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城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化两型城市”。
借鉴先进经验 构建“两型城市”
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一些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后,各地纷纷结合实际进行有益探索,值得我市在实施建设“两型城市”战略时借鉴。
一、做法经验
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的规划是保障“两型城市”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国内外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建设方向的地区普遍注重高标准制定规划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引领“两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湖南株洲在赴上海、天津、成都等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两型社会”理念为指导,围绕“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现代文明”体现了资源节约的要求,“生态宜居”体现了环境友好的要求),出台了“两型社会”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及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等6个总体性规划,配套编制了《“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本世纪初,以环保措施严厉著称的新加坡制定了《新加坡绿色计划2012》,提出了废物处理、清洁空气、自然保护等24项、155个行动计划,并成立了绿色计划协调委员会与6个专项行动计划委员会,负责定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及监督;英国在去年7 月公布了能源与气候变化白皮书《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和《低碳交通计划》、《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3个配套计划,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
发展“两型产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是“两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没有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体系、高效节能的新型工业体系和运转协调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等“两型产业”体系,就不可能实现建设“两型城市”的目标任务。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先行区为发展目标,明确了建设光电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基地、航空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八大新型产业基地的产业发展方向,去年末,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06年,保定市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在可再生能源设备产业领域长期积累的产业集群优势,提出“中国电谷”发展战略,建设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核心产业,节电、储电、输变电、电力电子等为辅助产业的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体系,风电产业园、光伏产业园、节电产业园、天威兵装产业园等几园区共同发展,是国内电力设备产业的技术、人才、信息、产业区,“中国电谷”已经成为国家认可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平台;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技术业发展,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保证风力、太阳能、沼气发电等行业获益,预计到2020年左右环境技术业将超越汽车和机械制造业成为国家主导产业,到2030年市场总额将增至4000亿欧元(2006年为600亿欧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滨州,依托临海资源,着力引入盐化工、涉海装备制造、生态能源等产业链高端环节,精心运作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渔业,构筑高附加值产业体系。
大力改革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核心在重塑发展理念、推进制度创新,因此必须深度革除与“两型城市”建设相悖的陈疾固疴,构筑有利于“两型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体系。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点市的临沂,以创新体制机制助推“两型社会”建设,致力于探索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科技创新、行政管理、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八大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产业体系、新型城市化、产学研合作、服务型政府建设、要素市场等“十大重点领域新突破”;湘潭市制定了环境保护、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对外开放、财税体制、金融服务、社会保障、户籍制度等8个专项改革方案(如财税金融改革,开展了“清地、清产、清税”三清专项行动,进行市政债券融资试点,启动首批9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制定了金融业“21条”和“绿色信贷”制度)。
完善城镇体系。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建设“两型城市”的需要,打造生态宜居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化,成为各地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株洲市在“两型社会”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中提出,统筹确定城市人口、城市空间、交通网络、主要产业、重点区域、国土利用等重大发展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格局,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和旧城提质改造,深入推进城市“美化、绿化、亮化、数字化”工程,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公私合营”的市场化城市管理模式;长沙市在建设“两型社会”实践中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注重保护“山水洲城”的独特风貌,发掘湖湘文化的地域特性,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城市空间,重点推进“一江两岸”、滨江新城、橘子洲提质改造等标志性工程建设,建成了金洲大道、橘子洲风景区等一批精品工程,通过高起点规划、精心建设和精细管理,展现出色彩素雅、风格简洁、建筑精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新风貌。
制定评价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是“两型城市”各项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湖南省组织力量开展调研,制定了“两型园区”建设标准、“两型产业”分类及核算标准、“两型示范企业”认定标准、“两型技术与产品”认定标准、“两型县城”标准等8项标准,去年12月已通过专家评审,待省政府公布后即开始试行,并计划将其列入湖南地方标准系列;湖北省2008年建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5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指标组成,专门用于评价“两型社会”建设成效。
二、几点启示
规划引领是建设“两型城市”的关键。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项工作能否做得好或达到预期目的,好的规划能让工作“事半功倍”,规划不合理则会造成“事倍功半”。从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看,各地“两型社会”的建设都是凭着科学规划的引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突破,在突破中推进,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新路子。
产业支撑是建设“两型城市”的基础。没有“两型产业”的支撑,实现“两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无从谈起。国内外很多地区正是靠着不断谋划好、实施好各类产业项目,构建起符合“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两型产业”体系,将“两型社会”的规划和蓝图落到实处、变为现实。
城乡统筹是建设“两型城市”的重点。城市化是当前发展的主流,但重城轻乡却是与“两型城市”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国内外很多地区都是统筹把握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等关系,走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子,进而实现“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制度创新是建设“两型城市”的保证。制度是管好人、办好事的组织保证,但制度相对新事物往往有滞后性,需要人们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去突破和完善。国内外很多地区正是通过构建“两型产业”标准体系、建立“两型社会”评价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完善组织保障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创新来调动积极性、提升执行力,确保“两型社会”建设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三、对策建议
1、以科学规划引领“两型城市”建设。“两型城市”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建议市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两型城市”建设总体方案和“两型产业”布局、城市空间拓展、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先导示范区建设等专项规划,各县区根据自身特色和基础条件制定好具体的对接、实施规划,并使“两型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与本地区本部门的“十二五”规划相互衔接。同时,各地各部门应对规划的编制、实施进行动态管理,不断补充完善,以科学的规划体系引领“两型城市”建设。
2、以先行先试带动“两型城市”建设。“两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以通过建设先导区、示范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协调推进。建议选择凤台县和田家庵区作为先导区,重点探索老城区改造、传统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新机制,积累综合改革经验;选择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山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作为示范区,重点探索产业集群、产城互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新路径,积累培育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验。
3、以新兴产业支撑“两型城市”建设。产业是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发展之基、财富之源,也是“两型城市”建设最直接、最有效、最根本的支撑。建议各县区各部门围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高新技术、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文化旅游、建筑交通、城(矿)乡统筹等“两型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密切跟踪国家、省里政策导向,深入分析,精心谋划,建立“两型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快项目推进,做好项目服务,确保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着力培育具有淮南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为“两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以政策创新保障“两型城市”建设。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引导政策,创新体制机制,为“两型城市”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一是创新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各项切合实际的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并考虑形成地方性法规来确保政策实施。二是创新利益协调机制,促使各县区各部门在产业布局、科研开发、土地资源、基础设施、财税金融、户籍管理、医疗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统一、高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分解落实到各地各部门,加大考核和奖惩力度。
“两翼齐飞”建设两型城市
2010年09月25日07:36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近年来,安徽省淮南市积极实施“一主两翼”战略,构建“两型城市”。他们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作为“主战略”,以合淮同城化、城乡一体化作为“两个侧翼”,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今年上半年,淮南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2%,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引进内资同比增长41%,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5.3%,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幅均位于全省前列。“建设‘两型城市’,是淮南推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选择,也是谋求城市转型、加速跨越发展的创新之举。”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说,“作为‘合肥经济圈1+4’成员之一,‘合淮工业走廊’被纳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淮南这座能源城市正在抢抓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速转型,跨越发展。”
驱车从安徽省合肥市出发到淮南市,仅用不到50分钟。一下合淮阜高速,迎面就是淮南山南新区。这里不仅是“合淮同城化”的“桥头堡”,还坐落着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是即将启建的“合淮工业走廊”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淮南集中区。
淮南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探明储量153亿吨,占安徽省的71%、华东地区的32%,是国家首个建成投产的亿吨级煤电基地。以煤炭起家、能源立市的淮南,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惟煤、超越煤”,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产业布局上,淮南市以沿淮工业带、合淮工业走廊为主线,以3个省级开发区、煤化工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以县区工业集聚区为补充,谋篇构建“T”
型工业布局,舜耕山以南重点建设高新区和低碳区,舜耕山以北至淮河以南重点建设加工区和服务区,淮河以北重点建设重化工区。淮南拉长煤炭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打破煤炭、电力行业壁垒,实施煤电“联姻”,建设煤电一体化新型能源基地,创造出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社会就业、节约土地、缓解运输压力5方面综合效益,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通过自主创新,依托煤气化、液化、甲醇转化烯烃技术,淮南正加快建设3个煤化工大项目,着力打造煤—电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煤—电—铝一体化、煤—电—硅—光伏一体化,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打造省级煤机基地、生物医药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淮南推动由煤炭产业为主向非煤产业为主转变,由粗加工为主向精加工为主转变,由低附加值为主向高附加值为主转变,由单向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记者在淮河北岸的安徽省煤化工基地建设工地看到的是一片繁忙场景。这个新型煤化工基地规划占地13.09平方公里,包括28个项目,建成后将年产400万吨甲醇、104万吨煤基烯烃、100万吨二甲醚、80万吨合成氨、60万吨尿素、100万吨复合肥。为进一步打造优势品牌,淮南市实施7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化工等优势产业。同时,淮南市积极应用全国领先的煤炭高效率开采及瓦斯综合利用技术和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流化床甲醇制丙烯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把核心技术转化为核心产品;坚持生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提高煤炭回采率,开展节能减排和瓦斯、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低碳经济试点。
围绕新区开发、老城区提升、矿区改造、景区完善、立体交通构建,今年以来,淮南市完成建设投资111.3亿元。与此同时,淮南市还致力于构建“三山鼎立”的绿色屏障体系、“三水环绕”的绿色河湖体系、“三城互动”的绿色景观体系、“三矿并举”的绿色矿区体系、“三农共建”的绿色乡村体系、“三路协调”的绿色长廊体系,在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淮南今年又启动了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活动。
长沙率先建设两型城市三问谢湘明正当我国实施新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即将拉开序幕之时,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的目标。本文试图谈谈这一话......
城市“两型化”建设测评体系研究韩文思1刁兆峰1戢云峰2(1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摘要:目前,城市“两型化”建设是时代所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很多,可......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08金融 叶璐 200801102139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中东部地区,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
“四化两型”开启科学发展新起点8月17日,湖南省委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湖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下半年各项工作。省委书记周强强调,要以建设“两......
论“两型”社会及现行发展状况什么是“两型”社会,怎样发展“两型”社会,如何实现“两型”社会,“两型”社会的意义在哪,这种种的问题都是我们要研究课题。 “十二五”规划中提......