,从将女子隔离在高等教育之外,再到由于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政府的法律支持,女权......
世 界 文 化 史 复习资 料1.为什么说文字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是人类所发明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
大事年表世界近代史 1917十月革命中国近代史 1840鸦片战争世界现代史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现代史 1949 新中国成立16C宗教改革1517 路得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
一、1.了解文化形成史学:斯格勒(1880-1936)(《西方的没落》),在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提出文化形态学。把文化看作是具有高度自律性的,同时具有生、长、盛、衰几个发展阶段的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